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14歲的黃多多因為氣質上了熱搜,照片裡的她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網友直呼「多多太美了」!
說到黃多多(大名黃憶慈),不少人應該是羨慕又嫉妒吧。
黃多多:從小優秀到大
她曾經參加《爸爸去哪兒第2季》,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一口不錯的英文,節目裡也經常用英文說話。
三年級時的英文口語水平就足夠和外國人無障礙溝通,現在還能自己翻譯小說,直接秒殺掉國內211、985很多過了四六級卻無法開口說英文的大學生。
黃多多渾身散發著一種自信和文藝的氣質,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她的家庭、能力和眼界造就了現在的她。
「多才多藝」放在黃多多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鋼琴、戲劇、繪畫、英文樣樣精通,去年,她參加新加坡鋼琴比賽,和Austin包攬了鋼琴和小提琴等5個一等獎……
8歲翻譯了3本英文小說,10歲可以給很多英文動畫配音,13歲參加國際鋼琴比賽並包攬5個一等獎,黃多多憑什麼有今天的成就?
有人問:像黃多多這樣的孩子,還有童年嗎?
人與人的差距——從童年就開始拉開了
黃多多14歲,卻達到了很多人一生都達不到的成績,她憑什麼呢?
就憑她14歲之前嚴苛、痛苦、高強度的持續練習。
當同齡人玩泥巴、過家家時,她坐在鋼琴旁像小木偶一樣僵硬地挪動手指。當同齡人悠閒地看動畫片,她盯著琴譜,大腦飛速運轉。
黃多多的童年,是鋼琴。
除了黃多多這樣的「星二代」,現在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是從小就被高強度訓練著:
跆拳道、拉丁舞、鋼琴、小提琴、英語、奧數……
他們的童年不再像我們這一代的童年那樣無憂無慮,甚至當他們回想起小時候,記憶裡全是痛苦、是黑暗,籠罩著眼淚和無奈。
關於「現在孩子是否還有童年」這個問題,我想說:
有的,它只是不再同於我們以往的時期,它以一種更「現代」的方式存在了。
無憂無慮、和自然交朋友是我們的童年,和鋼琴、奧數打交道則是他們的童年。
換一個角度說,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在鋼琴等特長的「陪伴」下,「黃多多們」眼中關於童年到底該是怎麼樣的概念,可能早就被磨滅了,甚至從來沒有出現過。
他們從小被傳遞著這樣的思想:
所有小朋友的童年都該是這樣,你不努力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與此同時,另外一種觀點和這個思想背道而馳:
童年這麼寶貴的時光,拿來糟蹋孩子太不對了,還是應該讓他們放飛天性。
誰是誰非呢?我們無法蓋棺定論。
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下一代要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中進化,才能與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相匹配。
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童年的不同意義
不同階層的孩子有不同意義的童年,他們有各自要去做的事,從出生開始,不同階層的孩子出發點就不同,他們的終極理想和追求也不會在同一水平。
比如黃多多,她是出生在明星家庭的星二代,家境優越,資源豐厚,她前途一片光明,也充滿著無限可能。可如果是貧困地區深山裡的小孩子呢?人生目標=吃飽穿暖+一份穩定的工作+找個合適人家結婚生子
兩類人壓根就不可能會在同一個水平,童年自然也會是不同的意義。
更何況,社會上絕大多數東西都沒有「一定、應該」這一說法呀。
每一代人和前一代人相比都是在進化,都在科技和教育進步的滋養下,越變越優秀。
我們是在逐漸被淘汰的那一代,可我們不能讓孩子們也被埋沒在時代洪流中,變成一個和現代社會脫節的人啊。
關於讓孩子學特長那些事兒
1、有痛苦也有歡喜
哪怕他們學的時候不快樂、很痛苦,但以後回想起來會是心懷感恩的。
黃多多6歲開始學鋼琴,一開始她也很厭煩,沒有一點興趣。可是當她學有所成,當她站在舞臺中央,聚光燈照在她身上,所有觀眾都期待著她的表演……
如果是你,還會記得過去練琴的痛苦嗎?
我想,心中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吧,從此放下偏見,用心去享受每一次上臺演出的時刻。
2、有得必有失
的確,在學特長、變優秀的同時,有一些大家認為「童年應該有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會永遠地失去。
可是同樣的,你會得到等價甚至更為寶貴的東西,比如你的氣質、由內而發的自信魅力、讓別人瞠目結舌的能力。
3、一定要讓孩子學特長嗎?
或許很多父母都糾結:
到底是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還是要讓他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我在這裡給不了你們答案,或許回答完以下幾個問題,你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1)你希望孩子以後過上怎樣的人生?(2)你願意尊重孩子的決定,讓他自己選擇未來嗎?(3)現在觀察你的孩子,他的天賦在哪個方面?(4)家庭的經濟情況支不支持你的決定?
回答完這些問題,你找到自己的答案了嗎?
童年不應該有刻板印象,而要因時而變,順勢而調,只要努力,在哪裡都能閃閃發光。正如孫莉說的:
不用懷疑努力的意義,付出總會有回報。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童年,找到自己獨特的意義,有一個還不錯的人生!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點讚評論鼓勵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