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飛等16位頂級科學家在AI Debate 2上的AI之辯

2021-01-10 學術頭條

在剛剛過去的聖誕節前夕,以 「推動 AI 前進:跨學科方法(Moving AI For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為辯論主題的 AI Debate 2 如約舉行,Ryan Calo、Yejin Choi、Daniel Kahneman、李飛飛(Fei-Fei Li)、Celeste Kidd 等 16 位全球領先的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倫理學等研究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在線參與了辯論活動,共同探討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現狀、熱點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Robust.AI 的創始人兼 CEO、紐約大學名譽教授 Gary Marcus 是第二年參加 AI Debate 系列活動,在題為 「the debate of next decade—how can we take AI to the next level?」 的演講中,Marcus 表示:「去年,在 12 月的第一場年度 AI Debate 中,我和 Yoshua Bengio 針對僅靠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是否足以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這一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我認為那是過去十年關鍵的一場辯論。」

2019 年 12 月 23 日,Gary Marcus 和 Yoshua Bengio 就 AI 的最佳發展方向進行了辯論。兩位重量級的專家為全球的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 AI 辯論,就推理、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等領域展開討論,而這也激發了人們對於深度學習需要什麼先天知識、量子計算是否會改變人工智慧等方面的思考,對推動 AI 的普及和發展,意義非凡。

那麼,今年的 AI Debate 上,各位大佬們又有哪些精彩討論呢?

整體而言,本屆 AI Debate 活動歷時 4 小時,分三個討論小組進行。

(來源:Synced)

Panel 1: 架構與挑戰小組 (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es)

參與成員:Yejin Choi, Luis Lamb, 李飛飛,Robert Ness, Judea Pearl, Ken Stanley 和 Rich Sutton

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斯坦福人類中心人工智慧研究所聯席主任、AI4ALL 聯合創始人兼主席李飛飛以 「尋找下一個 AI 北極星(In search of the next AI North Star)」 為題,拉開了架構與挑戰小組討論的序幕。

李飛飛提到,提出問題是任何解決方案的首要步驟,人工智慧的研究也不例外。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目標識別(Object recognition)作為人類智能的一個關鍵功能,一直引導著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人員致力於將其部署在人工智慧系統中。

那麼現在,站在另一個新時代的起點,我們不禁要問 「下一個 AI 北極星是什麼?」(What is the next AI North Star?)

李飛飛表示,受人類和動物神經系統進化研究的啟發,她相信下一個關鍵的人工智慧問題是,如何利用感知和行動來學習和理解世界,以此來構建交互式學習代理。

巴西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教授、南裡奧格蘭德聯邦創新科學技術國務秘書、機器學習研究員 Luis Lamb 認為,目前人工智慧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確定充分必要的構建模塊,以及如何開發出可解釋、可協作、可信賴的機器學習系統。

DeepMind 的傑出研究科學家、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 Richard Sutton 也認為,在提供解決方案之前,了解問題非常重要。他指出,人工智慧的計算理論出奇的少,在神經科學領域,在某種更高的層次上,我們確實缺少對整體思維的目標和目的的理解,在人工智慧中也是如此。

Sutton 表示,人工智慧需要一種約定俗成的計算理論,他認為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RL)可以被視為第一種智能計算理論,因為該理論明確說明了其目標,即智能的概念和原因。

OpenAI 研究經理、佛羅裡達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 Ken Stanley 表示,眾所周知,AI 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我們人類能夠做的事情是非常獨特的。隨著人類表現出的 「開放式創新」,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人員同樣需要在人工系統中追求開放式。

Stanley 強調了理解使智能成為人類根本的重要性。他指出了他認為智能被忽略的幾個維度:分歧性、多樣性保存、階梯式收集等。

圖靈獎得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認知系統實驗室負責人 Judea Pearl 通過發展微積分的概率和因果推理,為人工智慧的基礎性研究做出了貢獻。他認為,下一階段的人工智慧系統需要增加知識驅動,而不是保持數據驅動。

(來源:ZDNet)

AAAI20 Outstanding Paper Award 獲得者、華盛頓大學副教授 Yejin Choi 認為,對世界或常識的認知是基礎性理論缺失的部分。

Panel 2: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洞見(Insights from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

參與成員:Danny Kahneman,Christof Koch,Adam Marblestone,Doris Tsao 和 Barbara Tversky

來自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小組的研究人員,圍繞諸如如何理解大腦的反饋機制、如何幫助建立更好的 AI 系統等話題,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諾貝爾獎獲得者 Daniel Kahneman 指出,大家會認為在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一書中提到的系統 1 和系統 2 概念,前者是一種工作速度較快的系統,而後者工作速度則相對較慢。

「但事實上,正如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系統 1 和系統 2 的最主要區別並不在此,而是一個發生在你身上,而另一個需要去做更高水平的處理。語言、想法、情緒等都發生在你的身上,但這些都不需要做額外的處理。

Kahneman 表示,系統一事實上更為複雜和豐富,它能夠對世界進行表徵,這種表徵代表了對世界的模擬。我們也是依賴系統一對世界的表徵進行生存。大多數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並不會讓我們感到驚訝,但也不會讓我預料到我接下來想要說什麼。

我們處在正常谷裡,我們並沒有期待,系統一接受許多事件的發生,認為這些事件只不過是已發生事件的正常延續。但它也會拒絕一部分事情,這些正是那些讓我們覺得吃驚的事情。因此,系統一能夠把這些 「非正常」 的事情與正常的事情區分開來。而前面 Pearl 提到的反事實推理,許多都是發生在系統一中。因此,常識和因果關係出現在系統一當中,而非系統二。

(來源:ZDNet)

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Koch 斷言:「不要指望神經科學來幫助人工智慧。」他表示他所在實驗室的大規模實驗都揭示了大腦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了在深度學習模型中所見的範圍。

(來源:ZDNet)

Koch 表示:「了解大腦將需要一兩個世紀,在大腦的組成結構中尋找靈感,以加快 AI 的研究速度是錯誤的。」

Panel 3: 邁向可信的人工智慧(Towards AI we Can Trust)

成員:Ryan Calo,Celeste Kidd,Margaret Mitchell 和 Francesca Rossi Towards AI We Can Trust 小組主要聚焦於 AI 倫理以及如何處理機器學習系統中的偏見問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Celeste Kidd 說:「算法偏見問題不僅在於它所造成的直接危害,還對它如何影響人類的信仰造成了連帶的危害。」

Kidd 的實驗室主要研究人類是如何在世界中形成信仰,以及如何形成對世界的認知。Kidd 表示,不道德的人工智慧系統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它們可以無縫地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時地具有破壞性,而且可能會用無法彌補的方式改變人類的信念。他說:「這裡的重點是,人工智慧系統中的偏見會加強使用者的偏見。」

Kidd 表示,現在是人工智慧倫理學面臨的一個可怕時期,特別是在谷歌解僱 Timnit Gebru 的事件發生後。她說:「很明顯,私人利益不會支持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應該讓我們感到震驚的是,控制著我們生活這麼多方面算法的控制權仍然落在同質而狹隘的少數派手中。」

Gebru 在 Google Ethical AI 團隊的共同負責人、Gebru 爭議事件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 Margaret Mitchell 介紹了她和 Gebru 正在進行的研究。她表示:「我們在人工智慧倫理領域真正想推進的關鍵之一是預見的作用,以及如何將其融入到產品開發的各個方面。」

Mitchell 提到,在算法中不存在中立性,不存在非政治性的編程。在訓練數據、系統結構、後處理步驟和模型輸出等各環節,人類的偏見和不同的價值判斷無處不在。她說:「我們正試圖打破這一制度,我們稱之為偏見洗滌(bias laundering)。從倫理的角度開發人工智慧的基本部分之一,就是要確保從一開始就存在各種各樣的觀點和背景。」

Mitchell 所講到的這一點在今年舉辦的 AI Debate 形式中也得到了體現,其目的就是為了引入不同的觀點。正如非洲一句古老的諺語所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

Marcus 說,同樣也需要一個村莊,來培養一個具有道德的、穩健的、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他總結說,在今年的 AI Debate 上,很高興能讓大家聚集在一起進行討論,他也看到了小組成員們在會上達成很多共識。

相關焦點

  • AI下一個十年走向,李飛飛等16位頂級科學家AI Debate 2激情辯論
    Calo、Yejin Choi、Daniel Kahneman、李飛飛(Fei-Fei Li)、Celeste Kidd 等 16 位全球領先的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倫理學等研究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在線參與了辯論活動,共同探討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現狀、熱點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 李飛飛團隊抗疫新招:發布AI家用系統,跟蹤新冠體徵,同時保障隱私
    李飛飛和她的團隊報告中說,由臨床醫生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之前就已經在開發這個項目了。「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研究一套人工智慧技術如何幫助老年人更加獨立地生活,並應對慢性疾病管理。但是最近,我們意識到同樣的長期護理技術也可能對這種急性流行病風險下的老年人有所幫助。」該項目仍處於研究階段。
  • AI圈八大女性領袖:李飛飛、NVIDIA工程副總等在列
    李飛飛於1976年出生於北京,16歲隨父母移居美國新澤西州。2007年,李飛飛作為普林斯頓一位年輕的教授,設想並牽頭做了一個名為ImageNet的項目,這是一個改變了整個AI發展軌道的含有幾百萬圖片的數據集。ImageNet中的先見之明就是海量的數據集,勝過其中的特別的算法,成為釋放AI潛力的鑰匙。
  • 李飛飛卸任斯坦福AI主任 全力踐行理想
    回歸斯坦福後,李飛飛啟動「以人為本」新項目今年10月20日,李飛飛在推特上宣布正式開啟以人為中心的AI計劃 「HAI」。這是她離職谷歌回歸斯坦福後,正式公布的第一個新項目。具體而言,這一項目由李飛飛和斯坦福前教務長John Etchemendy共同主導,主要工作方向有三個:1、推進和發展下一代AI科學(著重於腦科學和認知學交叉);2、研究和預測AI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影響;3、設計和實現以人為本的AI技術和應用。
  • 百度AI黑幫: 李彥宏的40位「出走門徒」
    2017年4月,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宣布離職。在被業界幾度猜測去向後,吳恩達成立了Deeplearning.ai,致力於培育人工智慧高等人才。這把外界關於百度科學家離職創業的討論推向高峰,而在此之前,來自百度系的技術大牛們,已成為國內AI創業公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李飛飛之後谷歌再失大將,AI中國中心總裁李佳離職
    人稱「矽谷女王」的黛安娜·格林這樣評價李佳:「在人工智慧領域,各大高校和技術公司的重要研究崗位上一直缺乏女性。李佳代表著人工智慧熱門領域的、世界領先的研究科學家、實踐者和領導者。」始終關注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此前李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對人工智慧(AI)以及人工智慧如何改善醫療保健方面有很大的興趣。
  • 李飛飛團隊最新Nature論文:AI傳感器如何改善醫療服務
    李飛飛她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乍看上去高冷無比,其實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歷時八年,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十幾篇AI論文和半打醫療期刊論文,最終凝聚成李飛飛和團隊9月9日在Nature上聯合發表的重磅論文「Illuminating the dark spaces of healthcare with ambient intelligence」,探討AI傳感器對病患治療、養老和醫療服務影響,以及使技術更好地服務人類。
  • 李飛飛團隊八年心血換一篇《自然》重磅:用AI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
    李飛飛團隊又放了個大招。昨天,李的博士生 Albert Haque 、斯坦福醫學院教授 Arnold Milstein 和李飛飛共同署名的一篇人工智慧/環境智能-醫療的跨界文章,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
  • 吳恩達、李飛飛、沈向洋:2021年的人工智慧會是這個樣子
    機器之心編譯編輯:杜偉、魔王、蛋醬2020 年伴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事,在坎坷的一年過去之後,我們將迎來怎樣的新時代?在今年的最後一天,吳恩達邀請了沈向洋、李飛飛等人工智慧的頂級學者,讓大牛們對 2021 年的 AI 技術發展進行了一次展望。在人才不斷流向業界、常規架構算力進入瓶頸期的今天,作為一名從業者應該看到什麼?
  • 李飛飛領銜!16位跨學科大牛談AI的下個十年乾貨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譯 | 子佩編輯 |Panken智東西12月31日消息,上周三,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Gary Marcus和深度學習先驅和2018年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在線上進行了一場「神仙打架」,邀請了包括李飛飛在內16位全球知名的AI學者、生物科學家和法律界專家,討論近一年內AI各領域的進展突破,以及下一個十年如何將人工智慧提升到下一個階段
  • 真正ai換臉是對現實行為的一種抽象模擬
    ai換臉技術引起很多人的擔憂,因為現在很多人把換臉技術用於反騙,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前天晚上請來一位ai換臉專家,給我們分享關於ai換臉的方方面面。他講述的換臉實驗讓我印象很深刻,換的姿勢不同,效果卻完全不同,換臉技術被人類技術迷戀已久,有人說:ai換臉等於自閉智能,我們還只是一些人工智慧,才被人類僅僅掌握,要知道自閉和語言智能是兩個概念,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大腦的執行邊界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ai換臉技術,真正的ai換臉究竟是什麼呢?換臉並不是人類製造出來的。
  • 通過計算機視覺檢測癌症 Paige.ai獲2500萬美元融資
    醫療保健創業公司Paige.ai今天宣布,已經融資了2500萬美元,在擁有臨床成像數據的計算機視覺的幫助下,對癌症進行診斷。與治療和基因組學相關的數據集也將被納入公司的深度學習模型之中。Paige.ai最初的工作將集中在檢測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其他主要癌症上。
  • 李飛飛要從 Google 離開 ?官方已經給出回應
    該外媒表示,李飛飛當時加入 Google,其實是利用她在史丹福大學教職的學術休假時間,不過這個假期將於今年下半年結束,由此,李飛飛也將會伴隨假期結束從 Google 離職。雷鋒網了解到,李飛飛加入 Google 之後,擔任 Google Cloud AI/ML 首席科學家。
  • AI大事件丨Paige.ai斥資將機器學習帶入癌症病理學
    Lightmatter目標通過光子計算和1100萬美元的資金重新發明人工智慧晶片來源:TECHCRUNCH.COM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18/02/05/lightmatter-aims-to-reinvent-ai-specific-chips-with-photonic-computing-and
  • Pony.ai中國總部落戶廣州 過年前要讓市民體驗無人車
    Pony.ai由此前效力於百度無人車團隊的彭軍和樓天城共同創立,瞄準高等級自動駕駛(L3以上)。兩人在百度時的職級分別為T11和T10,皆是千裡挑一的水準。Pony.ai一開始在美國矽谷發展,而後在北京設立了國內總部。此次籤約,Pony.ai承諾將把全國總部遷至廣州南沙,設立無人駕駛研究中心與體驗中心。南沙區則將在人才、場地、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 智東西晚報:李飛飛新AI計劃開啟 特斯拉撤下全自動駕駛宣傳
    「智東西」晚報第1068期2018.10.22 周一#今日要聞#1、李飛飛宣布開啟以人為中心的AI計劃10月20日消息,李飛飛宣布斯坦福開啟以人為中心的
  • 對比人工翻譯及自然語言處理翻譯,ai翻譯存在哪些優勢?
    舉個簡單的例子,微博上一般都是這樣子對話的:這種對話很好「產生」,因為人的語言翻譯一般很難做出來,從整體上描述了人對話過程,這樣就完成了對話的設計和「模仿」。當然,單這麼說也不嚴謹,可能有的翻譯有點細節交流上的錯誤。另外,比如歌詞有時也可以通過一些對比的對話(bingquery)自動生成,原因在於歌詞是「不可編碼」的。這麼理解,也就沒問題了。
  • 韓國13歲圍棋「天才少女」用AI作弊 擊敗頂級老將後...
    韓國13歲圍棋「天才少女」用AI作弊 擊敗頂級老將後曝光  Evelyn Zhang • 2020-11-22 15:09:34 來源:前瞻網
  • 李飛飛確認將離職 網友:現在去當老師很流行嗎?
    李飛飛將回到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同時繼續保留谷歌雲的AI/ML顧問。資料圖 李飛飛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對於離開谷歌回歸斯坦福的舉動,李飛飛表示,「我在產業工作所學到的知識將進一步加強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合作,我期待與Andrew和谷歌雲AI團隊繼續密切合作。」今年6月,就有消息曝出,李飛飛將從谷歌離職,原因似乎與谷歌為美國國防部製造AI武器的郵件洩漏有關。
  • 專訪|吳恩達:AI寒冬不會再來,但一些公眾情緒需要糾正
    這位頂尖的華裔機器學習專家在身高上頗具優勢,幸而眼睛總是呈溫和的月牙狀,大大減弱了壓迫感。無論說英文還是中文,吳恩達都語聲輕柔。吳恩達在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接受澎湃新聞專訪 澎湃新聞記者 孫懿贇 圖他1976年出生在英國倫敦,16歲時從新加坡著名的萊佛士書院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