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號虎式坦克是世界上唯一還能開動的虎式坦克,目前存放在英國博文頓坦克博物館。一般認為,這輛坦克在1943年4月21日與英軍第48皇家坦克團交戰中,被後者的邱吉爾坦克命中,從而喪失了戰鬥力。但是2017年之後有一種新的說法,英軍繳獲這輛虎式的戰鬥發生於1943年4月23日,這輛坦克與舍伍德森林步兵團在174地點的交戰中被丟棄在戰場上。
當年5月,英軍將131號虎式送往後方,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首相邱吉爾甚至都來參觀了這種著名的重型坦克。
喬治六世查看虎式坦克(右一)
在繳獲了虎式坦克之前,英軍情報機關除了不太清楚它的名字,確實掌握了一些信息,比如這種坦克配有當時第一流的坦克炮,口徑可能是88毫米,正面裝甲厚度可能是80或100,裝甲表明進行了硬化,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25英裡(40千米)。
另外在審訊非洲軍俘虜的時候,也得到了隻言片語,有個戰俘供認,他屬於一個獨立的重型坦克營,由一個直屬連和兩個裝甲連組成。每個連有9輛50噸的坦克。這些坦克有88毫米炮,時速高達50公裡(約30英裡)。
到了此時,英軍終於能好好端詳一下六號坦克虎式,他們更願意稱之為馬克六號(MK VI)坦克,首相邱吉爾甚至戴著涼帽和墨鏡爬上了坦克,抱起炮彈仔細端詳。
邱吉爾登上虎式
英軍評估了虎式坦克的內部結構,主要指出了一些缺點:
車長的座位太緊湊了,右邊是主炮的後座裝置,頭頂就是炮塔頂部裝甲,下方和左側同樣抵著炮塔結構。座椅沒有靠背,所以車長一般拿防毒面具作為緩衝。車長手邊有個轉輪來轉動炮塔,不過用起來很費力。兩個觀察窗有些狹窄,所以不利於觀察戰場形勢。不過,英軍對炮塔的裝甲防護很滿意。
炮長的空間似乎也太狹窄了,坐在炮長席上,要屈膝駝背才能方便地使用瞄準鏡、方向機和高低機,這讓測試人員感到很難受。另外英軍覺得炮長前方的橡膠框架過硬,會抵著耳機,且不舒服。
高低機的手輪有點小,不好抓,用右手會碰到測角儀割傷坦克兵,用左手會碰到炮塔結構。
虎式坦克的炮塔有兩種轉動方式,一種是用腳踏板控制的液壓轉動,一種是手搖式的應急轉動。
英軍測試後發現,踏板式裝置不是很靈敏,有時候炮長把腳從踏板上移開後,炮塔還在轉動。另外,開炮也是踏板控制的,英軍懷疑在激烈的戰鬥中會不小心踩錯踏板。
至於手搖式轉輪,手動轉兩圈,炮塔才轉動一度。於是,英軍測試者嘗試飛快地轉動手輪,但快速轉動可能使得手輪脫落,這顯然還不如踏板。
車長和炮長位置(遊戲重現)
無線電通訊員的座位空間略大,但是坐下去時膝蓋也要彎曲得很厲害。航向機槍座只能起到一部分平衡作用,所以用起來不太舒服。英軍對無線電通訊員的電臺以及觀察窗評價頗高,不過不清楚為什麼觀察窗靠右布置,而不是在正中央。
駕駛兵的座位布局不錯,不過在 「行軍」位置,也就是打開艙蓋時駕駛坦克時,沒法把座位調整到相應位置,座椅下的空間也很有限。
駕駛兵和通訊兵位置(遊戲重現)
裝填手的座位要舒服得多,如果他站起,可以將座位摺疊起來放在主炮下方。同軸機槍離坦克炮太近了,所以裝彈不是很方便。如果坦克內的照明不足的話,裝填手看不清楚坦克內的裝置,那麼裝彈就會弄傷手指。因此,「老虎」在測試期間「咬」了英軍好幾次。
炮塔頂部艙蓋的彈簧在車內,這佔用了幾釐米高的空間,車組要關艙蓋必須要把身體伸出艙口。炮塔尾部的艙蓋太重了,也要把身體探出去關艙蓋。另外,這個艙口打開時,炮塔不宜轉動,也不符合英軍一邊開炮一邊把彈殼從炮塔尾部拋出去的習慣。所以,英軍測試人員並不喜歡虎式的艙口設計。
炮塔的布局對虎式坦克的裝彈也有影響,有一些炮彈存儲在坦克炮旁邊,重新裝填只要7-8秒,當這些炮彈用完之後,則需要取用其它地方的炮塔,由於位置較遠以及車內的布局,裝彈時間增加至24秒。炮彈打出去之後,要花2.4秒把彈殼拋出去。英軍認為,這裝填時間太長了。
英軍在繳獲了131號虎式後不久進行了射擊測試,不過真正詳細的測試要到繳獲334號虎式之後,一直到1945年3月之後才真正完成。
334號虎式
1943年,英軍總結了用6磅反坦克炮擊穿虎式的過程,英軍在680碼(622米)的距離開火,前兩發只是輕微地擦傷了裝甲。然後英軍慢慢縮短開火距離,一直推進到600碼(548米)才擊穿,穿深82毫米。在這一過程中,機槍朝著虎式的艙蓋和觀察窗射擊,迫使車組不敢開艙蓋/窗觀察。
當時盟軍中滋生了「虎式恐懼症」,不僅僅因為其火力和裝甲防護,還因為有謠言說德國月產虎式800輛——實際最高的月產量也沒超過200輛。
另外與蘇聯的情報交流中得知虎式符合潛渡的要求,因此德軍是否會發動登陸戰?
檢查虎式
英軍在此期間用謝爾曼的75毫米炮進行測試,結果是能以17度擊穿擋泥板,在側面以30度角擊穿。英軍甚至還提出,跳彈之後,炮彈也許會擊穿虎式頂部薄弱的裝甲,但在實戰中其實意義不大。
估算的最高時速是15-18英裡/小時(24-29公裡/小時)。
英軍初步的結論是,要使用17磅反坦克炮(76.2毫米)對付虎式坦克。
英軍在進行全面射擊測試之前,拆除了虎式坦克的駕駛兵觀察鏡、炮塔觀察鏡,車長潛望鏡,並拆掉了主炮。
英軍不僅用反坦克炮和坦克炮進行了測試,似乎是想看看英軍在沒有專用反坦克手段的時候如何對付虎式。
。
英軍首先用0.303英寸(7.62毫米)的機槍射擊,思路應該是想看看能否打壞虎式的某些特定零件。測試表明:
機槍的射擊無法破壞虎式的車載機槍,不過能射入關閉的駕駛兵觀察鏡縫隙,並迫使其卡住。另外,用機槍子彈破壞艙蓋的設想也是不現實的,穿甲子彈有機率卡住逃生艙口。
然後是25磅榴彈炮,破片打壞了發動機散熱器,那麼5分鐘後,發動機會因為過熱發生故障。
下一個測試的是20毫米機關炮,以判定戰鬥轟炸機的殺傷效果,測試表明20毫米穿甲彈能打壞散熱器和風扇,穿甲彈能打穿油箱,但是無法令其起火,當然混裝穿甲彈要與燃燒彈的彈鏈能解決這個問題。
6磅炮最遠能在1000碼(914米)的距離擊穿虎式,如果發射的是被帽穿甲彈(APCBC)能高速擊穿虎式,打壞放在駕駛兵位置上的假人。據此推斷,完全可以有效殺傷車組。PIAT反坦克榴彈發射器也能在很近的距離(但是沒有提多少米,按照PIAT的威力判斷,應該在50米之內)達到類似的效果。
6磅炮引起虎式起火
17磅炮的炮彈能以40度角從1300碼(1189米)的距離打穿炮塔側面,炮彈還能繼續穿透,打壞底盤和傳動裝置,迫使坦克失去行動能力。
17磅炮擊穿虎式的景象
短管謝爾曼的75毫米炮使用M61被帽風帽穿甲彈打不穿虎式的側面裝甲,不過有可能是車體側面的內襯崩落,殺傷駕駛兵和無線電通訊員。如果發射榴彈,也可能使得裝甲表明產生裂紋,使得內襯崩落。因此英軍認為,短管謝爾曼可以用發射榴彈的方式打斷虎式的履帶,打壞虎式內部的零件來達到殺傷效果。
至於虎式早期型號表明的「齊默爾特」防磁塗裝,英軍表示這非常不實用,盟軍沒有配發磁性反坦克手雷,所以這塗裝沒用。而且,榴彈可以很輕易地炸掉塗層。
英軍畫的虎式簡圖
無論如何,英軍在繳獲了131號虎式之後,將穿甲能力要強得多的17磅反坦克炮(76.2毫米)配發給前線部隊,並且把這種主炮裝上了謝爾曼坦克,成了螢火蟲坦克,把17磅炮裝上了M10坦克殲擊車,成為阿克琉斯坦克殲擊車。這一速度比美軍要快不少,英軍的17磅反坦克炮在戰鬥中確實能擊穿虎式和黑豹等德軍坦克,可見英軍其實還是非常重視與虎式等德國新式坦克的對抗的。
在後臺回復mov4,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戰爭片的歷史文章;
在後臺回復sgt16,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坦克戰的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