據新華社,日本廣播協會15日報導稱,朝鮮當天疑似發射飛彈,從日本北海道上空飛過。
另據央視援引韓聯社報導,朝鮮今天早晨在平壤順安附近向東發射了疑似彈道飛彈。此飛行物越過日本海落入太平洋。
據韓聯社9月15日報導,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聯參)15日消息,朝鮮今晨在平壤順安一帶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型號不明的飛彈。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指出,朝鮮於韓國當地時間6:57從首都平壤的郊區發射了一枚彈道飛彈,該飛彈的最大彈道高度為770公裡,飛彈最終射程為3700公裡。這一射程已經大於朝鮮飛彈發射場距離美國關島的3400公裡,表明朝鮮實際具備其宣稱的「覆蓋關島」能力。
根據這一射程和彈道高度指標,基本可以確定朝鮮再次進行了一次火星-12中遠程彈道飛彈試射。
韓國總統府青瓦臺即將舉行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常任委員會會議討論對策。
而據韓軍聯合參謀本部15日消息,在朝鮮當天凌晨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一枚飛彈後,韓軍立即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玄武-2」彈道飛彈。韓聯社報導稱,這彰顯了韓軍擁有能實時回應朝鮮射彈的能力。
▲韓國發射玄武彈道飛彈應對朝鮮射彈
今年5月朝鮮首次試射「火星12」飛彈
另據日本NHK電視臺報導,根據日本政府的消息,朝鮮發射的飛彈於日本當地時間7:04進入日本上空,並在2分鐘後於7:06離開日本上空。在繼續飛行10分鐘後,飛彈於7:16落入北海道東部襟裳岬以東2000公裡外的海域。
此前在8月29日,朝鮮曾發射一枚火星-12彈道飛彈飛越日本北海道上空,落入太平洋水域,飛行距離2700公裡,彈道最大高度550公裡。
▲日本政府發布的通告
▲韓聯社發布的最近兩次朝鮮彈道飛彈試射示意圖,可見此次試射的飛彈射程已經足夠覆蓋美國關島
為什麼朝鮮一發射飛彈,日本的手機就能收到警報?
而在九天前的9月6日清晨5時58分,當北海道的多數居民還在睡夢中時,朝鮮已經悄然按下了發射按鈕,一枚飛彈騰空而起,向東方飛去。
6時02分,人們突然被手機警報聲驚醒,發現收到這樣的一條信息:「飛彈發射、飛彈發射。朝鮮疑似發射一枚飛彈。請到堅固的建築物或地下室避難」, 12分鐘之後,第二條信息傳來:「飛彈已經過,飛彈已經過,就在1分鐘前。假如你發現任何可疑物品,切勿走近,即時通報警方或消防。」
這一次,「全國瞬時警報系統」(J-Alert)充分顯示了日本在民防方面的強大能力。當天上午,在日本東北部的許多城市,街區的警笛不斷拉響,擴音器反覆播出呼籲居民採取預防舉措的廣播。據NHK電視臺統計,日本政府在朝鮮飛彈發射升空的1小時內,向民眾6次發出了警報。
日本總務省消防廳的「全國瞬時警報系統」( J-ALERT),在2007年2月開始投入使用,旨在危急時刻向廣大民眾迅速傳達緊急信息。目前,在日本各地區的覆蓋率已經達到了100%。該系統基於人造衛星處理信息,當發生自然災害或突發緊急事件時,自動通過地面系統以及太空的Superbird-B2通信衛星進行警報發布。警報的範圍,包括了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惡劣天氣信息,以及飛彈威脅、空襲、大規模恐怖主義等的「國民保護警報」。
以此次朝鮮向日本上空發射飛彈為例:J-Alert系統收到了自衛隊和美軍偵獲到的信息,隨即通過通信衛星發布預警。地面的J-ALERT系統接收機收到預警信息後,在2秒內自動處理完畢,立刻通過緊急情報網絡系統(Em-Net)、防災行政無線網連接的揚聲器、電視、 廣播、手機等設備,直接向當地民眾快速發出警報。第一條警報信息的發出,整個過程僅僅用時10秒左右。
如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非常高。J-ALERT系統也透過手機,實現了更高效、更方便的信息預警。這次朝鮮飛彈威脅,大部分居民就是通過手機獲得警報信息的。
早在多年以前,日本政府就強制規定,國內發售的手機必須內置災害應急響應功能。這樣,J-ALERT系統的應急警報,能夠繞過手機系統的音量和通知管理,在沒有網絡數據連接的情況下,直接發出警報聲和文字提醒。此外,手機上的許多第三方應用,也能夠發布瞬時警報,例如雅虎(YAHOO)的「防災速報」軟體在日本應用很廣。
無論是政府預置的警報還是第三方軟體,都不止可以預警地震等自然災害。2014年4月1日起,日本政府為國內手機加入飛彈襲擊、恐怖活動等警報功能。2015年12月,J-ALERT系統利用智慧型手機,開始發布短時強降雨、暴風暴雨信息、指定河川洪水等更為精確的預報。
哪怕是外國手機,只要在日本境內連接上日本的通信網絡,都能免費自動獲取警報信息。《長江日報》就曾報導,2016年4月14日熊本地震時,中國遊客也收到數十次手機預警。正在九州島自由行的張先生談到,他的手機在15日晚不斷響起刺耳的警笛聲,伴隨著「小心地震」的語音提示。然而他的手機並沒有預裝相關程序,地震預警怎麼到達他的手機他並不知曉。
▲CNN駐日本記者8月29日報導,日本北部的居民被手機警報聲驚醒
在緊急情況下,J-Alert系統還能夠控制大部分的廣播和電視機,將處於危險地區的廣播和電視切換至NHK應急頻道。除了惡劣天氣的警報只以日語廣播外,其他的警報還會用英語、普通話、韓語、葡萄牙語這四種語言廣播。
日本的高速列車上也安裝了警報感應系統,快速運營的新幹線和地鐵可以根據J-Alert速報,實施自動減速和停車;不少城市的電梯、燃起管道、建築工地以及醫療機構也安裝了感應裝置。通過J-ALERT警報系統,在夜間或受災混亂時刻也能保證警報及時發送。這為居民的及早撤離、採取防範措施贏得了時間,減輕了災害等突發事件帶來的損失,增強了地方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
▲2016年版的《日本防衛白皮書》描述的朝鮮各型飛彈射程
因此,只要朝鮮發射的飛彈朝日本飛去,軍方的飛彈預警信息就能迅速發布到日本的相關地區,居民的手機隨即收到實時警報。這種突發事件的信息化應急警報模式,也是這個島國危機意識的直接體現。
相關連結:朝鮮核試驗對中國造成影響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9月3日11時30分、11時38分,朝鮮分別發生了6.3級、4.6級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9月3日14:30分,朝鮮中央電視臺宣布洲際彈道飛彈(ICBM)彈頭所需氫彈試驗取得「完全成功」。
外界一般認為,此次試驗是朝鮮的第六次核試驗。而這次核試驗是否會對中國環境造成影響,成為了中國公眾關注的重點。
對此,環保部在官方網站發文,通告了針對朝鮮第六次核試驗開展輻射環境應急響應的工作進展:
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會同水利、衛計、工信、氣象、地震等部門以及武警總部,吉、遼、黑、魯人民政府,軍隊有關部門,針對朝鮮第六次核試驗,根據當地氣象條件和技術研判結論,運用自動監測站、移動巡測車和航空監測裝備實施立體監測,包括大氣、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和地表沉降物等環境要素,覆蓋中朝邊境主要方向和敏感地區。
截至9月9日10時,東北邊境及周邊地區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獲取的大氣實時監測數據,移動監測車、無人機和高空航測數據,均處於正常水平。在吉、遼、黑、魯等4省採集的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表沉降物樣品,均未檢出人工放射性核素。監測結果表明,目前此次朝鮮核試驗未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後續,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將繼續會同有關單位,持續開展邊境地區輻射應急監測,及時匯總監測數據並定期在環境保護部官方網站發布。
來源:東方網綜合自人民日報、環球時報、觀察者網、環保部官網、局座召忠等
編輯:shir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