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強之爭——拜佔庭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和平與戰爭

2022-01-22 歷史學研究與高中文綜資料精選

收錄於話題 #拜佔庭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關係 1個

圖註:令人生畏的拜佔庭軍隊騎兵

拜佔庭帝國與阿拉伯人的關係始於4世紀。古阿拉伯人原為阿拉伯半島的閃米特遊牧民族,在其興起以前,拜佔庭人即通過商業貿易與古代阿拉伯人發生接觸。4世紀時,拜佔庭帝國駐防紅海和幼發拉底河的邊防部隊就與阿拉伯人的塔努基德斯小王朝發生摩擦。5世紀,波斯人控制下的拉赫姆王國(Lakhmids)經常發動對拜佔庭帝國邊境城鄉的洗劫。6世紀,阿拉伯人加沙尼德斯小王朝(Ghassanids)與拜佔庭人關係友好,其王公貴族在帝國軍隊和政府中任職。632年,穆罕默德創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其繼承者哈裡發對外發動大規模侵略擴張戰爭,遂與拜佔庭帝國發生嚴重的軍事衝突。636年,阿拉伯軍隊在雅穆克河戰役(Battle of Yarmouk)擊敗拜佔庭軍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後,阿拉伯軍隊以不可阻擋之勢,橫掃西亞、小亞細亞和北非的拜佔庭領土。其北路軍在數十年內清除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的拜佔庭勢力,其西路軍奪取拜佔庭帝國在埃及和馬格里布的全部領地,而後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西班牙大部。其海軍則逐漸控制了東地中海和愛琴海航路,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649年,阿拉伯海軍侵入克裡特,5年後奪取羅得島,封鎖了拜佔庭帝國對外聯繫的海上通道。670年,阿拉伯人在君士坦丁堡南面馬爾馬拉海建立基茲科斯(Cyzicus)海軍基地,開始對拜佔庭首都發動圍攻。

 

 圖註:阿拉伯帝國倭瑪亞王朝版圖範圍

當時,阿拉伯帝國在軍事擴張中取得了巨大勝利,佔領了亞洲和非洲廣大土地,幾乎將拜佔庭人驅逐出其亞洲和非洲領地。673—677年,阿拉伯海軍以馬爾馬拉海東部的基茲科斯港為海軍基地,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連續多年的進攻。678年的夏季,哈裡發穆阿威葉調集大批船隻,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攻勢,以數百艘戰艦對君士坦丁堡猛攻。拜佔庭海軍則利用「希臘火」,將阿拉伯海軍的木船燒毀。在退卻中,阿拉伯海軍又遭到暴風雨的襲擊,拜佔庭艦隊則乘機反攻,將剩餘的阿拉伯船隻消滅在奇裡乞亞海港城市西萊夫基亞附近,使阿拉伯海軍幾乎全軍毀滅。這次失敗迫使阿拉伯要求和談。同年,拜佔庭和阿拉伯雙方訂立30年和約,哈裡發穆阿威葉表示降服,願意每年向拜佔庭帝國進貢;兩國都承諾在30年內互不侵犯,維持目前的邊界。該和約在東歐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阿瓦爾人汗王和斯拉夫人各部落首領紛紛前往君士坦丁堡請求和平和友誼,承認拜佔庭帝國的宗主權。該和約還標誌阿拉伯軍事擴張的勢頭被最終阻遏,阿拉伯人徵服歐洲的計劃也因此最終破產。阿拉伯人曾於669年、674—680年和717年三度包圍拜佔庭首都,但是都遭到了失敗。718年,拜佔庭皇帝利奧與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哈裡發奧馬爾(Omar)訂立7年和約,規定在此期間互不侵犯,允許各自的商人從事貿易,並保證信徒信仰自由;阿拉伯人允諾許可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聖地朝聖。這一和約得到雙方認真的履行,兩國間維持了14年的和平。750年,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統治後,拜佔庭和阿拉伯兩國關係進入新時期。

圖註: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版圖範圍

8世紀末,阿拉伯人再度挑起兩國爭端。780年,拜佔庭皇帝利奧四世去世,由10歲的君士坦丁六世即位,皇后伊琳娜攝政。782年,阿拉伯軍隊乘拜佔庭軍隊主力西調西西里平息叛亂之機起兵入侵,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伊琳娜鑑於後方空虛,立即提議無條件和談,訂立3年和約,承認雙方既定領土,繳納重金年貢。這一和約雖然暫時阻止了阿拉伯軍隊的進攻,但是拜佔庭帝國因此喪失了前代歷任皇帝取得的勝利成果。797年,伊琳娜勾結禁衛軍發動宮廷政變,廢黜了其子君士坦丁六世。次年,阿拉伯軍隊又乘拜佔庭皇室內亂之機入侵,襲擊君士坦丁堡郊區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迫使伊琳娜女皇於781年再次主動提議媾和,派遣使節與哈裡發和談,訂立了和約,保證繼續向哈裡發繳納年貢,並再次承認阿拉伯人對小亞細亞的佔領和對該地區的移民。伊琳娜女皇的乞和行為對拜佔庭帝國在亞洲地區的權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惡劣影響。

圖註:裝備精良的拜佔庭軍隊重裝步兵 

9世紀前半期,阿拉伯人對拜佔庭帝國的進攻沒能取得實質進展,因此,兩國除了在小亞細亞邊境地區時有小規模衝突外,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而兩國的文化、經濟和商業往來迅速增加。10世紀以後,隨著阿拔斯王朝中央集權的衰落,拜佔庭帝國與阿拉伯人各地政權的關係更為密切。在西地中海,以突尼西亞為中心的阿弗拉比王朝進攻並佔領了西西里,以敘利亞阿勒頗(Aleppo)為中心的阿拉伯軍隊與拜佔庭人爭奪小亞細亞東部地區,馬其頓王朝的皇帝將拜佔庭帝國東部疆界推進到幼發拉底河和巴勒斯坦地區。十字軍戰爭期間,拜佔庭和阿拉伯兩國沒有發生直接衝突,而是分別坐視西歐騎士與突厥人交戰。

 圖註:拜佔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版圖變遷

10世紀中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解體,拜佔庭帝國注意發展與各地穆斯林政權的關係。當時,馬其頓王朝統治下的拜佔庭帝國國勢鼎盛,計劃發動對東地中海阿拉伯海盜的清剿,故首先派出奪取克裡特島的遠徵軍。在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前,拜佔庭人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爭取地中海各阿拉伯伊斯蘭教政權的中立,特別注意與西班牙阿拉伯人建立友好關係。947年和949年,拜佔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兩度遣使科爾多瓦(Cordoba),向哈裡發阿卜杜-拉赫曼三世(Abd-ar-Rahman III)進獻禮物,其中包括哈裡發特別喜好的古代希臘手稿和精美的拜佔庭寶石項鍊、念珠。拜佔庭帝國積極的外交姿態促使哈裡發決心與拜佔庭人訂立友好條約,在條約中,哈裡發保證在即將發生的戰爭中保持中立。該條約孤立了克裡特的阿拉伯海盜,保證了拜佔庭帝國在海戰中的有利地位。

 圖註:法蒂瑪王朝版圖範圍

與此同時,拜佔庭帝國積極發展與法蒂瑪王朝的友好關係。法蒂瑪王朝是以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Fatima)之名命名的,它於909—1171年統治埃及和北非。該王朝建立後,積極進行軍事擴張,911年,在西西里與拜佔庭軍隊發生第一次衝突。為了阻止法蒂瑪王朝軍隊的進攻,拜佔庭帝國駐西西里總督於914—918年同意向法蒂瑪王朝提供22 000金幣的年貢,但是這筆年貢到羅曼努斯一世時被減少了一半。946—958年間,兩國經過和平談判達成3次停戰協議,967—975年間,雙方訂立過兩項和解條約。上述外交協議大多限於西西里地區的雙邊關係,而在敘利亞地區法蒂瑪王朝則進行大規模擴張。10世紀,拜佔庭海軍擊敗法蒂瑪王朝艦隊,奪取克裡特島。987年,哈裡發阿齊茲在談判中說服拜佔庭人取消對法蒂瑪王朝商人的貿易限制,允許法蒂瑪人在君士坦丁堡的清真寺內為哈裡發祈禱。當時的法蒂瑪王朝以伊斯蘭教世界的主宰和保護人自居,哈裡發阿齊茲臨終前已經計劃遠徵拜佔庭人,以保護小亞細亞的罕達尼埃米爾國(Hamdanid dynasty)。998年,法蒂瑪王朝艦隊終於擊敗拜佔庭海軍,迫使後者於1001年訂立屈辱的10年和約。1015—1032年,控制了整個西亞地區的法蒂瑪王朝迫害基督教徒,兩國的商業關係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拜佔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因此發動對阿拉伯人的遠徵,收復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的一些失地。1038年,雙方訂立10年和約,法蒂瑪王朝被迫允許拜佔庭人修復其在耶路撒冷等城市的教堂,允諾停止迫害基督教徒。1048年,和約到期後,雙方重新續訂和約。此後,由於塞爾柱人的興起和擴張,法蒂瑪王朝和拜佔庭帝國兩國關係得到改善。塞爾柱人對西亞地區的佔領,以及由此引發的西歐十字軍東徵使拜佔庭人與法蒂瑪王朝的領土聯繫中斷,但是兩國的外交往來一直保持到1171年法蒂瑪王朝滅亡。

 

圖註:塞爾柱帝國版圖範圍

11世紀以後,隨著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和拜佔庭帝國的衰落,地中海政治版圖和國際關係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兩國基本上停止了往來,而伊斯蘭教化的土耳其人取代了阿拉伯人的地位。

參考資料:

《阿拉伯帝國史》、

《拜佔庭帝國一千年》、

《世界通史》。

掃     碼     可     關     注

相關焦點

  • 帝國興亡——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佔庭和波斯的南部邊疆,他們不斷擴張,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極盛疆域達1340萬平方公裡。阿拉伯帝國鎮壓了內部反對勢力後,第一任哈裡發阿布·伯克爾( Bakr,573—634年)隨即向敘利亞方面發動了擴張戰爭。巨大勝利的強烈刺激下,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Umar,586—644年)發動了阿拉伯歷史上空前的大徵服運動。
  • 佩特拉之圍:拜佔庭帝國與薩珊波斯的拉奇卡戰爭
    只要萬王之王尚有餘力,便不惜為發動戰爭而撕毀所有合約。然而,薩珊波斯的激進姿態本身,也隱含著經濟結構層面的巨大無奈。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農業產出下降,已經很難像上古時代那樣去大量供給周遭區域。因此,帝國的中央王庭就不可能留在龍興之地法爾斯,而必須構建在底格裡斯河畔的超級大城泰西封。
  • 馬鋒 | 查士丁尼時代拜佔庭帝國在波斯戰爭中的戰略選擇
    ©文章來源:中東問題研究》2016年第2期,注釋從略,引用請參照原文。
  • 拜佔庭帝國的千年倚仗:希臘火
    法達拉斯下令後撤,卻發現從君士坦丁堡駛出大量拜佔庭小船,向亂成一團的阿拉伯艦隊噴出「火龍」,距離之遠、威力之大震驚了法達拉斯。火焰似乎違背物理規律,受拜佔庭人意志操縱,幾條小船在阿拉伯艦隊間「大肆噴火」,濃煙與毒氣使大量阿拉伯水手倒斃,爆炸與濃煙讓阿拉伯艦隊亂作一團,相互碰撞沉沒。
  • 阿拉伯帝國的興起
    一、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政權由於六世紀波斯與拜佔庭之間的連年戰爭,歐亞商路由波斯灣—紅海轉向阿拉伯半島,這一度使得麥加
  • 阿拉伯帝國何以迅速徵服廣闊的土地?
    自克拉蘇於公元前53年率軍進攻帕提亞帝國慘遭失敗開始,羅馬帝國與伊朗帝國之間就紛爭頻傳,而602年莫裡斯皇帝遇刺後爆發的那場戰爭是其中波及地域最為廣大、損失最為慘重的戰爭。波斯軍橫掃拜佔庭帝國領土,在許多層面上對當地社會造成了深刻影響。波斯軍摧毀了拜佔庭帝國對近東地區的統治,斷絕了當地與君士坦丁堡的聯繫。拜佔庭帝國從此以後不再為這些地區任命總督、指派軍隊,賦稅也無法從這些地區收齊。
  • 伊斯蘭千年與阿拉伯帝國的統一
    繼任後,平息了裡達暴動,鞏固了麥地那政權,制定了徵服波斯和拜佔庭的計劃。 歐麥爾,伊斯蘭第二任哈裡發(634~644),哈芙賽之父,默罕默德嶽父和主要軍事幕僚,提出編集《古蘭經》,重用伍麥葉家族。635~636年,驅逐猶太人和基督徒,使阿拉伯半島伊斯蘭化。
  • 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下):屢戰屢敗為何還能成為千年帝國?
    巴西爾二世,有「保加利亞人殺手」之稱,在他統治時期,拜佔庭帝國達到極盛狀態巴西爾二世於公元1025年12月15日去世時,他留下了一個從亞美尼亞山脈至亞得裡亞海、從幼發拉底河至多瑙河的龐大帝國和諸多強將與25萬精銳的軍隊
  • 拜佔庭帝國歷史介紹 拜佔庭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拜佔庭帝國於七世紀中期達到極盛,此帝國恢復了原先羅馬帝國大部分領土,只缺少伊比利半島(現在的西班牙、葡萄牙),高盧(現在的法國)和英格蘭。拜佔庭掌握中東好幾個世紀,但帝國主要生存於巴爾幹半島和現代土耳其所組成的領土上。 拜佔庭首都為君士坦丁堡。由三堵牢固城牆和超過一千座塔樓防禦於陸地一端。強大的海軍保持由海上而來的補給。
  • 千年帝國的鐵騎:拜佔庭農騎兵的勝利
    但在同時期的拜佔庭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歐洲當時唯一擁有職業化軍人的國度,農兵的表現卻截然不同。這些貌似不起眼的平民,平時耕種、訓練,戰爭時期騎乘神駿的戰馬,身穿重札甲或鱗甲,手持長矛與利劍,跟隨更加精銳的中央軍騎兵,一起對敵軍發動猛烈衝鋒,成為了拜佔庭帝國黃金時代強大軍事力量的基礎。
  • 好書推薦 | 深扒「超級帝國」的誕生——《拜佔庭一千年:一部帝國興衰史》
    儘管拜佔庭帝國在邊境面臨的敵人來自3個方向,即西邊的義大利和亞得裡亞海,北邊的巴爾幹半島和黑海,以及東邊的安納託利亞、敘利亞和高加索地區,但它仍然成功地生存了下來。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拜佔庭帝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行政改革,使得人口回升、經濟繁榮,形勢一片大好。根據考古調查與研究,這一時期拜佔庭的人口處於擴張狀態,村落與城市的數量和規模呈增長態勢。
  • 尼西亞帝國:拜佔庭史重要插曲
    這是自公元330年建成以來,君士坦丁堡首次淪於外人之手,東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因之發生重要變化。  按照之前達成的分贓協議,並通過後續的軍事徵服,十字軍完成了對拜佔庭帝國的瓜分。它們趁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機,分別從北部和東部加緊向拜佔庭的原有領土擴張其勢力。其中,保加利亞軍隊與拉丁軍隊屢次交手,並多佔上風,從而縮小了拉丁帝國的統治範圍。在發布的文件和發行的錢幣上,保加利亞沙皇約翰·亞森二世曾公開稱自己為保加利亞人和拜佔庭人的沙皇,其政治野心昭然若揭。
  • 拜佔庭帝國大戰略 | 查士丁尼大帝
    小編按:在勒特韋克筆下,拜佔庭帝國的歷史,是名副其實「在鬥爭中求生存」的歷史。只不過,拜佔庭所依賴的「鬥爭」,更多是指情報和外交鬥爭,是以一種隱秘且代價較小的方式進行。那種需要不停在戰場上刀兵相見,殊死拼殺,通過展現軍事實力來獲取勝利的鬥爭,並非拜佔庭戰略的核心關切。
  • 阿拉伯穆斯林的輝煌—重讀經典之《伊斯蘭世界帝國》
    這導致了雙方之間的戰爭,628年,穆罕默德與麥加人達成了休戰協議,返回麥加。穆罕默德宣布克爾白周圍為聖所,是敬拜安拉的地方,麥加成為一個穆斯林城市。伊斯蘭帝國疆域圖2、擴張637年,伊斯蘭帝國從拜佔庭帝國手中奪取了耶路撒冷。穆斯林認為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被送入天堂,聆聽了真主的話語,又返回了麥加,所以,耶路撒冷的地位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是第三聖地。
  • 伊斯蘭教的興起與阿拉伯帝國的興亡
    伊斯蘭教以前的阿拉伯半島穆斯林入侵前的中東由兩大帝國統治:拜佔廷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和薩珊王朝(也稱波斯第二帝國兩帝國長期不和,一個是具有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督教國家,另一個是具有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傳統的瑣羅亞斯德教國家。603至629年,波斯和拜佔廷之間爆發了一系列戰爭,使雙方兩敗俱傷。這時的阿拉伯半島,在文明鄰邦的眼中,是遊牧蠻族的偏僻之壤。然而,6世紀後半葉,由於商路的改變,它已成為經濟要地。埃及的混亂和拜佔廷—波斯戰爭,使傳統的紅海至尼羅河流域和波斯灣至紅侮的道路無法通行。
  • 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在唐朝強大的時候,西方強大的則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有著很特殊的歷史背景。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因此,地處商路中段的商業城市麥加變得繁榮起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傳播伊斯蘭教。
  • 阿拉伯帝國繼承史!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西部是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如今屬於沙烏地阿拉伯
  •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兩大聖地,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而阿拉伯半島北邊有兩個強大的帝國,一個是東羅馬帝國,一個是薩珊波斯帝國。這兩大帝國為爭奪霸權發生了長達幾百年的戰爭。雙方勢均力敵,誰也無法消滅對方。▲阿拉伯半島在東羅馬帝國與薩珊波斯帝國的對峙下崛起正是兩大帝國的戰爭使得歐亞傳統商路被迫轉移到了更為安全的阿拉伯半島西岸,商人們在歐亞大陸之間做生意,途經這裡需要阿拉伯人的駱駝運送貨物,還需要食物和淡水補給,商業的興旺為麥加和麥地那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 危難中的拜佔庭帝國和東西兩派的佛羅倫斯會議
    如果蘇丹在5月或者6月 發動戰爭,而不是在11月,他的軍隊要進入伯羅奔尼撒最遠的地方就沒有一點困難。米斯特拉將會變成廢墟,這位君主也會被殺,拜佔庭將會失去它的最後一位皇帝。內憂外患嚴重的拜佔庭帝國不可能再有任何獨立發動軍事行動的能力了,它現在已經衰落為一個在歐洲地圖上幾乎看不見的一點。與以往任何大帝國相比,就差這致命的一擊。這一擊的到來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現在,它終於來了!約翰去世四個月後,也就是1451年2 月13日,蘇丹穆拉德由於突發中風於阿德裡安堡去世。
  • 《阿拉伯的勞倫斯》:中東、帝國、謊言與勝利者
    在一戰爆發前,印度已經成為大英帝國王冠上的一顆明珠,世界上第一個鑽石礦場在印度建立,棉花和茶葉的供應,甚至塑造了今日大英國協成員的習性。在未經奧斯曼帝國的同意下,英國侵佔了埃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形成對奧匈帝國已經形成了三面環抱之勢。而僅存的北部高加索地區的俄羅斯人與土耳其算是世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