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註:令人生畏的拜佔庭軍隊騎兵
拜佔庭帝國與阿拉伯人的關係始於4世紀。古阿拉伯人原為阿拉伯半島的閃米特遊牧民族,在其興起以前,拜佔庭人即通過商業貿易與古代阿拉伯人發生接觸。4世紀時,拜佔庭帝國駐防紅海和幼發拉底河的邊防部隊就與阿拉伯人的塔努基德斯小王朝發生摩擦。5世紀,波斯人控制下的拉赫姆王國(Lakhmids)經常發動對拜佔庭帝國邊境城鄉的洗劫。6世紀,阿拉伯人加沙尼德斯小王朝(Ghassanids)與拜佔庭人關係友好,其王公貴族在帝國軍隊和政府中任職。632年,穆罕默德創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其繼承者哈裡發對外發動大規模侵略擴張戰爭,遂與拜佔庭帝國發生嚴重的軍事衝突。636年,阿拉伯軍隊在雅穆克河戰役(Battle of Yarmouk)擊敗拜佔庭軍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後,阿拉伯軍隊以不可阻擋之勢,橫掃西亞、小亞細亞和北非的拜佔庭領土。其北路軍在數十年內清除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的拜佔庭勢力,其西路軍奪取拜佔庭帝國在埃及和馬格里布的全部領地,而後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西班牙大部。其海軍則逐漸控制了東地中海和愛琴海航路,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649年,阿拉伯海軍侵入克裡特,5年後奪取羅得島,封鎖了拜佔庭帝國對外聯繫的海上通道。670年,阿拉伯人在君士坦丁堡南面馬爾馬拉海建立基茲科斯(Cyzicus)海軍基地,開始對拜佔庭首都發動圍攻。
圖註:阿拉伯帝國倭瑪亞王朝版圖範圍
當時,阿拉伯帝國在軍事擴張中取得了巨大勝利,佔領了亞洲和非洲廣大土地,幾乎將拜佔庭人驅逐出其亞洲和非洲領地。673—677年,阿拉伯海軍以馬爾馬拉海東部的基茲科斯港為海軍基地,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連續多年的進攻。678年的夏季,哈裡發穆阿威葉調集大批船隻,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攻勢,以數百艘戰艦對君士坦丁堡猛攻。拜佔庭海軍則利用「希臘火」,將阿拉伯海軍的木船燒毀。在退卻中,阿拉伯海軍又遭到暴風雨的襲擊,拜佔庭艦隊則乘機反攻,將剩餘的阿拉伯船隻消滅在奇裡乞亞海港城市西萊夫基亞附近,使阿拉伯海軍幾乎全軍毀滅。這次失敗迫使阿拉伯要求和談。同年,拜佔庭和阿拉伯雙方訂立30年和約,哈裡發穆阿威葉表示降服,願意每年向拜佔庭帝國進貢;兩國都承諾在30年內互不侵犯,維持目前的邊界。該和約在東歐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阿瓦爾人汗王和斯拉夫人各部落首領紛紛前往君士坦丁堡請求和平和友誼,承認拜佔庭帝國的宗主權。該和約還標誌阿拉伯軍事擴張的勢頭被最終阻遏,阿拉伯人徵服歐洲的計劃也因此最終破產。阿拉伯人曾於669年、674—680年和717年三度包圍拜佔庭首都,但是都遭到了失敗。718年,拜佔庭皇帝利奧與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哈裡發奧馬爾(Omar)訂立7年和約,規定在此期間互不侵犯,允許各自的商人從事貿易,並保證信徒信仰自由;阿拉伯人允諾許可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聖地朝聖。這一和約得到雙方認真的履行,兩國間維持了14年的和平。750年,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統治後,拜佔庭和阿拉伯兩國關係進入新時期。
圖註: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版圖範圍
8世紀末,阿拉伯人再度挑起兩國爭端。780年,拜佔庭皇帝利奧四世去世,由10歲的君士坦丁六世即位,皇后伊琳娜攝政。782年,阿拉伯軍隊乘拜佔庭軍隊主力西調西西里平息叛亂之機起兵入侵,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伊琳娜鑑於後方空虛,立即提議無條件和談,訂立3年和約,承認雙方既定領土,繳納重金年貢。這一和約雖然暫時阻止了阿拉伯軍隊的進攻,但是拜佔庭帝國因此喪失了前代歷任皇帝取得的勝利成果。797年,伊琳娜勾結禁衛軍發動宮廷政變,廢黜了其子君士坦丁六世。次年,阿拉伯軍隊又乘拜佔庭皇室內亂之機入侵,襲擊君士坦丁堡郊區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迫使伊琳娜女皇於781年再次主動提議媾和,派遣使節與哈裡發和談,訂立了和約,保證繼續向哈裡發繳納年貢,並再次承認阿拉伯人對小亞細亞的佔領和對該地區的移民。伊琳娜女皇的乞和行為對拜佔庭帝國在亞洲地區的權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惡劣影響。
圖註:裝備精良的拜佔庭軍隊重裝步兵
9世紀前半期,阿拉伯人對拜佔庭帝國的進攻沒能取得實質進展,因此,兩國除了在小亞細亞邊境地區時有小規模衝突外,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而兩國的文化、經濟和商業往來迅速增加。10世紀以後,隨著阿拔斯王朝中央集權的衰落,拜佔庭帝國與阿拉伯人各地政權的關係更為密切。在西地中海,以突尼西亞為中心的阿弗拉比王朝進攻並佔領了西西里,以敘利亞阿勒頗(Aleppo)為中心的阿拉伯軍隊與拜佔庭人爭奪小亞細亞東部地區,馬其頓王朝的皇帝將拜佔庭帝國東部疆界推進到幼發拉底河和巴勒斯坦地區。十字軍戰爭期間,拜佔庭和阿拉伯兩國沒有發生直接衝突,而是分別坐視西歐騎士與突厥人交戰。
圖註:拜佔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版圖變遷
10世紀中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解體,拜佔庭帝國注意發展與各地穆斯林政權的關係。當時,馬其頓王朝統治下的拜佔庭帝國國勢鼎盛,計劃發動對東地中海阿拉伯海盜的清剿,故首先派出奪取克裡特島的遠徵軍。在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前,拜佔庭人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爭取地中海各阿拉伯伊斯蘭教政權的中立,特別注意與西班牙阿拉伯人建立友好關係。947年和949年,拜佔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兩度遣使科爾多瓦(Cordoba),向哈裡發阿卜杜-拉赫曼三世(Abd-ar-Rahman III)進獻禮物,其中包括哈裡發特別喜好的古代希臘手稿和精美的拜佔庭寶石項鍊、念珠。拜佔庭帝國積極的外交姿態促使哈裡發決心與拜佔庭人訂立友好條約,在條約中,哈裡發保證在即將發生的戰爭中保持中立。該條約孤立了克裡特的阿拉伯海盜,保證了拜佔庭帝國在海戰中的有利地位。
圖註:法蒂瑪王朝版圖範圍
與此同時,拜佔庭帝國積極發展與法蒂瑪王朝的友好關係。法蒂瑪王朝是以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Fatima)之名命名的,它於909—1171年統治埃及和北非。該王朝建立後,積極進行軍事擴張,911年,在西西里與拜佔庭軍隊發生第一次衝突。為了阻止法蒂瑪王朝軍隊的進攻,拜佔庭帝國駐西西里總督於914—918年同意向法蒂瑪王朝提供22 000金幣的年貢,但是這筆年貢到羅曼努斯一世時被減少了一半。946—958年間,兩國經過和平談判達成3次停戰協議,967—975年間,雙方訂立過兩項和解條約。上述外交協議大多限於西西里地區的雙邊關係,而在敘利亞地區法蒂瑪王朝則進行大規模擴張。10世紀,拜佔庭海軍擊敗法蒂瑪王朝艦隊,奪取克裡特島。987年,哈裡發阿齊茲在談判中說服拜佔庭人取消對法蒂瑪王朝商人的貿易限制,允許法蒂瑪人在君士坦丁堡的清真寺內為哈裡發祈禱。當時的法蒂瑪王朝以伊斯蘭教世界的主宰和保護人自居,哈裡發阿齊茲臨終前已經計劃遠徵拜佔庭人,以保護小亞細亞的罕達尼埃米爾國(Hamdanid dynasty)。998年,法蒂瑪王朝艦隊終於擊敗拜佔庭海軍,迫使後者於1001年訂立屈辱的10年和約。1015—1032年,控制了整個西亞地區的法蒂瑪王朝迫害基督教徒,兩國的商業關係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拜佔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因此發動對阿拉伯人的遠徵,收復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的一些失地。1038年,雙方訂立10年和約,法蒂瑪王朝被迫允許拜佔庭人修復其在耶路撒冷等城市的教堂,允諾停止迫害基督教徒。1048年,和約到期後,雙方重新續訂和約。此後,由於塞爾柱人的興起和擴張,法蒂瑪王朝和拜佔庭帝國兩國關係得到改善。塞爾柱人對西亞地區的佔領,以及由此引發的西歐十字軍東徵使拜佔庭人與法蒂瑪王朝的領土聯繫中斷,但是兩國的外交往來一直保持到1171年法蒂瑪王朝滅亡。
圖註:塞爾柱帝國版圖範圍
11世紀以後,隨著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和拜佔庭帝國的衰落,地中海政治版圖和國際關係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兩國基本上停止了往來,而伊斯蘭教化的土耳其人取代了阿拉伯人的地位。
參考資料:
《阿拉伯帝國史》、
《拜佔庭帝國一千年》、
《世界通史》。
掃 碼 可 關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