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隨著國家電影局「一聲令下」,停業了近180天的電影市場終於重新起跑。在過去的日子裡,電影院的命運牽動著眾多影迷的心,而身處「颶風中心」的電影人更是經歷了一場難以言說的陣痛。電影業歷經半年風雨,終於重見曙光,其中有太多滋味都在復工首日奔湧而出。
久旱甘霖:影業終於盼來這一天
這一天,是全國影院期盼已久的時刻。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某影院經理從4月份在家炒小龍蝦做外賣,7月初,他無奈停掉了員工的基本工資,就在快要扛不住的時候,終於等來了好消息……做微商、送快遞、送外賣、擺地攤的影院工作人員終於可以逐步回到正常的軌道。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統計,影院復工後全國票房於20日11點01分59秒正式突破100萬元。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計入服務費後,7月20日影院復工首日,全國票房達351.1萬元。據《新京報》報導,其中,上海市出票最多,其次是浙江省、江蘇省;城市出票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上海、杭州、成都。
另外,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影片《第一次的離別》居於票房榜榜首,第二名是重映影片《誤殺》。《尋夢環遊記》《戰狼2》則佔據票房榜第三、第四名的位置。
據《北京商報》報導,截至復工首日14時30分,全國已有超500家電影院率先恢復營業,同時約五成的電影院實現首日觀影人次破百。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電影院活了,電影行業才能活;電影院火了,電影行業才能火。」
儘管復工首日適逢周一工作日,但這並未阻擋觀眾對於線下觀影的渴望。
7月20日上午8時30分,澎湃新聞記者來到位於上海虹橋藝術中心的天山電影院時,影院尚未開門,但工作人員都已嚴陣以待,打掃放映廳,調試設備,等待第一批觀眾入場。
近6個月的關閉後,電影院重新開放。「都說觀眾很想念影院,其實我們也很想念觀眾。」天山電影院(虹橋藝術中心店)店長石怡靜說。
石怡靜介紹,當天上午9時50分開場的首場電影《第一次的離別》,按照30%上座率的規定,共放出27張票,於上映前一日開售。不到一小時,就已銷售一空。
鼻子一酸:萬般感動只想道聲「好久不見」
為迎接重新開業的這一天,各家影院精心準備了半年。
位於成都草市街的和平電影院,是一家有60多年歷史的電影院。據《光明日報》報導,停業期間,和平電影院工作人員一直在崗,進行日常清潔、設備維護等工作,隨時做好迎接觀眾的準備。7月17日下午,成都和平電影院率先上線預售系統,很快就賣出了全國第一張復工後的電影票。當晚,和平電影院復工首日的9場次165張電影票就被一搶而空。
前段時間不少影院從業者擔心「觀眾是否會忘記我們」,而今這場久別後的重逢,不但讓影院方打消了這一顧慮,更堅定了對未來的信心。
據《新民晚報》報導,上海天山電影院復工首日共排片13場,其中有4場已售罄。看完當日首場電影後的觀眾都有些激動。觀眾葉女士說雖然她今天一個人來觀影,但她強調自己並非「一個人」,因為仍能和全場陌生觀眾產生共鳴,「大家對電影的熱情是相同的,和自己一個人在家看完全不一樣」。
在深圳市南山區百老匯電影中心,許多觀眾一大早便來到電影院準備觀影,支持影院復映。「截至19日下午6點,我們所放出的票全部在網上銷售一空,儘管今天是周一,還是有很多觀眾特意前來支持影院復工。」深圳百老匯影城區域負責人白良玉欣慰地告訴《光明日報》記者。
7月20日晚,南京河西華採天地CGV影城,一對小情侶觀影結束後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說,他們在附近上班,上午就買好了下班後場次的《戰狼2》,才15元一張票。兩人聽從影院的觀影提示,全程戴口罩,對號隔座而坐,沒有坐在一起。但整個過程依然覺得很開心又安心。他們還告訴記者,開場前,龍標出現,音樂響起時,自己的鼻子不自覺地酸了一下。
《揚子晚報》記者深情寫下這樣一段影院復工首日觀察:闊別179天,散場時,觀眾的表情是安心又滿足的,相視一笑時,電影院工作人員才放鬆下來……對很多人而言,電影院是重要的短暫喘息場所,而對影迷來說,電影承載得更多……
苦心積慮:復工還需要循序漸進
開門營業了,但並非就能賓客盈門。在此特殊時期,觀眾是否選擇走進影院觀影,會經過更加謹慎的判斷。
「復工首日的票房表現在預期之內,目前主要是打情懷牌。」影視行業資深觀察員師燁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觀影人群以鐵桿影迷和電影從業人員為主,影迷的力量不可小覷……等整體回暖後,才會吸引更多影院開業,單日票房收入才能有質的提升。」
「從收入比例來看,觀影主力仍以一線、二線城市為主,大部分觀影人群更在乎上映的電影是什麼,而不是為了去電影院看電影,這是有本質區別的。目前新片供給不足,老片在網絡上都能看到,因此觀眾去電影院的觀影動力不強。」某數據平臺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稱。
此類理性觀察,道出了影院復工面臨的諸多實際問題。
電影《第一次的離別》出品人、大象夥伴影業創始人吳飛躍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影院而言,現在是最需要好片子的時候,我們要用最好的片子把觀眾迎接回來。」有15年從業經驗的濟南百麗宮影城經理董文欣表示,頭一個月以復映片和中小文藝片新片上映為主,再加上30%上座率的限制,影院上座率應該是比較低的。這個過程就像「小火慢燉」,先通過較低的上座率,讓影院慢慢地適應疫情下的營運,觀眾也循序漸進地恢復起觀影的信心。
復工還需循序漸進,正如《光明日報》所言,有不少人都熱烈期待疫情之後「報復性觀影」的出現,未來如何有效有序有力推動豐富片源特別是頭部影片儘快入市,激發觀眾的觀影熱情和熱潮,才是恢復影市信心和活力的關鍵所在。
熱辣評論:提示影業防控切莫「失守」
「電影院開放後,絕不是『開門大吉』,一開了事。電影院的門打開了,觀眾買票進來了,影院的疫情防控不能『開放』,更不能有任何的『漏洞』。」7月21日,《北京青年報》發表題為《影院「久旱逢雨」 防控切莫「失守」》的評論,為影院復工提了個醒。
評論指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選擇開放電影院,必然要求電影院的日常防控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形成影院防控每一個環節的「閉環管控」,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尤其是嚴格控制觀影人數,絕不能為了利益而追求上座率,將疫情防控拋到腦後。
評論認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僅是保障影院觀眾的安全,也是保障電影院的切身利益。只有確保疫情防控萬無一失,影院開放才能有序、持續。剛剛按下的「重啟鍵」,不能又因發生疫情被按下「暫停鍵」。
眼下,各媒體紛紛聚焦影院復工,正是說明了其巨大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各家熱辣評論也紛紛為影業紓困獻計獻策,令人欣喜,令人振奮。面對疫情,各行業都正在經歷一場大考。擁有著全球第二票房的中國影業不會孤單,不論怎樣,中國電影都已經走出疫情下的停擺,迎來了復工的希望和曙光。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