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新生的人民海軍也裝備了多種蘇制魚雷艇,並經歷了從引進、仿製到自研的過程。
人民海軍裝備的第一種魚雷艇,蘇制123K型魚雷艇,北約代號P-4級。攜帶兩枚450毫米魚雷,曾擊沉多艘國民黨海軍艦艇。
人民海軍魚雷艇部隊最著名的戰例,發生在1954年11月14日深夜12時5分,當時國民黨軍的太平號護衛艦正巡弋在溫州灣外執行輪值監視任務。這一海域島礁林立,太平艦上的雷達對於這些島礁的反射信號和我軍魚雷艇並不能很好區別開來。
我東海艦隊第三十一魚雷快艇中隊出動四艘魚雷快艇,利用這一帶複雜的地形,於凌晨1時28分對太平艦發動突襲,凌晨1時37分,太平號艦首中雷一發,洶湧的海水立即湧入船艙,儘管附近的國民黨海軍軍艦立刻前來救援,終因損管不力,3小時後沉沒在東海。
這場戰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擊沉了一艘護航驅逐艦,更向國民黨海軍和美國發出了一個鮮明的信號:新生的人民海軍不是襁褓中的幼苗,而是一支能在海面上進行作戰的可靠力量。
正在沉沒中的「太平」艦,屬於排水量1430噸的美國「艾瓦茲」級護衛驅逐艦,1954年11月在浙江附近海域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魚雷艇擊沉。
183型魚雷艇,我國稱6602型魚雷艇,簡稱02艇,1954年隨中蘇《六·四協定》籤訂引進中國,烏坵海戰中該型魚雷艇做出了巨大貢獻。
6625型鋁殼魚雷艇,蘇聯184型魚雷艇的我國自產版本,北約代號湖川級,另有鋼殼的026型。
027型魚雷艇,1984年列裝,我國自主研發的最後一代魚雷艇,之後我國便全力轉入飛彈艇的研發。
從19世紀到20世紀,魚雷艇與我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最初的初步嘗試到最後的大顯神威,說明決定勝負的不僅是武器本身,武器使用者的素質也是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隨著反艦飛彈的愈來愈成熟,魚雷艇這一武器,最終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攜帶8枚反艦飛彈的022型飛彈艇,標誌著我人民海軍由「綠水」走向「深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