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與楊絳,這對文壇伉儷,晚年曾將他倆一生的全部稿酬,捐獻給他們的母校清華大學,作為對考上該校貧困生的援助。獎學金的命名並沒有冠以兩人的姓名,而是取名為「好讀書獎學金」。「好讀書」,不僅是對莘莘學子的寄託和希望,更濃縮了錢鍾書求學不倦的一生。
錢老的作品除了妙喻迭出人盡皆知的《圍城》,他所作的《管錐篇》除西方學者及經典外,僅徵引的先秦至近代中國文人3000多人,典籍6000多種。柯靈先生曾評價錢鍾書:「錢氏的兩大精神支柱就是原博和睿智……他博及群書,古今中外文史哲無所不窺,無所不精。」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錢鍾書家中卻沒有大量藏書,愛讀書、愛筆記才是他的做學問之道。
圖書館的書逐排橫掃
錢鍾書在其《談藝錄》中,談及大學時代的讀書情況時曾說:「妄企親炙古人,不由師授。」這即是我們所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他要充分利用時間去自學。
當然,能成為大師,絕對不是說說而已。錢鍾書清華大學的同班同學許振德曾回憶:「餘在校4年期間,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能與錢兄相比者,課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錢鍾書在校時,中國經典看累了就看外國經典,四年如一日。每次去圖書館,也都抱著五六本書。錢鍾書篤信愛迪生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錢鍾書的另一位同學甘毓津曾說他看書「逐排橫掃」,並且喜歡把書裡精彩或重要的部分,用粗鉛筆畫上豎線。這位同學還打趣道,如果當年自己只按照錢鍾書畫線部分來讀,也能學到不少知識。不過話說回來,圖書館的書還是不要往上隨便寫畫得好。
筆記70000頁
錢鍾書在讀書時還有一個特點,一邊苦讀,一邊潛心做筆記。楊絳稱錢鍾書:「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朱熹曾說,讀書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在錢鍾書看來,還要「手到」。
錢鍾書愛做筆記,以至於給家裡都帶來了負擔:鐵箱、木箱、紙箱、麻袋,甚至連枕套裡,都塞著他的筆記。
關於錢鍾書的筆記,楊絳還給他做了分類,第一類是外文筆記,有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筆記本178本,還有一些零散的單頁筆記,共34000多頁。看來,錢老起碼精通語言啊。
第二類是中文筆記,錢老將筆記和日記混在一起,並生發一些議論。數量上則與外文筆記相近。
第三類則是「日札」,也即讀書心得,共23冊,2000多頁。
這麼多的筆記,是錢鍾書一生孜孜集聚知識的見證。
好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別強,過目不忘,是個「天才」,這顯然是對錢鍾書努力的褻瀆以及對自己無能找的藉口。讀書可能有方法和技巧,就是沒有捷徑。讀得多了,才有收穫;記得多了,才成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