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日本地緣的第七篇,也是最後一篇文章。日本作為曾經以及將來中國的主要對手之一,我們有必要對它進行一個全面的認識與了解。雲石君洋洋灑灑兩萬多字,分六期將日本從戰國到如今的地緣格局變化梳理了一遍。下面地圖君用地圖集合的形式將這些觀點歸納總結,希望能給大家增深印象。
從板塊地緣格局上看,日本位於東亞大陸的海上遠端,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國土形狀上,呈東北——西南長條走向,本土西面與東亞大陸和朝鮮半島隔日本海與東海相望,東面則是浩瀚的太平洋。
而內部地緣結構上,日本全境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佔總面積的71%,平原稀少零散,且多在東部太平洋方向,良港亦多集中於此,西部面向東亞大陸一側則多是懸崖峭壁。
這種特殊的內外地緣條件,對日本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零散的平原分布意味著這個國家缺乏一個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核心區;與中國遙遠距離意味著它也沒有集中資源應對外部威脅的必要。
這兩種因素相結合,成就了古典時代的日本諸侯割據的形態。相對強盛的板塊分別是以江戶(東京)為核心的關東地區;以京都——奈良為核心的關西地區(又名近畿平原、大阪平原),以及四國島、本州島最西端和九州島西部沿海的低地(我們可稱為泛九州地區)。
按常理,關東地區與關西地區能夠成為核心區很好理解,但泛九州地區無論在地緣格局和實力上都遠遜於前二者,為什麼也可以脫穎而出呢?
原因是本州西和九州島這一板塊低地平原有限,卻遍布港口,而且是日本本土中,與中國核心區以及朝鮮半島相隔最近的地區。直白點說,就是與中國往來更方便的地區,其文明程度也就更高。依仗來自中國的「支持」,使他們雖不足以號令日本,卻可雄霸一方,與本州的關東、關西兩大核心板塊分庭抗禮。
而關西平原與關東平原,由於接受來自華夏文明的輻射強度的不同以及後期文明成果的共享,使得日本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兩地間遷移。
以農耕時代的文明發展水平,關東平原與關西平原的實力拉不開過大的差距,也不足以將支離破碎的次級地緣板塊們融為一體。所以,終農耕時代,日本依舊是諸侯林立。
明治維新後,工業文明的到來,使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大幅削弱,這種變化,使日本面臨巨大的外部威脅——這是農耕時代所從未遭遇過的。
為了抗擊列強衝擊,日本選擇了中央集權制度。通過權力的集中,打破各地區之間的政治藩籬,為大規模工業化的開展提供基本的社會條件。在亡國的背景下,日本精英階層開始了行動。最先開始的便是倒幕戰爭,而發動者,則是位於本土西南部的四強藩——長州、薩摩、肥前、土佐。
在掌握政權後,明治天皇和維新力量迅速開始推行中央集權,隨著工業時代來臨,鐵路的發明和普及,使陸上各地緣板塊的聯繫大幅加強。日本將原本相對獨立的各次級地緣板塊連接起來。整合成為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本州核心地緣板塊(關西、濃尾、關東三大平原)。
本州核心區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關東、關西、泛九州三強並立的傳統地緣格局。這種地緣格局的顛覆,意味著泛九州地區的相對沒落。這引發了他們的強烈不滿。當這種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衝突就不可避免,於是就發生了日本維新史上著名的西南戰爭。最終以倒幕英雄西鄉隆盛為代表的泛九州勢力退出明治政府,糾集西南部薩摩等藩的武士,與政府的新軍武裝對抗。最後,憑藉強大的實力,政府軍取得勝利,西鄉隆盛自殺。
西南戰爭的勝利,標誌著日本最後的地方勢力被摧毀,中央集權大功告成。日本工業化的內部阻礙得以消除。但身為一個地盤有限,資源匱乏的小國。要想保全和壯大自己,日本唯一的選擇,就是發展軍事力量,對外進行擴張,對象就是還處於農耕文明狀態下的中國。接下來,甲午戰爭爆發了。
戰爭紅利讓日本實力暴漲,也加大了日本對東亞大陸的野心。
但與中國的地緣關係緊密且現實國力超強的俄國不能忍受日本的領土擴張,卻由於遠東地區的地緣劣勢敗給了高歌猛進的日本,使其取得了對中國東北、黃海和朝鮮地區的絕對主導權。
這是日本形勢最好的年代。不僅外無強敵,中國內部也陷於混戰,如果日本國力夠強,此時全面侵華,勝算十分之大。但日本的底子畢竟太薄,雖然這些年戰果頗豐,但要支持其一舉滅華,仍嫌能力不足。而且,一個新的對手——美國,逐漸成為日本的阻礙。
基於自身的利益,美國逐漸加強對日本的壓制,並有意支持中國。面對這種困境,日本的選擇是對美開戰,偷襲珍珠港。而美國經此一事,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徹底落敗,日本喪失了明治維新後所取得的全部擴張成果,國內工業基礎也被大幅摧毀,現實國力跌入谷底。這時他選擇了與自己地緣相對疏離的美國作為盟友,以避免被蘇聯吞噬的厄運。
日本地緣實力雖然有限,但作為美國遏制蘇聯的前方戰略根據地綽綽有餘。更何況蘇聯本身的天然良港並不多,日本就成為了他東出太平洋的障礙所在。
隨著中國內戰的結束,和韓戰的爆發,美國對日本特意進行了扶植以應對紅色大陸的威脅。
日本由此鹹魚翻身!雖然政治和軍事上依舊受美國控制,但在經濟上,憑著自己的二流工業國老底和西方世界的全球化東風,日本在戰後一躍而起,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級經濟大國。但隨著冷戰格局的轉變以及美國經濟的蕭條,日本在1985年籤訂《廣場協議》,被迫承受美國洗劫,經濟陷入低迷。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對日本的工業衝擊越來越大。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擔心與日俱增,一旦中國實現崛起,建立起自己主導的東亞新秩序,日本將成為最大的輸家。畢竟作為一個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充分吸納的國家,無論從現實國力以及經濟規模上都算得上高段位。
2015年世界GDP權重圖
於是在選擇靠山的時候它堅定的站在了美國一邊。一旦中國崛起成為能夠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勢力以後,至少能把西太平洋作為自己的利益區域,那麼日本的期望的自主性或多或少會被壓制。而賭上一把美國,至少還能有些許念想,從而它願意做堵截中國的先鋒軍。
在日美同盟的角色扮演中,日本一直充當的是冤大頭的角色,為了放鬆美國對自己的鉗制,一直都在為遏制中國買單。但日本也不傻,趁著自家還有實力,一定要想辦法擺脫這個囚徒困境。而日本(主要是右翼)選擇的突破點,就是釣魚島。
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顧中國的堅決反對,宣布將中日間存在主權爭議的釣魚島國有化,由此引發軒然大波。中國在堅決反對的同時,更是於當年底開始,在釣魚島開展海空立體巡航,並將之常態化,作為針對日本此舉的反制。
日本近年來軍國主義又有抬頭之勢,中日關係急轉直下,再不彰顯強硬,已不足以遏制日本。所以,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一反往日只說不做的舊例,轉而派出軍事和準軍事力量,與日本強硬對峙。甚至在極端情況下爆發熱戰也在所不惜。
日本航空自衛隊簡介裡面的這張圖,橘色是中國軍機,
活躍於宮古海峽、還有三架穿越的紀錄,藍色則是俄國戰機。
綜上所述,日本的地緣形勢從古至今都是實時變化的,從最初的文明吸收到自我發展再到最後的侵略戰爭,它一直都在自我壓迫中前行,以自己有限的地緣條件迸發出了難以想像的能量。但客觀的地緣規律決定了日本的共榮夢到頭來都是一枕黃梁。它會看清這一點就此放棄麼?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除非出現重大變故,否則中日關係已不存在重回友好的可能。政治上的大規模對抗,和軍事上的有限度較勁,將成為兩國關係的主旋律。
▼
地圖製作 @我就是個畫地圖的 @我是羊皮鼠
地圖會說話·日本系列回顧
點擊圖片,閱讀【日本的中國「結」? | 地圖會說話·日本系列06】
點擊圖片,閱讀【日本為什麼怕中國 | 地圖會說話·日本系列05】
點擊圖片,閱讀【日美的愛有多純? | 地圖會說話·日本系列04】
點擊圖片,閱讀【日本的共榮之夢 | 地圖會說話·日本系列03】
點擊圖片,閱讀【日本為何走向深淵 | 地圖會說話·日本系列02】
點擊圖片,閱讀【日本的戰國時代 | 地圖會說話·日本系列01】
——END——
推薦一個純乾貨的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