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罪刑法定問題的思考

2022-01-10 Alexis的國際法隨筆

目前作為國際刑法重要制度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以下簡稱「羅馬規約」)仍有許多國家並未締約,而這一現狀是否會為懲治國際犯罪帶來困境?其中,一大問題就是能否用《羅馬規約》的條文規定來認定非締約國情勢中的當事人有罪。的確按照《羅馬規約》第二十三條:「法無明文者不罰,被本法院定罪的人,只可以依照本規約受處罰。」而如果依據《羅馬規約》對非締約國的當事人定罪,那是否存在違反罪行法定的疑慮?

筆者的思考有二:

一、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罪的法律依據是否必須是其國籍國或行為地生效法律?《羅馬規約》所載罪名應為侵犯全人類所珍視良善價值之罪,其與《滅種罪公約》、《日內瓦四公約》一脈相承,本身就是國際社會對於萬國公罪的總結,這些罪行違反自然國際法。《羅馬規約》只是這類罪名的記錄載體,而對這些罪行的懲治並不拘泥於《羅馬規約》是否對其生效。而恰好在蘇丹拉赫曼案(達爾富爾問題相關的案件,該案2005年由聯合國安理會提交至國際刑事法院,直到2021年仍然還在討論管轄權問題。)的審判過程中,上訴分庭法官認為不應觸犯此類罪名是國際強行法。因此《羅馬規約》所記錄的罪行並不僅僅只是對《羅馬規約》本身有意義。

二、未生效的國際條約是否真的完全沒有法律拘束力?從國際法院北海大陸架案的裁判來看,儘管國家不應承擔未生效條約下的義務,但是國際法院也不排除此類可能性。並且,在《羅馬規約》的制度中,不僅僅締約國可以提交情勢,聯合國安理會也可以提交情勢,而從安理會提交蘇丹情勢這一情況來看,不能認為《羅馬規約》對非締約國是毫無意義的。如果認可聯合國安理會可以依據《羅馬規約》提交非締約國情勢,但又認為不可以依據《羅馬規約》對非締約國情勢的當事人定罪,那麼即使聯合國安理會提交情勢也無法避免「有罪不罰」,這樣會違背國際法維護國際社會公平正義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國際刑事法院將調查杜特爾特總統及其反毒戰爭
    國際刑事法院調查內容國際法庭周三宣布,國際刑事法院(ICC)將調查羅德裡戈·杜特爾特總統及其反毒戰爭。國際刑事法院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預審分庭已「批准」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的要求,即從 2016 年 7 月杜特爾特總統上任至 2019 年 3 月 16退出創建國際刑事法院的《羅馬規約》生效。
  • 國際刑事法院或起訴美軍戰爭罪行
    國際刑事法院有可能起訴美軍在阿富汗犯下戰爭罪,而這次調查不但是國際刑事法庭,也是國際司法第一次對美國人展開調查。國際刑事法院是根據2002年7月1號開始生效的《羅馬國際刑事法院規約》成立的,對犯有種族屠殺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的法院。權限只限於審判個人,而且僅對規約生效後的前述四種國際罪行有管轄權,實際上暫時還不能對侵略罪行使管轄權。
  • 國際刑事法院這是「藥丸」……
    路透社引述杜特爾特的表態說,「國際刑事法院毫無用處。我們這些小國家遭受他們的窮追猛打」。報導說,杜特爾特對西方指責他在打擊毒販過程中踐踏人權很失望,他認為西方不理解他的禁毒戰爭。他還猜測,俄羅斯退出國際刑事法院的原因可能與其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有關。        《紐約時報》17日稱,俄羅斯的退出讓ICC這個年輕的機構遭受到了一次挫折。
  • 因涉嫌戰爭罪和反人類罪 海牙國際刑事法院獲準調查美軍 | 新聞早餐 2020.6.4 星期四
    據美媒報導,當地時間6月1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預演了川普政府即將採取的行動,該行動的目的是反擊國際刑事法院對美國駐阿富汗人員被控犯有戰爭罪的調查。蓬佩奧說,「你將在未來幾天看到一系列聲明,它們不僅來自美國國務院,還來自美國政府的各個部門,這些聲明的目的是反擊國際刑事法院的行動。」
  • 美國制裁國際刑事法院引譁然——
    據法新社華盛頓6月11日報導,已投身一場前所未有的對國際刑事法院攻擊的川普當地時間11日再次提高調門,為阻止對參與阿富汗戰爭的美國軍人的訴訟,宣布對該法院官員實施經濟制裁。白宮在聲明中宣布,總統授權對國際刑事法院官員進行經濟制裁,因為他們在沒有得到美國同意的情況下,直接參與調查和控告美國軍人。
  • 美國威脅制裁國際刑事法院?這是要護短?
    美國軍事和情報人員涉嫌在阿富汗違反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國際刑事法院今年3月表示將展開調查。
  • 又欠費賴帳又濫用制裁 美國破壞國際秩序無下限!
    不僅如此,對不按美國意志行事的國際機構,美國還濫用制裁:以國際刑事法院繼續調查美方人員在阿富汗所犯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為由,美國宣布對國際刑事法院兩名高級官員實施制裁。   美國政府退群、毀約、欠費的一系列舉動,招致國際社會強烈批評。
  • 美國法院直接判胡安明無罪,對後續案件影響多大?| 觀點
    因此,究竟被告是否符合構成 「電信欺詐罪」 的三個法定要件就存在相當合理的懷疑。 法院在審判刑事案件時,一旦罪名成立將會涉及剝奪被告的人身自由和財產權等處罰,甚至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有的罪名若成立會剝奪生命,因此必須嚴格依據 「罪刑法定」 的基本法則和要求從嚴把關,以免失之過寬或造成誤判,導致人人自危。
  • 國際刑事法院批准對菲律賓總統打擊毒品的戰爭進行全面調查
    他以前就說過,寧死也不去任何國際法庭受審。」杜特爾特稱:「我從來沒有否認過,而且國際刑事法庭可以記錄下來:那些破壞我們國家的人,我將殺了你們。而那些毀掉我們國家年輕人的人,我將殺了你們。我真的會終結了你們,因為我熱愛我的國家。」人權組織指責杜特爾特煽動致命暴力,指控菲律賓警方謀殺了手無寸鐵的毒品嫌疑人,並大規模偽造了犯罪現場。
  • 參拜靖國神社後,安倍談慰安婦問題:日本不應再受詆毀
    9月23日,安倍晉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5年同韓國就(慰安婦受害問題) 這一重大懸案達成了最終、不可逆轉的協議,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他還強調說:「現在仍因歷史問題出現多種媒體戰,但已經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詆毀日本了。」他在採訪中說:「歷史不應因政治和外交意圖而受到歪曲。
  • 反抗國際刑事法院!以色列高官口出狂言:每天消滅一個巴村莊
    近日,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接受了巴方申請,開始對以色列在該地區可能犯下的戰爭罪行展開調查,而之所以巴以衝突持續了這麼些年,國際刑事法院都沒有做出類似舉動,主要是因為巴勒斯坦此前一直是個地區,直到今年巴當局正式成立,該地區才成為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刑事法院也因此能夠接受其申請。
  • 國際刑事法院:2003年駐伊拉克英軍士兵確犯戰爭罪 英軍需對暴行負責
    當地時間9日,總部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宣布
  • 戰爭法在當代國際關係中面臨的挑戰
    國際正義的抽象概念有了具象化表徵。在現實中,一些陷於內戰的國家曾主動要求聯合國建立國際法庭審判戰犯,以便為民族和解恢復和平鋪平道路。近年來,國際刑法領域的某些理論和實踐卻出現了理想化的激進勢頭,不僅不利於實現國際正義維護國際刑事司法機構自身權威,甚至威脅到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石的當代國際法律秩序。
  •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點擊此處觀看視頻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