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央情報局對新中國出兵朝鮮決策的情報

2021-02-13 新周報

韓戰在美國國內被稱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對比當時中美之間的巨大實力差距,加上美國還掌控著聯合國,又由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卻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客觀地說就是失敗。「聯合國軍」之所以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主要是由於中朝軍民的英勇鬥爭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但也與美國中情局沒有為美國決策層提供及時準確情報以及正確的情報評估有直接關係。

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決策層將新中國是否出兵朝鮮放在蘇聯全球戰略布局中考慮。中情局通過情報評估後認為,沒有蘇聯的支持,中國不具備出兵的條件和實力,並支持「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決策層立即把戰爭與蘇聯的全球戰略聯繫在一起,把北朝鮮的行為看成是蘇聯支援和慫恿的,是蘇聯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因而作出迅速而強烈的反應,並立即採取應對措施。6月25日、26日晚,杜魯門連續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討論朝鮮事態,決定向南朝鮮軍隊提供全面援助。27日,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制裁北朝鮮的決議。與美國的強烈反應不同,蘇聯卻很低調。6月29日,蘇聯發表聲明稱「不幹涉他國內政」,並召回蘇聯在朝鮮軍隊中的顧問,甚至一架蘇軍轟炸機在朝鮮附近海域被美軍擊落,蘇聯也保持沉默。蘇聯的這一反應被中情局充分注意到。7月28日,美國駐莫斯科大使柯克報告說,從蘇聯報紙或官方聲明中看不出蘇聯會在形勢不利於北朝鮮時作出反應。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出臺文件認為,如果「聯合國軍」到達三八線之前,蘇聯或新中國(在蘇聯支持下)不佔領北朝鮮,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蘇聯已決定實施不幹涉政策」。以此為基礎,美國決策層認為蘇聯不會、也沒有能力「在1950年實施大規模的核條件下作戰」。隨著「聯合國軍」抵達三八線,蘇聯沒有任何實質行動。美國逐漸放鬆對蘇聯幹涉朝鮮的警惕。

與此同時,中情局也認為,現實困難也制約著新中國的出兵計劃。中情局認為,新中國剛成立,面臨著十分棘手的國內問題。如果出兵朝鮮,國內脆弱的經濟基礎再加上反對勢力,會「危及到新政權的長久存在」。中情局還認為中國軍隊不僅從來沒有遭遇過「具有高昂士氣、手握現代武器,還有使用那些武器的強烈意願和技術的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實際上毫無能力」去強化或支持北朝鮮海軍,特別是中國的空軍更不值得一提。這一判斷助長了美國的軍事自信和傲慢情緒。在中情局情報評估基礎上,美國政府認為:從政治上來看,新中國大規模捲入韓戰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中共打算捲入韓戰的話,以臺灣為目標的可能性較大。在對中共不具備捲入朝鮮戰爭的能力或者有限捲入韓戰的判斷基礎上,8月17日,美國對新中國進行威脅,聲言如果新中國出兵朝鮮,美國將對新中國的運輸系統和有限的工業設施進行毀滅性打擊。8月25日出臺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進一步提出,萬一新中國在朝鮮公開使用有組織的軍隊,就應該授權「聯合國軍」總司令在朝鮮以外的地區,採取適當的海空行動攻擊共產黨的軍事目標。9月10日艾奇遜宣稱,「我認為中共如果幹預,那純粹是發瘋。據我看來,他們插手是沒有什麼好處的」。美國決策高層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在軍事上不具備單獨進行幹涉的能力」,即使單獨行動也「不會造成決定性的變化」,「實際上倒有可能遭受丟臉的失敗」。可見,在確定蘇聯不會幹涉韓戰後,美國政府認為新中國不會主動幹預韓戰,即使在蘇聯支持下出兵了朝鮮,也不會對戰局產生決定性影響。美軍在朝鮮仁川登陸後,中情局把新中國領導人的表態看作是一種宣傳,目的是影響「聯合國軍」的進軍計劃,並沒有意識到美國越過三八線後對新中國安全造成的威脅,這是影響新中國領導人決定出兵朝鮮的決定性因素。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中部西海岸仁川港登陸,朝鮮戰局逆轉。在美軍仁川登陸的當天,中情局的一份情報評估報告認為,中國軍隊不可能作出直接或間接幹涉的決定,但會對美國予以譴責,目的是使北平政權獲得西方的政治讓步。20日,中情局再次對中蘇介入朝鮮的能力進行評估,認為:「目前尚無確鑿的證據表明中共或蘇聯將要在朝鮮動用他們的軍隊。」報告認為,蘇聯更可能的做法是「通過派遣大批訓練有素的中共部隊(滿洲的『志願軍』)去支援共產黨在朝鮮的事業」。30日,中情局綜合各方面情報,認為最近獲得的大多數信息表明中共不會公開介入朝鮮。中共通過媒體宣傳以及外國外交人員的私下接觸,採取了強硬路線,希望在三八線問題上嚇唬聯合國,這是一種虛張聲勢。中情局的情報評估促使美國決策層採取了更為激進的措施。9月26日,參謀長聯席會議發給麥克阿瑟的指示指出:「你的軍事目標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為實現這一目標,你有權採取軍事行動,包括在朝鮮三八線以北進行兩棲和空降或地面行動。」29日,美國決策層批准了麥克阿瑟提出的在三八線以北的作戰計劃。同一天,國防部長馬歇爾給麥克阿瑟發去密電,指出:「你在向三八線以北推進時,無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不受限制。」這無異賦予給了麥克阿瑟先斬後奏的權力。10月1日,南朝鮮軍隊越過了三八線,戰局升級。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英、澳等八國提案,正式授權麥克阿瑟用武力強行「統一朝鮮」。至此,美國終於改變了原來的戰略目標,把恢復朝鮮半島原狀的目標棄置一旁,把「遏制蘇聯力量的擴張」轉移到了「推回」共產主義,軍事統一朝鮮半島,並稱「平壤將成為第一個被解放的鐵幕首都」。雖然早有所料,但新中國領導人依然對美國在仁川登陸感到震驚。9月17日,中央軍委派遣一個五人小組赴朝實地了解戰局。22日,中國政府發表公開聲明,認為在中國的朝鮮人民有權利回去保衛祖國,表達了新中國支持北朝鮮的堅定立場。25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對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說,「中國對美國突破三八線絕不會置之不理」,儘管戰爭會對中國造成嚴重破壞,但中國「必須不惜任何代價制止美國的侵略行徑」。對此,中情局經過評估後認為:「潘尼迦也許正不知不覺地扮演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從而替中共向聯合國施壓,防止它推進到三八線以北。」中情局並沒有感受到中國領導人對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嚴重關切和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決心。中國領導人的警告並沒有能阻止住「聯合國軍」的步伐。9月30日,當「聯合國軍」抵達三八線一帶時,朝鮮局勢的發展已達到了新中國領導人所能承受的底線。新中國領導人所傳遞出的強烈信息並沒有引起美國決策層和軍方的重視。美國決策高層認為這些信息只是中共阻止「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的一種策略手段,不具有太大的軍事價值。甚至美國政府中的一些官員,包括其盟國英國的領導人的憂慮,也沒有引起他們足夠重視。事實上,「聯合國軍」靠近三八線後,新中國領導人的危機感已十分強烈。在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的當天深夜,金日成緊急約見中國大使倪志亮,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請求。幾乎同時,中國政府還收到史達林希望中國出兵援朝的電報。此時,「聯合國軍」在南朝鮮地面武裝力量已超過33萬人。10月2日凌晨,毛澤東致電高崗、鄧華,要求「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形勢的嚴峻程度使中共中央失去了轉圜餘地,出兵問題提上日程。

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後,形勢的嚴峻程度進一步增強。8日,毛澤東正式下達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並通知金日成,中國已決定派遣志願軍援朝。至此,中共中央已下定決心出兵朝鮮。
新中國決定出兵朝鮮後,中情局的情報評估依然沒有變化,認為中共已經錯過了最佳出兵時機,即使出兵朝鮮也只能是小規模介入。中情局的這一認識直到中美兩國軍隊在朝鮮兵戎相見20天後才發生根本變化。儘管新中國領導人已作出出兵決定,但中情局的情報評估沒有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化。10月9日,中情局對美軍越過三八線後,中國在韓戰的立場進行評估,認為,共產黨中國的官員們無論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私人的場合都威脅說要直接介入北朝鮮,但避免發布通過直接幹涉來援助北朝鮮的承諾。「主要目的就是使聯合國軍不要向北越過三八線。」

1951年1月,在漢城被我軍俘虜的美軍。

12日,中情局接連提供了三份情報評估,認為在蘇聯沒有發動全球戰爭的意願下,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蘇聯和共產黨中國會於1950年在朝鮮戰場動用武裝力量,分析認為,從軍事角度看,蘇聯和共產黨中國介入韓戰的最有利時機已過去了。對駐外機構,包括美國駐蘇聯大使、駐英國大使、駐海牙大使提供的中共可能會介入朝鮮的情報,中情局依然棄之腦後,認為中共不會公開幹預目前在朝鮮發生的戰事。到1950年10月中旬,在新中國的入朝部隊已經整裝待發,積極進行軍事部署時,中情局專家仍然樂觀地認為:「俄國人或中共幹涉朝鮮,要冒世界大戰的風險」,「蘇聯和中共不會對朝鮮進行幹涉」。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基本認可了中情局的情報分析和判斷。10月9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麥克阿瑟,只要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中共部隊的公開或秘密的幹預都可以不考慮。命令指示麥克阿瑟,只要能取得軍事勝利,可以針對「中共大量部隊在朝鮮任何地方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公開或秘密的行動」採取軍事行動。這無疑是美國決策層賦予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自主決策權力的信號。美軍越過三八線後,新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已不僅僅停留在決策層面,而是實實在在地轉化成了行動。針對蘇聯不提供空軍支援的狀況,10月13日,毛澤東就出兵問題,與彭德懷、高崗和其他政治局委員再一次商量的結果是:仍出兵朝鮮,「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18日,毛澤東在聽取周恩來和彭德懷的匯報後,把志願軍入朝作戰時間最後確定為10月19日,並作了部署。當晚21時,毛澤東電令十三兵團司令兼政治委員鄧華等:「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19日)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10月19日晚,志願軍從安東(今遼寧丹東)、長甸河口、輯安(今屬吉林)三個口岸,跨過鴨綠江,秘密進入朝鮮戰場,正式出兵朝鮮。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共同抗擊美軍侵略者,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在新中國正式出兵朝鮮的前一天,即10月18日,中情局的情報評估仍然把蘇聯的戰略與中共的出兵決策聯繫起來,認為,在東西方之間沒有爆發全面戰爭的情況下,和美國的戰爭將是災難性的,不僅損害中國的總體利益,而且破壞其國內計劃和北平政權的穩定。在新中國已出兵的第二天,即10月20日,美國駐香港的軍事聯絡官對中國的出兵計劃作了較為詳盡的報告,指出中共40萬人的軍隊已被調動至緊靠朝鮮的邊境地區,並指出較為準確的出兵時間:10月18日夜間或「兩天後」越過界河。對此,中情局分析後認為,中共採取直接幹預行動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蘇聯和中國都不願意冒越來越大的風險,因中共直接介入韓戰將促使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新中國事實上已經出兵朝鮮的情況下,中情局也沒有準確地分析各個方面的信息,並得出正確的結論來。直到11月初,中國軍隊發動的第一次戰役即將結束時,中情局在中共是否出兵問題上的態度才發生明顯變化。在隨後的作戰行動中,根據中情局情報評估,美國決策層逐漸改變了中共軍隊不會介入或只派小股力量介入韓戰的基本判斷,認識到新中國領導人已經作出了介入韓戰的決策。1953年7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起歡慶《停戰協定》籤署11月8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在致遠東司令部電報中認為:「中國軍隊捲入的程度部分地代表了中共政府的行動。」美國決策層不但第一次承認了中國軍隊已大規模介入韓戰,而且認為這是中共中央的決策。至此,從10月19日算起,中國軍隊已經出兵朝鮮近20天時間。在現代戰爭史上,在作戰一方沒有探明作戰對手是否介入戰爭,實際上雙方已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達三個星期的戰例是十分罕見的。


新周報訂購聯繫方式:027-68890589

國內統一刊號:CN42-0071  

郵發代號:37-18

刊期:周刊,全年50期

訂閱價:4元/期,全年訂閱價200元

1、讀者可到就近郵局(所)營業廳辦理訂閱手續(郵發代號:37-18

2、撥打全國郵政免費服務熱線11185約訂,郵局投遞員將上門服務收訂。(不用撥區號,接通聽到語音按「0」鍵轉人工臺)

3、訂閱諮詢電話:027-68890589

4、手機掃碼辦理訂閱《新周報》手續。

長按識別訂閱

相關焦點

  • 美國中央情報局,執行過哪些「對華秘密行動」?
    「官員們表示,美國這次在中國損失的線人可以匹敵當年在蘇聯和俄羅斯因為阿爾德裡奇·艾姆斯和羅伯特·漢森的背叛造成的損失,後者分別是CIA和FBI的人員,在多年時間裡向莫斯科洩露美國的情報活動。」①歷史上,「中央情報局」針對中國,曾做過些什麼呢?情報收集與信息評估美國對情報工作的重視,始於二戰期間成立的戰略情報局(OSS)。
  • 韓戰爆發時,世界上幾乎沒人相信中國會出兵,這是為什麼?
    但事實上,韓戰出兵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這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立國之戰,而出兵的決策也是非常大膽的,幾乎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沒有想到。那麼韓戰爆發時,世界其他國家為什麼沒有人相信中國人會出兵?最初爆發戰爭,蘇聯並未直接參與,他們沒能出兵,反而美國是提前有了舉動,1950年美軍於9月在仁川登陸,開始正式出兵參戰。
  • 抗美援朝70周年 | 抗美援朝出兵決策背後的考量
    ·中國領導人充分估計到中國軍隊所處的不利境地以及最壞結果,但仍認為有勝算把握,而且把握還比較大·美國把自己擺到了中國「頭號敵人」的位置上,迫使中國調整戰略重心和戰略方向    出兵決策,是抗美援朝戰略決策的首要決策,有了這個決策才有以後的一系列決策。
  • 美國中央情報局機密地圖大放送!
    製圖:美國中央情報局撰文:Greg Miller   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和顧問很快聚集到戴維營,權衡國家決策。正如下面的一張照片,他們面前放著一張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製圖員繪製的阿富汗地圖。CIA在9•11事件後繪製了上千張地圖,這是其中的第一批。
  • 韓戰的失敗讓美國明白,即使新中國沒有進聯合國,也有否決權
    超級大國的輕視,讓新中國的領導人們倍感屈辱。如果不用實力震懾列強,又如何能說「中國人從此站了起來。而我國近鄰朝鮮發生的一場戰爭,最終成為新中國從此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契機。1950年6月20日,韓戰爆發,北朝鮮以坦克為核心的10萬精銳部隊發動了統一全國的戰爭。短時間內,10萬南朝鮮軍隊土崩瓦解。7月1日,美國地面部隊進入朝鮮,結果由於立足未穩。
  • 韓戰爆發後,美國到底有沒有侵略我國的野心?
    許多「票友」還扒出了韓戰期間美國政要的種種言論,激動推論出「美國沒想打中國」乃至「不該出兵朝鮮」的論調。甚至還有「票友」生出幸福暢想:倘若沒有出兵朝鮮,中美在新中國成立伊始就建交成功,國運豈不美得很?    那這類「幸福暢銷」,真有這麼美?美國在當時,又到底有沒有侵略中國的野心?這就要先弄清楚一個問題:新中國當時想不想出兵朝鮮?答:一萬個不想!
  • 驚天大瓜:美國中央情報局女掌門吉娜.哈斯佩爾被捕!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吉娜.哈斯佩爾被捕!
  • 韓戰初期,蘇聯為何不參加安理會,否決美國出兵朝鮮的決議?
    倘若蘇聯行使了否決權,那麼美國將無法通過對自己有利的有關朝鮮問題的決議,即便是美國真的想出兵援韓,那也必定會使其處於「出師無名」之境地。果真如此的話,那麼朝鮮戰局很可能將發生極大的轉變,但蘇聯為何就沒有這樣做呢?關於這一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歷史「懸案」!
  • 中央情報局來了女局長
    美國總統川普13日通過推特宣布,解除蒂勒森美國國務卿職務,並委派現任中情局局長蓬佩奧接任該職。川普的推文印證了華盛頓內一直以來的傳言:由中央情報局局長蓬佩奧接替蒂勒森的國務卿一職。川普在推文中稱,蓬佩奧「將會幹得很出色!」
  • 抗美援朝,新中國的立國之戰,為何卻成為毛主席最難做的決定之一
    因此整個東北邊防軍的訓練備戰都是目的性極強的,他們以美國軍隊作為作戰對象開展相應訓練,把朝鮮作為作戰地區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為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準備了必要的軍事力量。事實上在韓戰爆發之初,朝鮮人民並沒有任何要向中國求助的跡象。而毛主席等人為何會在此時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 中央情報局領導狂怒,「美國叛徒」被取消哈佛頭銜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世界上最大的情報機構;哈佛大學,世界一流學府。按說,二者之間很少會發生矛盾。
  • 《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節選)
    《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一書想問的是,知識分子在多大程度上捲入了造假,還不可思議地誇大它們。這是一部思想文化史,更是一部知識分子的歷史。在中央情報局常年可觀的財力支持下,那些西方高層文化領域*活躍的知識分子們,名義上為了維護言論自由,實則在源源不斷地投身到文化冷戰的*前線。受中央情報局資助的20世紀西方文化名人,包括艾賽亞·伯林、T. S.艾略特、喬治·歐威爾、W. H.
  • 美國要出兵朝鮮,蘇聯為何放棄一票否決權?史達林:為讓中美衝突
    但是,1950年6月25日凌晨發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當日朝鮮半島形勢緊急,北朝鮮軍隊「突然」越過「三八線」向南朝鮮(也就是韓國)發動全面進攻。為此,美國總統杜魯門匆匆結束休假趕回華盛頓,並要求聯合國迅速召開會議,討論「朝鮮戰況」及「出兵朝鮮」。
  • 朝鮮半島對蘇聯更重要,為何美國出兵幹涉,蘇聯卻始終不願派兵?
    當時,歐洲雖然是美國和蘇聯紛爭的焦點,但是,兩國的對抗卻幾乎遍布全世界,位於亞洲的朝鮮半島,自然也不例外。當時,朝鮮半島由於二戰末期蘇聯的出兵和美國的幹預,最終,原本屬於一個國家的朝鮮被一分為二。以三八線為界,北方建立了由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而南方自然是美國一手扶持的大韓民國。
  • 情報分析案例之仁川登陸
    杜魯門總統對著即將離開他辦公室的中央情報局長希倫科特少將大怒:「我認為中央情報局是一個情報機構, 不是記事板!」正如杜魯門在在日記中所坦露的那樣,這段日子攪得他焦頭爛額,他的脾氣異常暴躁。首先是情報部門失靈,他得不到自己想看到的情報。
  • 美國人怎麼看韓戰
    80年代解放軍出版社就出了該書的刪節版,主要是把美國人蔑視中國的一些文字刪了;現在中國慢慢有了自信,所以可以出全本了。 這本書對於戰爭進程本身描寫的極少,更多的是背後的故事,比如美國政府官員如何決策,說了什麼等等,所以可以作為研究韓戰美國一方決策過程的資料匯集來看。 麥克阿瑟是書中主要的人物,寫到麥被撤職時已經是全書的五分之四多了。
  • 美國CIA(中央情報局),亂港禍首!
    比如對卡斯楚的多次未遂行刺,1953年的伊朗政變以及1961年的「豬灣事件」(一百多名流亡者在得到美國政府的資助和訓練後,秘密在古巴的豬灣登陸,企圖武裝顛覆古巴政府,結果僅3天就被古巴軍隊殲滅),都是CIA一手導演的。在越南戰爭中,CIA還直接派出情報分析人員,與軍方一起在越南進行情報偵察、研判工作。
  • 一場奇特的綁架案,導致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歷史上的最大政治醜聞
    烏鴉與燕子是克格勃豢養的帥哥和美女,他們以他們「特殊」的技能撬開了無數的保險柜,竊取了美國最核心的機密,雖然最後得以破獲,但損失已經無法彌補,而且燕子已經飛走了,這杯苦酒只得美國情報局自己去品嘗。於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決定對蘇聯克格勃展開一次特別的報復,他們以最拙劣的手段綁架了一個克格勃高級特工,但最後結果卻出乎情報局預料。
  • 抗美援朝,艱難決策背後的考量
    一時間,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朝鮮戰場形勢的突變,也使中國大陸的安全面臨嚴重威脅。是否出兵援助朝鮮,是當時中國面臨的艱難決策。周恩來發出嚴正警告從1950年8月27日起,美國侵略朝鮮的飛機,就連續不斷侵入中國東北邊境地區領空,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城鎮、鄉村進行偵察、轟炸和掃射。
  • 【情報論文】從情報失敗中學習
    美國情報系統能成為一個整體,中央情報局能成為情報信息的中央信息中心,源於二戰前情報組織未能成功警告日本1941年12月7日襲擊珍珠港的巨大失敗。1950年,新的中央情報局成立不到三年,也未能提供有關朝鮮襲擊韓國的明確警告。接下來的內容說明了一個相當普遍的反應:失敗會產生不止一次投入,這種現象一直伴隨著組織規模和投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