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對中國,打是不可能打贏的
從歐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在南部海域針對中國的軍事威懾,到最近打了好幾年的經貿戰,金 融戰,還有對華為的圍剿。以及外交戰場上對中國的圍追堵截,企圖建立反中同盟來對付中國,還有針對中國的文化戰手段。美國這些年,可謂是用盡了手段,來遏制中國,結果各個戰線上它都失敗了。
在軍事上,美國的戰爭訛詐,被我們挫敗。這裡面有三個大事,一個是在南部海域對峙,美國的航母被我們趕跑。這對美國來說,是個非常恥辱的失敗。第二個大事,是在朝xian伊朗兩核問題上,美國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也都遭到了恥辱的失敗。第三個大事,是今年我們的閱兵,新的裝備,和新的作戰體系,這讓美國人感到絕望。以至於他們的媒體,都不敢公開曝光我們閱兵上展示出來的新裝備,因為這會嚴重的挫敗他們的士氣和信心。
在金融戰這個戰線上,美國也失敗了。本來美國的如意算盤,是摧毀中國的資本市場,通過美元加息,把中國的外儲都擠兌走。把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成功席捲一空,結果被我們關門打狗。
沉澱在中國的美元,美國拿不出去,怎麼辦呢?沒有辦法,美國又搞出來了一出經貿戰。經貿戰打了幾年,我們連皮外傷都沒有,而且貿易順差還連創新高。這場毛衣戰,反而把美國打出來了內傷。
隨著經貿戰的升級,美國又制裁華為,發動了針對中國的科技戰。結果華為一家公司,奮起迎戰整個美國。一個那麼大的國家,連中國的一家企業都打不過。這是何等的恥辱,何等的失敗。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美國對中國,打是不可能打贏的。所以呢,美國副總統彭斯昨天的演講,他自己也說了,以後不尋求和中國對抗。
這正是應了毛主席的那句話: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不是美國人在意願上不想繼續對抗,而是再對抗下去,只會讓美國遭受更加嚴重的失敗,更加恥辱的失敗,讓他們無法承受結果的失敗。所以他們只能認輸投降,不再尋求和中國對抗。
二、脫鉤了又不能自理
如果打不過,那是不是可以大家各過各的,以後不來往就好了呢。也不是這樣。雖然脫鉤論在美國的知識界的一些人那裡,比較有市場。但是理智告訴美國人,美國既打不過中國,也離不開中國。
遏制論行不通,脫鉤論也行不通。對美國人來說,這就比較尷尬了。為什麼脫鉤論行不通,美國離不開中國呢?
脫鉤論認為,整個世界會一分為二,中國帶一群小夥伴一起玩,美國帶一群小夥伴一起玩。你走你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我大家以後相安無事就行了。
但是這個選項是不成立的。因為一方面,全球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是世界潮流,任何一個國家的意志,都不能撕裂全世界的貿易和交流。第二方面,美國把中國從它的那一陣營中移出群的話,從產業鏈分工上,從世界貿易體系上,從國際安全體系上,在一個沒有中國參與的閹割版的世界體系中,美國都找不到替代方案,解決中國離開後的問題。也就是說,美國一旦離開中國就會處於無法自理的狀態。一個無法自理的國家,還怎麼可能領導世界呢。
169. Don't let yesterday use up too much of today. 別留念昨天了,把握好今天吧。(Will Rogers) 170. If you are not brave enough, no one will back you up. 你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171. If you don't build your dream, someone will hire you to build theirs. 如果你沒有夢想,那麼你只能為別人的夢想打工。172. Beauty is all around, if you just open your heart to see. 只要你給自己機會,你會發現你的世界可以很美麗。173. The difference in winning and losing is most often...not quitting. 克萊因瓶是一個不可定向的二維緊流形,而球面或輪胎面是可 克萊因瓶 克萊因瓶 定向的二維緊流形。如果觀察克萊因瓶,有一點似乎令人困惑--克萊因瓶的瓶頸和瓶身是相交的,換句話說,瓶頸上的某些點和瓶壁上的某些點佔據了三維空間中的同一個位置。我們可以把克萊因瓶放在四維空間中理解:克萊因瓶是一個在四維空間中才可能真正表現出來的曲面。如果我們一定要把它表現在我們生活的三維空間中,我們只好將就點,把它表現得似乎是自己和自己相交一樣。克萊因瓶的瓶頸是穿過了第四維空間再和瓶底圈連起來的,並不穿過瓶壁。用扭結來打比方,如果把它看作平面上的曲線的話,那麼它似乎自身相交,再一看似乎又斷成了三截。但其實很容易明白,這個圖形其實是三維空間中的曲線。它並不和自己相交,而是連續不斷的一條曲線。在平面上一條曲線自然做不到這樣,但是如果有第三維的話,它就可以穿過第三維來避開和自己相交。只是因為我們要把它畫在二維平面上時,只好將就一點,把它畫成相交或者斷裂了的樣子。克萊因瓶也一樣,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處於四維空間中的曲面。在我們這個三維空間中,即使是最高明的能工巧匠,也不得不把它做成自身相交的模樣;就好像最高明的畫家,在紙上畫扭結的時候也不得不把它們畫成自身相交的模樣。有趣的是,如果把克萊因瓶沿著它的對稱線切下去,竟會得到兩個莫比烏斯環。在二維看似穿過自身的繩子 在二維看似穿過自身的繩子 如果莫比烏斯帶能夠完美的展現一個「二維空間中一維可無限擴展之空間模型」的話,克萊因瓶只能作為展現一個「三維空間中二維可無限擴展之空間模型」的參考。因為在製作莫比烏斯帶的過程中,我們要對紙帶進行180°翻轉再首尾相連,這就是一個三維空間下的操作。理想的「三維空間中二維可無限擴展之空間模型」應該是在二維面中,朝任意方向前進都可以回到原點的模型,而克萊因瓶雖然在二維面上可以向任意方向無限前進。但是只有在兩個特定的方向上才會回到原點,並且只有在其中一個方向上,回到原點之前會經過一個「逆向原點」,真正理想的「三維空間中二維可無限擴展之空間模型」也應該是在二維面上朝任何方向前進,都會先經過一次「逆向原點」,再回到原點。而製作這個模型,則需要在四維空間上對三維模型進行扭曲。數學中有一個重要分支叫「拓撲學」,主要是研究幾何圖形連續改變形狀時的一些特徵和規律的,克萊因瓶和莫比烏斯帶變成了拓撲學中最有趣的問題之一。莫比烏斯帶的概念被廣泛地應用到了建築,藝術,工業生產中。三維空間裡的克萊因瓶 拓撲學的定義編輯 克萊因瓶定義為正方形區域 [0,1]×[0,1] 模掉等價關係(0,y)~(1,y), 0≤y≤1 和 (x,0)~(1-x,1), 0≤x≤1。類似於 Mobius Band, 克萊因瓶不可定向。但 Mobius 帶可嵌入 ,而克萊因瓶只能嵌入四維(或更高維)空間。莫比烏斯帶編輯 把一條紙帶的一段扭180°,再和另一端粘起來就得到一條莫比烏斯帶的模型。這也是一個只有莫比烏斯帶、一個面的曲面,但是和球面、輪胎面和克萊因瓶不同的是,它有邊(注意,它只有一條邊)。如果我們把兩條莫比烏斯帶沿著它們唯一的邊粘合起來,你就得到了一個克萊因瓶 莫比烏斯帶 莫比烏斯帶 (當然不要忘了,我們必須在四維空間中才能真正有可能完成這個粘合,否則的話就不得不把紙撕破一點)。同樣地,如果把一個克萊因瓶適當地剪開來,我們就能得到兩條莫比烏斯帶。除了我們上面看到的克萊因瓶的模樣,還有一種不太為人所知的「8字形」克萊因瓶。它看起來和上面的曲面完全不同,但是在四維空間中它們其實就是同一個曲面--克萊因瓶。實際上,可以說克萊因瓶是一個3°的莫比烏斯帶。我們知道,在平面上畫一個圓,再在圓內放一樣東西,假如在二度空間中將它拿出來,就不得不越過圓周。但在三度空間中,很容易不越過圓周就將其拿出來,放到圓外。將物體的軌跡連同原來的圓投影到二度空間中,就是一個「二維克萊因瓶」,即莫比烏斯帶(這裡的莫比烏斯帶是指拓撲意義上的莫比烏斯帶)。再設想一下,在我們的3°空間中,不可能在不打破蛋殼的前提下從雞蛋中取出蛋黃,但在四度空間裡卻可以。將蛋黃的軌跡連同蛋殼投影在三度空間中,必然可以看到一個克萊因瓶。製造經歷編輯 過去,德國數學家克萊因就曾提出了「不可能」設想,即拓撲學的大怪物--克萊因瓶。這種瓶子根本沒有內、外之分,無論從什麼地方穿透曲面,到達之處依然在瓶的外面,所以,它本質上就是一個「有外無內」的古怪東西。儘管現代玻璃工業已經發展得非常先進,但是,所謂的「克萊因瓶」卻始終是大數學家克萊因先生腦子裡頭的「虛構物」,根本製造不出來。許多國家的數學家老是想造它一個出來,作為獻給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禮物。然而,等待他們的是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也有人認為,即使造不出玻璃製品,能造出一個紙模型也不錯。如果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可是個大收穫!直徑和年齡 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920億光年,甚至更大。[28] 目前可觀測的宇宙年齡大約為138.2億年。[29] 形狀 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一端高,暗示呈彎曲狀 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一端高,暗示呈彎曲狀 [30] 目前的宇宙理論認為宇宙可能是類似馬鞍狀的負彎曲形狀,該理論源於宇宙大爆炸理論,整個宇宙的外形如同一個吹起的氣球,我們則生活在宇宙的「表面」。[31] 同時,科學家也認為宇宙是平坦的,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調查,宇宙可能是平坦的,2013年的調查發現如果宇宙是平坦的,那麼誤差只有0.4%。[32] 史蒂芬·霍金表示,我們宇宙的形狀可能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幾何圖形,更接近於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如同荷蘭藝術家摩裡茨·科奈裡斯·埃舍爾創 銀河系 銀河系 [33] 作的圖形一樣。霍金的想法以弦理論為依據,而該理論目前仍然還處於假設之中,並未被驗證。如果用語言來形容宇宙的形狀,應該是整體呈現多重鑲嵌模式,具有無限重複出現的扭曲面,曲面間環環相扣,如同科奈裡斯·埃舍爾創作的「圓形極限IV」圖案,也與美國工程師P.H. Smith創作的「史密斯圓圖」類似,體現出雙曲空間的概念,是一種非歐幾何的空間形態。[34] 層次結構 當代天文學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 即將發生碰撞的兩個星系NGC 470和NGC 474 即將發生碰撞的兩個星系NGC 470和NGC 474 [35] 不斷膨脹、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約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2.6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目前觀測到1000億個星系,科學家估計宇宙中至少有2萬億個星系。星系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橢圓星系Hercules A中心超大黑洞引發的噴流 橢圓星系Hercules A中心超大黑洞引發的噴流 [36] 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的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星系分類 根據可反映星系發展狀態的序列號對星系進行了分類,可以粗略地將星系劃分出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漩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五種。[37] 太陽系天體 太陽質量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 NASA公布的太陽風暴的照片 NASA公布的太陽風暴的照片 [38] 太陽系裡的所有天體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恆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39] 太陽的半徑為696000千米,質量為1.989×10^30kg,中心溫度約15000000 ℃,。[40] 如果一個人站在太陽表面,那麼他的體重將會是在地球上的20倍。[41] 現代星雲假說根據觀測資料和理論計算,提出:太陽系原始星雲是巨大的星際雲瓦解的一個小雲,一開始就在自轉,並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縮,中心部分形成太陽,外部演化成星雲盤,星雲盤以後形成行星。目前,現代星雲說又存在不同學派,這些學派之間還存在著許多差別,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42]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43] 金星上沒有水,大氣中嚴重缺氧,二氧化碳佔97%以上,空氣中有一層厚達20千米至30千米的濃硫酸雲,地面溫度從不低於400℃,是個名副其實的「煉獄」般世界。金星地面的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海洋中900米深度時的壓強。金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組成,失控的溫室效應,是導致金星極端氣候的主要原因。由於金星沒有內稟磁層保護,誘發磁層中磁場重聯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得金星大氣被加熱後加速逃逸。科學界認為,金星上大氣的逃逸,是造成金星上缺水而被富含二氧化碳的稠密大氣所籠罩,從而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的原因。[44]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45] 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直徑142987km。它是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木星共有67顆木衛。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和木衛九。[46] 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的半徑約為2440公裡,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水星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攝氏 430 度,晚上約可達零下170 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溫差最大的一個行星。[47] 水星的外大氣層非常稀薄,是由水星表面和太陽風中的原子和離子構成。[48] 科學家確認水星表面含有豐富的碳,認為碳是水星表面呈黑色的原因,水星表面的巖石是由低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碳構成。[49]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採集樣本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採集樣本 [50]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直徑6794km,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1%。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鏽紅色。其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巖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51]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顆行星,直徑120536㎞,體積僅次於木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巖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地球距離土星13億公裡。土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能夠牽引太陽系內其它行星,使地球處於一個橢圓軌道中運行,並且與太陽保持適當距離,適宜生命繁衍。當土星軌道傾斜20度將使地球軌道比金星軌道更接近太陽,同時,這將導致火星完全離開太陽系。[52] 土星是已知唯一密度小於水的行星,假如能夠將土星放入一個巨大的浴池之中,它將可以漂浮起來。土星有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和一個狂風肆虐的大氣層,赤道附近的風速可達1800千米/時。在環繞土星運行的31顆衛星中間,土衛六是最大的一顆,比水星和月球還大,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53] 天王星是離太陽第七顆行星,51118km。體積約為地球的65倍,在九大行星中僅次於木星和土星。天王星的大氣層中83%是氫,15%為氦,2%為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炔和碳氫化合物。上層大氣層的甲烷吸收紅光,使天王星呈現藍綠色。大氣在固定緯度集結成雲層,類似於木星和土星在緯線上鮮豔的條狀色帶。天王星雲層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93攝氏度。質量為8.6810±13×10²⁵kg,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4.63倍。密度較小,只有1.24克/立方釐米,為海王星密度值的74.7%。[54] 恆星 恆星 海王星是離太陽的第八顆行星,直徑49532千米。海王星繞太陽運轉的軌道半徑為45億千米,公轉一周需要165年。海王星的直徑和天王星類似,質量比天王星略大一些。海王星和天王星的主要大氣成分都是氫和氦,內部結構也極為相近,所以說海王星與天王星是一對孿生兄弟。[55] 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時速高達2100公裡。海王星雲頂的溫度是-218 °C,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為7000 °C,可以和太陽的表面比較。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劃的觀測發現的行星。[56] 冥王星,位於海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帶內側,是柯伊伯帶中已知的最大天體。[57] 直徑約為2370±20km,是地球直徑的18.5%。[58] 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4日投票決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大會通過的決議規定,「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在太陽系傳統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這些要求。冥王星由於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59] 冥王星的表面溫度大概在-238到-228℃之間。冥王星的成份由70%巖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蓋著一些固體氮以及少量 衛星拍月球經過地球,可見清晰月球背面 衛星拍月球經過地球,可見清晰月球背面 [60] 的固體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的黑暗部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機物質或是由宇宙射線引發的光化學反應。冥王星的大氣層主要由氮和少量的一氧化碳及甲烷組成。大氣極其稀薄,地面壓強只有少量微帕。[61] 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顆行星,是我們人類的家鄉,儘管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質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溫度:t = - 30 ~ +45。[62] 英國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發生,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間。[63] 彗星是由灰塵和冰塊組成的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繞日運動。[64] 科學家使用探測器對彗星的化學遺留物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成份為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科學家得出結論稱,彗星的氣味聞起來像是臭雞蛋、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氣味綜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 在太陽系的周圍還包裹著一個龐大的「奧爾特雲」。星雲內分布著不計其數的冰塊、雪團和碎石。其中的某些會受太陽引力影響飛入內太陽系,這就是彗星。這些冰塊、雪團和碎石進入太陽系內部,其表面因受太陽風的吹拂而開始揮發。所以彗星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陽尾巴越長、越明顯。太陽系內的星際空間並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滿了各種粒子、射線、氣體和塵埃。[68] 柯伊伯帶,是一種理論推測認為短周期彗星是來自離太陽50—500天文單位的一個環帶,位於太陽系的盡頭。柯伊伯帶是冰質殘片組成的巨環,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環繞著太陽系的外邊緣。[69] 物質多樣性 紅巨星,當一顆恆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稱它為「巨星」,是突出它的體積巨大。在巨星階段,恆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恆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面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也就越來越偏紅。不過,雖然溫度降低了一些,可紅巨星的體積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變得很大,極為明亮。紅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恆星的下一階段白矮星進發。[70]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71]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恆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恆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聚變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恆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恆星產生一個高密度的天體。一個典型的穩定獨立白矮星具有大約半個太陽質量,比地球略大。這種密度僅次於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質量,那麼原子核之間的電荷斥力不足以對抗重力,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在一定時期裡,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預測天象,因而在生產實踐中也起過一定的作用。地心說中的本輪均輪模型,畢竟是託勒密根據有限的觀察資料拼湊出來的,他是通過人為地規定本輪、均輪的大小及行星運行速度,才使這個模型和實測結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紀後期,隨著觀察儀器的不斷改進,行星位置和運動的測量越來越精確,觀測到的行星實際位置同這個模型的計算結果的偏差,就逐漸顯露出來了。但是,信奉地心說的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是由於地心說本身的錯誤造成的,卻用增加本輪的辦法來補救地心說。當初這種辦法還能勉強應付,後來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但仍不能滿意地計算出行星的準確位置。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了。到了16世紀,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終於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便逐漸被淘汰了。簡單的說,「地心說」就是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日心說」是以太陽為宇宙的中心。創立編輯 哥白尼提出 1499年,哥白尼畢業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任天主教教士。他回到波蘭跟叔父一起工作。其叔父,瓦茨 日心說 日心說 恩羅德,是費琅堡天主教大教堂的主教。哥白尼當時住在教堂的頂樓,因此可以長期進行天文觀測。那個時候,人們相信的是1500多年前希臘科學家託勒密創立的宇宙模式。託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靜止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均圍繞地球運動,而恆星遠離地球,位於太空這個巨型球體之外。然而,經仔細觀測,科學家們發現行星運行規律與託勒密的宇宙模式不吻合。一些科學家修正了託勒密的宇宙軌道學說,在原有的軌道(或稱小天體軌道)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天體運行軌道。這一模式稱每顆行星都沿著一個小軌道作圓周運行,而小軌道又沿著該行星的大軌道繞地球作圓周運動。幾百年之後,這一模式的漏洞越來越明顯。科學家們又在這個模式上增加了許多軌道,行星就這樣沿著一道又一道的軌道作圓周運動。哥白尼想用「現代」(16世紀的)技術來改進託勒密的測量結果,以期取消一些小軌道。在長達近20年的時間裡,哥白尼不辭辛勞日夜測量行星的位置,但其測量獲得的結果仍然與託勒密的天體運行模式沒有多少差別。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個運行著的行星上觀察這些行星的運行情況會是什麼樣的。基於這種設想,哥白尼萌發了一個念頭:假如地球在運行中,那麼這些行星的運行看上去會是什麼情況呢?這一設想在他腦海裡變得清晰起來了。一年裡,哥白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距離從地球上觀察行星,每一個行星的情況都不相同,這是他意識到地球不可能位於星星軌道的中心。經過20年的觀測,哥白尼發現唯獨太陽的周年變化不明顯。這意味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始終沒有改變。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麼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陽。的發現才使牛頓有能力確定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哥白尼的日心宇宙體系既然是時代的產物,它就不能不受到時代的限制。反對神學的不徹底性,同時表現在哥白尼的某些觀點上,他的體系是存在缺陷的。哥白尼所指的宇宙是局限在一個小的範圍內的,具體來說,他的宇宙結構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系,即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宇宙既然有它的中心,就必須有它的邊界,哥白尼雖然否定了託勒玫的「九重天」,但他卻保留了一層恆星天,儘管他迴避了宇宙是否有限這個問題,但實際上他是相信恆星天球是宇宙的「外殼」,他仍然相信天體只能按照所謂完美的圓形軌道運動,所以哥白尼的宇宙體系,仍然包含著不動的中心天體。但是作為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哥白尼的歷史功績是偉大的。確認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從而掀起了一場天文學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類探求客觀真理道路上的裡程碑。哥白尼的偉大成就,不僅鋪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學的道路,而且開創了整個自然界科學向前邁進的新時代。從哥白尼時代起,脫離教會束縛的自然科學和哲學開始獲得飛躍的發展。哥白尼的科學成就,是他所處時代的產物,又轉過來推動了時代的發展。順應時代變化 十五、六世紀的歐洲,正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二百年間,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4世紀以前的歐洲,到處是四分五裂的小城邦。後來,隨著城市工商業的興起,特別是採礦和冶金業的發展,湧現了許多新興的大城市,小城邦有了聯合起來組成國家的趨勢。到 15世紀末葉,在許多國家裡都出現了基本上是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當時的波蘭不僅有像克拉科夫、波茲南這樣的大城市,也有許多手工業興盛的城市。1526年歸併于波蘭的華沙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政治、文化和地理的中心,在16世紀末成了波蘭國家的首都。與這種政治經濟變革相適應,文化、科學上也開始有所反映。當時,歐洲是「政教合一」,羅馬教廷控制了許多國家,聖經被宣布為至高無上的真理,凡是違背聖經的學說,都被斥為「異端邪說」,凡是反對神權統治的人,都被處以火刑。新興的資產階級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掀起了一場反對封建制度和教會迷信思想的鬥爭,出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潮。他們使用的戰鬥武器,就是未被神學染汙的古希臘的哲學、科學和文藝。這就是震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首先發生於義大利,很快就擴大到波蘭及歐洲其他國家。與此同時,商業的活躍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黃金」這個符咒的驅使下,許多歐洲冒險者遠航非洲、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遠洋航行需要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從實際中積累起來的觀測資料,使人們感到當時流行的「地靜天動」的宇宙學說值得懷疑,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從而推進了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1492年,義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他的同伴繞地球一周,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使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地球。[4] 對他國的影響 在教會嚴密控制下的中世紀,也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因為天主教的很多教義不符合聖經的教誨,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個人意志以及各類神學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開始質疑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發起回歸聖經的行動來。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布拉格大學校長揚·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上公開譴責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對捷克的壓迫和剝削。他雖然被反動教會處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捷克農民在胡斯黨人的旗幟下舉行起義,這次運動也波及波蘭。1517年,在德國,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對教會販賣贖罪符,與羅馬教皇公開決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爾姆國會上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並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張。新教的教義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波蘭也深受影響。
第三方面,中國卻可以輕鬆的解決美國離開後留下的問題,很快就能自成體系。
也就是說,如果美國選擇脫鉤論的話,美國拉的那個攤子,很快就要玩不轉了。而中國方案和中國體系,很快就能贏得競爭,把美國的那一攤子也都收編過來,最終還是贏得整個世界。
三、美國撒潑打滾也沒有用
從彭斯的演講中,我們能看到他坦誠認輸的一面,也能看到他們一貫的撒潑打滾的一面。
就好像我們生活中看到的一弱者那樣,要和別人競爭。沒有對方實力強,壓制不過對方,離開對方也活不下去。又特別想達到自己的目的。接下來還有什麼手段呢?那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
美國是怎麼鬧的呢?硬的不行,開始玩嘴上功夫了。開始講道理了,開始吵嘴了,意識形態,說它們建設了中國啊,民主自由,人權,宗教問題,香港問題,等等,都來了。美國開始這樣耍嘴皮子,只能說明,他們不行了。
一開始是遏制論,就好比是一個大人欺負一個年輕人,不聽話就打。結果發現打不贏。
接下來美國就拿美元當武器,又是金融戰,又是毛衣戰。不管是金融戰,還是毛衣戰,本質上都是拿美元做武器,擠兌中國的外儲,不讓中國使用美元。意思好像是說,你不聽我的我就不給你錢。結果發現,中國比他們還有錢。而且中國的金融獨立,人民幣的國際化,比美國預想的還要快。這下美國徹底沒脾氣了。
懲罰不行,斷糧也不行。那後面能做的,也就是開始羅裡吧嗦的和我們講道理了,你這樣做不行,你那樣做不行……
說了一大通,結果中國面無表情,連瞟都沒瞟一眼。這讓美國人內心比較崩潰。絮叨著絮叨著,就開始鬧起來了,就開始撒潑打滾了。香港就是美國人的傑作。這件事的本質,就是拿一些無知的孩子做人質,撒潑打滾,跟中國談條件。
打不贏中國,也離不開中國,還想保持美國資本的獨立性,要求中國承認美國在未來世界新秩序中的法外治權地位,這就是美國在香港這麼鬧,背後的訴求。在一個家裡,沒本事,不掙錢,還花對方的錢,還成天瞎折騰,還想當家作主自己說了算,這可能嗎?這顯然不可能。
鬧了幾個月,一個人都沒死。兩邊是心照不宣的都很克制。讓美國更崩潰的事情發生了。他之前講道理的時候,滿嘴的自由民主什麼的,中國根本不理睬他。現在躺地上撒潑打滾,中國也照樣的不理他,連看都不看一眼。這說明呢,美國搞撒潑打滾這一套也是沒用的。我們早已經看穿了他那點小把戲。
生活中也是這樣,小朋友撒潑打滾,千萬不能哄,越哄越來勁,越哄他的要求就越高,滿足他的要求,付出的代價就越大,孩子說啥大人就得聽啥。正確的做法,是讓他使勁的哭,使勁的鬧,使勁的打滾,等他自己鬧累了,發現大人該幹啥幹啥都沒瞅他一眼,他那時候才是最崩潰的。
熊孩子鬧累了,就會主動的跑到爸媽那裡,抱著大腿,一會蹭蹭這裡,一會蹭蹭那裡,主動的跟大人求和求抱抱。這時候大人說啥他聽啥。在香港問題上我們的冷處理,是非常英明的。
四、競爭也是不可能競爭得過的
香港鬧完,NBA接著鬧,一連兩齣的撒潑打滾,有用嗎?這種小孩子般的幼稚把戲,一點意義都沒用。
果然,美國很快就過來抱大腿求抱抱了。又開始主動的求和求談判了。彭斯副總統,也開始發表講話,給中美關係尋找新的定位了。這個定位,也是比較有意思的。要點有兩個,一個是戰略競爭對手的關係,一個是中美再接觸。
美國過去的這些年,和我們打也打過,這就是遏制論嘛。鬧離家出走也鬧過,這就是脫鉤論嘛。鬧也鬧過,也就是輸出革命嘛。結果對中國一點用都沒用。對美國,則是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同時還把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全都透支消耗光了。
一個你打不過,離不開,也鬧不過的人,你說以後你和他競爭,而且還要打敗他。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也就是說,美國把未來的中美關係,定位是戰略競爭對手,這其實也就是嘴硬一下挽挽尊罷了,真競爭起來,不要說美國和中國競爭了,從美國過去的表現看,美國可能連中國的一家企業都競爭不過。這不是開玩笑,如果大家公開公平的競爭,我們出一家華為就能打敗美國。
明知道競爭不過中國,那美國所謂的中美再接觸,又是幾個意思呢?那就是美國加入到中國的體系中來,融入到中國的體系中來。
這個非常好理解。打過架沒打贏,離家出走,發現出去只會活不下去。又自己跑回來了。跑回來之後還想折騰,又鬧了一通,發現我們對鬧免疫。這你還能有啥辦法?所以,這時候你還想回來,就得老老實實的聽話了。這就是中美再接觸的本質內涵。
也就是說,彭斯所講的中美再接觸,本質上的意義,是美國後面會尋求加入中國融入中國。接下來的事,也就剩下談價錢了。
五、融入中國才是美國唯一的出路
除了美國求和進行繼續的談判,最近還有其他的幾個信號,不知道大家關注了沒有。
第一個信號:是保爾森來華。和遏制論、脫鉤論不同,高盛一直都是融合論的倡議者和踐行者。這次他過來,就是一個很強的信號。說明美國國內的各大政治和資本勢力,通過這幾年的事,遏制論和脫鉤論都失去市場了。融合論再次佔據了上風。
不過這次中美融合,和上次的融合是不一樣的。上次的中美融合,是美國人跑到我們的房子裡搬走我們的東西,那次他們是主,我們是客。這次的融合,是他們帶著家當和嫁妝來搬過來住。這次我們是主人,它們才是客。
第二個信號:是香港的事。在香港這件事上,遏制論、脫鉤論和融合論三大派,形成了共識。遏制論希望通過這個事給中國製造混亂。脫鉤論是通過這件事,給中國製造一個意識形態飛地,撕裂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融合論者則是希望,通過這個事,能脅迫中國,給美國馬上要投奔過來的跨國資本,尋求一個法外治權的特權地位。
但是香港問題的冷處理,讓這幾派的企圖都落空了。
對於香港的本土派來說,他們也和外國人一起鬧。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也預見到了,未來美國的資本,要融入中國,那需要開設很多的通道。香港的本土派則是希望,通過這次鬧一鬧,能不能給自己爭取一個超級特權的資本通道的地位。結果他們的企圖也落空了。
香港的問題複雜,就複雜在這裡。因為它牽扯到了各大勢力的博弈。都想通過這次鬧一鬧,按鬧分配,給自己搏一個更好的身位。
從這次鬧的這麼兇來看,也說明在抱大腿求抱抱這件事上,競爭是比較激烈的。也說明,跨國資本流向中國,這個事基本是確定的了。現在的一些細節上的分歧,不過就是都想多賺錢。
第三個信號:是外管局建議美國資本投資中國股市。官方把這話都講出來了,說明事情都已經談的差不多了。
第四個信號:是區塊鏈的事。之前的區塊鏈,是美國人用來坑我們的,在我們的金融長城下面,挖個地道,把我們的外儲運出去。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技術,建立一個跨國資本融入中國的網絡。這和香港那種管道還不一樣,區塊鏈可以建立一個跨國金融網絡。
之前的區塊鏈技術,不是很成熟,比如,不能支持高並發。如果再結合我們央行的數字貨幣,結合我們比較高級的金融網際網路技術,這個區塊鏈金融網絡,反而可以發揮一些特殊的價值。
在我們的資本帳戶尚未完全開放之前,建立區塊鏈金融網絡,這對跨國資本來說,他們可能覺得更有保障一些。
第五個信號:天秤幣被槍斃了。美元體系,是個死局。在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被廢除之前,所有持有美元資產的資本家,都必須得找到替代的方案,提前完成美元資本的信用轉換。天秤比,就是其中的一個方案。而天秤幣這個方案被槍斃,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的跨國資本,不希望走向流浪,而是傾向於選擇融入中國。
第六個信號:是前幾天行長講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佔比的問題。說明整個世界貨幣體系,可能需要面臨根本性的重組和重構。
第七個信號:為了承接跨國資本,通道建設,除了香港,還有上海和深圳的金融服務升級,以及全國各地建設的自貿區。這些都是通道建設的工作。同時,金融業的開放,則是市場建設的配套工作。管道接好了,水要流進來了,得有足夠的池子裝水,這就需要對股市進行深化改革,把池子建設好。
他們進來了之後,以什麼身份參與呢,期貨業,證券業,基金業,都放開了對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這就說明,把中國的資本市場,全面國際化了。大家看出來了嗎?這是在按照美國的標準,建設中國的資本市場。等我們這邊建好了,美國那邊的跨國資本就可以搬家了。
它們搬家了之後,留下的舊屋子,很可能就要拆遷掉了。這麼一拆遷,美股美元美債,就都要雪崩了。
搬過來之後,除了資本這些家當之外,還要再帶一些嫁妝過來。比如臺灣啊,日韓啊,太平洋啊,印度洋啊……以及各種國際政治遺產啊,這些都是嫁妝。它們的很多利益,都需要尋求中國的保護。這些資本就要求我們,要快點比美國還美國,把我們推到地球家長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