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為了使各國政府和公眾了解計量,鼓勵和推動各國計量領域的發展,加強各國在計量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第二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把每年的5月20日確定為「世界計量日」。
今年的「世界計量日」即將到來,可您對計量知曉多少呢?今天,我們先從「計量與文化」的角度,帶您了解計量。
世界計量日的由來
為紀念1875年《米制公約》的籤署,每年的5月20日被設立為世界計量日。《米制公約》為全球一致的測量系統奠定了基礎,支撐了科學發現和創新、工業製造和國際貿易,以及民生改善和全球環境保護。
俄羅斯著名科學家門捷列夫曾說過:「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人們每天都在進行各種不同的測量,測量數據是人類活動中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如果這種信息不夠準確可靠,就無法正確地認識事物,而計量就是關於測量的科學,是實現單位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也是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與各種與「計量」有關的東西在打交道,比如,電子秤、血壓計、水錶、電錶、加油器、熱能表等等,這些都是計量的問題,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計量,了解計量文化。
實物參照的古代計量
我國古代為建立度量衡標準,始終做著不懈的努力。出土於殷墟的三支骨尺,長度皆在16釐米左右,正好是中等身高人拇指尖至食指尖間一拃的長度,與「布手知尺」相吻合。
古人深知用人體作長度標準誤差很大的道理,因此一直在尋找一種復現性較好的自然物來定義一尺的長度。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十二慄而當一寸。」《說文》:十發為程,十程為分。」《孫子算經》:「蠶吐絲為忽,十忽為秒,十秒為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等,說法各異,然而都難以與漢尺度相符。《漢書·律曆志》記:「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一為一分。」黍和慄都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慄即小米,古代又稱稷。黍子多為橢圓形,有白色、黃色和褐色多種。《漢書·律曆志》所說的「一黍之廣度之」,即選用中等大小的黍橫排,一粒黍的寬度相當於一分之長。
為求證此說,我們曾作過多次試驗:用山西、北京等地所產淺黃和深褐色的黍子橫排100粒,約合23釐米,與漢代一尺之長約略相合。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應用數理統計法求得平均值來定一尺之長,是合乎科學的。比起「布手知尺」的復現性有很大提高,準確度也基本上能滿足當時日常使用的要求。
世界上最早的計程車
記裡鼓車又叫「記道車」。東漢末年劉歆《西京雜記》中有「記道車,駕四,中道。」漢畫像石有「鼓車」圖。發明地動儀的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曾製造過記裡鼓車。唐代以前,車僅一層,唐以後分為兩房;即行一裡下層木人擊鼓,行十裡上層木人擊鐲。據史載,漢以後歷代製造記裡鼓車者也不乏其人,但文字過於簡略,至末年代車的製法已經失傳。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盧道隆重新設計製造成車。《宋史 輿服志》詳細記述了車的結構、尺寸、規範等。
記裡鼓車是我國古代對齒輪系運用的典範。它的計程功能是由齒輪系完成的:將兩個齒數相同的齒輪中間嵌入一個中輪,車便能按同一速度和同一方向運轉,整個齒輪系與車輪同行同止。車上還有一套減速齒輪系,始終與車輪同時轉動,其最末一隻齒輪軸在車行1裡時,中平輪剛好迴轉一周,經機械系統作用,車上的拔子就撥動下一層木人擊鼓一次;車行10裡時,其上的撥子就撥動上一層木人擊鐲一次 ,其原理與今天汽車中的裡程表相同。現代裡程表的發明人是18世紀的美國人本·富蘭克林,比記裡鼓車晚了1600多年。
為什麼電視劇一集45分鐘?
在很久以前(最早的電視劇出現在80年前,而最早的電影出現在100多年前),膠片卷盤的片盤,一般可以容納15分鐘的容量。技術制約形成習慣,因此電影或電視劇的長度一般都是15的倍數。短片一般為15或30分鐘,故事片一般是90分鐘或105分鐘,電視劇一般為45分鐘。
但真正的問題來了:15分鐘的片盤是很早的事情了,拍攝電視劇後來使用的是磁帶,而如今電影電視劇使用的則是數位技術,根本不會受到這15分鐘的制約,為什麼電視劇仍然大多是45分鐘左右一集呢?這裡面的原因,就是經濟學上的「路徑依賴」原理。它的含義是:有些事情當你做出了第一個選擇,那麼未來的道路就被不可逆轉地決定了。影視業已經從敘事、製作、發行、終端等各個環節都適應了這個時間長度,因此改變意味著巨大的成本。
這一剎那是多久呢?
「剎那」,外來語,常見的「剎那」「瞬間」「彈指」「須臾」等字眼,都是時間非常短暫的慨念。古代印度梵語「剎那(ksana)」在《現代漢語詞典》裡解釋為:極短的時間;瞬間。那到底這一剎那是多久呢?
在東晉佛陀跋陀羅和僧人法顯共同翻譯的佛經《摩訶僧祗律》(該書的梵文本是法顯在晉安帝義熙八年也即公元412年從印度獲得並帶回中國的)卷十七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據此,我們不難做出如下的推算:一日一夜24小時中有30個「須臾」,600個「羅預」,2000個「彈指」,24萬個「瞬間」,480萬個「一念」或者說是「剎那」;再進一步細算,因為一晝夜24小時共有86400秒(1440分鐘),那麼一須臾則為2880秒(48分鐘),一羅預為144秒(2.4分鐘),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剎那為0.018秒。
通過此番計算,不僅得知了「一剎那」的時間有多長,而且也得知了「一須臾」、「一羅預」、「一彈指」、「一瞬」和「一念」等詞彙的具體時長,從而為我們今後更準確地使用諸如「須臾間」、「彈指間」、「轉瞬間」、「剎那間」、「一念之間」等用語,提供了一個「量」的參考。
成語中的計量
千鈞一髮:「鈞」在這個成語中是指我國古代衡制計量的單位。1鈞=30斤,1斤=16兩,1鈞=480兩。「千鈞一髮」成語出自《漢書》,漢時1兩約合15.6克,1鈞即等於7488千克,「千鈞」重量應在748.8萬克也就是7.48噸以上,可想而知一根頭髮絲怎麼可能禁得住這樣的重量,以此形容情勢非常危急。
福生於微:「微」其實是我國古代量值極微小的長度計量單位。根據《察偉算經》記載,「忽,十微。微,十纖」,也就是說1忽=10微,1微=10纖。前文曾提到,1寸=10分,1分=10釐,1釐=10毫,1毫=10絲,1絲=10忽;1忽又等於10微,由此推算1寸=1000000微,這也印證了《辭海》所注,微「長度為一寸的百萬分之一」,足見「微」的量值真可謂是「微乎其微」。比喻福分產生於極微小的因素,福氣在於微小因素的不斷積累。
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毫」和「釐」是我國古代量值微小的長度計量單位。我國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1寸=10分,但歷朝歷代「尺」的量值並不一致。《孫子算經》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秒,十秒為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到了宋代。「秒」改成了「絲」。「裡」在這個成語中是指長度計量的單位,但在古代「裡」起初是居住單位、面積單位,之後才逐漸演變為長度單位。
古代年月日的由來
寒來暑往是很容易感受到的自然現象。從通過感覺器官來判斷季節的變化,學到會用數來記錄從月圓到月缺所經過的30個晝夜,進而發現太陽和星星移動的位置規律等,逐步形成了最初的天文曆法知識,即年歲,季節和物候月,開始了種植活動。這些天文現象,可以從出土的原始社會陶器殘片上繪製的日、月、山,日出、日沒以及把太陽在星空背景上統一周的路徑,均勻地分成12個等分的圖案上得知。
據文獻記載,氏族社會後期,傳說中的氏族領袖顓頊,已通過觀測星辰推算一年的長度。其後,黃帝則創立了度量衡及裡、數五個量。又命大臣堯創造了記日的方法。黃帝的繼承者是堯、舜。堯命羲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來制定曆法,把一年訂為366日。由於一年的長度與月的長度不是整數倍,這時期的曆法已採用了置閏月以調整。舜時又對各部族的曆法和度量衡作了協調統一。
財務上大寫數字起源於何時?
計量的數目字用大寫,是自古一直沿用到民國的,解放後,有些帳目才逐漸改用阿拉伯數字,那麼,使用大寫數字是起源於何時呢?
明朝初年,郭恆官至相位,大肆貪汙,私改度量衡器具,大鬥進小鬥出,短斤缺兩,巧取豪奪。案發時貪汙精糧2400萬左右,相當於明朝一年的徵糧。朱元璋大怒,殺貪官汙吏萬餘人;並整肅計量器具,為反貪汙樹廉,朱元璋還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大寫,用「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說,財務上用大寫數字記數,是起源於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的度量衡
元朝(1271—1368)幅員廣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也得到發展,與日本、朝鮮、印度以及波斯灣沿岸各地都有交往,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到中國來的就相當多。中國的三大發明火藥、羅盤、印刷術都在此時經阿拉伯傳入西歐。為了便於與各方面、各地區商貿的往來,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其中包括在秤錘上刻不同的文字:漢字、回鶻蒙文、巴思八文和波斯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字在小小的秤錘上同時出現,除加強了蒙、漢、藏民族語言文化的交流外,同時也是為了適應外國人到中國經商的需要。
元立國後,基本上沿用了宋代原有的典章制度。宋代度量衡由國家規定專管商務貿易的太府寺掌管,禁止民間私造。《元典章》中規定:「凡斛鬥秤尺,須行使印烙。官降法物。「還規定凡改年號即鑄造器具頒至全國」。這一點在元秤錘上反映得十分突出。迄今收藏在各地博物館的元代秤錘甚多,僅所見就有300餘件,其中有年號的共247件。元代秤錘銘文的內容包括鑄造的年代、地名、長官等外,有些錘上還鑄有錘重和最大秤量。反映出元代桿秤已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從對秤錘和有自重銘文的銀鋌等各種實物的實測後,可以推證元代一斤的重量值約為608克。元代一尺多長?一升容積是多少?至今尚未得到確切可靠的歷史資料。經多方考證,也只能有一個參考書值,即一尺約35釐米。一升約1003毫升。
世界計量日是一年一度的活動
這一天,80多個國家舉辦慶祝活動,宣傳計量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吧~
文章來源:計量測控 鄂爾多斯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