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紀念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成立79周年
79年前的今天,1942年2月3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港九大隊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
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同日進攻香港,港英駐軍抵抗18天宣布投降。當戰雲密布之初,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即派出多支精幹的武工隊進入港九新界(即香港全境,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大部分),營救滯港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脫離險境,同時開闢一個新的敵後戰場,前輩們的戰鬥足遍布港九新界的山山水水……
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活動示意圖
1.黃毛應村,港九大隊成立的地方。
1942年2月3日,港九人民抗日遊擊隊在新界西貢黃毛應村宣告成立,一支英雄的隊伍由此誕生。大隊長蔡國梁,政治委員陳達明,政治處主任黃高陽,負責統一指揮由寶安、惠陽進入港九新界地區的長槍連隊、短槍武工隊、海上武裝隊、城區地下武工隊和情報系統,以及新組成的各地區民兵常備隊、自衛隊,開展城市和近郊遊擊戰爭,配合反法西斯同盟軍作戰。
港九大隊的隸屬關係曾有過變化,成立初期是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下面五個大隊之一。1943年12月東江縱隊宣布成立,1944年秋成立了幾個支隊,鑑於港九大隊有其歷史和地理上的特殊性,改為港九獨立大隊,直接歸司令部領導。是年冬,部隊整編,改由第二支隊領導,恢復港九大隊名稱,以後江南指揮部成立,隸屬江南指揮部領導。日本投降前後,又恢復了港九獨立大隊的名稱,復歸司令部領導。
2.赤徑村位於西貢,曾為港九大隊部駐地(1943年)
3.嶂上,曾為港九大隊部駐地(1943年)
嶂上位於西貢,是一塊少有的群山環抱的高地平原。
每年新年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有成千上萬的「行山友」會聚於此,進行一年一度的「大會師」,這就是香港有名的「嶂上登山節」,但是沒有多少人知道港九大隊部曾駐在這裡。
南湧的羅屋是一個有20多戶人家的村莊,是羅汝澄的家鄉。他生長在當地一個的華僑商人家庭。抗戰前期兄弟三人就參加了抗日救亡活動,以後兄長羅雨中留在地方搞秘密工作,兩位弟弟羅汝澄和羅歐鋒到內地參加遊擊隊。羅汝澄和武工隊來到家鄉,羅雨中也從鎮上回家,兄弟倆帶頭把家裡防匪用的步槍、獵槍、信號槍各一枝獻出,然後動員本村和南湧、鹿頸等幾條村莊的鄉親,有錢出錢,有槍出搶,組織群眾自衛武裝,村上的父老還同意從祖嘗中撥款購買武器。不到10天,一支50多人的聯防自衛隊就組織起來,由羅雨中擔任領導。這是林衝領導的武工隊進入沙頭角地區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支有組織、有領導的人民武裝自衛隊,南湧也成為這支武工隊進入新界的第一個據點。羅屋1941年—1945年為遊擊隊交通站。
5.元朗十八鄉楊屋村適廬,主人老華僑楊竹南,1942年秘密大營救時的中轉站,接待過鄒韜奮、茅盾等一行二三十位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適廬也是元朗中隊活動據點之一。
6.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烏蛟騰村位於新界沙頭角區,當年是港九大隊的基地,附近召開過著名的烏蛟騰會議,設立過遊擊隊的電臺。這個小村子先後有39位青少年參加了抗日遊擊隊,犧牲的抗日烈士9名。
原紀念碑位於烏蛟騰一處山坡下,1951年10月由村民自發建成,1985年9月重修。2009年12月由特區政府出資遷至現址烏蛟騰村口的新娘潭路重建,2010年9月24日舉行重建落成儀式。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列入2015年8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為香港首個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7.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園
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香港西貢斬竹灣西北岸一山崗上。為紀念抗日戰爭中的烈士,1988年,香港的抗日老戰士動議,各區鄉紳、各界社團及海外華僑踴躍捐款,香港政府在西貢斬竹灣撥出土地,1988年3月29日動工,1989年1月23日揭幕。該紀念園於2020年9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8. 南鹿民主政權舊址(1945年)
沙頭角的南湧、鹿頸村早在1943年夏便成立了抗日民主鄉政府,是新界地區第一個成立的抗日民主鄉政權。鄉政府下面設有財政、民政、文教、衛生、武裝等部門,鄉政府辦公地點設在鹿頸村土圍陳春才家。抗日民主鄉政權在軍事上配合遊擊隊做了大量的工作:組織民兵,站崗放哨,建立交通站和情報站,監視沙頭角日本憲兵隊的行動,很有成效;鄉政權又為遊擊隊採購糧食,添置被服,做了很多後方服務工作。後來港九大隊部考慮到敵我力量懸殊,建議凍結活動,但群眾不願意停止,只作了低調處理。至1944年冬又重新活躍起來,一直堅持到日軍投降。
9.港九大隊部政訓室
港九大隊政訓室位於沙頭角南湧附近老龍田的晏臺山。這裡是港九大隊史上損失最大,教訓最為深刻的「三三」事件的發生地。
1943年3月3日下午,已經因敵情緊張決定轉移的政訓室,包括政訓室主任黃高陽在內的11位非武裝人員正準備出發,不料遭遇敵人出動兵力近百人的包圍。同志們奮勇突圍,戰鬥中事務長曾福拿起手提機槍向敵人掃射,掩護戰友突圍,當場擊斃敵2人,最後身中數彈,壯烈犧牲。這次突圍戰鬥,曾福、邱國璋、符志光3位同志犧牲,兩位同志負傷,彭泰隆、陳冠時、陳坤賢被俘後被殺害。
彭泰隆和曾福分別列入國家民政部和退役軍人事務部公布的第二批和第三批著名抗日烈士名錄。
10.糧船灣海上中隊基地(1942—1943年)
西貢糧船灣位於今天香港著名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範圍之內,是港九大隊海上中隊早期的基地。
淪陷之初為營救文化人而組成的19人的海上隊(代號順風隊),於1942年3月進駐糧船灣。當地漁民飽受戰亂生活十分艱難,港九大隊由惠州收購大米運回糧船灣幫助漁民度過糧荒,辦起識字班和漁民小學,成立漁民協會、漁民婦女姐妹會。改革魚欄制度,廢除苛捐雜稅,組織漁民開荒生產自救,深受漁民歡迎,漁民青年紛紛要求參加海上抗日遊擊隊。一年多隊伍發展到近百人,他們在糧船灣海上練兵,掌握了海上作戰的技術,如蛟龍出海神威,活動範圍從西貢一帶迅速擴展到大鵬半島。1943年6月發展為海上中隊,在大鵬灣又建立了新的基地。糧船灣基地一直被視為港九大隊海上武裝的搖籃。
11.塘福村,大嶼山中隊成立的地方。
大嶼山島位於珠江口,面積約二百平方公裡,西北面對內伶仃島,西南與萬山群島相望,地位重要,它控制著從香港通往澳門、廣州、內陸的海上航線,監視著香港往南太平洋的航道。大嶼山中隊在島內沉重打擊了日偽勢力,在珠江口一帶也給予日軍海上運輸線沉重的打擊。
1942年4月先頭部隊到達大嶼山,同年12月在塘福村正式成立大嶼山中隊。下圖,塘福村今貌。
11.大嶼山昂坪寶蓮禪寺
大嶼山寶蓮禪寺前身是創建於1911年的大茅蓬,該寺有一位影響深遠的高僧筏可大師在香港佛界暨華南佛界具有崇高信譽。日軍侵佔香港,為強化統治成立「華南佛教協會」,拉攏筏可大師任副會長,遭大師拒絕。此地還有著愛國僧尼支援抗戰的動人故事。
筏可大師目睹遊擊隊開入大嶼山島打擊日寇,深感此武裝隊伍仁義之師也。1944年初港九大隊副大隊長魯風患病到大嶼山療養,以了見尼姑(早年的同盟會員)的侄子何方來之名住在鳳凰山北麓地塘仔庵堂內。由於往來拜佛香客眾多,無意中走漏風聲,日本憲兵隊旋即前來包圍搜捕。了見尼姑立即將魯風轉移到昂坪寶蓮禪寺,請筏可大師照料。日本憲兵隊不甘心撲空,又撲向昂坪寶蓮寺。魯風經筏可大師悉心改裝,隨數百僧尼及居士在大雄殿內聽大師講經。講經結束,聽眾魚貫退場。魯風繞方丈室擬往後山匿藏,以免禪寺受累。此時日本憲兵隊威逼毒打筏可大師,要其交出何先生,否則殺頭,大師答曰不知道。日本憲兵隊長將架在大師脖子上瘋狂吼叫,威脅道再不説就殺頭!大師鎮靜自若,閉目誦經。憲兵隊長無奈,令幾名日軍一擁而上,再次毒打大師致遍體鱗傷。
筏可大師與了見尼姑冒生命危險救護魯風的義舉,為眾僧尼景仰。寶蓮寺愛國僧侶一貫積極支援遊擊隊抗戰,寺院內還有兩位小和尚為遊擊隊當通信員。尼姑們上山採藥,為遊擊隊員治病防病。(寶蓮禪寺與尼姑庵有關聯,了見尼姑逝世後安葬於寶蓮禪寺的山上。)
筏可大師
了見尼姑
魯風1944年攝於香港
建國後魯風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七軍副軍長
寶蓮寺筏可大師救助魯風大隊長的歷史見證者、當年遊擊隊的小通信員、寶蓮寺第七代主持釋智慧法師曾任兩屆全國人大港區代表。寶蓮寺僧侶愛國事跡在佛教界享有盛譽,近年支援國內教育事業辦希望工程中小學300多所的善舉,也為世人稱頌。
201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會見香港各界代表人士,前排左三為釋智慧法師。
魯風之子在寶蓮寺院區父親當年匿藏的石頭房子前留影
港九大隊政委陳達明著《大嶼山抗日遊擊隊》中英文版,內有專門章節介紹寶蓮寺的事跡;魯風大隊長關於大嶼山戰鬥的文章,詳細記錄了筏可大師和了見尼姑捨命救助的事跡,曾在香港《文匯報》登載。陳達明政委和大嶼山中隊指導員王江濤與寶蓮寺愛國僧侶有深厚的友誼,曾多次與釋智慧法師商談在寶蓮寺設立紀念碑事宜,寶蓮寺表示無償捐獻場地作紀念館,王江濤親自執筆寫了碑文。據說社會上有反對意見被擱置了。
12. 大嶼山大澳偽警局舊址
大嶼山大澳偽警局監倉舊址,該次戰鬥遊擊隊關押俘虜的地方。
這次戰鬥完全沒有響槍就活捉了全部偽警察,繳了38支槍和一批彈藥,散發張貼了《告大澳同胞書》、標語、漫畫等抗日宣傳品。這一戰鬥使敵人心驚膽顫,大嶼山部隊從此軍威大震。
13.屯門龍鼓灘(洲)
龍鼓洲至龍鼓灘附近海面,是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著名抗日英雄群體劉春祥等12位烈士犧牲的地點。
1943年5月某夜,大嶼山中隊長劉春祥率領十名班排骨幹及兩名船工,從大嶼山東湧駕駛帆船向龍鼓灘進發,準備消滅出沒這一帶的土匪武裝,控制龍鼓灘,打通與西北面寶安遊擊區和西面中山遊擊區的聯繫。船行至龍鼓洲、沙洲海域,突然遭遇兩艘日軍武裝巡邏艇,劉春祥等英勇應戰,雙方激戰數小時,木船終被擊沉,劉春祥、曾可送、林容、汪送、譚金火、溫發、劉佳等11位指戰員和船家梁克壯烈犧牲,僅有一位女舵工長途泅水,返回報信。
龍鼓灘是劉春祥行動的目的地,該村不少青年參加港九大隊,也有在作戰中犧牲的烈士。1944年5月,大嶼山中隊重建海上武裝,以內伶仃島以及固戍、龍鼓灘一帶的村莊為據點,在珠江口海域沉重打擊了日軍香港通往澳門、廣州的海上運輸線,先後繳獲日偽的大型運輸船20多艘以及大米、食品、藥材、布匹、香菸、金器等物資一大批,大部分上繳大隊部和東縱司令部。劉春祥等12位烈士的英魂激勵著後來的戰士,劉春祥隊長當年的戰略部署得以實現。
14.中環儒林臺8號情報觀察哨
市區中隊隊員文淑筠家住上環儒林臺的8號3樓,這棟樓坐山面海,從陽臺往下望,維多利亞港盡收眼底。用望遠鏡仔細觀看,連軍艦上的編號也可以看到。
四十年代從樓梯街遠眺維多利亞港。
儒林臺8號就在圖中樓梯街左邊更高的位置,觀測的範圍更為廣闊。文淑筠每天負責觀察,對照艦艇型號圖,各種型號的日本巡洋艦、驅逐艦、登陸艦、運輸艦停泊在哪個方位,一一記下來,再用極薄的紙寫上象火柴頭那麼大的字,交給通信員,送大隊部轉東縱司令部情報處,配合盟軍轟炸香港軍事設施。在1944年12月初的美軍第四艦隊和十四航空隊對香港日軍的聯合轟炸行動中,中環海面停泊的三艘補給艦和兩艘巡邏艇被炸得黑煙滾滾,火焰熊熊,其中一艘傾斜下沉,體現了我們準確無誤的偵查效果。
建國後文淑筠同志繼續留在香港,常回廣州匯報工作。1959年病逝,安葬於廣州銀河公墓。
儒林臺今貌,當年的小洋房已經變身為高大的御林豪庭。
在儒林臺留影,左三、左五分別是文淑筠的子與孫。
15.九龍窩打老道4號鐵路橋
1944年4月,日軍向港九大隊遊擊基地進行大規模掃蕩,為牽制敵人的兵力,除了「紙彈戰」(散發和張貼傳單),市區中隊進行一次武裝出擊,以九龍旺角窩打老道第四號鐵路橋為目標進行爆破。該鐵路橋橫跨窩打老道大街,距離日軍九龍憲兵隊本部不遠,直線距離約一百米,橋上通火車,不通行人。當月21日夜裡12時,一聲巨響如春雷,敵人大為驚慌,遊擊隊的行動成功了!有力地配合了大隊的反掃蕩,延安《解放日報》和東縱《前進報》都發了報導。
上圖為執行爆破任務的梁福和楊聲。
七十多年過去,窩打老道四號鐵路線還在運行,而且已換為雙軌,每天不斷南來北往的火車轟隆而過。
16.大隊部軍需處駐地西貢昂窩村和北潭凹村
港九大隊於1942年初成立軍需處,負責保管處理和分配物資,開闢財源,保證部隊供給。港九大隊成立之初設立了稅站徵稅,在保護來往客商安全的同時,徵收貨物過境稅。稅收業務由軍需處管理。
軍需處先後駐在西貢昂窩村及北潭凹村。分別在兩處修建了巖洞倉庫,用以收藏金銀珠寶、槍枝彈藥等物資。最初軍需處設在昂窩村, 1942年下半年,因昂窩村離市區較近,常有漢奸及特務出沒,基於安全考慮,軍需處遷移到到位置比較偏僻的北潭凹村直至抗戰勝利。
昂窩村的港九大隊軍需處倉庫
北潭凹村,港九大隊軍需處駐地
17.前香港警察總部、香港憲兵隊本部和九龍憲兵總部
港九大隊設有情報系統,其中一部分人員戰鬥在敵人的心臟。
情報人員李前輩,潛入敵特機關整整三年零八個月,從警察總部到憲查(警察)學校,再到西地區憲兵派遣隊特高課,直到香港憲兵隊總部特高課,膽大心細,謹慎從事,掌握了大量情報提供港九大隊,並且在危急關頭及時通知港九大隊市區中隊指導員方蘭脫離險境。
前警察總部,位於中環大館
香港憲兵隊總部
該建築曾經是香港最高法院、立法會大樓,現為特區終審法院,二戰時曾淪為日軍憲兵隊總部。
情報人員鄭前輩,1943年為謀生不得已進入九龍日本憲兵總部做雜工,同年在港九大隊一遊擊隊員的指引下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利用當上雜役頭頭可以進出辦公室,到謄印室幫忙印文件的機會,獲得非常有價值的情報資料。
鄭前輩戰鬥過的地方,九龍油尖旺油麻地加士居道38號,前南九龍裁判法院,日佔時期淪為日軍九龍憲兵隊總部,現為政府土地審裁處。
18.大嶼山梅窩銀礦灣慘案發生地(1945年8月19—16日)
銀礦灣是梅窩的一個海灣,位於大嶼山東南部,昔日與大澳和東湧並列為大嶼山三大繁盛的地方。梅窩的銀礦洞在十九世紀一度盛產銀礦。1945年8月19日至26日,銀礦灣地區發生了一連串慘絕人寰的事件。
梅窩銀礦灣
1945年8月19日下午,駐守梅窩的日軍與前來迫降的大嶼山中隊交火,由於日軍設備精良,兵力懸殊,遊擊隊撤退。隨後日軍藉口搜查遊擊隊,將約300名鄉民逮捕(該地區僅有居民500多名),押到沙灘嚴刑拷打,並且洗劫當地的商鋪和民居,11名村民在浩劫之中慘遭殺害,傷者不計其數,多間房屋被縱火焚毀,暴行持續8天之久。這是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對中國人民繼續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6年3月28日,香港軍事法庭第一次公審日本戰犯,大嶼山銀礦灣事件成為法庭審理的首宗案件。3名涉案日軍頭目被判處絞刑,另外9名日軍被判監禁二至十年不等。
當年日軍殺害村民的地方,慘案期間血流成河,村裡有展覽室資料記錄,告誡人們不忘國恥,珍愛和平。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如今,承載著香江兒女投身祖國抗戰光榮歷史的戰場,多已成殘垣斷壁,或變身為高層豪宅,惟青山不老,濤聲依舊,共同見證抗日誌士們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相信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香港抗戰史跡被發現和確認,重新綻放歷史的光芒。
主要參考資料:港九獨立大隊史料編寫組:《港九獨立大隊史》
陳達明:《香港抗日遊擊隊》
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抗戰 港九獨立大隊論文集》
廣州地區老遊擊戰士聯誼會港九獨立大隊分會:《港九抗日遊擊隊紀實》
劉智鵬 丁新豹:《日軍在港戰爭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