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人類數千年的戰爭史,總有那麼幾場戰爭會讓人刻苦銘心。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著名的越南奠邊府戰役,看看法國在這場戰爭中式如何失敗的。
65年前,1954年5月7日,被越南軍隊重重包圍的法國軍隊在越南西北部奠邊府投降。
在這裡,法國軍隊最後一場重大戰役落幕了,同時也是殖民戰爭時代最後一場大戰。是役,法軍損失13000多人,卡斯特裡準將及其全部參謀人員被俘。
兩個月之後,《日內瓦協定》籤署,法國永遠失去了印支半島。
戰爭的開始要從1953年說起。
11月20日,法軍發動「蓖麻」行動,空降兵在奠邊府周圍傘降,輕鬆佔領了二戰時期日軍在那裡建造的機場,並擊潰了在奠邊府周邊駐防的小股越南軍隊。
隨後增援部隊乘坐飛機抵達這裡,大量重型武器裝備很快運到前線開始修建完整的防禦陣地。
空降兵上校克裡斯蒂安·費迪南德用自己11個情婦的名字命名周圍的11個防禦陣地。
佔領奠邊府的是法國最精銳的空降兵部隊,並有外籍軍團戰,高傲的法國人認為這樣就可以輕鬆擊敗越南軍隊。
法國駐印支部隊指揮官亨利·納瓦雷少將認為,奠邊府可以建成一座強大的防禦基地,為之後更大規模的戰役提供一個穩定的跳板。
計劃在18個月內殲滅越軍主力,重新奪回戰場主動權。
上面這一片片傘花是正在戰略要地奠邊府盆地著陸的法國外籍軍團的傘兵部隊。
當時法軍上下對戰事發展都過分樂觀,在武器配備上,法軍擁有35門105~155mm榴彈炮,幾門120mm迫擊炮,除了火炮之外,法軍還有10輛M24「霞飛」輕型坦克。
奠邊府的炮兵指揮官認為憑藉這些重火力加上奠邊府的簡易機場作為補給通道和法軍的空中支援就能硬抗住北越的圍攻並讓他們流盡鮮血,最終老老實實走上談判桌。
然而,當戰鬥開始後,法軍很快意識到,出大事了!
因為他們打死都想不到,北越已經有了中國援助的蘇聯造37mm高射炮,14.5mm高射機槍和美國造105mm榴彈炮,完全可以封鎖法軍機場。
這些105mm榴彈炮跟法軍的型號相同彈藥通用,猜測應該是我黨把繳獲國民黨軍的105mm榴彈炮整修一番之後移交給他們的(整整一個團)。
3月13日,越南軍隊在中國支援的炮火下,決定開始進攻奠邊府周圍的法軍陣地。
而法國那些「霞飛」坦克在持續近兩個月的戰鬥中表現不錯,但終因數量太少,被逐個擊毀。
▲ 被擊毀的「霞飛」坦克
▲ 37毫米的高空炮兵逐漸進入中心,擊落了許多敵機
▲ 第一架飛機於1954年3月14日被擊落
而另一方面,北越方面動用工兵和一個團的步兵在原始森林裡硬開出一條路,靠人力拖曳把這些重炮拉到可以俯瞰法軍奠邊府陣地的高山上,在中國顧問團的指導下挖掘出了和志願軍在朝鮮一樣的坑道陣地。
而法國人由於兵力不足,根本無力佔領這些離主陣地很遠但卻很高的山頭(奠邊府太大而法國人投入的兵力相對不足)。
越南人把重炮和高射炮扛到山頭上,居高臨下從容觀測法軍陣地並封鎖機場,法國人的失敗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 經過幾周的圍攻,所有的地方都出現了戰壕,法國軍隊開始潰敗
為了防止越南軍隊夜晚突襲,逼得法軍每天晚上放照明彈。
這裡,還有一段小故事,那就是法軍在防線上布置了一種特製的地雷,他們稱其為「內格爾」(nagel),就是在一個10加侖的鼓形容器中裝上凝固汽油和電雷管,碉堡內的人員可以通過導線將其引爆,只要越軍接近這玩意,法國人有信心在一秒鐘之內就把他們變成一具具熊熊燃燒的人形火炬。
而且各核心據點都配備了美制帶紅外瞄準儀的狙擊步槍(其實是美制M3卡賓槍的一種變形槍,1953年聖誕節期間奠邊府的法軍阿爾及利亞第7步兵團第5營第一次拿到了這種高大上的「神秘」武器。為了掩人耳目,這批武器是和軍服一起運來的)。
憑藉著紅外夜視儀,可以在深夜也可以看見襲擊者的身影。法國人認為有了這種利器,越軍就再也無法利用夜暗偷襲了。
然而法國人肯定沒想到早在1年多前的朝鮮戰場,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已經在攻擊正洞西山時從美騎1師手裡繳獲過該型狙擊卡賓槍了,這是指揮正洞西山戰鬥的志願軍鄭波團長在試射繳獲的美制卡賓槍。
最終,在中國顧問團的指導下,越軍發起猛烈衝擊,成功擊潰法軍拿下機場。
當然,法軍也不是慫包,他們的精銳部隊依靠一系列山頭陣地進行了頑強抵抗,甚至展開白刃戰。
▲ 衝鋒的越南士兵
▲ 抵抗的法軍
雖然第一天就丟掉了幾個重要的外圍陣地,但法國人憑藉工事和重炮反擊越南人,逼得越南人再次使用解放軍土工作業的辦法用戰壕緩慢包圍法軍陣地並縮短衝擊距離。
土工作業本來就是解放軍在長期鬥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從我軍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長期和火力遠比我軍強大的敵軍作戰,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利用土工作業來降低敵軍火力對我有生力量的殺傷就成了我軍的傳統。
這次越軍在奠邊府按照中國顧問教授的方法挖掘的塹壕,很類似1948年底中原野戰軍在雙堆集圍困敵12兵團的那種塹壕。
戰壕分為2種,一種較寬的主塹壕可以機動火炮,後送傷員,或者主力部隊向前機動;另外一種較為窄的輔助塹壕,則是步兵接敵攻擊之用。
▲ 一架停靠在有鐵絲網保護的道路上的法軍直升機
這2種類型的塹壕組成了一張巨網,將整個奠邊府牢牢困住。
從森林中越軍部隊的集結地一直延伸到各個預定攻擊目標。
這些塹壕約1人多高(考慮到越南人的小個子,高度通常不超過1.7米),寬度很窄,主塹壕寬約1米出頭,可以並行2人,便於抬運重武器或者傷員;輔助塹壕就只有半米寬了,只可容納一個人通行。
在塹壕的兩側,還挖掘了無數的火力點,貓耳洞,防炮洞等工事。
為了避開敵軍火力的殺傷,只在夜間挖掘,而且是各部隊一起動手,邊挖邊偽裝。
從2月下旬開始,塹壕就一步步逼近興蘭據點,進入3月份,幾條塹壕從興蘭據點對面的高地上一點點延伸下來,穿過了之間的開闊地,當掘進到距離法軍外圍陣地一定的距離時,越軍就開始挖掘環繞整個法軍陣地和據點的主塹壕,然後以環形的主塹壕作為新的起點再繼續向法軍陣地進逼。
到3月10日越軍攻擊發起前,塹壕的前端和法軍的鐵絲網的距離已經不足百米,最近處僅50餘米!
很快,在越軍重炮猛烈而精準的射擊下逐漸壓倒了法國人的防禦,補給與士氣。(當然法國人的空地協同能力和空襲強度比後來美國人的可差遠了)
▲ 12.7毫米的防空炮兵部隊正在猛烈攻擊
▲ 攻下陣地的越軍
▲ 陣地上死亡的法軍士兵
▲ 戰壕中倖存的法軍士兵
▲ 被擊落的飛機殘骸,越南士兵正在清理
越南人的猛烈炮擊就導致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補給被摧毀。
法國人抵抗了56天,最終付出了7000多人傷亡,9000人被俘的代價;越南人傷亡為13000多人,不過最終打贏了會戰。(當然這跟中國顧問團的幫助分不開)
▲ 越軍打響了最後的衝鋒號
▲ 法軍士兵相繼投降
▲ 1954年3月22日,法國軍隊總參謀長埃利將軍來到美國尋求幫助
▲ 被俘虜的法國士兵被北越關押在狹窄的酒窖
▲ 戰敗後法軍的105mm榴彈炮
▲ 上面奠邊府戰役地圖和中心防區的照片,可見內部如蜂巢般密集
其實縱觀這次戰役,北越軍隊能順利拿下奠邊府擊敗全副武裝的法軍,背後最大的原因就是有著中國方面的幫助。
早在1950年,毛主席應胡志明的請求派出了不少有著實戰經驗和政治水平的優秀幹部,其中營職33名、團職17名、師職六名、軍職兩名、兵團職一名,連同其他工作人員共281名,由陳賡以中央代表身份赴越南,領導中國援越軍事顧問團。這也是建國後毛主席派出的第一個軍事顧問團。
▲ 中國顧問團4位首長:(左起)梅嘉生、鄧逸凡、羅貴波、韋國清
▲ 胡志明主席(中)與中國軍事顧問團部分成員
中國軍事顧問團一進入越南國境,就立即幫助人民軍組織實施邊界戰役。
之後,又於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進行了和平戰役。
經過長時間醞釀和準備的西北戰役,於1952年10月14日揭開序幕。
人民軍在西北戰役中共殲敵1.38萬名,解放約2.85萬平方公裡土地和25萬人口。
整個西北,除山羅省的那產和萊州省的北半部外,全部為越南人民軍所控制。
自此,越北根據地更加擴大和鞏固了。
西北戰役的勝利,在越南抗法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為爾後的奠邊府決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 1953年元旦,越南人民到中國軍事顧問團駐地進行慰問演出
▲ 1953年1月,中國軍事顧問團部分成員合影
等到了1953年12月,胡志明主席和黨的領導人決定攻下奠邊府。
▲ 胡志明和武元甲以及顧問團成員商議作戰
▲ 武元甲將軍正在下達指令
在這裡,也順便提一下武元甲將軍,雖然很多人稱他為越南「戰神」,但說到具體的戰役戰術指揮能力還是差一點,,而且戰場經驗也比較缺乏。
奠邊府戰役是越軍與法軍正規軍精銳硬碰硬的生死之戰,儘管越軍有重炮支援和坑道工事,但攻擊初期的傷亡依然很大。
▲ 武元甲聽取戰士報告
當越軍316師向武元甲報告已有6連人傷亡時,武元甲就說了兩聲「鎮靜,鎮靜」就扔下話筒走開了,當時武將軍臉色蒼白、手腳都在發抖,之後不久就「病」倒了,數日不理軍務。還是韋國清過來鼓勵武元甲,其「病」才好了起來。
可想如果沒有中國軍事顧問團堅強而縝密的指揮,光憑越軍自己,奠邊府的法軍大概率是啃不下來的。
▲ 武元甲下達秘密指示
另外,還有一點也證明了北越軍隊作戰指揮能力不足的問題。
那就是在奠邊府之後,因為沒有了中國軍隊軍事顧問團的指揮,儘管越軍的軍隊規模不斷擴大,也曾無數次想在對美作戰中複製奠邊府的輝煌,但是現實很殘酷,越軍再沒有能在戰場上打出了第二個奠邊府,甚至連全殲美軍營級部隊的戰例都沒有打出來過。
▲ 武元甲在戰士的簇擁下迎接勝利
所以武元甲將軍也就只能是奠邊府之虎了,而在奠邊府戰場上,真正代替這隻老虎謀劃、指揮作戰的卻是咱們中國的軍事顧問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