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將,勝過十萬雄兵,這是恆古不變的真理。一個大國如果有足夠數量的兵力,又有名將來指揮戰鬥,何愁大事不成!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唐德宗時將廉頗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廉頗為臨城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其徵戰數十年,攻城無數,殲敵數十萬,而未嘗敗績。為人亦襟懷坦白,敢於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鑑矣。」這一結論,既概括了廉頗一生榮辱經歷的史實,又揭示了人才與國家盛袁興亡的重要關係,確實值得後人深思。趙奢算是一個比較傳奇的人才,他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趙奢本來是一個管理趙國財政的小官吏,在後來卻能夠指導趙國的軍事作戰,甚至成為君主身邊的軍事顧問,作為趙國東方六國的八大將領之一,他是趙國的名將與廉頗、李牧在趙國的名聲不相上下。總之,趙奢是個牛人。
秦國就以為趙國為了保存實力不敢輕易出兵,放鬆了對趙援軍的防守,即刻攻打闕與,沒曾想到趙奢搶佔閼與北山高地,佔據了有利的地勢。趙奢趁機對秦軍發起進攻,閼與之圍隨之解除。閼與之戰的意義十分巨大,此戰之後,秦國不敢輕易對趙國下手。趙奢也因此戰而被封為馬服君,成為趙國的名人,地位一下子與廉頗、藺相如相不相上下。趙奢不僅作戰經驗豐富,能夠在戰場上隨機應變,就連軍事理論也是絲毫不輸於任何一個軍事大家的。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軍事辯論,便是講的他與田單的故事。趙惠文王三十年,相國安平君田單與趙奢交談,田單與趙奢的觀點恰好是相反的,田單認為兵士數目多並不意味著就好就強大,因為士兵數量一多,就會影響一個國家的農業,造成糧食供應困難,是自己把自己給逼上了絕路。即使在古代,帝王的兵力也不過就是三萬,也能夠讓天下的人都臣服於他,這是田單的看法。
當時趙國自長平之戰敗於秦國之後,國力大大削弱。此後不僅受到秦國軍隊屢次進犯,而且其他諸侯國亦想趁機侵趙獲利。燕王喜四年(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慄腹與趙國締結友好盟約,並以五百金設置酒宴款待趙國國君趙孝成王。慄腹返回燕國後對燕王喜說:"趙國的壯年男子都死在長平之戰中,他們的孤兒還都沒有長大成人,可以去攻打趙國。"燕王喜召見樂間,詢問他的意見。樂間回答說:"趙國的四境都面臨著強敵,需要四面抵抗,故國中百姓均已習慣於作戰,不能去攻打。"燕王喜說:"我可以用五個人來攻打趙國的一個人。"樂間回答說:"那也不行。"燕王喜大怒。群臣都認為可以出兵攻打趙國,燕王喜便調動兩軍,兩千輛戰車,一路由慄腹率領,進攻鄗邑,一路由卿秦率領,進攻代邑。燕軍抵達宋子,趙孝成王派將領廉頗率軍迎擊燕軍。廉頗在鄗邑大敗慄腹部隊,在代邑大敗卿秦、樂乘的部隊,並擒獲慄腹(一說將慄腹斬殺)和樂乘。樂間於是逃到趙國。廉頗乘勝追擊燕軍五百多裡,順勢包圍燕國國都薊城(今北京)。燕王喜只得派人向趙國求和,趙孝成王不允許,一定要讓燕國將渠前來議和才行。於是燕王喜便任命將渠為相國,前往趙國議和,割讓燕國五座城池給趙國,趙軍於是解圍撤軍。
樂間、樂乘怨恨燕王喜不聽他們的計策,於是二人最終留在趙國,成為趙國將領,趙孝成王封樂乘為武襄君。龐暖對燕國作戰的勝利不但穩固他在趙國的地位,也使趙國重新贏得了在列強中的威望。戰國最後一次合縱行動終於達成,龐暖名正言順的成為了聯軍統帥。這次合縱除了一向"謹事秦"的齊國和剛剛被打廢的燕國沒有參加外,三晉、楚國以及小國衛都參加了。五國聯軍於前241年收復了秦國從趙國奪去的壽陵(在當時恆山一帶)。龐暖認為,攻秦之師屢向西進攻,均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被阻,不如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河水,迂迴至函谷關後,可以出其不意。五國聯軍分路出蒲阪,進展順利,至蕞(今陝西臨潼北)時與呂不韋所率迎擊秦軍相遇,這已經是鹹陽的大門口了。呂不韋分析聯軍情況,楚軍遠來,軍士疲憊,戰鬥力不強,但楚為大國,影響較大,如楚軍戰敗,則聯軍必不戰自潰。他遂決定先以精銳部隊,乘聯軍夜間疏於防範之機,突襲楚營。楚軍偵知,自行東撤,此後便遷都於壽春。四國軍隊聞楚軍先退,軍心動搖。諸將皆請退軍,龐暖只好應允。於是,韓、魏、衛之軍也都回國。龐暖怒齊附秦,同時消除無功而返的結果,率軍攻取齊國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趙國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後回歸趙國。儘管龐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從此,山東各國再沒有實際的合縱抗秦軍事行動了。(後來趙、燕、楚、越四國曾有形成合縱的態勢,但是被秦國姚賈破壞,死於襁褓之中。)
這次龐暖率領的聯軍伐秦失敗雖然不全是他的責任,但是也體現出老龐暖開始力不從心了。他的兵法權謀也就止於這種程度了。前228年邯鄲城破。6年後,流亡的代王嘉被擄於秦軍,趙國徹底滅亡。下一年即前221年,秦滅齊,中國歸於一統。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武安君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扼腕嘆恨。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