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中國國防部對外發布了一條簡短的消息: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本著"越簡短事越大"的原則可以看出,這是一件大事。雖然中國進行反導測試的政治意義是我們無法揣測的,但是聯想到2月3日美軍出動RC-135S型飛彈預警飛機直飛中國山東半島進行偵察而言,中國本次中段反導測試成功,向全世界透露重大信息。
中段反導示意圖
"反導"一般指的是反彈道飛彈,特別是反洲際戰略彈道飛彈。自從二戰結束後,世界主要大國都發展出了以洲際飛彈為核心的全球毀滅性打擊力量,特別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裝備有數千枚各種性能的彈道飛彈,這些飛彈總計可以攜帶數萬枚核彈頭,並徹底毀滅人類世界,由於威力特別巨大,因此也成為世界大國的"鎮國之寶"。
人類最大戰略飛彈——蘇聯SS-18"撒旦"洲際飛彈,可攜帶20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
但是所謂"有矛就有盾",由於彈道飛彈威力巨大,所以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各國就在研究如何對抗彈道飛彈,這就是現在常說的"反導"技術和"反導"武器。反導系統早在上個世界六七十年代,冷戰高峰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全球第一個部署的反導系統,並非是美國的NMD系統,而是前蘇聯的"橡皮鞋套"系統,而且該系統至今已經迭代了3代,從最初的A-35到A-135再到今天的A-235,一直是全球部署最全面,戰備水平最高的反導系統,在我國網絡上也被網友稱為"莫斯科的鐵布衫"。
俄羅斯A-135反導飛彈,該飛彈直接使用核彈頭,"以核反核",目前已經退役
反導技術的難點有兩個:難發現和難攻擊。難發現是指彈道飛彈飛行距離遠、速度快,而且彈頭目標小,因此難以被發現和鎖定。雖然戰略飛彈發射時體積巨大,通常有數十噸至上百噸的重量,但是飛彈的主要部分是火箭發動機和燃料儲備,目前各國設計的彈道飛彈中,發動機和燃料大約要佔到飛彈總重量的94%,而隨著飛彈升空,火箭發動機在耗盡燃料後會自行脫落,而飛彈彈頭在進入太空後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再加上速度高達10~20馬赫,因此很難被發現和鎖定。目前中美俄等國都建設有巨大的飛彈早期預警雷達系統,這種雷達系統大到有一幢樓房那麼大,有些乾脆是依山而建,憑藉著巨大的雷達功率,以便有效捕捉戰略飛彈目標。以美國著名的"鋪路爪"雷達為例,該雷達最大有效作用距離可達4000公裡,並且可以有效捕捉太空中籃球大小的目標,而這還是"鋪路爪"雷達早期版本的水平,現代飛彈預警雷達性能之強大由此可見一斑。
戰略飛彈的分飛彈頭其實很小,因此很難被有效發現和攔截,圖為美軍戰略飛彈配套的分飛彈頭,在其外側罩上一個彈頭外殼,再配套上導航裝置,其大小和一個大衣櫃差不多。
除了"難發現"外,攔截彈道飛彈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彈道飛彈的飛行主要分上升段、中段和末段三部分,上升段就是飛彈的火箭發動機點火,把飛彈彈頭送入外太空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飛彈的飛行軌道是固定的,而且由於大功率火箭發動機持續工作,所以飛彈本身的紅外目標非常明顯。但是這個階段飛彈通常是在其他國家本土飛行,所以即使被發現,也幾乎不可能被攔截。所以反導通常考慮的是中段反導和末段反導兩種模式。
巨大的彈道飛彈預警雷達,正是依靠這種巨大的雷達系統,可以實現有效的太空探測
其中末段反導的技術難度比較低,因為飛彈彈頭再入大氣時受摩擦阻力影響會降低速度,而且儘管彈頭再入大氣會遭遇"黑障"導致雷達探測失靈,但是由於彈頭和空氣摩擦會產生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紅外信號特別明顯,所以末段反導飛彈幾乎無一例外都使用紅外製導技術。目前末段反導技術各國都已經相對比較成熟,而技術難度大的是中段反導技術。
洛馬公司展示的反導飛彈彈頭,內部藍色觀測窗就是紅外引導裝置
中段反導同時匯集了難發現和難攻擊兩大技術難點:因為飛彈在大氣層外飛行時,助推火箭已經和彈頭分離,這時即使是分飛彈頭,其體積尺寸也不過相當於一個大衣櫃的水平,又在數十公裡高的太空中飛行,要在地面對遠在太空中,且距離數千公裡的"大衣櫃"進行精確定位,本身在技術上就是相當困難的事情。而且由於太空中接近真空,所以彈道飛彈的飛行速度最快,平均可以達到15~20馬赫的水平。而要在中段攔截彈道飛彈,就需要反導飛彈也具備足夠大的發動機,能夠把反導飛彈送入太空,從而具備攔截來襲飛彈的能力;同時反導飛彈的速度還必須足夠快,否則"追"不上來襲的彈道飛彈;最後中段反導飛彈還必須足夠靈敏,能夠在茫茫太空中捕捉一個只有大衣櫃大小的目標,還要將其擊毀,這個難度已經可想而知。
我國的反導技術起步相對較晚,但是得益於我國多年來航天技術的積累,所以發展速度還是相當快的。目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個成功進行彈道飛彈中段攔截測試的國家,俄羅斯的那套"橡皮鞋套"系統雖然服役較早,但到目前依然只具備末段反導能力,而且由於俄羅斯人的制導技術不過關,所以長期直接使用核彈頭作為彈道武器,一直到A-235系統才改為常規彈頭,但是依然採用的是爆炸式反導,和中美兩國的碰撞式相比,技術上依然落後一代。所以從單純的技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反導技術已經超越了俄羅斯,居於世界第二的水平。憑藉著先進的中段反導技術,美國對於我們的"核訛詐"已經越來越沒有意義了。
2月3日,美軍派遣專門探測彈道飛彈的RC-135S飛彈預警飛機直飛我國山東半島進行偵測
2月2日,美國媒體引述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查爾斯·理察的報告稱,美國和中俄有可能發生核戰爭、2月4日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也在媒體上"警告"稱中美有可能因為臺灣問題引發核大戰。在美國高官們連續發出核戰爭"警告"的同時,中國國防部公布了我們進行中段反導測試的消息,不得不說,確實有一番未雨綢繆,打造"紅色天盾"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