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李先良在嶗山太清宮後面的懸崖石壁上題刻「山海重光」四個大字留作紀念。8月15日,負責監工的葛秘書對李先良說,「今天刻石完工,如果今天能夠勝利,那就妙了",當天晚上,廣播發出消息,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後,李先良率部"搶著"進入青島市區,接受日本投降。
幾度見證青島主權更迭的太平路上的葉世克紀念碑又一次被改寫。這一次,重新書寫碑文,記錄抗戰功績。石碑正面「山海重光"四個金色大字由李先良題寫。李先良領導的「青保」(青島保安總隊)為了「山河重光"付出了巨大犧牲,在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嶗山之上,漢河西村有一塊石刻「光我河山」,也是李先良寫的。
李先良是江蘇吳縣人,出生於1904年,畢業於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1929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幹事。李先良來青島之時,正是市黨部被敵寇焚毀後黨務待重新恢復的時候。
1932年1月,日本僑民製造火燒黨部和打砸《國民日報》社事件,青島市黨部陷入癱瘓。1933年李先良來青島後,任國民政府青島市黨部幹事、委員、常務委員等,重整陷入停頓的國民政府青島黨務。1938年任國民政府山東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委員。(這時的姚作賓任日人青島維持會常委兼偽治安維持會總會長。)
1937年日軍攻入山東後,各地國民黨官員倉皇逃遁,呈無政府狀態。一些所謂的「遊擊隊"各自佔山為王,劃地為界。嶗山就有一支鋤奸團,這便是嶗山最早的遊擊隊。兵源主要是嶗山本地人,軍官班底多為原青島國術館的學員。
1937年7月1日在嶗山區(當時的李村區)朱家窪村成立以青島國術館訓練人員為骨幹的爆破大隊。大隊長是沈仁,現李滄區於家下河村人於承芳任爆破隊"點火正″。當時日本在青的九大紗廠擁有45萬紗錠,綿延於四方、滄口一帶達20餘華裡,並非筒單放火所能毀滅。沈鴻烈設計三條行動方案:一.人力毀機器,二、火力毀物資,三、炸藥毀鍋爐。
1937年12月18日晚20點,沈鴻烈實行蔣介石的"焦土政策」,一聲令下,日本人在青島經營的9大紗廠、啤酒𠂆、鈴木絲廠、豐田油房等所有日方工廠全被炸毀,大火燒了整整6天。
沈鴻烈1937年12月31日南下徐州,從膠縣過諸城,剛到臨沂七十裡埔與敵板桓師團遭遇,寡不敵眾,沈化整為零。其中一部分人返回青島,遂與留守青島堅持抗戰的孫式庵、朱乃武、於命九、於法章等聯繫。於1938年春在嶗山旱河庵(即玉清宮),成立國民黨第五戰區遊指揮部第二縱隊直屬第三大隊。組成人員以爆破日本紗廠之勇士和紡織工人為主,包括農民和小學教員等,大隊長孫式庵、大隊政治指導員朱乃洪,共計300餘人,200餘條槍。
1939年3月.李先良任魯東行署主任期間(此時姚作賓任偽青島社會局長),把青島市區零散的遊擊隊整編為魯東行署獨立營,率獨立營2個連進駐嶗山華嚴寺,稱青島保安隊。1941年改編為青保大隊,後又擴編為保安總隊,人數最多時有5000多人。
1942年李先良代理青島市長,兼任保安總隊司令,(1943年3月18日姚作賓升任偽青島特別市市長,兼任偽新民會青島總會會長、偽青島保安總隊長),並把市政府設在華嚴寺。此後幾年,李先良便以嶗山為抗日根據地。提出"抗戰"、「除暴"、"安良"3大行動口號和貫徹實施辦法。同時增設保安第二大隊,高芳先任大隊長。不久,兩個大隊合編為青島市保安總隊,李先良兼任總隊長,高芳先任副總隊長。後又增設一個特務大隊,大隊長由嶗山區南龍口村許京武擔任。到1944年,「青保"已增至4000餘人,高芳先任總隊長。
當時嶗山抗日的條件是很艱苦的。部隊彈藥槍枝奇缺,軍服一年只發一套單的、一套棉的;糧秣多是清水煮地瓜幹,堅持下來殊屬不易。但李先良憑藉嶗山優越的作戰條件,採取「避實擊虛"等戰術,重要成員和士兵多系嶗山當地人,山上作戰,爬山本領重要,這正是土著士兵最大的長處,也是敵人最大的弱點(敵人穿皮鞋),青保隊員熟悉每個山頭的羊腸僻徑。敵人從橋上走過,青保隊員在橋下的大石中間趴著不動。在抗日民眾的支持下,與日軍四處周旋,連克登瀛、大勞、黃山、柳樹臺、王哥莊、漢河、沙孑口等日偽據點,獲得大量布匹,在嶗山紮下根,成為駐青日軍的心腹之患。
在與日作戰中,青保打了大大小小80多次戰鬥,共繳獲槍枝834枝、子彈26178發,斃敵384名,傷敵99人,俘虜406人。在歷次交鋒中,青保也屢遭磨難,損失不小。1943年7月27日,李村區石門一仗,日偽軍分9路計千餘人,在飛機掩護下,突襲青保防地。保安一大隊隊員身陷重圍,與敵格鬥達6小時之久,被迫轉移。是役,青保陣亡5人,傷53人。
1942年10月23日,日偽五六百名於拂曉攜機槍6挺,猛襲大庵子山保安隊駐防地,督察大隊長高芳先等被俘,被押至滄口敵憲兵的監獄。利誘、嚴刑、勒逼,但高始終不屈。他秘密聯絡獄內其他被拘人員,至12月3日深夜,殺死1名日兵和敵偽憲兵1名,取其鑰匙,率同被俘官兵及其他被拘人員30餘人破獄而出。
青保的戰鬥力雖小,但使日寇不得安寧,牽制了日偽的兵力,在抗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李先良堅持反共立場,多次與共產黨搞磨擦,把"剿匪"與「抗戰"、「除暴"、「安良」並列為四大口號,暴露出他反共的階級本質。這在青島光復後,他出任青島市長期間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青保"已轄有5個大隊,人數從4000增至6000餘人。活動區域以嶗山為核心的周邊100餘平方公裡,以華嚴寺為市政府所在地,「青保」總部則設在太清宮,並作為軍事骨幹和保甲長訓練的基地,白雲洞為機械修理所,太平宮為軍需品和後勤糧秣庫。此時,「青保"總隊改為青島保安師(「青保」總隊名稱仍然使用),李先良自任師長,高芳先任副師長。
保安師下設3個團,孫克宗任第l團團長,於承芳任第2團團長,董修璋任第3團團長。1945年李先良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執委、青島市長。(此時姚作賓被抓獲)。
李先良可能是一位好將軍,但絕不是一位好市長! 1945年李先良接管青島以後,青島出現了「五大復原「(妓院、舞廳、咖啡館、飯館、戲院遍地開花,「三大忙「:做官忙(青島曾有70多個辦事處)、投機忙、特務警察敲詐忙。
蔣介石下令國軍不得與青島美軍發生衝突,美國大兵胡作非為,李市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各行業凋敝,物價飛漲,全市13萬工人處在飢餓與死亡線上。
李先良曾經居住在江蘇路27號(原日本駐青總領事官邸),李先良居青島14年,把青島作為了第二故鄉:「履遍全境,苦守一隅,於青島不啻故鄉,知之深而愛之切,故每瞻山之秀,海之雄,念民生之艱苦,輒思有意振興光大之。″(1947年出版的《青島指南》中李先良的文章序言。)
青島防守司令部1946年2月在青島成立。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夏楚中兼司令,第八軍第一六六師長王之宇、青島市市長李先良兼副司令。
1946年4月丁治磐兼任青島警備司令時,蔣介石親令丁氏「切實與美軍合作″,不久,蔣氏據特工報告,得知青島黨政頭目不睦,深為隱憂。在青島舉行「慰勞盟軍獻旗大會「時,發生一次「事故":籌委會原推定市黨部主任委員葛覃為主席,並由葛上臺講話,李先良不待葛氏到達,下令開會,自行擔任主席,即席致詞約五分鐘。
葛氏趕至,見已由李氏主持乃竟不登主席臺,返身離去會場。事後蔣介石令丁治磐「詳查具報"。1948年春,當了三年青島市長的李先良被撤去市長職務,由龔學遂接任,重慶大員葛覃的市黨部主任職務由童世荃接充。丁治磐的軍職由劉安祺取代,(八月三十一月丁治磐離開青島)。
1949年李先良前往臺灣,後赴美國進修,在紐約州立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1957年受聘為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後移民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
(作者:郝守傑系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