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美國晶片導致中國連續兩次火箭發射失敗?美國去年發射故障因缺乏中國部件?

2022-01-04 物聯網智庫


來源:EETOP

物聯網智庫 轉載

導  讀

據中國臺灣媒體報導稱,中國火箭1個月內2次發射失敗,主要原因或是缺少美國晶片。該報導還引用一位中國臺灣軍事專家的說法稱,中國火箭發展依賴美國晶片,但中美貿易戰後美國政府加強管制晶片出口,使中國的航天事業受到衝擊。

今年3月16日,我國的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沒有成功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為我國2020年航天發射任務的第一次失利。時隔24天,也就是本月9日,搭載著印尼帕拉帕-N1通信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也沒能成功入軌,星箭最終墜毀,成為我國今年的第二次火箭發射失利。

針對此事,據中國臺灣媒體報導稱,中國火箭1個月內2次發射失敗,主要原因或是缺少美國晶片。

該報導還引用一位中國臺灣軍事專家的說法稱,中國火箭發展依賴美國晶片,但中美貿易戰後美國政府加強管制晶片出口,使中國的航天事業受到衝擊。

有業內專家分析,雖然火箭上的計算機和姿態控制系統,需要大量的處理器和傳感器晶片,但並沒有到「沒有美國晶片,全球火箭都飛不了」的地步。因為其實相對於一些消費級、工業級的晶片,太空飛行器上的處理器對可靠性的要求遠大於高性能(比如採用第一代4位處理器英特爾4004的旅行者一號,現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柯伊伯帶),主要集中在物理性能上,而目前我國的宇航級晶片已經可以自給。

這次由於火箭是在三級分離時爆炸,因此相對於晶片,材料、燃料和YF-75發動機導致爆炸的原因更大。如果有一個發動機二次點火沒點著,就會導致提前關機,出現視頻中的姿態失穩現象;燃料方面,中國也正在升級換代,由煤油向液氫轉換,上個月的長徵七號改就是一個例子。航天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核心人員,誰都不能確定到底火箭是為什麼發射失敗的,況且在2019年中美貿易戰發生之前,這顆火箭早就造好了,當時也不存在禁運問題。

《德國之聲》指出,相較新一代的長徵七號,長徵三號乙技術較為成熟、最新卻發射失敗,更受關注。在此之前,作為中國用於商業衛星發射的主力火箭,長徵三號乙在其截止目前的67次發射中,僅有3次失利記錄,分別為1996年首次發射、2009年發射印尼帕拉帕D通訊衛星、2017年發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

據公開資料,在2017年6月發射失敗後,長徵三號乙之後連續30次都順利完成任務,是北鬥三號的御用火箭。

美火箭發射宣告失敗,關鍵零件被中方制裁,白宮抱怨中方心胸狹隘

其實在航空航天領域,強大的美國也不是能完全自主的。比如去年美國在航天領域再度遭遇了一次重大失敗。因「Atlas-5」運載火箭發現故障,原定於2019年12月17日進行的「星際客機」(Starliner)首次無人發射推遲兩天進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之所以要研發這款火箭,很大程度上是想要用它承擔運輸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航天員的任務。在這次運載火箭發射之前的例行檢查之中,NASA的工作人員突然發現吹除用送風總管出現故障。而這種設備在半年之前才剛剛投入生產,美國此前根本沒有生產類似產品的任何經驗。 

那麼美國人之前用來進行運載火箭發射的吹除用送風總管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很簡單,有超過90%的這種部件全部是進口自中方的。然而自從發生在中美之間的經濟糾紛開始之後,停止向美國輸送這種關鍵零件,就成為了中方對美國制裁中的一個很重要部分。而值得一提的是,某種程度上來說,中方停止向美國輸送這種設備,其重要程度不亞於中方限制了稀土的出口量,這兩種舉措都是能遏制住美國咽喉的。

對此有知情人士透露稱,事實上中方在做出這種決定之前是向美國做出過通知的,並且並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只不過白宮內部的某些高官對自己的技術實力太過自信,因此他們根本沒有把這當回事,結果出現了火箭發射失敗的情況之後,美國人還倒打一耙,抱怨是中方心胸太狹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前不久還對俄羅斯幹過同樣的事情,在俄羅斯遭遇了美國的一系列制裁之後,一段時間之內就向美國停止出口RD180型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結果美國同樣抱怨是克裡姆林宮心胸太狹窄,才導致雙方關係落到今天這種局面。

縱觀近幾年,歐美俄等幾個航天大國或地區,也頻頻出現發射失利的情況。歐洲的阿里亞娜火箭發射107次,成功率93%。美國的德爾塔運載火箭發射251次,成功率為94.4%。自1975年首次發射至2016年,俄羅斯聯盟系列火箭已經發射了800來次,成功率高達97%。

截止2016年,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共有235次發射,平均每年十餘次,其中完全失敗3次,部分失敗1次,成功率高達98%,在世界範圍內屬於領先水平。

2018年,中國發射了39枚火箭穩居第一,美國29次列第二,俄羅斯20次第三。

2019年,中國發射了34枚火箭仍居第一,不過出現了2次失敗,美國27枚0失敗排在第二,俄羅斯25枚0失敗排第三。

(截圖自維基百科)

本次長徵七號、長徵三號乙火箭任務的接連發射失利,雖然不像外媒鼓吹的「都是因為沒用美國晶片」,但也給我國的航天人提了個醒:有了失敗,應該振作精神,分析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再戰,相信我國在未來探索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突破,取得更大的進步!

EETOP綜合整理自:央視網、新浪網、電子工程專輯、德國之聲、知乎報導



相關焦點

  • 中國一個月內兩次火箭發射失敗,因缺少美國晶片?
    值得注意的是,25天之前,也就是今年的3月16日,當天晚上21點左右,長徵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徵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據臺媒報導稱,中國火箭1個月內2次發射失敗,主要原因或是缺少美國晶片。
  • 中星9A因火箭故障被遺落 調整後成功發射 盤點中國衛星發射失敗記錄
    盤點中國發射衛星失敗記錄通常來說,火箭發生故障導致沒有把衛星進入預定的軌道,如果火箭提供的速度增量偏差值小於衛星自身攜帶燃料的速度增量,那麼通過衛星自身的變軌發動機,還是能夠進入預定軌道的只是這樣會消耗大量衛星原本留於維持軌道用的燃料,從而導致衛星壽命大打折扣。那麼,除了這次火箭發射失敗之外,還有哪些令中國航天人不能忘記的發射失敗記錄。據了解,從1970年到2008年的38年間,我國發射長徵系列火箭共計107次,成功100次,7次失敗或部分失敗,發射成功率為93%。
  • 多次推遲、兩次中止後,美國「德爾塔4」火箭發射升空
    當地時間12月10日晚,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的「德爾塔4」重型運載火箭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成功升空。此次發射計劃曾數次推遲,包括兩度自動中止,推遲了3個多月。據美國「太空」新聞網(space.com)當地時間12月10日報導,此次發射火箭為ULA發射的第12枚「德爾塔4」重型火箭。該火箭於美國東部時間12月10日20點09分(北京時間12月11日9時09分)在位於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基地發射升空,執行美國國家偵察局(NRO)的NROL-44號間諜衛星的發射任務。報導稱,並不清楚這枚衛星將執行什麼任務。
  • 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敗,兩年4次事故,中國航天系統究竟怎麼了?
    中星9A發射異常,長徵五號發射失敗,兩年內發生了4次事故,人們不禁要問:中國航天系統究竟怎麼了?在中國人的印象中,火箭發射成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一直以來,中國火箭發射保持著極高的成功率,偶爾出現了發射失敗事件,媒體也會低調處理,因此給人們留下了中國航天工業產品穩定性極高的印象。
  • 中國航天怎麼了?短時間內出現4次發射失敗,俄專家提醒十分關鍵
    短時間內出現4次發射失敗,俄專家提醒十分關鍵毫無疑問,如果說到中國航天如今的實力,西方國家肯定都一致刮目相看,短短數十年時間內就從無變成現在的航天大國,整體實力可以說是不容小覷,包括空間站項目、探月工程等,都讓西方眾多國家羨慕不已,然而經歷了一段發展迅猛的時間之後,我國航天事業卻在短短一年時間內發生了4次意外事件,最終結果都導致衛星火箭發射失敗,不少外媒都一致表示曾經創下佳績的中國航天
  • 號稱航天強國的美國兩次失敗,中國卻一次成功,強烈對比引網友吐槽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12月10日報導,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今晨取消了一次衛星發射,這枚衛星的發射在上周五已經因故推遲,但今晨的發射再次因技術故障被叫停
  • 時隔24天,中國火箭發射失敗兩次,對我國航天的影響有多大?
    時隔24天,也就是本月9日,搭載著印尼帕拉帕-N1通信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也沒能成功入軌,星箭最終墜毀,成為我國今年的第二次火箭發射失利。那麼,這兩次發射失利會給我國航天帶來多大的影響呢?這款火箭為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還把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送上月球表面。就在今年的1月和3月,長三乙成功把兩顆通信衛星分別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然而,昨天長三乙的發射宣告失敗。不湊巧的是,這是長三乙第二次發射印尼帕拉帕通信衛星出現失利。
  • 馬斯克的SpaceX,用三手火箭,完成了第100次成功發射
    三手火箭完成第100次成功發射不是第100次發射,而是第100次成功發射。這次的發射任務,是馬斯剋星鏈計劃的第15批「一箭60星」升空。其實大家目前對SpaceX火箭發射、回收早已見怪不怪,但這次發射還是有兩個值得一提的兩點。第一,這是本月連續第三次發射,距離上一次發射也僅有6天時間。
  • 中國某次衛星發射失敗,世界各國爭相打撈衛星殘骸,美國最為積極!
    但,在今年的7月2日,中國發射了一顆由長徵五號搭載的「實踐18號」衛星,因火箭故障而發射失敗,「實踐18號」衛星也因此墜海。在人類衛星發射試驗中,這不過只是一次平常的失敗任務,但卻引發了世界的關注。國內外普通群眾除了為中國衛星發射失敗而感到吃驚之外,大多數是從科學的角度,為中國航天加油鼓勁。但部分國家的軍方,則對墜海的實踐18號衛星更有興趣。各國紛紛出動了大批的海軍艦艇,進行緊急爭搶性地打撈!其中,美國海軍最為積極!
  • ​新一批Starlink衛星發射成功,但六手獵鷹9號火箭回收失敗
    (來源:SpaceX 官網)二級火箭在升空 65 分鐘後成功地將 60 顆星鏈衛星送入軌道。目前,星鏈衛星已累計發射 1145 顆,計劃為全球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但是,在執行任務期間,火箭的第一級著陸罕見地失敗。發射八分多鐘後,火箭的第一級返回,但沒有按計劃降落在大西洋的一艘無人駕駛飛船上。來自無人機著陸前後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在遠處有一個發光的地方。這表明助推器出現了要麼導致它偏離軌道或要麼故意偏離著陸計劃的問題。
  • 歐洲織女星Vega火箭回歸發射
    這53顆衛星來自13個國家的21個客戶,包括歐空局的成員國,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泰國和以色列。織女星火箭的共享發射服務目前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印度的PSLV火箭和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去年7月,織女星火箭第二級的Zefiro 23固體燃料發動機燃燒所產生的的超高溫氣體撞擊了該火箭的結構,導致第二級前穹出現熱結構故障,而導致發射失利。
  • 接連三次發射失敗,臺灣夢碎太空,「飛鼠一號」火箭不再發射
    此前該公司獲準在澳大利亞發射名為「飛鼠一號」的火箭,並定於9月份由當地太空企業「南方發射」公司發射升空,但是三次試射失敗後,該公司宣布不再嘗試發射「飛鼠一號」。被綠營寄予厚望的民營火箭項目,陷入前所未有的尷尬之中。「飛鼠一號」是臺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打造的首枚民間自製火箭。民間公司造火箭,說實在話,無論成功與否,這份勇氣值得肯定。
  • 一超多強——2018全球火箭發射現狀解讀
    中美發射數量持平,領跑全球從發射數量看,中國、美國各自成功發射火箭22次,分別佔全球發射量的33.8%,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截至2018年八月,中國發射火箭數量已超過2017年全年發射數量(18枚),中國對航天發展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俄羅斯發射10次,排在中美之後。
  • 爆炸 」獵鷹9號」火箭發射2分鐘凌空慘烈爆炸
    不過,火箭發射升空後僅僅兩分多鐘,就突然在空中爆炸解體。△圖片: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的「獵鷹9」火箭發射失敗畫面  爆炸發生後,美國宇航局發布消息稱,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斯科特·凱利也看到了「獵鷹9」火箭發射失敗的畫面。凱利事後表示,這樣的畫面讓自己「有些悲傷」。
  • 臺灣最牛火箭發射失敗,島內網友:原因可能是名字沒取好
    火箭所屬公司第一時間給出官方解釋,認為發射失敗原因是「天氣不佳」。       不過,經島內網友「仔細調查」發現,原因可能是火箭的名字「不好」:「飛鼠」又不是真的會飛,難怪飛不起來,如果改名「飛龍一號」,保證能升天。
  • 美國星艦SN9發射失敗,SN10即刻補位,中國已開始計劃探索太陽!
    SN9近日終於迎來了合適的發射天氣,並最終進行了試驗。SN9在成功飛上10 千米的高空之後便開始進行著陸試驗,只不過最終整個火箭卻沒有調整好下落的角度,最後整個試驗以SN9四十五度與地面接觸後爆炸告終。
  • 中國今年再發射兩次北鬥衛星,徹底擺脫對GPS依賴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目前,北鬥工程全線在嚴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已有序復工,向北鬥三號全球組網發起衝刺,確保北鬥系統穩定運行,發射任務按時推進
  • 詭異的中國航天一月內「三連敗」,太空戰前奏還是另有隱情?
    這三次事故接連發生,極其詭異,在中國航天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失利。 中國航天,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國國力的象徵。然而,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本可以為國人加油的航天發射,卻接連傳出壞消息。 3月16日,中國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失敗。
  • 太平洋兩岸新飛船發射時間敲定!太空人名單出爐,我方將率先發射
    獵戶座主要是飛船自身工期與配型火箭的拖沓問題,CST-100飛船則在去年底的首飛任務中暴露了一系列令人揪心的系統性問題,由於船載計時器出現了長達11小時20分鐘的倒計時錯誤,導致飛船沒能進入預定軌道,因此無法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僅僅在太空停留了48小時即再入大氣層。事後經過排查得知,除了計時器故障,又暴露出了推力器「閥設置錯誤」、通信故障等一系列問題。
  • 臺媒解讀:大陸今發射火箭標註「飛過中國臺灣島上空」,對臺警告意味濃
    @銳看臺灣報導 臺軍本周展開漢光演習兵棋推演,但沒有想到,中國大陸宣布將在今天上午進行以海上基地發射長徵火箭,要載運9顆衛星進入軌道,但大陸在推文中特別標註"從中國臺灣島上空飛過",民進黨當局將此舉視為極具警告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