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少放甚至禁放煙花,大家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窗外傳來的一兩聲炮聲還是覺得莫名的珍貴,那有一聲沒一聲的響亮的聲音就是孩子們對過年最樸素與真摯的期待呀!聲聲鞭炮聲,勾起了我對鞭炮最純的記憶!
兒時,只要放了寒假,就只等著過年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村子裡就能聽見放炮聲。不要以為這是連續不斷的響炮聲,這炮聲只是斷續的一兩聲,很單調但又非常響亮,有時候是五六聲響炮的聲音,隨後是長久的寂靜。不要以為這炮聲是特別粗的炮發出來的,其實不然,僅僅是剛一寸的不知從誰家的長鞭炮上得來的,也有商店往年的鞭炮放的時間太長,有點受潮,老闆便把長串鞭炮拆開,十個小炮一角錢,男孩子就叫上同伴,拿了火柴,舊作業本,來到街上放炮了,黑壓壓的圍成一堆。用燒著的紙片去點炮芯子,看著火光四濺,男孩子像小獸一樣四散開去,大一點的孩子充滿期待的關注小炮爆炸的時刻,小一點的則跑到幾米開外,捂著耳朵,愣愣的看著那火紅的小炮仗,如果這個時候有女孩子路過,準會一溜煙的跑開,甚至有的嘴裡還嘟囔著「咋這麼討厭,幹什麼在街上放炮!」但是,誰能阻止他們放炮呢?估計燃燒的時間差不多了,就是不見炮響,幾個膽大一點的孩子走上前,原來炮芯是點燃了,就連紅色的泡皮也被燒成了灰,可無奈鞭炮內裡過於潮溼,火光熄滅了!一個孩子隨手一扔,廢炮!也有響了的廢炮——這些男孩子永遠無法看清潮溼的鞭炮裡邊發生了哪些神奇的變化,當他們上前檢查炮仗時,不料,它爆炸了,聲音震天,炮皮,灰塵,土塊全給炸飛了,小石塊打在孩子的臉上,他們呢,估計受驚不小,來不及平復心情,一個男孩子又拿出鞭炮,開始新一輪的放炮儀式了!
大街上放炮應該是男孩子們過年最常見的儀式感吧,但總有男孩子出其不意,用炮來搞惡作劇,不知這算不算一種特殊的儀式感?不少有男孩人家的灶堂裡,待到母親們點火做飯的時候,總會莫名的發出一聲或者連續幾聲咚咚的巨響,年輕的母親完全給嚇懵了,是鍋子炸了?不會,聲音沒這麼響;是鍋裡的碗炸裂了?從沒有過呀!是什麼呢?此時調皮的男孩在廚房旁笑出了聲,母親終於回過了神,「你個死孩子,嚇死我了!」笑著嗔怪,男孩呢,早已跑出了門!
後來又時興一種新的炮種:摔炮。炮如其名,摔在地上就響。火力不及鞭炮,甚至有膽子大點的男孩子用手指搓捻一下就爆炸了,「」不疼,手麻麻的」是他們最多的描述!但是,這種看似溫和的炮有時候也會讓人感到心有餘悸。一些搗蛋的孩子專門找膽小的小女生,假裝和她說話,一個轉臉,將手中的好些個炮迅速摔下去,隨著猝不及防的炮響,女孩也啊啊得連忙跳起,等反應過來,要找男孩子理論,他又竄到孩子堆裡了,活像一條泥鰍!
當然,鞭炮並非永遠都是讓人心驚肉跳的,除夕夜的鞭炮是美麗的。吃完飯,大人拿出鞭炮,一頭用長長的竹竿綁上,孩子拿著另一頭,點著芯子,幾秒鐘後,噼裡啪啦一陣脆響,地上開滿了火紅的炮花,很是好看!村子裡的炮響此起彼伏,也極熱鬧!心想,家家戶戶的院子中都開滿了小紅花呢!放完炮,男孩子總會在這一地的紅花中仔細查看,原來是在找未燃燒的炮呢!他們總會把散炮收集起來,變換出新花樣來消遣:取出炮仗裡邊的火藥,包到紙裡,等火藥攢的夠多,就小心的倒在誰家的屋簷下,火柴點燃,霎時間,火花四起,火光跳躍,儼然一個微型的火樹銀花,哇,這就是自製的煙花呢!這种放煙花的方式比較溫和唯美,連女孩子都喜歡!
說起煙花,最難忘的就是那種一尺長的小煙花,像現在的一元錢硬幣那麼大,與鞭炮單調的紅色外包裝比起來要漂亮好多,藍的,綠的,紫的外皮上,印著各種色彩的灶火,集市上,老闆們總會將顏色岔開,整齊的放在醒目的位置上,一排排,不是鮮花勝似鮮花。那時,對於這種花炮,只能睜大眼睛多看兩眼,一般大人不會買,價格也比鞭炮貴好幾塊,但是偶而一年除夕能夠放煙花也並非空想,隔個三兩年,大人就會在集市上買這種花炮,孩子們稀罕,總會一直抱在懷裡,看了又看,愛不釋手。回到家,大人會將它放在一個孩子們夠不著的神秘處,孩子們呢,則掰著手指頭算著除夕夜,因為,到那時,花炮就像一位高貴的客人,小心的放在院子中最乾淨整齊的地方,仔仔細細的碼成一列,孩子們呢,此時會目不轉睛的看著她,像是在看誰家的新娘子!花炮被點燃,火花在剎那間迸發出了所有的神採,互相簇擁著,快速而有序的跑著跳著,衝向半空,然後緩緩落下,孩子們也跳著笑著,拍手呼喊,即使院中樹根下堆積了厚厚的雪,即使從嘴巴裡呼出的氣被凝成濃濃的白霧,也絲毫減少不了孩子們的歡樂與興奮。是啊,孩子就是孩子,單純著,也快樂著,他們永遠不會真正知道什麼叫迎春接福,更不會深究什麼是新年新氣象,他們只是在除夕夜,伴著村落間的爆竹聲響,伴著同伴之間無釐頭的遊戲,奔跑,也在歡笑中,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