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大家可能還記憶猶新,據不完全統計,這場海嘯造成了至少22.6萬人死亡。海嘯這種破壞性海浪,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它的威力有多大?應該如何預防和應對呢?本期V百科就為大家來詳細介紹一下。
什麼是海嘯?
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芮氏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
在一次震動之後,震蕩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海嘯的分類
海嘯按成因可分為三類:地震海嘯、火山海嘯、滑坡海嘯。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海嘯多發區的分布
世界海嘯多發區為夏威夷群島、阿拉斯加區域、堪察加—千島群島、日本及周圍區域、中國及其鄰近區域、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區域、紐幾內亞區域—索羅門群島、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南太平洋區域、哥倫比亞—厄瓜多北部及智利海岸、中美洲及美國、加拿大西海岸,以及地中海東北部沿岸區域等。
2011年我國發布的海嘯信息的地震源分布圖
海嘯的危害
海嘯發生時,震蕩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它以每小時600-1000公裡的高速,在毫無阻攔的洋面上馳聘1萬-2萬公裡的路程,掀起10-40米高的拍岸巨浪,吞沒所波及的一切,有時最先到達的海岸的海嘯可能是波谷,水位下落,暴露出淺灘海底;幾分鐘後波峰到來,一退一進,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海嘯是否可預測?
Q:海嘯這麼危險,我們是否能夠提前預測海嘯的到來呢?
A: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海嘯還不能被預報,只能預警。人們還不能準確地預報海底地震的發生,因此海嘯的發生也無法被預測,只是在海底地震發生後進行及時預警。
Q:有哪些預警的方法呢?
A: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海嘯前海水異常退去時往往會把魚蝦等許多海生動物留在淺灘,場面蔚為壯觀。此時千萬不要前去撿魚或看熱鬧,應當迅速離開海岸,向內陸高處轉移。
海嘯來時我們能做什麼?
1、如果在海嘯時不幸落水,要儘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時注意避免與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亂掙扎,儘量減少動作,能浮在水面隨波漂流即可。這樣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夠減少體能的無謂消耗。
3、儘量不要遊泳,以防體內熱量過快散失。
4、不要喝海水,海水不僅不能解渴,反而會引起脫水。
5、儘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攏,便於相互幫助,也更容易被救援人員發現。
那些年的大海嘯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發生強烈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導致數萬人死亡和失蹤,沿岸的碼頭全部癱瘓,200萬人無家可歸,這是世界上影響範圍最大、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海嘯災難。
1978年7月17日,西太平洋距離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北海岸12千米的俾斯麥海區發生了芮氏7.1級強烈地震,之後造成海嘯,當地1萬人中僅2527人生還,7000多人死亡或失蹤。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嘯,僅次於1960年智利9.5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是史上第二強震及海嘯。截至2005年1月10日,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15.6萬人死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地震,引發巨大海嘯,死亡失蹤近30000人。環太平洋國家受災。
更直觀地了解海嘯的威力,點「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