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炸後百年內寸草不生,可廣島和長崎卻住滿了人,到底咋回事

2021-02-13 歷史館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道:「戰爭是一種巨大的利害關係的衝突,這種衝突是用流血方式進行的,它與其他衝突不同之處也正在於此。」

可見戰爭中必然有流血和犧牲,而武器的日漸先進更是使得戰爭的代價愈來愈嚴重,給一國的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二戰中的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原子彈的威力本該讓廣島長崎百年內寸草不生,可如今卻已然人滿,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小男孩」和「胖子」的威力

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儘管戰爭已經到了尾聲,只要日軍一日不投降,那麼傷亡就會延續一日。於是,出於儘快結束戰爭,減少同盟軍損失的美國軍方決定投入核武器,來加快戰爭的進程。

1945年的8月6日,美國B-29轟炸機在廣島投下了一枚原子彈。這枚原子彈有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小男孩」,可它的威力卻是一點都不可愛,其中包含了相當於12,000至15,000噸的TNT,能夠摧毀13平方公裡區域內一切的東西。

三天後,美國在依舊不投降的日本國內長崎市投下另一枚原子彈——「胖子」。

正是美國投下的這兩顆原子彈,促使日本政府宣布了無條件投降。

在長崎原子彈爆炸的第二天,日本天皇裕仁天皇在廣播中做出了一次講話,對於投降的原因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繼續戰鬥,這不僅會導致日本民族的最終崩潰和滅絕,而且還將導致人類文明的徹底滅絕。」

隨著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場牽扯廣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隨著落幕,只是原子彈爆炸的已經成了事實,而爆炸給廣島長崎人民帶來的傷痛也是難以磨滅的。

二、巨大的傷亡,給當地民眾帶來難以磨滅的傷痛

原子彈投放後使得長崎廣島兩地的建築物幾乎都被夷為了平地,動物都被炸死,只留下依稀可見的骨骼。而人民死傷也是非常慘重,屍體隨處可見,且殘缺不堪。能夠僥倖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儘管有倖存者也是殘疾的,只能夠用身體支撐著爬行。

此後,據美國戰略轟炸統計局的計算,在這次原子彈爆炸中日本人民約有3.5萬人死亡以及6萬人受傷,已然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而原子彈研製的負責人格羅夫斯將軍卻稱:「這個數字比我們原來估計的要少得多。」

在如今的日本長崎中有一個紀念原子彈爆炸的公園,公園的小水池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是當年在爆炸中倖存下來的人們所留下的一句話:「我被巨大的熱氣卷進了這個水池裡,我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我只知道等我醒來以後,這裡已經全部都是死去的人,這個水池裡也飄著一層黑乎乎的東西。我醒來後十分的渴,只好喝了這裡髒乎乎的水。」

而這些所謂的髒乎乎的水中絕不缺乏是炸彈釋放後所留下的核輻射物質,而當初倖存的人們也只不過是短暫地逃過了一劫。此後的幾周、幾月和數年內,有上萬人死於放射線疾病,並且在核輻射影響下,幾乎倖存者們都伴隨著終身後遺症,諸如脫髮、嘔吐、白血病……

除了這些身體上的創傷之外,還有著親眼目睹核武器爆炸所留下的心理創傷。

對於這些受過核輻射的人們來說,自己的後半生不僅要經受病痛的折磨,就連自己下一代患病機率也會大大提高。這樣的痛苦正是原子彈所帶來的影響,也足以可見原子彈的威力之大。只是令人好奇的是,既然原子彈的威力這麼大,為何廣島長崎兩地很快就住滿了人呢?

三、廣島與長崎的現狀:是不幸也是幸運

事實上,在二戰後重建的時期,早有科學家對廣島長崎兩座城市的重建做出了預估:將數百年間都無法生活。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廣島長崎的發展卻是出乎人們的意料。

從上世紀的50年代起,日本政府便開始重建廣島和長崎。而在5年後便有人開始在當地居住,到如今更是成為了兩個非常繁華的城市,1994年的亞運會也是在廣島舉辦的。如此迅速的發展不免讓人疑惑難道原子彈的威力難道只是傳言嗎?

實際上,這兩枚原子彈有些「失水準」。核武器的威力自然是不用多說,但彼時美國投放在廣島長崎的這兩枚原子彈確實威力是比較弱一些的。作為美國首次研製出來的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從計劃研製到完成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這樣短暫的時間註定了這兩顆原子彈的技術是並不完善的。

也就是並沒有達到原子彈的真實威力,因此爆炸後所釋放出來的放射性物質也就沒有太大的危害了。

其次,投放的位置有影響。彼時的兩顆原子彈都是沒有在地面上投放的,而是由美軍飛機在五百米以上的高空進行的投放,在高空中爆炸之後一些放射性物質經過了高空中的風後,所能夠到達地面的核輻射其實也就大大減少了。

再加上日本的地形多山地,輻射範圍也是大大地被阻擋了,殺傷力自然也就下降了許多。

而之所以能夠迅速地讓人們居住的大功臣則是日本本身的氣候條件。作為多山多海的島國,季風對日本國內的影響是非常大,因此隨著時間推移,放射性物質逐漸被季風帶走,核輻射也就慢慢減少了。

若是要從長遠考慮,當然是等到廣島長崎真正不再受核輻射影響時再居住更好,但是日本本身就國土面積小,人口多,居住空間密集,重建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是迫不可待的。

時至今日,廣島和長崎的核輻射數值也已經低於國際正常指標,是能夠居住和生活的。目前,廣島長崎的總居住人數超過了160萬,並且是著名的旅遊城市。

這無疑是廣島和長崎的幸運,能夠在原子彈的威力下迅速地恢復。當然也不能說廣島、長崎居民就完全不受到核輻射的影響了,其中老年人有相當部分的人都是因白血病病逝,當年戰爭的代價還提醒著廣島長崎的人們。

小結

毋庸置疑,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事件給日本人民帶來的傷害是深重的、是難以磨滅的,這也正是核武器在戰爭中所帶來的破壞力。只是,科學家研究原子彈的初衷卻並非是用來傷害無辜人民的生命。

昔日廣島長崎內原子彈爆炸所帶來的生靈塗炭、寸草不生已然足夠留下深刻的教訓,戰爭的代價無比清楚地提醒著人們,唯有珍惜和平,遠離戰爭才能避免再出現廣島長崎的悲劇。

回顧歷史上的戰爭,或許武力是國家間解決衝突的強有力方式,只是這樣的方式所帶來的結果並沒有絕對的輸贏,無論是贏還是輸,都會讓拼殺的戰士們和本國無辜的民眾犧牲性命。戰爭給人民所帶來的身體創傷、心理創傷都是極大的代價,是日後再多的補償都難以彌補的,因而珍惜與維護當下的和平,以溫和的方式來解決國家間的衝突有何不好呢?

相關焦點

  • 原子彈炸後百年內寸草不生,如今廣島和長崎卻住滿了人,為什麼?
    所以,美國選擇了廣島和長崎這兩個不大不小的城市,在這裡投擲原子彈,既不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也可以向日本彰顯原子彈的可怕力量。 當時,搭載著「胖子」和「小男孩」兩枚原子彈在美軍機的運載下飛到了日本的上空,日本即將迎來人類史上最「燦爛」的時刻。
  • 原子彈炸後百年內無法住人,如今廣島和長崎卻住滿了人,為啥
    美國研製的原子彈原本是用來對付德國的,但法西斯德國在蘇聯紅軍攻佔柏林後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邪惡軸心國中就只剩下日本還在垂死抵抗,這也導致二戰的持續時間被一再延長。美國原本制定了登陸日本本土作戰的計劃,但在得知日本實施的「一億玉碎」作戰計劃後,為了減少美軍傷亡,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授意下,美國便先後對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步伐。
  • 【淺談】原子彈炸後百年內不能住人,今長崎和廣島卻住滿了人,如何解釋?
    伏爾泰的這句話常常被人們引用到戰爭,特別是日本廣島、長崎核爆炸事件,幾十年來就日本核爆炸漸漸的分成了兩派,一邊是同情無辜者,另外一邊則是覺得死有餘辜。美國打響了太平洋戰爭之後,就開始著手研究原子彈,美國將原子彈作為扭轉戰局的殺手鐧,1944年、1945年太平洋戰爭進入了白熱化,日本將東北關東軍的精銳不斷調入太平洋戰場,同盟軍損失慘重。
  • 原子彈爆炸後寸草不生,今廣島和長崎卻住滿了人,這是咋回事?
    1945年,正當美國為進攻日本感到憂愁之時,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被製造出來了,羅伯特·奧本海默成為了美國的英雄。然而,雖說原子彈威力無窮,但它帶來的殺傷卻是巨大的,迄今為止,也僅有廣島和長崎兩地遭到了原子彈的打擊。當年,美國在廣島投擲的原子彈,名叫「小男孩」,在爆炸的一瞬間,7萬日本平民瞬間死亡,另外7萬人雖然僥倖活了下來,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 原子彈炸後百年內不能住人,如今廣島和長崎住滿了人,為啥
    車諾比核電站洩漏之後就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核汙染,知道現在被汙染的地方還不能供人類生存,即使做好了全套防護進入這片地區也有可能會被核汙染波及,據了解,這片地區的核汙染要徹底消失的話還要再等上百年,但是,在強烈的核輻射面前,曾經被美國原子彈轟炸過的日本廣島和長崎卻早就恢復了昔日的車水馬龍,現在這兩座城市還是日本的繁華都市,廣島和長崎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 原子彈炸後百年內不能住人,如今廣島和長崎住滿了人,為什麼
    截止目前世界上只存在兩次原子彈使用記錄,那就是二戰末期發生在日本廣島以及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事件。不過說到這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原子彈爆炸後不是要100年才能住人嗎?怎麼廣島和長崎現在就能居住了呢?
  • 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百年內不能住人,為何才75年已住滿?
    在二戰結束前不久,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隨即原子彈就把這兩座城市夷為平地。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還產生了持久性的強核輻射。美國和日本一致對外口徑說稱,這兩座城市百年內不能住人。但反觀當今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已經日益發展起來,人口也變得眾多。聯繫專家說的話,不免令人生疑,為何才過去75年就已經住滿了人?
  • 原子彈爆炸百年不能住人,被轟炸過的廣島長崎,為何如今能住滿人
    其實原子彈爆炸的時候威力也並非最強的,而它之所以被如此忌憚,能夠成為破壞力最強的武器是因為在爆炸後其所產生的核輻射,那才是最致命的,大量的輻射散發,寸草不生,對人類的身體也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只要是被核輻射的地方可以說完完全全就變成了廢棄之地,根本不能住人。可我們發現,目前為止唯一在戰場上使用的原子彈,是美國為了逼迫日本投降,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個地方投放的原子彈。
  • 原子彈轟炸後百年不能住人,可是廣島和長崎卻很繁盛,這是為何?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自古以來戰爭帶來的滿是死亡,流離失所,人人厭倦的戰爭在國家利益眼中好像視而不見,一戰的創傷不夠大嗎?二戰又再次迎來,規模擴大,傷害擴大,死亡率加大,殺傷力最大的當然是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都說原子彈轟炸後百年不能住人,可是廣島和長崎卻很繁盛,這是為何?
  • 據說原子彈爆炸後百年內草木不生,為什麼廣島和長崎現在住滿人?
    可日本政府在這個時候居然瘋狂了,他們壓根顧不上國民,發動了一億玉碎的計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日本一億國民頑強抵抗,堅決不肯承認戰敗,寧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希望見到失敗。但是,普通的人民那裡能和經受訓練的士兵相提並論,更別提在短時間內將他們訓練成合格的,具備戰鬥力的軍人了。
  • 同樣是核爆炸,為何蘇聯百年寸草不生,廣島長崎卻住著很多人?
    二戰時,美國為促使日本投降,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而這也讓世界第一次見識到核武器的真正威力,因此很多國家自此開始了核武器研製之路,到1964年,世界五常國家均擁有了核武器。為了不再讓悲劇再次上演,五常國家籤署文件,禁止讓世界其他國研製核武器。我們知道,核武器除了當下的殺傷力強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後勁很足。
  • 被原子彈轟炸一百年寸草不生!為什麼廣島長崎還有那麼多人居住?
    而為了儘早讓日軍投降,羅斯福親自籤署了命令,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造成了大量無辜的人民死亡。而在日軍投降之後,日美兩國都不約而同地對外宣布廣島和長崎在一百年之內人類是無法在這個環境裡面居住的,而這也是得到了我們的共識,在教科書上也是這樣去記述的,可是只要去過日本的朋友都會知道,根本就不到一百年,廣島和長崎就已經有人居住了,而且如今這兩座城市發展的還不錯。
  • 被原子彈轟炸後一百年不能住人,為何廣島長崎還住那麼多人?
    正是由於這兩枚原子彈,讓原本還打算做困獸之鬥的日本迅速投降,也讓世界各國深切感受到了原子彈真正的威力,強國紛紛投入到了原子彈的研究之中。原子彈爆炸後會在摧毀地區留下很多帶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料,從而產生巨大的輻射,對生物的生存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傳聞稱,被轟炸的地區要等到一百年甚至於幾百年輻射減輕之後才能住人。
  • 原子彈爆炸區域百年不能住人,如今廣島和長崎卻有很多人,為啥
    上個世紀的大戰中,日本依舊堅持不投降,美國為了給日本施壓,以最小的傷亡代價取得最後勝利,在日本本土喊出「一億玉碎」口號的時候,使用原子彈轟炸了日本的工業重地廣島和長崎,這兩顆原子彈的爆炸正式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 原子彈爆炸後寸草不生,廣島和長崎卻人滿為患,難道我們被騙了?
    比起矛盾,更多的是給各國民眾留下更大的創傷,包括心理創傷和身體創傷。拿日本來說,在二戰末期,美國為了減少美軍的傷亡人數,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在我們的認知裡,原子彈的威力巨大,毀天毀地毀空氣,原子彈爆炸後100年內都無法居住,畢竟原子彈產生的核汙染太大了。
  • 為什麼廣島長崎挨了原子彈,現在還能住人?被列為爆炸目標,一個也不冤
    第32屆奧運會正在日本東京進行,偏巧又撞上了廣島原子彈爆炸76周年的日子,日本「廣島市和廣島縣核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提出書面要求:希望國際奧委會呼籲各國奧運選手在投下原子彈紀念日的上午
  • 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和長崎怎麼能住人了?
    一直有傳言稱,原子彈爆炸100年內不能住人,但現在的廣島和長崎居住著160多萬人,癌症發病率與日本其他地區或世界其他地區沒有統計學上差異。有數據顯示,航空公司飛行員或放射腫瘤學家每年接受的輻射劑量,比居住在廣島和長崎的人要大得多。在廣島上空引爆的原子彈使用的是鈾-235,而長崎的原子彈則使用的是鈽-239。
  • 原子彈爆炸後百年不能住人,為何廣島長崎卻如此繁榮原因很簡單
    二戰時期,為了加速日本投降,所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扔下兩顆原子彈,造成大量的平民和軍人傷亡。
  • 核爆炸100年不能住人,廣島長崎卻住滿了人?專家:別被日本騙了
    眾所周知,原子彈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只需要一顆,就能將一座城市徹底摧毀成廢墟。而在此後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座城市都不能住人。
  • 原子彈爆炸上百年不能住人,為何廣島長崎現在人滿為患?
    人類目前只有一次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的經驗,這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投下的原子彈。當時科學家估計,這兩座城市恐怕上百年都無法住人,但事實卻讓人萬沒想到。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就啟動了對這兩座城市的重建,現在廣島長崎生活的人口總量已經超過了160萬,而且成為了著名的旅遊城市,這大大超出了科學家們的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