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六篇《虛實》的主要原則
《虛實》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六篇,主要論述的是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虛實的本質是聚焦原理。全篇分為四章,第一章講以利和害來調動敵人,致人而不致於人。第二章講集中兵力,以實擊虛,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第三章講主動試探敵人以知虛實。第四章講兵無常勢,因敵制勝(如圖6.1所示)。
圖6.1 《虛實》篇的主要原則
《虛實》論述的是力的作用點,本質是聚焦原理。在凸透鏡引燃火柴的例子中,只有陽光,也就是只有力量,火柴不會被點燃。有了陽光,通過凸透鏡將陽光聚焦來增加能量,也就是陽光方向集中,也不能把火柴點燃。有了陽光,通過凸透鏡將陽光的方向集中,並且將作用點作用於火柴頭,才能將火柴點燃。而將陽光通過凸透鏡作用於作火柴頭就是聚焦原理,虛實篇論述的就是聚焦原理(如圖6.2所示)。
圖6.2 虛實的本質是聚焦原理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力有三要素,分別為大小F,方向α和作用點,三者都能改變力的作用效果。不斷的增加陽光的強度,即相當於增加力的大小F,可以將火柴點燃;不增加陽光強度,通過巨型凸透鏡來集中陽光,也可以將火柴點燃;不增加陽光,也不用巨型凸透鏡,將陽光的作用點聚焦於火柴頭,也可以將火柴點燃,所以力的三要素都能改變力的作用效果。
《孫子兵法》的《軍形》篇對應的是力F的大小,通過改變力的大小來改變成果,其原則為以多勝少,即以鎰稱銖。《兵勢》篇論述的是力在不同方向上產生的成果不同,奇襲方向產生的成果最大,原則為出奇制勝,即以正合,以奇勝。《虛實篇》論述的是力的作用點不同產生的成果不同,將力聚焦於敵人的虛,即打擊敵人的弱點,產生的成果最大,即衝其虛也(如圖6.3所示)。
圖6.3 力的三要素與《孫子兵法》
《戰爭論》戰略四原則的第二條原則是:儘可能集中兵力在準備作決定性打擊的點上。這條原則就是論述力的作用點的,本質也是聚焦原理。管理學家傑克•特勞特熟讀《戰爭論》,將這條原則引入營銷學,創立了定位理論。
第一章講以利和害來調動敵人,致人而不致於人。
【原文】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譯文】孫子說:先到戰場等待敵人的就安逸,後到戰場奔走應戰的就疲勞。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能使敵自動進到我預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誘它,使敵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製造困難阻止它。所以敵軍休息得好,能夠設法使它疲勞;敵軍糧食充足,能夠設法使它飢餓;敵軍駐紮安穩,能夠設法使它移動。進軍要指向敵人無法救援的地方,行動要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詳解】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先到戰場安逸,後到戰場疲勞,先到者可以以逸待勞,打擊敵人,為了可以使自己先到,那麼就要能調動敵人,即致人而不致於人(如圖6.4所示)。
圖6.4 致人而不致於人
我能調動敵人,就能使得我方先到,以逸待勞。使用什麼來調動敵人呢?使用利和害來調動敵人,利益是敵人行動的動力,害處是敵人行動的阻力,二者的合外力決定了行動這個成果,所以通過調整給予敵人的利益和害處,就能達到調動敵人行動這個目的。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這句話的意思是進軍要指向敵人無法救援的地方,行動要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這句話也可以使用物理學的「合外力決定成果」來解釋,我方力量是我方獲得成果的動力,敵人力量是我方阻力,二者合外力決定我方成果大小,敵人無法救援和意料不到的地方,敵人的力量最小,這樣合外力最大,我方可以獲得的成果最大(如圖6.5所示)。
圖6.5 致人而不致於人
第二章講集中兵力,以實擊虛,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
【原文】行千裡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乎?
【譯文】行軍千裡而不疲睏的,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人設防的地區。進攻必然得手的,是因為攻擊敵人沒有防守的地方;防守必然穩固的,是因為扼守敵人所不進攻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怎樣防守;善於防禦的,敵人不知道怎樣進攻。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點形跡;神奇呀!神奇到聽不出一點聲息。所以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前進而使敵人無法抵禦的,是因為衝擊敵人空虛的地方;退卻而使敵人無法追及的,是因為退得迅速使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若求戰,敵人即使堅守高壘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由於進攻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是因為我誘使敵人背離了的它要進攻的方向。能察明敵人情況而不讓敵人察明我軍情況,這樣我軍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了。我軍兵力集中於一處,敵人兵力分散於十處,我就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我眾而敵寡的有利態勢;能做到以眾擊寡,那與我軍直接交戰的敵人就少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使敵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我軍所要進攻的敵人就少了。所以,防備了前面,後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後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左邊,右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右邊,左邊的兵力就薄弱;到處都防備,就到處兵力部弱。兵力劣勢是因為去防備敵人;兵力優勢是因為使敵人防備我軍。能預料同敵交戰的地點,能預料同敵人交戰的時間,就是跋涉千裡也可同敵人交戰,如果既不能預料交戰的地點,又下能預料交戰的日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到幾十裡,近的也有好幾裡呢!
【詳解】本章是《虛實》篇的核心,主要講集中兵力,以實擊虛,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其中以實擊虛就是以優勢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從廣義動量定理Fαt=MV的角度來說,決定成果MV大小的有力量F、方向α、作用點和時間t這四個要素,而「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這句話主要論述的就是作用點這個要素,打擊敵人的弱點越關鍵,我方取得的成果越大(如圖6.6所示)。
圖6.6 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
我方會有強點和弱點,敵方也會有強點和弱點,按照波士頓矩陣分析,就會得到四種情況,分別為我實敵實,以實擊實;我虛敵實,以虛擊實;我實敵虛,以實擊虛;我虛敵虛,以虛擊虛。以實擊實和以虛擊虛這兩種情況,敵我勝負可能差不多;以虛擊實,則我方必敗;以實擊虛,則我方勝利,所以以實擊虛是我方所要追求的情況,而以虛擊實是我方必須避免的情況(如圖6.7所示)。
圖6.7 波士頓矩陣與虛實
行千裡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這幾句話都可以使用「合外力決定成果」來解釋,我方的力量是我方獲得成果的動力,敵人的力量是我方獲得成果的阻力,二者的合外力決定我方獲得的成果。行千裡不勞,攻而必取和守而必固都是因為敵人的在這個方向上的力量小,從而合外力大,成果就大。
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前進而使政人不能抵禦的,是因為衝擊敵人空虛的地方。這句話是本篇的核心內容,打擊敵人的虛,也就是打擊敵人的弱點。下一章的試探敵虛實四法就是為了找到敵人的實和虛,然後避實擊虛。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退卻時敵人無法追及的,是因為退得迅速使敵人追趕不上。退卻時要快速,否則很容易被打敗,因為退卻時的目標是退卻而不是戰鬥,士兵和將領都處於退卻狀態,而不是戰鬥狀態,這時的軍隊戰鬥力不強。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攻其必救,使得敵人不得不與我戰鬥。圍魏救趙就是攻敵必救。戰國時(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乖指背離,改變敵人的方向。通過利益和害處來驅使敵人改變方向。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能察明敵人情況而不讓敵人察明我軍情況,這樣我軍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了。察明敵情有很多方法,比如本篇的試探虛實四法,《行軍》篇中的相敵32法和《用間》篇的五種間諜法等。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方集中兵力,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我方以集中的兵力打擊敵人分散的兵力,就是以實擊虛。如果我方集中兵力打擊敵方的集中兵力,那麼就是以實擊實,勝負可能性各半。英國戰略大師李德·哈特在《戰略論:間接路線》中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原則是「集中自己的力量對付敵人的弱點」,自己集中兵力是容易做到的,問題是如何打擊到敵人的弱點。李德•哈特給出的方法是首先分散自己的兵力來吸引敵人分散他的兵力,然後集中自己的兵力打擊敵人分散的兵力,也就是打擊敵人的弱點。他在書中寫道:「所有的戰爭原則,都可以用一個名詞來表達,這就是『集中』。但是,說得更準確些,還是要把它的範圍稍微擴大一點,就叫做『集中自己的力量對付敵人的弱點』。為了真正使用這條原則,還須進一步作些解釋:要想達到『集中自己的力量對付敵人的弱點』這個目的,就要使敵人分散他們的兵力,這樣才能造成一種形勢,通過分散用兵而取得局部性的效果。於是便形成兩個相繼行動的程序:首先自己分散,引起敵人方面分散,然後才是自己集中。所以,下一步的任何行動都是上一步行動的結果,而真正的集中即為有計劃分散的後果。這樣,我們就有了一條基本原則。只要對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就能防止冒犯一個主要的,而且是最普遍的錯誤。這個錯誤指的是給敵人提供行動自由的機會,使他們有時間集中兵力來對抗你的集中。」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敵人的兵力就越分散,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進行各個擊破。在軍事上,單線式的防禦是防禦效果很差的防禦方式,主要就是因為分散了自己的兵力。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乎?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不知道敵人從哪進行進攻,那麼自己就會分散兵力進行防禦,而分散兵力之後,敵人就可以使用它的集中兵力攻擊你的分散,從而導致你來不及集中自己的兵力來對抗它的集中。
第三章講主動試探敵人以知虛實。
【原文】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譯文】依我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對於決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麼補益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敵軍雖多,也可以使其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所以要籌算一下計謀,來分析得失利害;激動一下敵軍,來了解敵人的動靜規律;偵察一下情況,來了解哪裡有利哪裡不利;進行一下小戰,來了解敵人哪方面優勢哪方面劣勢。所以偽裝佯動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跡。看不出形跡,即便有深藏的間諜也窺察不到我方的虛實,聰明的敵人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來。適應敵情而取勝,把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還是看不出來。人們只知道我是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樣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所以每次戰勝,都不是重複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詳解】本章講通過試探四方法來以知敵人虛實,並且通過偽裝佯動防止敵人知道我的虛實(如圖6.8所示)。
圖6.8 試探敵人以知虛實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這句話的意思是使得敵人無法有效參加戰鬥,那麼即使敵人兵力多,敵人也會失敗。這是一個絕對兵力和相對兵力的問題,也是全局戰場和局部戰場的問題,或者說戰略和戰術問題。敵人絕對兵力多,在全局戰場上,我方就不和敵人產生主力決戰,這樣我方就不會失敗。在局部戰場上,我方可以通過集中兵力,在局部戰場上獲得兵力對比優勢,進而獲得局部戰場的勝利。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這是試探敵人虛實的四種方法,還有相敵32法和間諜等方式,也可以探知敵人虛實。探知敵人虛實是為了集中兵力進行打擊。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這幾句話是通過偽裝佯動的方法來防止敵人探知我方虛實。敵人不能探知我方虛實,就不能打擊到我方的弱點。通過詭詐和間諜的方法,也可以使得敵人不能探知我方虛實。
第四章講兵無常勢,因敵制勝。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詳解】本章講並無常勢,所以要因敵不同的勢採用不同的方法,達到因敵制勝的目的。比如士兵在一天之中的氣勢也會不同,要根據敵人的勢採取合適的方法。《軍爭》篇寫道:「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兵無常勢,從一天的情況來看,就可以分為銳、惰和歸三種勢態,這也就是兵無常勢,我方以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也就是兵因敵而制勝,按照敵人的態勢,選擇合適的方式,然後獲得勝利(如圖6.9所示)。
圖6.9 兵因敵而制勝
《虛實》篇的虛實論述的是力的作用點,作用點不同產生的成果不同,所以要集中力量作用於關鍵的作用點,這樣才能產生最大的成果,其本質是聚焦原理。
圖6.10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全書結構
《孫子兵法》第七篇《軍爭》的主要原則
《軍爭》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七篇,主要論述了後發先至,這樣就能以逸待勞,戰勝敵人。後發先至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使用利和害來拖慢敵人,使敵人晚到;一種是自己權衡輜重和速度,儘可能早到和多到士兵。全篇分為六章,第一章講用兵之難在於軍爭,軍爭之難在於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第二章講後發先至,使用利和害拖慢敵人,權衡自己輜重和速度以求士兵多到,這是這一篇的核心。第三章講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第四章講旗鼓統一戰鬥步調。第五章講治兵四要,包括治氣、治心、治力和治變。第六章講用兵八禁忌(如圖7.1所示)。
圖7.1 《軍爭》篇的主要原則
軍爭中爭取先到戰場,對應於管理學中就是搶先佔領先機,如搶先佔領空白市場,定位理論中的搶先佔領消費者心智等。麥當勞是世界快餐的領導者,但是肯德基率先進入中國,搶先佔領市場,肯德基在中國的發展就比麥當勞要好。
第一章講用兵之難在於軍爭,軍爭之難在於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譯文】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
【詳解】第一章講用兵之難在軍爭,軍爭之難在於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如圖7.2所示)。
圖7.2 用兵之難在軍爭
軍爭指兩軍爭利,爭取有利於勝利的先機。敵我雙方都爭取先到達戰場,在有利地形上展開有利態勢,以逸待勞的迎擊敵軍,從而獲得勝利。而兩軍爭取有利條件的難點就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以迂迴的方式更快達到現場,把不利條件變為有利條件。直覺上,直接比迂迴可以更快的達到目的,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因為這不是單獨一方的行軍,還有對方進行競爭,對於自己最直接的路線,敵人也會預料到,敵人更容易採取計謀來阻礙你,從而是你達到的時間加長。而迂迴的道路是出乎敵人預料的,路上沒有敵人的阻力,更容易更早的達到戰場。
李德·哈特在《戰略論:間接路線》中就推崇間接路線而不是直接路線。他寫道:「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進行戰爭所採取的『路線』,如果不具有某種程度的『間接性』,不能從而使敵人感到措手不及,難以應付,那麼,也就難於使戰爭取得有效的結果。這種『間接路線』,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終歸總是心理性的。在戰略上,最漫長的迂迴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名將寧願採取最危險的間接路線,而不願意駕輕就熟走直接路線。必要時,只率領小部分兵力,越過山地、沙漠,或沼澤,甚至與其本身的交通線完全斷絕關係。」
軍爭的迂和直類似於李德·哈特所說的間接路線和直接路線。
第二章講後發先至,使用利和害拖慢敵人,權衡自己輜重和速度以求士兵多到。
【原文】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裡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裡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裡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譯文】所以,由於我迂迴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後,卻能先於敵人到達戰地。能這麼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裡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裡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裡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如圖7.3所示)。
圖7.3 後發先至
【詳解】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後發先至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而誘之以利是使用利益引誘敵人,拖慢敵人的前進速度,這是達到後發先至的方法。使用波士頓矩陣進行分析,從出發的角度看有先發和後發兩種情況,從達到的角度看,有先至和後至兩種情況,這樣就組成了四種:先發先至、後發先至、先發後至和後發後至。我們希望達到先發先至和後發先至兩種情況,希望敵人是先發後至和後發後至。後發先至比先發先至更困難些,如果可以達到後發先至,那麼也能達到先發先至(如圖7.4所示)。
圖7.4 後發先至的波士頓矩陣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後發先至可以使用路程公式s=vt來理解。假設我方和敵方到達戰場的路程相同,都是s,敵人比我先出發t0小時,敵人又用t1小時達到戰場,而我用了t小時達到戰場。因為我比敵人早到,所以t<t1。設敵人的速度為v1,我的速度為v,可以得到以下不等式。
因為我方後發先至,最初達到戰場的路程相同,而敵人先走了一段,我方才開始前進,這就相當於我方開始前進時剩餘的路程大於敵人剩下的路程,但是所用時間比敵人少,也就是用了較少的時間走了較多的路程,那麼就必須速度快於敵人才行(如圖7.5所示)。
圖7.5 後發先至的物理學分析
我們將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通過物理學的方法到達後發先至的目的。
例題:假設敵我雙方均距離戰場400公裡,敵方速度為4公裡/小時,敵人先走了30小時,我方速度為50公裡/小時,雙方每天行軍10小時,問我方如何才能後發先至?
敵人剩餘的時間為(400-4×30)/4=70小時=7天
我方需要時間為400/5=80小時=8天
敵人還需要70小時,而我方需要80小時才能達到現場,我方晚於敵人達到現場。
方法一:浪費敵人行軍時間。派部分軍隊狙擊敵人,產生一個15小時的戰鬥,這樣就使得敵人浪費了15個小時,我方就可以提前5小時達到。
方法二:增加敵人行軍距離。使用餌兵等小利,誘使敵人走上岔路,增加敵人的行軍距離,比如使得敵軍多走80公裡,這樣敵人就需要9天才能達到,我方需要8天,我方就可以提前達到。
方法三:降低敵人行軍速度。派部分軍隊一路騷擾敵人而不與敵人展開戰鬥,只是通過騷擾敵人來降低敵人的行軍速度,將敵人的行軍速度降低到3公裡/小時,這樣敵人就需要93小時才能到達,我方就可以提前到達了。
方法四:增加我方每天行軍時間。增加我方每天行軍時間到14小時,這樣我方需要5.7天就能達到,而敵人需要7天,我方可以提前到達。
方法五:縮短我方行軍距離。使用當地的嚮導,尋找更短的路徑為300公裡,這樣就需要60小時,可以在6天達到,小於敵人的7天。
方法六:提高我方行軍速度。將自己的行軍速度提高到7公裡/小時,這樣5.7天就能到達戰場,比敵人的七天要早。
方法七:科學管理原理提高我方速度。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泰勒使用科學管理的方法,使得徒手搬運生鐵的工人效率提高到之前的3.8倍,也就是搬運速度是之前的3.8倍。攜帶輜重行軍和徒手搬生鐵的工作類似,通過可以管理原理,有規律的進行行軍和休息,防止疲勞,可以有效提高行軍速度。如果行軍速度提高到之前的1.5倍,那麼5天就能到達戰場,從而比敵人早到戰場(如圖7.6所示)。
圖7.6 搬生鐵的肌肉馬力
方法八:改變戰場位置。我方行軍350公裡後停止行軍,然後就地等待敵人,這樣也可以以逸待勞。
以上八種方法都通過物理學的路程公式s=vt來找到解決的方法,在路程s、速度v和時間t上想辦法,並且方法並不僅僅限於以上這八種,這裡只是提供一個思路。就算是僅僅有以上八種,通過對於這八種的組合,還會產生很多種方法。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這段話的意思是:軍爭為了利益,但有危險。帶輜重會降低行軍速度,不帶輜重,輜重就會損失。這是輜重和速度之間的矛盾,類似於企業在產品質量和速度之間的矛盾。然後孫子舉了百裡、五十裡和三十裡急行軍的例子,急行軍距離越遠,到達士卒越少,損失越大。軍隊需要輜重、糧食和委積,所以即使為了加快軍隊速度,也不能把這些物資都拋棄。對於質量和速度的矛盾,管理學採用什麼方法進行處理呢?一般管理學採用的是在保證質量達標的前提下,儘可能的提高產生速度,這樣企業的應變能力快,可以獲得更多訂單。要求質量達到標準即可,而不是質量越高越好,超出標準的質量就是浪費,而對於產生速度的追求則是越快越好。引用到軍事學中,急行軍攜帶的輜重滿足此次作戰就好,而不是帶的越多越好,在限制攜帶輜重重量的前提下,軍隊越快越好。快速的軍隊就好像增加了士兵的數量一樣,在A地打敗敵軍之後,馬上就達到B地進行戰鬥,而敵人軍隊速度慢,有援兵卻救援不了。
戰鬥的本質是廣義動量MV的碰撞,動量大的一方會迫使動量小的一方改變方向。李德•哈特在《戰略論:間接路線》中寫道:「法國大革命時,法軍每分鐘走120步,而他們的敵人堅持每分鐘走70步的傳統。法軍可以迅速的調動,隨時把打擊的力量集中在選定的要點上,用拿破崙慣用的術語來說,就是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上,都可以實行「質量乘速度的原理」。法軍利用自己的速度優勢,可以快速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分散的兵力,而敵人卻因為速度慢而無法快速集中兵力,這樣在局部戰場上,法軍總能獲得數量上的優勢,以鎰稱銖的打敗敵人。
拿破崙依靠攜帶較少的輜重來達到快速行軍的目的,這使得他打敗了眾多對手,成為法國最著名的皇帝。但是拿破崙也在攜帶較少輜重上吃了大虧。在俄法戰爭中,拿破崙忽視了俄國冬天的惡劣環境,並且敵人採用焦土政策,後退時破壞一切物資,使得法軍無法就地補給。俄國惡劣的冬天、自己較少的補給以及無法就地補給使得法軍的補給格外嚴重,僅僅因為這方面原因,法軍就損失了大量士兵,也成為法軍戰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孫子說:「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攜帶輜重的數量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確定,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從管理學供應鏈的角度來說,輜重的作用類似於緩衝,用來應對意外情況。意外情況發生的概率越大,緩衝就應該越大,從而才能保證系統的穩定性。豐田生產方式的庫存緩衝和TOC制約理論的時間緩衝都是為了應對意外情況,保證系統的的穩定性。緩衝越大,可以應對的意外情況越大,但是產出速度就越慢。緩衝越小,可以應對的意外情況越小,但是產出速度越快,所以必定存在一個最優緩衝數量,使得緩衝既能應對意外情況,又能保證產出速度。對於軍事上的輜重也是這樣,必定存在一個最優輜重數量,既能應對意外情況,又能保證行軍速度。
第三章講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原文】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譯文】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藉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鄉邑,瓜分敵人的人力;擴張自己的領土,瓜分敵人的物力;衡量利害得失,然後決定行動。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詳解】本章主要講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用兵是詭詐出奇兵而獲勝,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而行動,根據雙方情勢分散或集中兵力為主要變化(如圖7.7所示)。
圖7.7 兵以詐立,以利動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這句話指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因為諸侯國的實力很大,是不容忽視的力量,結盟屬於外交戰略,一旦戰略錯誤,就會滿盤皆輸,戰略失誤比戰術失誤的破壞性更大。
假途伐虢(讀guó),虞國不知晉國圖謀滅掉虢國和自己,借路給晉國,使晉國滅掉了虢國,返回途經虞國,又把虞國滅掉了,這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晉國就攻其弱點,使用良馬和璧玉賄賂他。晉國找到藉口要滅掉虢國,向虞借道,虞國的國君收了晉國的好處,只能答應。晉國經過虞國,然後把虢國滅掉,在返回途經虞國時,也把虞國滅掉了。
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這句話是指不知地形就不能行軍,因為不能得到地利,而使用熟悉地形的嚮導就能獲得地利了。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說,影響戰爭的有三大因素,我方的實力及戰術、敵方的實力及戰術和地形。如果我方和敵方均得到了地利,那麼地利的作用對於敵我的總體影響就很小,這時就看雙方的實力及戰術了。如果我方沒有得到地利,而敵方得到了地利,那麼地形相當於削弱了我方的實力,並且相當於增加了對方的實力,在敵我最初實力和戰術相當的情況下,敵人就能依靠地利而獲勝。
「兵以詐立」是指用兵要靠詭詐獲勝,在第一篇《始計》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為「兵者,詭道也。」用兵的主要原則是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通過詭詐可以使敵人暴露弱點,然後進行打擊;通過詭詐也可以隱藏自己的弱點,讓敵人做出錯誤決策。「以利動」指有利時才行動,在《九地》和《火攻》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為「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以分合為變」指軍隊以分散和集中作為主要變化。用兵的主要原則是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如何才能使敵人暴露弱點呢?李德•哈特在《戰略論:間接路線》中給出的方法是首先分散自己的兵力來吸引敵人分散他的兵力,然後集中自己的兵力打擊敵人分散的兵力,也就是打擊敵人的弱點。克勞塞維茨則是通過分散較少兵力牽制敵人,然後通過集中大部隊打擊敵人部分主力,這樣即使一敗一勝,那麼自己的傷亡還是小於敵人,總體是獲利的。他在《戰爭論》中寫道:「如果我們打算用3/4的兵力進行主要戰鬥,用1/4的兵力牽制未受攻擊的敵軍,那麼真正受攻擊的那部分敵軍的兵力應該佔總兵力的1/4以上,即為1/3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兩處的結果是一勝一負,那麼我們用3/4的兵力打敗了敵軍1/3的兵力,而敵軍用2/3的兵力只打敗了我軍1/4的兵力,這顯然對我們是有利的。如果我們比敵人佔很大優勢,以致我們用3/4的兵力就可以戰勝敵軍1/2的兵力,那麼我們獲得總成果的把握就更大。」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這段話可以主要講了善戰的軍隊動和靜的兩種狀態,其疾如風、侵掠如火和動如雷震三句講的是作戰快速,找到敵人的弱點快速進行打擊;其徐如林、不動如山和難知如陰講的是軍隊不動時,整齊劃一,敵人找不到我方的弱點進行進攻。進攻時兵貴神速,不喪失時間進而可以抓住敵人的弱點,不給他補救的機會,防禦時,像山林一樣,使敵人難窺我方虛實,敵人也就無法找到我方弱點進行打擊,《軍爭》篇在也說「無擊堂堂之陣」。日本軟銀董事長兼總裁孫正義將《孫子兵法》的創新性應用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他成功的投資了雅虎和阿里巴巴,為他賺取了巨額的財富。他根據《孫子兵法》創立了雙乘兵法。其兵法核心就是25個字:「一流攻守群,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頂情略七鬥,風林火山海。」他將《孫子兵法》的「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加入到自己的兵法,成為了風林火山海。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這句話的意思是奪取敵方的鄉邑,瓜分敵人的人力;擴張自己的領土,瓜分敵人的物力;衡量利害得失,然後決定行動。就是指根據利害得失來決定是否佔領敵人國土和掠奪敵人。《九變》篇中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指的就是要懸權而動,根據利害得失決定是否行動。
《戰爭論》中將戰爭分為絕對目標和有限目標兩種。絕對目標是指打垮敵人;有限目標包括奪取敵人部分國土和等待敵人有利時機兩種。不是所有利益都要去搶佔的,有些戰術勝利可能適合戰略衝突的。在絕對目標的戰爭中,打垮敵人是主要目標,那麼佔領敵人國土有時就是不必要的,就像俄法戰爭中,拿破崙的目標是打垮俄軍,所以他並沒有儘可能的佔領俄國國土,佔領越多的國土,他就要分散越多的兵力進行把守,這不利於他集中兵力打擊俄軍主力。在管理學上也是類似的道理,並不是每一個消費者市場你都需要爭取的,法拉利汽車從來不去搶奪豐田汽車的市場。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同時搶佔高、中和低端市場,或者多樣化,必然被這個市場的領導者集中其兵力將自己打敗,這也是管理學上反對多樣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四章講旗鼓統一戰鬥步調。
【原文】《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譯文】《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置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統一作戰行動的。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麼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置旌旗。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詳解】這章講旗鼓統一戰鬥步調。旗是放大了的視覺命令,鼓是放大了的聽覺命令,通過放大命令,就能將指揮的範圍擴大。旗鼓是指揮系統,為了使整個軍隊步調一致,這樣才能發揮最大力量(如圖7.8所示)。
圖7.8 旗鼓統一戰鬥步調
一個將領通過喊話和手勢命令,指揮幾百個士兵是可能的,但是當士兵的數量是幾萬時,手勢和喊話命令就不管用了,遠處的士兵聽不到指揮官的聲音,也看不到指揮官的手勢。這時通過鼓來放大聲音命令,通過旌旗來放大手勢命令,就可以指揮幾萬人了,這就是古代的作戰指揮系統。而隨著兵力數量的增加,當士兵增加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時,再大的鼓聲或再大的旌旗也無法指揮了,所以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報的指揮取代了金鼓和旌旗。金鼓和旌旗指揮數量小和指揮距離短的弱點外,它們還是公開的指揮方式,自己軍隊能夠接收到這些命令,敵人也能接收到這些命令,那麼敵人就可以迅速採取措施來應對這些命令。電報的指揮系統的報文都是加密的,誰也不希望敵人知道自己傳達的內容。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這段話的意思是旗鼓的指揮方式是為了同一士兵的步調,使得所有士兵同時進退。如果勇者獨進,怯者獨退,那麼自己的兵力就分散了,敵人就可以集中自己的兵力打擊我方分散的兵力,形成以眾擊寡的局部戰鬥,將我方打敗。
第五章講治兵四要,包括治氣、治心、治力和治變。
【原文】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譯文】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他的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詳解】本章講治兵四要,包括治氣、治心、治力和治變(如圖7.9所示)。
圖7.9 治兵四要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這句話指的是可以打擊敵人軍隊的士氣,動搖敵人將領的決心。打擊了敵人軍隊的士氣,敵人士兵的抵抗力就會減弱,就更容易失敗。而動搖敵人將領的決心,敵人就會猶豫不決,猶豫不決就會貽誤戰機,從而使得敵方失敗。在該投入兵力進行戰鬥而沒有投入,那麼這部分兵力就沒有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有而不用比用而不當更為不好。比如我方進攻分散在兩處敵人中的一處,而另一處由於被我方的計謀動搖了敵方將領的決心,沒有及時救援另一處,那麼我方就可以以多勝少打敗那處敵人,然後再集中兵力打敗這處的敵人。本來敵方這處軍隊如果迅速進行救援,敵人也是集中了自己的兵力來對抗我方的集中兵力,敵我勝負各半。但是由於這處敵人將領被我方動搖了戰鬥的決心,沒有及時救援,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了。如果我方只與一處敵軍進行作戰,敵方將領的猶豫也會為我方帶來利益。
治氣和治力主要影響士兵,治心和治變主要影響將領。將領決定打或者不打,士兵執行打或者不打,而執行打這個動作需要氣和力。治力中的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對應於第六篇《虛實》中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第六章講用兵八禁忌。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佔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於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詳解】這一章講用兵八禁忌,是小的戰術策略。戰爭的主要原則是集中力量打擊敵人的弱點,小的戰術原則也要符合主要原則(如圖7.10所示)。
圖7.10 用兵八禁忌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這兩句均和地理有關,敵人佔領高地,得到地利時,地形可以增加敵人的力量,我方不應該與他進行交戰。制高點有三個好處,分別是妨礙通行、增加命中率和便於觀察。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這三種均是敵人希望我方上當,希望我方進行進攻的。因為這三種情況下,敵人均有準備,而我方並沒有探明對方弱點,進行進攻會失敗。銳卒勿攻對應於上文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這三種是我方實力大於對方,但是不能將對方逼迫太急,以防激發敵人必死決戰之心,爆發更大的力量。在包圍對方時,一般採用三面包圍而不是四面包圍,就是防止把敵人逼急了,C型包圍和口袋陣也都是三面包圍。
《孫子兵法》第八篇《九變》的主要原則
《九變》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八篇,主要論述了九變五利,知九變五利才能用好軍隊,戰場要懂得隨機應變,做到有備無患。整篇分為四章,第一章講九變五利是什麼。第二章講將領需要知九變五利才能用好軍隊。第三章講要兼顧利和害,才能消除隱患而達到目的。第四章講將有五危,五危會導致失敗(如圖8.1所示)。
圖8.1 《九變》篇的主要原則
第一章講九變五利是什麼。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譯文】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召集人馬組建軍隊,在難於通行之地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四鄰結交,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於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佔,有些地域不要爭,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詳解】本章主要講九地五變是什麼。影響勝利的主要是我方的實力和戰術,敵人的實力和戰術,以及地形環境對於敵我雙方的影響。九地五變主要地形環境對於敵我的影響(如圖8.2所示)。
圖8.2 九變五利
九地和五變是什麼,從古至今,爭議較多。「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是十句話,而不是九句或者十四句。有人認為前九句為九變,但是五利就沒法解釋了。有人認為九變應該是五變,即前五句是五變,後五句是五利。有人認為九變只是指的多變,九並不是確定的數。
我傾向於認為前五句是指九變中的五變,因為這幾句和《九地》篇的九地中的五地相同。而後五句指的是五利。
《九地》篇介紹了九種軍事地理,這九種不是單純的地形,是和敵我所處位置相關的。九地包括: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和死地,而本章中所提到的圮地、衢地、圍地和死地直接可以在九地中找到。至於絕地,《九地》篇寫道:「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按照上下文的關係,絕地應該對應於爭地,文中爭地的策略是爭地則無攻,與本章中絕地無留的意思類似。
五利指的是: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五句表示需要變通,要有所不為。那麼如何判斷改為或者不該為呢?以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作為衡量標準,放棄局部利益,做到有所不為。
在企業管理上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有所不為反而能獲得更大的成果。企業家賈伯斯說:「決定做什麼跟不做什麼同樣重要。」他說:「對公司來說是這樣,對產品來說也是這樣。」他的一個過人之處就是知道如何做到專注。賈伯斯回到瀕臨破產的蘋果公司後,砍掉了大部分產品,只生產專業級的臺式機,專業級筆記本,消費級的臺式機和消費級的筆記本四種產品,結果蘋果起死回生,再次回歸高速發展軌道。賈伯斯做到了有所不為,拯救了瀕臨破產的蘋果。
從有效產出的角度來說,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不會增加有效產出;相反,還會降低有效產出。因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會浪費資源、時間和力量,並佔用了空間,而這些資源本可以用在該做的事情上,而產生更大的產出。TOC理論創始人高德拉特在經典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結福特的流水線生產和豐田的TPS生產方式時寫道這兩個理論遵循的四個核心原則之一就是:「廢除局部效率」。局部效率會增加庫存,降低企業的有效產出;而有效產出指整個系統通過銷售而獲得金錢的速度。TPS系統迫使整個工業界改變對庫存的看法,從視之為資產,變為視之為負債。
管理學家赫爾伯特•西蒙在《管理行為》中關於手段-目的鏈中寫道:「某些目標必須依賴於其他更遠大的目標才能發揮作用。這個事實導致目標的層級結構,每一層相對於其下層都是目標,相對於其上層又是手段。通過目的的層級結構,行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因為每個備選行動方案都使用綜合的價值尺度,即『最終』目的來衡量」。西蒙強調通過最終目標來衡量備選方案,保持行為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中間目標要服從最終目標。孫子強調的有所不為也是在說不要為了中間的目標利益而損害了最終的利益。
從廣義經濟學的角度說,做了該做的事情會增加利益,而不做不該做的事情會降低成本,從而使盈餘最大化。
孫子在地形篇也表達了要以全局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為重的思想,他說:「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保全百姓,符合國家利益是決策的最高準則,所以在現實中不符合這些利益的事情就不應該去爭取,國君的錯誤命令也不應該被執行。從這兩段話衍生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言,就是因為前線的將領更了解戰場的情況,比遠在後方的國君更能做出符合國家利益的決策。
第二章講將領需要知九變五利,才能用好軍隊。
【原文】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譯文】所以將帥精通「九變」的具體運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將帥不精通「九變」的具體運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揮作戰如果不懂「九變」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部隊的戰鬥力。
【詳解】本章主要講將領知九變五利,才能用好軍隊。將帥知道九變,才懂得用兵,不知九變,雖知地形,但也得不到地利。作戰不知九變,雖知五利,但也不能發揮軍隊的作用(如圖8.3所示)。
圖8.3 知九變五利知用兵
本章講了知九變和不知九變,戰鬥會怎樣。知九變的講了一條,不知九變的講了兩條。「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這句話可以看到九變是和地形相關的,也就印證了上邊所說的九變指的是九地之變。古代的戰鬥都是陸戰,敵我軍隊必須在陸地上展開戰鬥,《九地》不僅給出了九種軍事地理,還給出了每種對應的策略,如果策略錯誤,那麼就得不到地利,也不能將軍隊的實力發揮好。
比如衢地,什麼是衢地呢?衢地的策略是什麼呢?
《九地》篇寫道:「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衢地指的是敵我和其它諸侯國接壤的地區,先到就可以結交諸侯國並取得它們的支援。衢地的策略是交合,通過結交衢地的諸侯,可以增加自己一方的力量,進而增加了勝利的可能。如果將領不知曉九變之利,即使知道衢地是四通八達的地形,也不能得到衢地的利益,因為他不知曉衢地的策略是交合,也就不會去交合。如果用兵不知曉九變的利益,雖然知道「城有所不攻」而沒有去攻佔衢地之城,但是他也沒有按照九地的策略進行交合,那麼他也得不到衢地諸侯的幫助,即沒有得到人之用也。
衢地是先至而的天下之眾,麥金德則提出了另一種說法,先控制某地而得世界,即陸權論。一戰前夕,著名英國地緣政治學家提出了著名的麥氏三段論式的政治咒語:「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作為對麥金德的地緣政治觀的發展,著名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則在其《和平地理學》中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他認為,「誰支配著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著歐亞大陸,誰就掌握著世界的命運」。現代世界的政治,基本上也是圍繞著這個理論展開的,美國對於中俄周邊國家的極力拉攏和控制,就是「邊緣地帶理論」的實際應用。衢地和陸權論都強調了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先至或先控制就能得天下之眾。
第三章講要兼顧利和害,才能消除隱患而達到目的。
【原文】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譯文】智慧明達的將帥考慮問題,必然把利與害一起權衡。在考慮不利條件時,同時考慮有利條件,大事就能順利進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時同時考慮到不利因素,禍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計謀去傷害它,要使各國諸侯的力量不能伸展;用事情驅使它,要使各國諸侯忙於應付;用利益引誘他,使各國諸侯被動奔走。所以用兵的原則是:不要指望敵人不來打,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準備等待它;不要指望敵人不進攻,而要依靠我方有了使敵人進攻不下的方法。
【詳解】這章主要講兼顧利和害,才能消除隱患而達到目的。(如圖8.4所示)。
圖8.4 兼顧利和害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合外力決定成果。合外力=動力-阻力,動力是完成成果所需要的力量,阻力是完成成果的阻礙力量。要想成果最大化,就需要從動力和阻力兩方面下手,一方面使得動力最大化,一方面使得阻力最小化,這樣合外力就會最大化,進而成果最大化。「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這句話中的利是動力,害是阻力,也可以分開看,把利看做是務的動力,把害看成患的動力。從管理學核心競爭力決定核心成果的角度來說,增加核心競爭力就可以增加成果。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這三句可以使用廣義動量定理Fαt=MV來分析,要想獲得成果,需要有力量F、方向α、作用點和時間t,四者缺一不可。各諸侯國如果對我產生威脅,我通過各種手段改變他威脅我的力量、方向、作用點和時間這四要素,就能降低各諸侯國對我的威脅。屈諸侯者以害指的是用計謀來傷害它,這樣他的力量就會減少,威脅就會減少。役諸侯者以業指的是用事情來驅使他,這樣他的力量和時間都用在了這件事情上,就沒有力量和時間來對我產生威脅了。用利益來引誘他,這樣他就將力量用在我想要他努力的方向上,而不是在反對我的方向上。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對手身上,而要增強自己的實力,以自己的實力來決定勝負。
在戰爭中,打擊敵人的弱點可以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成果,所以敵我雙方均在尋求打擊對方的弱點。為了減少自己弱點被打擊的可能,則需要儘可能的有所準備,做到有備無患。有所準備就不怕敵人的攻擊,準備的越充分則越沒有後顧之憂。有利的方面有助於增加自己的成果利益,不利的方面會增加自己的成本,所以要權衡考慮利益與害處,做出合適的決策。考慮到整體的利益,就不會因為局部利益而損害整體利益,考慮到自己的弱點,就會有所準備,做到有備無患,從而獲得最大的利益盈餘。
在安全管理上,本質安全是指通過設計等手段使生產設備或生產系統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事故的功能。本質安全是不寄希望不發生誤操作,而是在誤操作的情況下也不會產生事故,這和「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表達的意思類似。
第四章講將有五危,五危會導致失敗。
【原文】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譯文】所以將領有五種致命的弱點:只知死拼會被殺,貪生怕死會被俘,急躁易怒則經不起剌激,廉潔自愛則受不了侮辱,愛護居民則遭受煩勞。這五種危險,是將帥的過錯,也是用兵的災難。軍隊覆滅、將軍被殺,都由於這五種危險引起,是不可不警惕的。
【詳解】第四章講將有五危,五危會導致失敗。五危包括必死、必生、忿速、廉潔和愛民(如圖8.5所示)。
圖8.5 將有五危
將領的這五危就是將領的弱點,很容易被敵人定點打擊而使得自己失敗。將領是軍隊的控制指揮系統,按照富勒提出的癱瘓理論,打擊敵人指揮系統,可以使敵軍的指揮陷入癱瘓,這樣敵人就不能形成合力而變成一盤散沙,打擊敵人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領是整個軍隊的關鍵點,從廣義動量定理的角度來說,打擊關鍵點可以獲得更大成果,類似於將凸透鏡的焦點對準火柴頭。而將領的弱點又是將領的關鍵點,打擊將領的弱點,就能導致整個控制指揮系統陷於混亂,進而打敗敵人。
在《始計》篇中,五事中包括將,將包括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這五種素質是利於獲勝的。而本章中的將的五危,是容易導致失敗的。將領應該加強前五種素質,避免後五種危險。當將領的五危中的某種不能有效消除時,可以選用合適的副將協助自己,進而通過副將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弱點。另一種方法是成立參謀部,通過多名參謀人員來決策,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將領的某個弱點被定點打擊。
《孫子兵法》第九篇《行軍》的主要原則
《行軍》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九篇,主要論述了行軍和舍營,正確的行軍和舍營才能保全自己的軍隊。《作戰》篇論述了給養,即衣、食,《行軍》篇論述了舍營和行軍,即住、行,兩篇共論述了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戰爭論》將戰鬥外的狀態分為三種,分別是給養、行軍和舍營,這個論述和《孫子兵法》是相同的。全篇分為三章,第一章講行軍和舍營的四種地形為山、水、斥澤和平陸,以及四種地形的對策。第二章講相敵32法,獲得敵人信息。第三章講文武治軍得士卒信任,才能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如圖9.1所示)。
圖9.1 《行軍》篇的主要原則
第一章講行軍和舍營的四種地形為山、水、斥澤和平陸,以及四種地形的對策。
【原文】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jiā]葦、山林、蘙薈[yì huì]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譯文】孫子說:凡軍隊行軍作戰和觀察判斷敵情,應該注意:在通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駐止時要選擇「生地」,居高向陽;如果敵人佔據高地,不要仰攻。這些是在山地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應遠離水流;如果敵軍渡河前來進攻,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讓它渡過一半時去攻擊它,這樣才有利;如果要與敵軍交戰,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擊它;在江河地帶駐紮,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這些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通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宜停留;如在鹽鹼沼澤地帶與敵軍遭遇,那就要佔領有水草而靠樹林的地方,這些是在鹽鹼沼澤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處,前低後高,這些是平原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是黃帝所以能夠戰勝「四帝」的重要原因。大凡駐軍,總是喜好乾燥的高地而厭惡潮溼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陽,而迴避陰溼,接近水草,保持供應,駐紮高處,這樣軍中沒有各種疾病,也就是勝利的保證了。對於丘陵堤防,必須駐紮在向陽的一面,並且要背靠著它。這些對於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輔助的。河流上遊下暴雨,看到水沫漂來,要等水勢平穩以後再渡,以防山洪暴至。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避開而不要靠近。我遠離它,讓敵軍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讓敵軍去背靠它。軍隊在山川險阻、蘆葦叢生的低洼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區行動,必須仔細反覆地搜索,因為這些都是容易隱藏伏兵和姦細的地方。
【詳解】本章講行軍和舍營的四種地形為山、水、斥澤和平陸,以及四種地形的對策(如圖9.2所示)。
圖9.2 行軍舍營
行軍和舍營的原則是佔制高點、向陽和近水草。《孫子兵法》中軍隊的處軍包括三種狀態,分別為行軍(走)、舍營(停)和應敵(打)。《戰爭論》將軍隊的狀態分為四種,分別為行軍、舍營、野營和戰鬥。《孫子兵法》中的只有舍營,沒有野營,它的舍營就是軍隊停止休息,包括舍營和野營兩種;應敵對應於戰鬥,都是打(如圖9.3所示)。
圖9.3 處軍和軍隊四狀態
對於山這種地形,處軍的原則是: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這三句短語包含了行軍、舍營和應敵的原則。行軍的原則是絕山依谷,就是行軍時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其中「絕」表示通過的意思。舍營的原則是視生處高,就是選擇高地進行舍營。應敵的原則是戰隆無登,就是敵人佔領高地不要仰攻。對於河這種地形,行軍的原則是絕水必遠水,就是過河之後要遠離水,一是防止被敵人用水淹,二是背水沒有退路。舍營的原則是視生處高,無迎水流,就是要在高地舍營,不在河的下遊舍營,防止被水淹。應敵的原則是無附於水而迎客,令半濟而擊之利,就是不要在水邊布陣,如果在水邊布陣,敵人就不渡河了,要等到敵人渡了一半在打擊他,這時他後邊的軍隊沒有過河,我方就是以多打少,更容易獲勝。對於斥澤這種地形,行軍的原則是亟去無留,就是快速通過而不停留,這種地形不適宜作戰和舍營。應敵的原則是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斥澤之地指的是鹽鹼和沼澤地,這種地形軟,容易陷入,所以需要背靠眾樹,因為樹是實的,是牢固的。對於平陸這種地形,舍營的原則是右背高,前死後生,也就是背後依靠高地,後方穩固,不怕被迂迴,前方開闊可以與敵交戰(如圖9.4所示)。
圖9.4 四地形處軍原則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這句話是處軍的三條原則,分別為制高、向陽和近水草(如圖9.5所示)。
圖9.5 行軍舍營原則
好高而惡下指的是高處比低處好,也就是制高,《戰爭論》給出了制高的三個好處為:妨礙通行、增加命中率和便於觀察。貴陽而賤陰指的是處軍要向陽,陰溼之地容易使得士卒生病,而生病將降低軍隊的戰鬥力,容易導致失敗。拿破崙說:「疾病是最危險的敵人,寧願讓部隊去從事流血最多的戰鬥,而不可讓他們留在不衛生的環境中。」養生處實中的養生指的是近水草,利於放牧馬匹和糧道便利,這樣就利於給養,處實指的是駐紮在地勢高的地方。《戰爭論》對於行軍和舍營給出了兩個要求:「在還沒有任何特殊目的的時候,惟一的目的就是維持軍隊和保障軍隊的安全。使軍隊能夠存在並不致遭到特別的不利,使軍隊能夠集中起來進行戰鬥並不致遭到特別的不利,這是兩個必要的條件。如果把這兩個條件同關於軍隊的存在和安全的問題進一步結合起來,那就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1)便於取得給養;
(2)便於軍隊舍營;
(3)背後安全;
(4)前面有開闊地;
(5)可以配置在複雜的地形上;
(6)有戰略依託點;
(7)可以合理地分割配置。」
這其中便於給養和「養生而處實」類似,背後安全和「右背高,前死後生」類似,主要目的是維持軍隊和保障軍隊的安全,達到目的手段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
孫子然後給了處軍之宜和處軍之忌,處軍之宜給出了丘陵地方該如何處軍,下雨時應如何過河。處軍之忌給出了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六種特殊的地形,這些地形的共同點都是深陷和低下,符合好高而惡下中的下,所以應該遠離。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這五種地形容易有伏兵,需要特別注意。
第二章講相敵32法,獲得敵人信息。
【原文】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fǒu],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zhūn]翕翕[xī],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譯文】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鎮靜的,是倚仗它據有險要的地形;敵軍離我很遠而又來挑戰的,是企圖誘我前進;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樹林裡很多樹木搖動的,是敵軍向我襲來;在草叢中設有許多遮蔽物的,是敵人企圖迷惑我;鳥兒突然飛起,是下面有伏兵;走獸受驚猛跑,是敵人大舉來襲。飛塵高而尖的,是敵人戰車向我開來;飛塵低而廣的,是敵人步卒向我開來;飛塵分散而細長的,是敵人在打柴;飛塵少而時起時落的,是敵軍察看地形,準備設營。敵方使者言詞謙卑而實際上又在加緊戰備的,是要向我進攻;敵方使者措辭強硬而軍隊又向我進逼的,是準備撤退;敵戰車先出並佔據側翼的,是布列陣勢,準備作戰;敵方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來請求議和的,其中必有陰謀;敵方急速奔走並展開兵車的,是期求與我交戰;敵軍半進半退的,可能是偽裝混亂來引誘我。敵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飢餓缺糧;敵兵從井裡打水而急於先飲的,是乾渴缺水;敵人見利而不前進的,是由於疲勞過度。敵方營寨上有飛鳥停集的,說明營寨已空虛無人;敵營夜間有人驚呼的,說明敵軍心裡恐懼;敵營紛擾無秩序的,是其將帥沒有威嚴;敵營旌旗亂動的,是其陣形混亂;敵官吏急躁易怒,是敵軍過度睏倦。敵人用糧食餵馬,殺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營寨的,是「窮寇」;敵兵聚集一起私下低聲議論,是其將領不得眾心;再三犒賞士卒的,說明敵軍已沒有別的辦法;一再重罰部屬的,是敵軍陷於困境;將帥先對士卒兇暴後又畏懼士卒的,說明其太不精明了;敵人藉故派使者來談判的,是想休兵息戰。敵軍盛怒前來,但久不接戰,又不離去,必須謹慎觀察其企圖。
【詳解】相敵32法是孫子所列舉的相敵的32種方法,用來查明敵情,當然還包括很多其他相敵的方法。由於時間的久遠,很多方法現在已經沒有太大用途了,比如眾樹動者,來也,這是用眼睛直接觀察的方法,而現代的情報偵查系統非常先進,比眼睛可以直接獲得的信息更多(如圖9.6所示)。
圖9.6 相敵32法
相敵32法的現象和結果基本上都是直接關係,如塵高而銳者,車來也,車可以引起了塵土飛揚,所以塵土飛揚就是車來了。這是一種符合多數情況的判斷,但不是真理。《三國演義》中,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軍五十萬攻打劉備,劉備率軍撤退,百姓隨其同行。眾人勸劉備齊民先行,劉備不肯。劉備犯了將有五危中的愛民的危險,導致其遭受煩勞,軍隊不能快速撤退。行進途中,曹軍殺來,衝散了劉備隊伍,趙雲七進七出救下阿鬥,張飛在長板橋斷後。張飛叫隨從的二十餘個騎兵在馬尾上拴上樹枝,往來奔跑,衝起塵土,使曹軍莫知虛實而不敢輕進。張飛利用馬尾栓樹枝來回跑動的方式衝起塵土,造成了車來的假象,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車來。張飛利用疑兵以及自己的善戰的名聲,嚇退了曹操,救了劉備。
《空城計》對「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的反應用。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著名的空城計的故事。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指的是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鎮靜的,是倚仗它據有險要的地形或者有所防備。司馬懿以絕對兵力優勢兵臨城下,而諸葛亮卻保持鎮靜,按照常理,那麼諸葛亮一定是有所埋伏,所以才能有恃無恐,也因此使得司馬懿撤退。諸葛亮採用的是我無險可恃,但是敵近而靜,反應用了「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使司馬懿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走險,所以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這種認識,採用了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兵法的鬥智也是一種智力上的競賽,諸葛亮想,敵我兵力對比是150000:2500,我開城門迎敵必敗,關門死守也會失敗,只是失敗的慢一些。司馬懿想,我有15萬大軍,即使諸葛亮有幾萬人死守,我也能想法獲得勝利。諸葛亮想,我死守城池,司馬懿必定進攻,而兵力懸殊,我必然守不住。我開城門而不迎敵,保持鎮靜,司馬懿必定起疑。他知道我一生謹慎,從不冒險,所以必定認為我不敢開城門,而我大開城門就達到了無埋伏而似有埋伏的狀態,就可以使司馬懿起疑而撤退。司馬懿在空城計犯了重大的錯誤,他本可以一舉消滅諸葛亮而滅蜀國的,但是他卻上了諸葛亮空城計的當。按照《孫子兵法》第六篇《虛實》中「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派兵進行一下小戰,就能探知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了。即使敵人有埋伏,最多損失的就是這個小部隊,但是如果沒有埋伏,得到的就是對方的軍師,而司馬懿連試探都沒試探就撤退,錯失了良機。
我想,敵人想我所想,我想敵之想我所想,高級鬥智可以分析到很多級。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也舉了類似的例子。他寫道:「從事職業投資,好象是參加擇美競賽:報紙上發表一百張照片,要參加競賽者選出其中最美的六個,誰的選擇結果與全體參加競賽者之平均愛好最相接近,誰就得獎。在這種情形之下,每一參加競賽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美的六個,而選他認為別人認為最美的六個。每個參加者都從同一觀點出發,於是都不選他自己真認為最美者,也不選一般人真認為最美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一般人認為一般人認為最美者。這已經到了第三級推測,我相信有些人會運用到第四第五級,甚至比此更高。」
相敵32法可以獲得敵情,這和《戰爭論》中偵查的作用相同。
第三章講文武治軍得士卒信任,才能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
【原文】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譯文】打仗不在於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也就足以戰勝敵人了。那種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的人,勢必成為敵人的俘虜。將帥在士卒尚未親近依附時,就貿然處罰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這樣就難以使用他們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對將帥已經親近依附,仍不執行軍紀軍法,這樣的軍隊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平素能認真執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不認真執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命令平素能貫徹執行的,是表明將帥與士卒相互取得信任。
【詳解】本章講講文武治軍得士卒信任,才能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文武治軍是通過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和令素行來獲得士卒的信任,取得士卒信任才能形成合力。併力就是集中兵力,料敵就是找到敵人弱點,取人就是打擊敵人弱點而獲得勝利(如圖9.7所示)。
圖9.7 文武治軍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兵力不是越多越好,因為越多給養越困難,只要不冒進,集中兵力,找到敵人弱點進行打擊就可以獲得勝利了,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是軍事學最基本的原則。要想集中兵力,那麼士卒就要聽從調遣,才能形成合力,如果士卒不聽從調遣,那麼再多的士兵,整體戰鬥力也不強。對於未親近依附的士兵進行處罰,士兵就會不聽話,這樣的士兵不可用。而依附的士兵不聽從調遣,也不能用,這兩種士兵都是不能盡力的士兵。所以要通過文和武來教育士兵。平時法令得到執行,士兵就會相信,法令不執行,士兵就不相信,一直按照法令執行,將帥和士兵就會互相信任,這樣士兵就會聽從調遣。
孫武文武之道治軍。春秋戰國,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齊人孫武。闔閭讀了孫武的十三篇兵法,想拜他為將軍。在此之前想讓他先試演一下實際本領如何。於是吳王從宮中選出180名宮女,交給孫武訓練,自己則在一旁觀看。孫武把這180名宮女分成兩隊,將吳王的兩個寵姬分別任命為兩隊隊長,命她們全都持戟站立。然後向兩隊女士兵問話道:「你們都知道你們的前心、左右手與後背嗎?」眾人答:「都知道。」於是孫武傳令道:「我喊前,則向前心看齊;左,則向左手看齊;右,則向右手看齊;後,則向後背看齊。聽明白了嗎?」眾人皆應之,表示已經明白。孫武令人擺好刑具,表示如有違令者將軍法處置,隨即又三令五申地重複要求。訓練正式開始,起先擊鼓向右,眾人本該是向右手邊看齊,不料這些平時嬌慣的宮女們沒有一個正經的,都在那裡笑得是花枝招展,兩位寵姬隊長甚至都笑得快坐到地上了。孫武沒有責怪她們,只是說道:「約束不明,申令不熟,這是為將者的過錯。」於是又三令五申地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要求,這一次擊鼓向左,豈料這次眾人笑得更厲害了,儼然沒把剛才的訓話放在心上。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這是為將者的過錯;約束既已申明卻不依令行事的,這就是士兵的罪過了。」於是決定將兩個隊長斬首。吳王正在臺上觀看,此時看見孫武要將自己的寵姬斬首,大駭,急忙派使臣傳令道:「寡人已經知道將軍擅於用兵了。寡人如果沒有這兩個寵姬,則食不甘味也,望你饒恕她們吧。」孫武說:「我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將兩名寵姬隊長斬首示眾,同時又命令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孫武此舉收到了震懾的效果,大家看到此人連吳王最寵愛的妃子都敢殺,無不心下駭然,訓練時全神貫注,生怕有所疏漏而被斬首。這一次再擊鼓,眾人前後左右相當整齊,跪下站起也絲毫不亂,而且沒有一個敢出聲的。孫武使用文來告訴宮女該如何做,使用武來懲罰不聽從調遣者,從而把沒有任何軍事的素養的宮女訓練的得像正規軍一樣聽從調遣。吳王於是拜孫武為將,數年後終於打敗楚國並稱霸中原。
文武治軍和令素行是手段,目的是為了使得士卒聽從調遣,聽從調遣就可以集中兵力,然後打擊敵人弱點。
《孫子兵法》第十篇《地形》的主要原則
《地形》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十篇,主要論述了六地和六敗,地形是用兵輔助力量,得到地利更容易獲勝。影響勝負的包括我方的實力與戰術,敵人的實力與戰術,以及天地的影響。全篇分為五章。第一章講通、掛、支、隘、險和遠六種地形以及應對策略。第二章講走、弛、陷、崩、亂和北這六敗。第三章講地形是用兵的輔助力量,得到地利更容易獲勝,應對於第一章。第四章講愛兵如子使其可用,對應於第二章。第五章知己知彼知天地,然後可以獲勝,是全篇的總結(如圖10.1所示)。
圖10.1 《地形》篇的主要原則
第一章講通、掛、支、隘、險和遠六種地形以及應對策略。
【原文】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類。我們可以去,敵人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應搶先佔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並保持糧道暢通,這樣與敵交戰就有利。可以前進,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掛;在掛形地域,敵軍如無防備,就要突然出擊戰勝它;如果敵有防備,我出擊不能取勝,就難以返回,於我不利。凡是我出擊不利,敵出擊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區,敵人雖然以利誘我,也不要出擊;最好是帶領部隊假裝離去,誘使敵軍前出一半時,我突然發起攻擊,這樣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敵佔據,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敵人來攻;如果敵軍已先我佔據隘口,並以重兵據守,那就不要進擊,若敵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險形地區,如我先敵佔領,要佔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侍擊敵人;如果敵人已先佔領,那就主動撤退,不要進攻它。在遠形地區,雙方勢均力敵,不宜挑戰,勉強求戰,於我不利。以上六點,是關於利用地形的原則;這是將帥的重要責任,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研究的。
【詳解】六地介紹了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地形以及應對方法。應對的主要原則就是:如何利用地形,使得自己有更多士兵參與戰鬥,使敵人有更少的士兵參與戰鬥,達到以多勝少的目的(如圖10.2所示)。
圖10.2 六地以及應對策略
對於通、掛、支三種地形,文中給出了地形的定義,是從往返是否困難的角度進行的。通形是往易返易的地形;掛形是往易返難的地形;支形是往難返難的地形。通、掛和支三種地形是從妨礙通行的角度來說的,哪一方被妨礙通行,哪一方就不能有效的集中兵力,只能以部分兵力應戰,這樣利用地形而不被妨礙的一方就可以以多勝少,打敗敵人。通形是對敵我都無妨礙,那麼我方就要佔高陽,利糧道。佔高是因為制高點有三利益,包括妨礙通行、增加命中率和便於觀察;佔陽面是避開陰溼之地,士兵不容易生病;利糧道是為了保證自己的補給充裕。掛形是往易返難,出兵容易,回兵困難。如果敵人沒有防備,那麼我們就可以攻其無備而獲勝,不用擔心失敗的撤退問題。而如果敵人有防備,我方若不能獲勝,撤退就會遇到困難,處於進不能獲勝,退又困難的境地。支形是往難返難,敵我誰先出兵,誰就容易失敗。因為出兵困難,先出兵的一方還沒有把軍隊都派出,敵人就開始進行進攻,此時敵眾我寡,後續援兵因為出兵困難而無法支援,最終導致失敗。
隘、險和遠這三種地形,本篇沒有給出定義。《始計》篇寫道:「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隘形對應於廣狹的狹,險形對應於險易的險,遠形對應於遠近的遠。隘形的策略是我佔領了就封死隘口,使得敵人無法集中兵力進行進攻。敵人若佔領並封死,我就不攻打;敵人若佔領未封死就打。險形的策略是居高陽待敵,利用制高優勢和陽面養生的優勢,若敵人佔領,我方就不攻打。遠形的策略是不戰,因為誰主動去挑戰,都會因為路途而損兵折將,這一點孫子在《軍爭》篇論述過三十裡、五十裡和百裡應戰的損失。
《戰爭論》中介紹了地形和制高的影響。地形對戰鬥有三種影響,分別為妨礙通行、妨礙觀察和對火力的防護。制高點有三種影響,分別是妨礙通行、增加命中率和便於觀察(如圖10.3所示)。
圖10.3 《戰爭論》中地形的影響
六地主要從是否妨礙通行的角度講的,策略原則是儘可能佔領制高點,並且使地形妨礙敵人通行而不妨礙自己通行。
《行軍》篇介紹了山、水、斥澤和平陸這四地,《地形》篇介紹了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地形,《九地》篇又介紹了散、輕、爭、交、衢、重、圮、圍、死這九種地形,那麼四地、六地和九地有什麼區別呢?
山、水、斥澤和平陸這四地是自然地貌,而六地增加了敵我雙方,從是否阻礙通行的角度得到了六地,九地是除了增加敵我雙方軍隊,還增加了敵我以及第三方國家位置對於地形的影響(如圖10.4所示)。
圖10.4 《孫子兵法》的軍事地理
簡單的說,四地是自然地貌,六地增加了敵我軍隊,九地又增加了國家的戰略位置。四地、六地和九地並不衝突,也有交集的地方。比如敵我雙方的自然地形都是平陸,並且接壤,那麼邊界處因為是平陸而往返無阻礙,就是六地中的通形,邊界處也是「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的地區,也就是九地中的交地。如果我方軍隊剛剛進入敵國領土,那麼這塊地就是輕地,如果我方已經深入敵國,那麼這塊平陸就是重地。四地、六地和九地都可以看做是軍事地理,《戰爭論》中只介紹了自然地形,而沒有六地和九地。
第二章講走、弛、陷、崩、亂和北這六敗。
【原文】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軍隊失敗的情況有走、弛、陷、崩、亂、北等六種。這六種情況,都不是由於天災造成的,而是由於將帥的過失所致。在敵我條件相當的情況下,如果攻擊十倍於我的敵人,因而失敗的,叫做走。土卒強悍,將吏懦弱,因而失敗的,叫做弛。將吏本領高強,士卒怯弱,因而失敗的,叫做陷。部將怨怒而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忿然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的能力而加以控制,因而失敗的,叫做崩。主將軟弱而又缺乏威嚴,訓練教育不明,吏卒無所遵循,布陣雜亂無章,因而失敗的,叫做亂。主將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多,以弱擊強,又沒有精銳部隊為骨幹,因而失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必然導致軍隊的失敗;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研究的。
【詳解】孫子在這裡將軍隊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我將、大吏(小將)和卒。將三者看成一個整體,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體的實力(如圖10.5所示)。
圖10.5 六敗
把我方的將、大吏和卒看成一個整體,敵我實力相當,而我方卻以1擊10就是走,走的問題時我方剩餘的兵力沒有參與戰鬥,浪費了兵力,從而導致失敗。從管理學豐田生產方式的角度來說,沒有充分使用的物品就是浪費,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杜絕浪費。弛指的是卒強吏弱,把將和大吏組成的吏弱VS卒強,導致軍隊實力不能發揮的是由於吏弱,他們是木桶最低的那塊木板,決定了木桶盛水的高度,應該增強吏的實力(如圖10.6所示)。
圖10.6 木桶理論
陷指的是吏強卒弱,吏強VS卒弱,通過對比發現吏和卒的能力不匹配導致軍隊實力低下,所以應該加強卒的實力來增強整個軍隊的實力。崩指的是大吏(小將)不聽指揮,而將又不知其能力,大吏和將都有問題,大吏的問題是不聽指揮,將的問題是不知其能。大吏擅自出去應戰,而將不知其能,就無法判斷勝負,也就難以判斷是否應該派援兵,派多少援兵,往哪派援兵。亂指的是將弱不嚴,教道不明,而吏卒則是吏卒無常,陳兵縱橫。亂的問題出在將和吏卒兩方面,將的問題是懦弱不嚴而管教不明確,吏卒的問題是沒有養成規矩,橫衝直撞,兩方都需要加強管理。北指的是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吏卒的問題是無選鋒,箭頭不鋒利就不能刺穿敵人,後邊再大的力量,前進也是困難,因為箭頭不鋒利而導致阻力過大(如圖10.7所示)。
圖10.7 系統分析六敗
從管理學TOC理論的角度說,系統的產出由系統的瓶頸決定,也就是由最弱的地方決定。將、大吏和卒組成的系統中,哪一個環節弱,都會導致軍隊整體實力弱。TOC認為,任何系統至少存在著一個制約因素——瓶頸,否則它就可能有無限的產出。因此要提高一個系統(任何企業或組織均可視為一個系統)的產出,必須要打破系統的瓶頸。任何系統可以想像成由一連串的環所構成,環與環相扣,這個系統的強度就取決於其最薄弱的一環,而不是其最強的一環。相同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將我們的企業或機構視為一條鏈條,每一個部門是這個鏈條其中的一環。如果我們想達成預期的目標,我們必須從最弱的一環,也就是從瓶頸的一環下手,才可得到顯著的改善。換句話說,如果這個瓶頸決定一個企業或組織達成目標的速率,我們必須從克服該瓶頸著手,才可以更快速的步伐在短時間內顯著地提高系統的產出(如圖10.8所示)。
圖10.8 鏈條強度由最弱環節決定
對於六敗,將都有重大的責任。強將手下無弱兵,強將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不斷的提升自身實力,也對部下要求嚴格,不斷提升部下的實力,這樣軍隊的整體實力就提高了。
第三章講地形是用兵的輔助力量,得到地利更容易獲勝,應對於第一章。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譯文】地形是用兵的輔助力量。正確判明敵情,制定取勝計劃,研究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這些都是將帥的職責。懂得這些道理去指導作戰的,就必然勝利,不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就必然失敗。所以,如果根據戰場實情確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堅決地打;如果根據戰場實情不能取勝,即使國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為一個將帥,應該進不貪求戰勝的功名,退不迴避罪責,只求國家和軍隊得以保全,符合於國君的根本利益,這樣的將帥才算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材。
【詳解】地形是用兵的輔助力量,即地形是一種力量,要麼加強我方實力,要麼加強敵人實力,或是要麼削弱我方實力,要麼削弱敵方實力(如圖10.9所示)。
圖10.9 地形是用兵輔助力量
聰明的將帥應該儘可能藉助地形增加自身實力,削弱對手實力,這樣我方和敵方的力量對比優勢加大,我方獲勝的可能增大。現場的將帥比遠方的國君更了解戰場形勢,不應該以國君的命令為執行目標,而是應該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為其行動的衡量準則,有利於國民就去做,不利就不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從豐田生產方式的角度來說,處理問題講究的是三現,即現場、現物和現實。一切從現場出發,針對現場的實際情況,採取切實的對策解決,而不是遠方猜想和遙控。
第四章講愛兵如子使其可用,對應於第二章。
【原文】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譯文】將帥對士卒能像對待嬰兒一樣體貼,士卒就可以跟隨將帥赴湯蹈火;將帥對士卒能像對待自己的「愛子」一樣,士卒就可以與將帥同生共死。但是,對士卒如果過分厚養而不能使用,一味溺愛而不能驅使,違犯了紀律也不能嚴肅處理,這樣的軍隊,就好比「驕子」一樣,也是不能用來打仗的。
【詳解】愛兵如子是為了和士兵同心協力,這樣產生的成果才最大(如圖10.10所示)。
圖10.10 愛兵如子
有三種士兵不可用,厚待而不能指使的,撫愛而不能命令的,違法亂紀而不能治理的士兵都不能用。這種士兵應該清除出軍隊,以防止影響其他人。因為他們不聽命令,也影響長官的權威。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能服從命令的士兵就不應成為士兵。《行軍》篇寫道:「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已親附的士兵不聽從調遣,則不能用。
第五章知己知彼知天地,然後可以獲勝,是全篇的總結。
【原文】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譯文】只了解我軍能打,而不了解敵軍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敵軍可以打,而不了解我軍不能打,取勝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敵軍可以打,也了解我軍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條件不可以打,取勝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他行動起來,目的明確而不迷誤,他所採取的措施變化無窮而不呆板。所以說:了解敵方,了解我方,就能必勝不敗;了解天時,了解地利,勝利就不可窮盡了。
【詳解】影響勝負的包括我方的實力與戰術,敵人的實力與戰術,以及天地的影響。忽視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能導致失敗(如圖10.11所示)。
圖10.11 知己知彼知天地
知己才能有效的集中優勢兵力,知己才能打擊到敵人的弱點,而知天地才能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戰鬥,利用天時和地利增強我方的力量,進而增加我敵的力量對比優勢,從而獲得勝利。
《孫子兵法》第十一篇《九地》的主要原則
《九地》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主要論述了九地及其應對策略。全篇分為九章。第一章講九地的定義和應對策略。第二章使敵人兵力不能有效集中,奪愛則聽,方法為快速和隱蔽,即快速隱蔽的打擊敵人的依仗點。第三章講為客之道,深入則專。深入敵方國境,我方的士卒就會專心作戰,因為別無他路。第四章講士兵齊勇若一,是因為士兵不得不這樣做。第五章講將軍御兵訣竅是愚兵投險,士兵深處險境,就能爆發更大的力量。第六章講九地正面的應對策略。第七章講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第八章講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第九章講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隱蔽和快速進行進攻(如圖11.1所示)。
圖11.1 《九地》篇的主要原則
第一章講九地的定義和應對策略。
【原文】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譯文】孫子說:按用兵的規律,戰地可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等九類。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上與敵作戰,這樣的地區叫做散地;進入敵境不深的地區,叫做輕地;我先佔領對我有利,敵先佔領對敵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去,敵軍可以來的地區,叫做交地;敵我和其它諸侯國接壤的地區,先到就可以結交諸侯國並取得多數支援的,叫做衢地;深入敵境,越過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叫做重地;山林、險阻、沼澤等道路難行的地區,叫做圮地;進入的道路狹隘,退出的道路迂遠,敵人以少數兵力能擊敗我眾多兵力的地區,叫做圍地;迅速奮戰則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被消滅的地區,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作戰;在輕地不可停留;遇爭地應先敵佔領,如敵人已先佔領,不可強攻;在交地,軍隊部署應互相連接,防敵阻絕;在衢地則應結交鄰國;在重地則應奪取物資,就地補給;在圮地則應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則應巧設奇謀;在死地要迅猛奮戰,死裡求生。
【詳解】第一章講九地的定義和應對策略,應對策略主要是從反面講的不要做什麼,第六章的應對策略主要是從正面講的要做什麼(如圖11.2所示)。
圖11.2 九地的定義和策略
散地指的是在自己的國家作戰,應對策略是散地則無戰以及散地吾將一其志。散地離家近,人心渙散,最好不要打,要打的話要統一士兵的意志,使得軍隊專心一致。輕地指的是剛剛進入敵國領土,應對策略是輕地則無止和吾將使之屬。在輕地不要停留,要部署連續,防止掉隊。輕地因為是剛剛進入敵國境內,離本國較近,士兵並沒有專心打仗,很容易掉隊或者逃跑,所以不要停留,停留的越久,逃跑的士兵可能越多。爭地指的是我和敵人得到都對自己有利的地方,這種地方可能是敵我之間的一個小國或者一片爭議區域,誰得到都會增加自己的國土面積,士兵補充和糧食補給等,也就是誰得到誰的力量就會加強。爭地的策略是爭地則無攻和吾將趨其後,爭地如果被地方佔領就不要強攻,要繞到地方背後進行進攻,因為從陸軍配置的角度來說,陸軍的前面是強點,側翼和背後都相對弱。交地指的是敵我都可以往來的地區,這個地區可能是敵我雙方的邊界。交地的策略是交地則無絕和吾將謹其守,交地要使軍隊不脫節不斷絕,並且要謹慎防守。因為交地是敵我交界之處,敵我都會在邊界駐軍防止敵人入侵,敵人也可能隨時入侵。所以交地的軍隊要互相照應不斷絕,防止被敵人各個擊破(如圖11.3所示)。
圖11.3 九地示意圖
衢地指的是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衢地可能是和敵我都接壤的大國。衢地的策略是衢地則合交和吾將固其結。衢地是大國,敵我都無法將其吞併而增強自己的實力,它不像爭地那樣弱小,所以吞併不了只能進行結交來增強自己的實力,至少不讓其增加敵人的實力。衢地是他國,與我結盟而不與敵結盟最好,這樣我方力量得到增強;不與我也不與敵結盟也可以,中立的話對敵我都無實力影響;與敵結盟而不與我結盟最差,敵人實力得到加強,對我方不利。重地指的是進入敵國境內較深,重地的策略是重地則掠和吾將繼其食。進入敵國較深,那麼離本國的給養地勢必較遠,很容易被敵人切斷補給線,並且補給的成本和時間都很大,所以重地最好能就地補充補給。《作戰》篇也強調就地補給,寫道:「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芑稈一石,當吾二十石。」圮地指的是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圮地就是難以行軍的路,比如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所走的路很多都是圮地。圮地的策略是圮地則行和吾將進其途。圮地不適合舍營,要趕緊離開,快速通過。圍地指的是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也就是進路隘,退路遠,進退兩難的境地。圍地的策略是圍地則謀和吾將塞其闕。圍地就是被地形困住,要趕快想辦法,我自己將出口堵起來,激發士兵士氣,進行拼死一戰。死地指的是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也就是無所往的地形,前路和後路都沒路的地方。比如退路有高山阻礙,前路有敵人重兵,我方軍隊無路可走。死地的策略是死地則戰和吾將示之以不活。死地沒有出路,只能拼死一戰,所以就要士兵明白自己處於死地,不拼死一戰就是等死。
第二章講使敵人兵力不能有效集中,奪愛則聽,方法為快速和隱蔽,即快速隱蔽的打擊敵人的依仗點。
【原文】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譯文】古時善於指揮打仗的人,能夠使敵人前後部隊無法相顧及,主力與小部隊不能相依靠,官兵不能相救援,上下隔斷,不能收攏,士卒潰散,不能聚集,即使聚集也很不整齊。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也要堅持有利就行動,不利就停止的原則。試問:「如果敵軍眾多而且陣勢齊整地向我進攻,該如何對付它呢?」回答是:「先奪取敵人的要害之處,這樣,敵人就會被迫聽任我的擺布了。」用兵之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不加戒備的地方。
【詳解】奪取敵人的依仗,則敵人就會聽我的擺布。軍事學的核心原則是:集中力量打擊敵人的弱點。而從反面來說就是防止敵人集中力量打擊自己的弱點(如圖11.4所示)。
圖11.4 奪愛則聽
「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這幾句就是不讓敵人有效的集中兵力,這樣敵人的力量就不會強大。而我方則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即先奪其所愛,敵人的實力就會大大削弱,從而更容易打敗敵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這句話指的是用兵要隱蔽和快速,隱蔽和快速是奇襲的雙翼。隱蔽自己才能使得敵人沒有準備,這樣就可以以有備之師打擊無備之師,快速才能才能不給敵人時間集中兵力和調兵支援。
第三章講為客之道,深入則專。深入敵方國境,我方的士卒就會專心作戰,因為別無他路。
【原文】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譯文】凡是進入敵國作戰的原則:深入敵境則軍心專一,敵軍無法勝我;在富饒地區奪取糧秣,使全軍得到充足的給養;注意保養士卒的體力,勿使疲勞,提高士氣,積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揣測我之企圖。把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境地,死也不會敗退;既然士卒死都不怕,就會盡力作戰了。士卒深陷危地,就無所畏懼;無路可走,軍心就能穩固;深人敵國,軍心就不會渙散;迫不得已就會拼死戰鬥。因此,這樣的軍隊不待修整,都懂得戒備,不待築勵,都會竭盡全力戰鬥,不待約束,都能親近相助,不待申令,都會信守紀律。禁止迷信,消除部隊的疑慮,即使戰死也不退避。我軍士卒捨棄多餘的財物,並不是厭惡財物;不怕犧牲生命,並不是他們不想長壽。當作戰命令下達的時候,士卒們坐著的淚水沾溼了衣襟,躺著的則淚流面頰。把軍隊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就會像專諸、曹劌那樣的勇敢了。
【詳解】孫子喜歡客場作戰,也就是到別國作戰,這樣當我軍深入敵國時,士兵除了拼死戰鬥別無選擇,所以就可以像專諸和曹劌一樣英勇。深入敵國就要注意自己的補給問題,搶奪敵人糧食就地進行補充(如圖11.5所示)。
圖11.5 為客之道,深入則專
在他國作戰要注意保存體力,因為身處敵國,危機四伏,隨時可能遭受敵人的攻擊,並且自己遠離本國,無法快速的補充士兵,所以力量不能亂用,要用到最有用的地方。部署兵力,不讓敵人發現我方的意圖和弱點,以防止敵方進行針對性的定點打擊。將士兵置於無路可走的境地,士兵就只能拼死戰鬥。從另一方面來說,要防止敵人將他自己的軍隊至於絕境而激發其拼死決心,所以要給敵人留有逃跑的路,這樣敵人就不會拼死決戰。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這四句都是指不需要管理,士兵自己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強調的是無人管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環境逼迫他們不得不這樣,否則就會影響自己的生存。禁祥去疑是為了防止士兵心生雜念,不能專心戰鬥。
第四章講士兵齊勇若一,是因為士兵不得不這樣做。
【原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譯文】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隊像「率然」一樣。所謂「率然」,乃是常山的一種蛇,打它的頭,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打它的中部,頭尾都來救應。試問:「可以使軍隊像率然一樣嗎?」回答是:「可以。」吳國人與越國人雖然互相仇視,可是,當他們同船渡河時,如遇大風,也能互相救援,猶如一個人的左右手一樣。因此,想用系住馬匹、埋起車輪的辦法來穩定軍隊,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軍齊心奮勇,在於組織指揮得法;要使強弱都能各盡其力,在於恰當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提摯三軍就像使用一人那樣容易,這是由於把士卒置於不得已的境地而造成的。
【詳解】常山之蛇可以在一方受到攻擊,多方前來支援。要想使士兵全部一齊奮勇作戰,那麼就在於將帥領導得法。合理使用地形,可以使得士兵都能有效的發揮作用。善於用兵的人能使眾人像一人一樣聽從指揮,是因為使他們不得不這樣(如圖11.6所示)。
圖11.6 士兵齊勇若一
要想士卒聽從指揮,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修道而讓士兵與上同意。比如《始計》篇寫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第二,通過平時的文武訓練,使士兵養成良好的軍事素養。比如《行軍》篇中的文武治軍寫道:「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第三,愛兵如子,淘汰不聽管束的士兵。比如《地形》篇寫道:「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第四,通過指揮系統使得共同進退,比如《軍爭篇》中寫道:「《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第五種利用地形逼迫,投兵於險,讓士兵不得不拼死努力。比如九地篇寫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第五章講將軍御兵訣竅是愚兵投險,士兵深處險境,就能爆發更大的力量。
【原文】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譯文】統率軍隊這種事情,要鎮靜以求深思,嚴正而有條理。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軍事計劃毫無所知;戰法經常變化,計謀不斷更新,使人們不能識破;駐軍常改變駐地,進軍迂迴繞道,使人們無法推斷行動意圖。將帥賦予軍隊任務,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使他們有進無退。率領軍隊深入諸侯國土,要像擊發彎機射出箭一樣,使其一往直前。燒掉船隻,砸爛軍鍋,表示必死決心;像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到底要到哪裡去。聚集全軍上卒,投置於危險的境地,使他們拚死奮戰,這便是將軍的責任。根據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的行動方針,適應情況,伸縮進返,掌握士卒在不同情況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將帥不能不認真考察和仔細研究的。
【詳解】將軍通過將士兵投入險境,使得士兵除了拼死決戰而無其他路可走,就會爆發更大的戰鬥力。靜以幽,正以治指的是將軍主持軍事行動,要做到考慮謀略沉著冷靜而幽深莫測,管理部隊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這句話實際上是孫武從兩個方面對將帥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沉著冷靜;另一方面要嚴格公正。愚兵投險有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愚兵,不讓士卒知道更多的情況,以免其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而和將帥的想法產生衝突;另一部分是投險,將士兵投入危險的境地,使其因為生存危機而爆發更強的戰鬥力(如圖11.7所示)。
圖11.7 愚兵投險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這句話指的是將帥賦予士兵任務,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使他們有進無退,所以只能前進(如圖11.8所示)。
圖11.8 登高抽梯
抽梯之說最早源於《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有一個和登高抽梯類似的計謀叫做上屋抽梯。上屋抽梯是一種誘逼計。做法是:第一步製造某種使敵方覺得有機可乘的局面(置梯與示梯);第二步引誘敵方做某事或進入某種境地(上屋);第三步是截斷其退路,使其陷於絕境(抽梯);最後一步是逼迫敵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動,或予敵方以致命的打擊。
第六章講九地正面的應對策略。
【原文】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塗;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譯文】深入敵國作戰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士卒就越專心一致,進入得淺,士卒就容易逃散。離開本國,越過鄰國進入敵國作戰的地區,叫做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衢地;進入敵境深的地區叫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輕地;後險前狹的地區叫圍地;無處可走的地區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就要使軍隊專心一致;在輕地,我就要使部隊相連接;遇爭地,就要迅速前出到它的後面;逢交地,我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鞏固與諸侯國的結盟;人重地,就要保證軍隊糧食的不斷供應;經紀地,就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士卒的心理狀態,被包圍就會協力抵禦,迫不得已就會拼死戰鬥,陷於危險的境地,就會聽從指揮。
【詳解】本章從正面論述了九地的應對策略,在第一章中我們已經一起做了分析,此處稍微展開一下。比如散地是指在諸侯在國內進行的戰鬥,反面的策略是散地則無戰,正面的策略是吾將一其志,也就是不在自己國內與諸侯進行戰爭,而是要使各諸侯國團結一心。散地的策略可以上升為國家戰略:停止內戰,一致對外。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東北,然後不斷入侵中國其他地區。1927年至1937年間,國民政府先後調集兵力對共產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遭到失敗,但在最後一次「圍剿」中,迫使中央紅軍進行二萬五千裡「長徵」,從江西瑞金轉移至陝西延安。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937年的七七事變更是加劇了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全國各界要求國共停止10年內戰。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被迫答應與共產黨合作,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由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誌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國共內戰屬於諸侯自戰其地,是散地,是人民的內部矛盾,而國共與日本屬於外部矛盾。孫子對於散地的策略是散地則無戰和散地吾將一其志,就是要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內戰會消耗整個國家的戰鬥力,使其無力抵抗外來侵略。而停止內戰,合作抗敵才能集中自己的兵力對付侵略者,最終中華民族贏得了抗日戰爭。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企業內部只有成本」。企業內部人員的內鬥,增加了企業的消耗,增加了企業成本,不利於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競爭。如果從整體的角度來說,內戰也是增加了國家的消耗,增加了國家成本,不利於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競爭。
第七章講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
【原文】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譯文】不了解列國諸侯計謀的,不能與它們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的,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的,不能得地利。對於「九地」的利害,有一樣不了解,就不能算是霸王的軍隊。霸王的軍隊,攻伐大國,可使其軍民來不及動員、集聚;威力加在敵人頭上,可使其無法與別國結交。因此,不必爭著和別的諸侯國結交,也不必在別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權勢,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威力加之於敵,就可以拔取其城邑,毀滅其國家。
【詳解】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這句話指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因為諸侯國的實力很大,是不容忽視的力量,結盟屬於外交戰略,一旦戰略錯誤,就會滿盤皆輸,戰略失誤比戰術失誤的破壞性更大(如圖11.9所示)。
圖11.9 信己之私,威加於敵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這句話是指不知地形就不能行軍,因為不能得到地利,而使用熟悉地形的嚮導就能獲得地利了。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說,影響戰爭的有三大因素,我方的實力及戰術、敵方的實力及戰術和地形。如果我方和敵方均得到了地利,那麼地利的作用對於敵我的總體影響就很小,這時就看雙方的實力及戰術了。如果我方沒有得到地利,而敵方得到了地利,那麼地形相當於削弱了我方的實力,並且相當於增加了對方的實力,在敵我最初實力和戰術相當的情況下,敵人就能依靠地利而獲勝。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指的是九地有一種不了解的就不是霸王之兵,因為霸王之兵之所以可以稱為霸王,就是可以在各種地形上都能處理得當而不失敗。比如一個「王者之師」不知重地的策略,沒有「繼其食」而保障軍隊的補給,那麼軍隊就會挨餓,戰鬥力就會減弱。拿破崙所率領的法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卻在俄法戰爭中進入俄國重地,沒有做好「繼其食」,導致大量士兵餓死,戰鬥力減弱而最終戰敗,他也被流放到一個小島上,最終死在了島上。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這句話指的是霸王的軍隊,攻伐大國,可使其軍民來不及動員、集聚;威力加在敵人頭上,可使其無法與別國結交。這句話是戰略威懾,用來減少敵人的抵抗力量。前一句是伐兵,是從敵人內部講的,來降低敵人內部的抵抗力量;後一句是伐交,是從敵人外部講的,防止其他國家協助敵人,增加其抵抗力量。使敵人其眾不得聚至少有兩種大的方法,一種是我軍作戰迅速,敵人來不及集中兵力就被我方打敗,比如二戰時德國的閃電戰。第二種是我方使用謀略等方法分化敵國,使其分散為幾種力量互相敵對,這樣也無法集中兵力,比如美國常用的扶植敵國反對派的方法。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這是一種伐交戰略,防止其他國家幫助敵國。二戰時英、法、美的綏靖政策,就是德國伐交的勝利。綏靖政策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在英、法、美的綏靖政策縱容下,德國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籤署《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然後把此協定強加給捷克斯洛伐克,史稱「慕尼黑陰謀」。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綏靖政策走向失敗。1940年5月—6月,德國入侵法國,6月22日法國淪陷,綏靖政策破產。德國伐交的勝利,使得他的實力大為增加,並且不需要擔心歐洲各國聯合起來對付自己,為自己各個擊破敵國贏得了最佳的時機,而英、法兩國則並沒有因為綏靖政策而受益,相反,它們培養起來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這句話是說不必爭著和別的諸侯國結交,也不必在別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權勢,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威力加之於敵,就可以拔取其城邑,毀滅其國家。這句話的本意是我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大,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忙也能打敗敵人。現在國際上流行的戰略則與此不同,在別國培植反對派這種方法用的比較多,培植反對派可以快速的削弱敵人的戰鬥力,成為了美俄首選的戰略。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家,美國都扶植反對派來對抗敵國。培植反對派有幾大好處。第一,從直接入侵改為間接入侵,減少了自己的國際壓力,也減少了其他國家協助敵人的可能。第二,培植反對派可以迅速的削弱敵國的實力,使其實力至少分為了2部分。第三,培植反對派,防止直接入侵而遭到敵國全國的抵抗。第四,培植反對派可以利用反對派的兵力進行作戰,減少本國的傷亡。第五,培植反對派可以得地利,自己進入敵國作戰很難得到地利。第六,培植反對派可以利用反對派的力量進行鬥爭,自己主要提供武器和資金支持,成本較小。第七,培植反對派可以在戰爭勝利之後,將反對派推上領導地位,間接控制敵國。
第八章講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原文】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譯文】施行超出法定的獎賞,頒發打破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之眾加同使喚一個人一樣。驅使士卒執行任務,而不告訴他們意圖;只告知他們有利的一面,而不告訴他們有什麼危害。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保存,使士卒陷入死地然後才能得生。士卒陷於危險的境地,然後才能力爭勝利。
【詳解】從廣義動量定理的角度來說,利益是人做某事的動力,害處是做某事的阻力。為了讓人做某事,就要給更多的利益,減少更多的害處。施行超出法定的獎賞,頒發打破常規的號令就是給更多的利益來激勵士兵聽從指揮,而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這句話則是不要告訴士兵聽從指揮有什麼危害,因為告訴了他會影響他去執行命令(如圖11.10所示)。
圖11.10 投之亡地然後存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這句話的意思是將士兵投之於險,士兵就會因為自身安全受到威脅而拼死戰鬥,爆發出更大的力量。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投之於險只是一種激發人們努力的方式,還有其他方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投兵於險屬於激發人們在安全上的需求。望梅止渴的故事屬於激發人們生理上的需求。五種需求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很多人為了某個事業或者某種信仰可以付出一切,不僅僅是生命。
投兵於險中,士兵屬於被動的行動,他們不得不拼死戰鬥,而自我實現是主動的,可以激發更大的力量。楊靖宇的自我實現。楊靖宇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他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他忍受了生理上飢餓的需求,忍受了安全上被殺害的需求,不是為了自己的安危而奮鬥,而是為了解放中國而奮鬥,從而達到了自我實現。(如圖11.11所示)。
圖11.1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日本管理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創立了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京瓷和KDDI,他還挽救了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並且創造了日航60年來最高的盈利記錄。他管理企業的員工,不是投之於險,強迫員工做什麼,而是通過京瓷哲學來教育和引導員工以「何為正確的做人準則」這一判斷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讓員工主動為企業和個人而努力工作。
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保羅•賈伯斯說:「We're here to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賈伯斯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義為改變世界,而他傳奇的一生也一直在踐行著自己的這個偉大的目標,即使罹患癌症,即使瀕臨死亡。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賈伯斯完成了自我實現,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的程度,這與《中庸》的至誠盡性中的盡性道理是相同的。
第九章講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隱蔽和快速進行進攻。
【原文】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裡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譯文】所以,指揮作戰,在於假裝順從敵人意圖,一旦有機可乘,便集中兵力指向敵人一點。這樣,即使長驅千裡,也可擒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能成大事的意思。因此,當決定戰爭行動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銷毀通行符證,停止與敵國的使節往來,在廟堂上反覆計議,研究決定作戰大計。一旦發現敵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要奪取敵人最關緊要的地方,而不要同敵人約期交戰。實施計劃要隨著敵情的變化而不斷加以改變,以求戰爭的勝利。所以,戰爭開始要像處女一樣沉靜,不露聲色,使敵放鬆戒備,戰爭展開之後,要像脫兔一樣迅速行動,使敵人來不及抵抗。
【詳解】順詳敵之意是為了找到敵人弱點,並敵一向是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這是軍事學的核心原則。夷關折符,無通其使是為了防止敵人查找到我方弱點,而集中他的兵力進行打擊(如圖11.12所示)。
圖11.12 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
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這是《始計》篇廟算要做的事情,計算敵我勝負條件。先其所愛就是要打擊敵人的依仗點,這樣敵人就不能有恃無恐了,而微與之期是指不要與敵人約期會戰,因為這樣我方就不能奇襲對方了。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指的是要根據敵情變化而不斷改變,對於活動的獵物,固定方向的槍枝是達不到的,必須根據敵人變化進行變化。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這句話闡述了戰鬥要隱蔽和快速,隱蔽自己敵人就不能防備,這樣就能以有備之師打擊敵人無備之師,而快速則是不給敵人敵人集中兵力和派兵支援的時間。
《孫子兵法》第十二篇《火攻》的主要原則
《火攻》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十二篇,主要論述了五種火攻方法和火攻的應對策略。全篇分為四章。第一章講按照被燒對象分為五種火攻。第二章講火攻的應對策略。第三章講火攻比水攻更有效。第四章講國君和將領要慎戰(如圖12.1所示)。
圖12.1 《火攻》篇的主要原則
第一章講按照被燒對象分為五種火攻。
【原文】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譯文】孫子說:火攻有五種目標:一是焚燒敵軍的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聚,三是焚燒敵軍的輜重,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五是焚燒敵軍的運輸設施。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發火器材必須經常準備好。發火還要選擇有利的時候,起火要選準有利的日期。所謂有利的時候,指的是天氣乾燥;所謂有利的日期,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4個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運行到這4個星宿位置時,就是起風的日子。
【詳解】按照被燒對象,孫子將火攻分為五種,分別為: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重要程度逐漸減弱,火人的效果最好,可以直接降低敵人的戰鬥力(如圖12.2所示)。
圖12.2 五種火攻
火攻需要一定的條件,發火的器材要準備好。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燃燒需要三要素:可燃物、氧氣和點火源。發火器材屬於點火源(如圖12.3所示)。
圖12.3 燃燒三要素
火攻也有時間要求,天幹的時候最好,這時物體易於燃燒,而這些被燒物體就是可燃物。起風的時候利於火攻,因為風可以帶來更多的氧氣,利於燃燒。風對於火攻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風可以帶來更多的氧氣,易於燃燒。二是風利於火的擴散,可以將敵人附近的東西點燃。三是風加強了火攻,降低了敵人的力量,加強了進攻的效果(如圖12.4所示)。
圖12.4 風對火攻作用
這裡邊提到的時者和日者,就是《始計》篇五事中的天這個要素。
第二章講火攻的應對策略。
【原文】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譯文】凡用火攻,必須根據上述五種火攻所造成的情況變化,適時地運用兵力加以策應。從敵人內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從外面策應。火已燒起,而敵軍仍能保持鎮靜的,要觀察等待,不要馬上進攻,等火勢燒到最旺的時候,視情況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火也可以從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內應,只要時機和條件成熟就可以放火。火發於上風,不可從下風進攻。白天風颳久了,夜晚風就會停止。軍隊必須懂得五種火攻方法的變化運用,等候具備條件,然後實施火攻。
【詳解】火攻有六種應對策略,第一種是從敵人內部放火,外面要派兵接應。第二種是點火之後,如果敵人沒有亂跑,那就有問題,可能對方有埋伏。第三種,當火燒得差不多了,能進攻就進攻,不能就停止。(如圖12.5所示)
圖12.5 火攻六中應對策略
第四種是從外面放火,敵人在裡邊,我們在外邊,不需要等內應,時間合適就可以放火了。第五種,因為火會隨風擴散,所以要在上風,不在下風,以防自己被火燒。第六種是風白天刮久了,晚上就會停。所以放火要選擇好時機,儘可能的利用風來加強火勢。
第三章講火攻比水攻更有效。
【原文】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譯文】用火來輔助進攻的,明顯地容易取勝;用水來輔助進攻的,攻勢可以加強。水可以斷絕敵人的聯繫,卻不能燒毀敵人的蓄積。
【詳解】火攻比水攻效果更好,火攻可以毀滅敵人,水攻能隔斷敵人(如圖12.6所示)。
圖12.6 火攻比水攻強
火攻不僅從效果上要比水攻好,實施的難度也小於水攻。火攻需要的可燃物、氧氣和引火源這三要素很容易湊齊。而水攻則難很多。第一,水攻需要足夠的水,比如黃河,這一點就很難。第二,敵人必須處在水的下遊,並且還是水能經過的下遊。第三,水攻對地勢有要求,越寬闊的地方,水漫開的面積越大,水就越淺,衝擊力越小。落差越高,水的衝擊力才越大。從進攻效果的角度來說,火本身有殺傷力,而水沒有。火可以藉助可燃物越燒越旺,即火是可以自我加強的,而水不是,水的衝擊力是減弱的,一方面是因為水漫開而變淺變慢,另一方面一些水會深入地下,減少水量。
這裡舉兩個火攻和水攻的例子,火攻是的例子是二戰時美國火攻日本東京,水攻的例子是抗日時期國民黨人為決口黃河來淹日軍而造成的花園口慘案。
火攻東京
東京大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日本東京的一系列大規模戰略轟炸,主要指1945年對東京的空襲。因為由柯蒂斯•李梅指揮,史稱「李梅火攻」(如圖12.7所示)。
圖12.7 火攻東京
1945年3月9日夜間,334架B-29從關島直撲東京,實行輪番地毯式轟炸,投下2000餘噸燃燒彈,將城市變為火海,以至於流經市區的河水都沸騰了。市中心41平方公裡被夷為平地,26.7萬幢建築物付之一炬,死亡83793人,另有10萬人被燒成重傷,100萬人無家可歸。破壞力可以和後來的原子彈爆炸相比。大火之後日本政府花了二十五天的時間才將燒焦的屍體清除完畢(如圖12.8所示)。
圖12.8 火攻東京後的一角
1945年5月9日夜間,300多架B-29轟炸機再次光臨東京,每架攜帶6噸燃燒彈,輪番轟擊兩個半小時,將炸彈全部扔在居民密集區,56平方公裡面積地面上的一切被徹底燒光。
1945年5月26日,500架B-29再來一次「掃尾」,往北部、西部居民區投下4000噸燃燒彈。燃油引起的大火自天而降,高樓飄浮在火海之中。從此東京成了「死城」,再也沒有多少好房子和健康的人可炸了,已經失去了轟炸的價值。
事實證明,3月10日的東京大轟炸在戰爭史上是任何交戰國所遭受的最大災難之一。人員傷亡慘重,那一夜死亡的人數比廣島或長崎在原子彈爆炸中死亡的人數還多。
後來,據日本官員說,燃燒彈空襲使日本工業「生產嚴重受損」。日本前首相近衛文麿也曾指出,東京大轟炸使日本開始考慮停戰。
花園口慘案
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著名慘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政府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裡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間接導致慘絕人寰的1942河南大饑荒,史稱花園口決堤(如圖12.9所示)。
圖12.9花園口慘案
根據統計,「黃泛區」三省在1938年至1949年間,因洪水死亡的人數超過了80萬,僅河南一省就有超過32萬人喪生。此外還有391萬人外逃,淪為難民,接近當時三省人口的20%。
第四章講國君和將領要慎戰。
【原文】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譯文】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夠鞏固勝利,是危險的,這就叫做「費留」。因此明智的國君一定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優秀的將帥必須認真處理這個問題。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要隨便用兵,不到危急緊迫之時,就不要輕易開戰。國君不可憑一時的惱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惱怒可以重新歡喜,怨憤可以重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國君對戰爭問題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將帥對戰爭問題一定要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關鍵!
【詳解】打了勝仗而不能鞏固勝利的,那麼就是浪費了財力和物力等。國君和將帥要認真處理這個問題。而戰爭會死人,也可能亡國,所以國君和將帥要慎戰,以國家利益作為行動的衡量標準,有利才做,無利則不做(如圖12.10所示)。
圖12.10 慎戰
這一章從兩個角度寫了國君和將帥要謹慎對待戰爭,一個是在戰爭開始之後,要鞏固勝利果實,一個是在戰爭開始之前,要謹慎對待戰爭,不要輕易開始戰爭。要以國家利益作為行動的衡量準則,有利益才做。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說過:「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國家以利益作為行動的衡量準則,而不是敵人或者朋友。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說,企業管理者不應該憑自己的喜好而盲目進入一個新的市場,因為可能會導致企業破產。而一旦企業在新市場中站穩腳跟,就應該鞏固其在市場上的地位,以保護自己的勝利果實,否則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
《孫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間》的主要原則
《用間》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十三篇,主要論述了間諜的重要性和間諜的使用。全篇分為五章。第一章講間諜的重要性。第二章講五種間諜的定義。第三章講如何得間。第四章講如何用間和反間的重要性。第五章講上智為間成大功(如圖1所示)。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全書結構
《可以量化的管理學》全書結構
《可以量化的經濟學》全書結構
附:《孫子兵法》註解(上)
註:僅供參考,非歷史與事實依據,請以官方正式史料和事實記載及原著為準。
來源:《孫子兵法》、《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可以量化的經濟學(ID:keyiliang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