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ETOP
物聯網智庫 轉載
導 讀
據中國臺灣媒體報導稱,中國火箭1個月內2次發射失敗,主要原因或是缺少美國晶片。該報導還引用一位中國臺灣軍事專家的說法稱,中國火箭發展依賴美國晶片,但中美貿易戰後美國政府加強管制晶片出口,使中國的航天事業受到衝擊。
今年3月16日,我國的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沒有成功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為我國2020年航天發射任務的第一次失利。時隔24天,也就是本月9日,搭載著印尼帕拉帕-N1通信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也沒能成功入軌,星箭最終墜毀,成為我國今年的第二次火箭發射失利。
針對此事,據中國臺灣媒體報導稱,中國火箭1個月內2次發射失敗,主要原因或是缺少美國晶片。
該報導還引用一位中國臺灣軍事專家的說法稱,中國火箭發展依賴美國晶片,但中美貿易戰後美國政府加強管制晶片出口,使中國的航天事業受到衝擊。
有業內專家分析,雖然火箭上的計算機和姿態控制系統,需要大量的處理器和傳感器晶片,但並沒有到「沒有美國晶片,全球火箭都飛不了」的地步。因為其實相對於一些消費級、工業級的晶片,太空飛行器上的處理器對可靠性的要求遠大於高性能(比如採用第一代4位處理器英特爾4004的旅行者一號,現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柯伊伯帶),主要集中在物理性能上,而目前我國的宇航級晶片已經可以自給。
這次由於火箭是在三級分離時爆炸,因此相對於晶片,材料、燃料和YF-75發動機導致爆炸的原因更大。如果有一個發動機二次點火沒點著,就會導致提前關機,出現視頻中的姿態失穩現象;燃料方面,中國也正在升級換代,由煤油向液氫轉換,上個月的長徵七號改就是一個例子。航天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核心人員,誰都不能確定到底火箭是為什麼發射失敗的,況且在2019年中美貿易戰發生之前,這顆火箭早就造好了,當時也不存在禁運問題。
《德國之聲》指出,相較新一代的長徵七號,長徵三號乙技術較為成熟、最新卻發射失敗,更受關注。在此之前,作為中國用於商業衛星發射的主力火箭,長徵三號乙在其截止目前的67次發射中,僅有3次失利記錄,分別為1996年首次發射、2009年發射印尼帕拉帕D通訊衛星、2017年發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
據公開資料,在2017年6月發射失敗後,長徵三號乙之後連續30次都順利完成任務,是北鬥三號的御用火箭。
美火箭發射宣告失敗,關鍵零件被中方制裁,白宮抱怨中方心胸狹隘
其實在航空航天領域,強大的美國也不是能完全自主的。比如去年美國在航天領域再度遭遇了一次重大失敗。因「Atlas-5」運載火箭發現故障,原定於2019年12月17日進行的「星際客機」(Starliner)首次無人發射推遲兩天進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之所以要研發這款火箭,很大程度上是想要用它承擔運輸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航天員的任務。在這次運載火箭發射之前的例行檢查之中,NASA的工作人員突然發現吹除用送風總管出現故障。而這種設備在半年之前才剛剛投入生產,美國此前根本沒有生產類似產品的任何經驗。那麼美國人之前用來進行運載火箭發射的吹除用送風總管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很簡單,有超過90%的這種部件全部是進口自中方的。然而自從發生在中美之間的經濟糾紛開始之後,停止向美國輸送這種關鍵零件,就成為了中方對美國制裁中的一個很重要部分。而值得一提的是,某種程度上來說,中方停止向美國輸送這種設備,其重要程度不亞於中方限制了稀土的出口量,這兩種舉措都是能遏制住美國咽喉的。
對此有知情人士透露稱,事實上中方在做出這種決定之前是向美國做出過通知的,並且並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只不過白宮內部的某些高官對自己的技術實力太過自信,因此他們根本沒有把這當回事,結果出現了火箭發射失敗的情況之後,美國人還倒打一耙,抱怨是中方心胸太狹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前不久還對俄羅斯幹過同樣的事情,在俄羅斯遭遇了美國的一系列制裁之後,一段時間之內就向美國停止出口RD180型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結果美國同樣抱怨是克裡姆林宮心胸太狹窄,才導致雙方關係落到今天這種局面。
縱觀近幾年,歐美俄等幾個航天大國或地區,也頻頻出現發射失利的情況。歐洲的阿里亞娜火箭發射107次,成功率93%。美國的德爾塔運載火箭發射251次,成功率為94.4%。自1975年首次發射至2016年,俄羅斯聯盟系列火箭已經發射了800來次,成功率高達97%。
截止2016年,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共有235次發射,平均每年十餘次,其中完全失敗3次,部分失敗1次,成功率高達98%,在世界範圍內屬於領先水平。
2018年,中國發射了39枚火箭穩居第一,美國29次列第二,俄羅斯20次第三。
2019年,中國發射了34枚火箭仍居第一,不過出現了2次失敗,美國27枚0失敗排在第二,俄羅斯25枚0失敗排第三。
(截圖自維基百科)
本次長徵七號、長徵三號乙火箭任務的接連發射失利,雖然不像外媒鼓吹的「都是因為沒用美國晶片」,但也給我國的航天人提了個醒:有了失敗,應該振作精神,分析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再戰,相信我國在未來探索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突破,取得更大的進步!
EETOP綜合整理自:央視網、新浪網、電子工程專輯、德國之聲、知乎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