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12月20日電(記者艾福梅)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中心小學400多名學生來說,這個冬天是不一樣的。沒有了煙燻火燎的火爐,取得代之的是乾淨溫暖的暖氣片。
「這所學校去年進行了供暖設施改造,今年10月15日就開始用鍋爐供暖,老師們再不用每天一大早趕到學校燒爐,學生娃娃們也再不會因為位置離火爐遠而凍著了。」興盛鄉中心校校長吳軍科告訴記者。
以往,在寧夏的農村學校,每到冬天,教室和宿舍裡就會搭起鐵爐子給學生們取暖,長長的煙筒伸出到窗外。這種方式既不衛生也不方便,且存在煤氣中毒、火災等隱患,只能通過安裝一氧化碳報警器等降低中毒風險。
「用火爐取暖,教室和宿舍裡不僅灰塵比較大、溫度不均衡,而且安全性能低。每年都會有孩子手被燒傷、衣服被燒壞,有時甚至會因為一氧化碳濃度高而使孩子出現不良反應等事件發生。」吳軍科說。
為了改善農村中小學校冬季供暖條件,優化農村中小學校學生生活環境,寧夏從2013年起開始實施農村中小學供暖設施改造項目,計劃利用3年時間,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以火爐供暖的校舍進行供暖設施改造。
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了解到,2013年-2014年兩年間,寧夏共投入資金1.48億元,安排農村中小學供暖設施改造項目學校399所,改造面積90.7萬平方米。
興盛鄉中心小學就是其中的一所。吳軍科說,現在學校用的是節能環保的數控鍋爐,教室裡溫度始終保持在16℃以上,溫度均衡。
走進寧夏中衛市宣和鎮東臺學校,記者看到學生們正在宿舍內看書活動,這所學校同樣已經進行了供暖改造,師生們都告別了火爐使用上了暖氣片。
「晚上睡在宿舍裡,暖和又安全,舒服得很!」學生們興奮地說。
寧夏並不是中國北方地區第一個為農村學校進行供暖設施改造的省區。
據中國教育部消息,山西省很多縣市也實施「拆火爐,上暖氣」工程,把農村學校特別是農村寄宿制學校暖氣工程優先列入規劃,全省已經實現寄宿制學校學生宿舍暖氣取暖全覆蓋。陝西省自2008年以來開始實施以取暖為主的中小學校生活設施改造項目,已累計完成2000多所學校的取暖設施改造。
然而,供暖設施改造後的農村學校也面臨取暖花費翻番的問題。以興盛鄉中心小學為例,往年冬季取暖需煤炭60噸到80噸,而今年需要的煤炭總量在150噸以上。
「今年,縣上進行了統一調配,進行了供暖改造的學校有一些補貼,所以不用擔心燒不起,但如果僅靠公用經費肯定會吃緊,希望以後政策會有所調整。」吳軍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