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小樹修剪好自然長,小孩調教好自成才。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所以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跟父母的培養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犯錯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我們的父母進行及時的教育與引導,讓孩子知錯就改,從錯誤中學會成長。
調皮男孩偷喝別人的奶茶,網友:太沒家教了!
近日,一組有關小男孩在高鐵上偷喝別人的奶茶的照片在網上火了起來,並引發網友熱議。故事原來是這樣的:一位年輕女子小麗為了防止坐車途中口渴,便買了杯自己平時最愛喝的奶茶帶上高鐵。小麗上車以後便感到睡意襲來,於是就打算眯會眼。
大概一小時後,小麗被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吵醒。只見她前面的座位旁邊的夾縫中露出了一個圓圓的小孩腦袋,那小男孩正賣力地吸溜著自己的奶茶。小麗看了看他身邊的父母,原來這調皮的男孩趁父母睡著時,偷偷地把腦袋瓜子鑽過來喝自己放在一旁的奶茶。而小麗看著男孩吸溜得有滋有味的模樣,一時間覺得挺有意思的,便拿出手機拍了下來發到了網上。
網友熱評:
「微笑每一天」:莫名覺得這小孩吸溜奶茶的樣子挺可愛的!
「知足常樂」:小孩真的是為了吃的無所不用其極。
「笑口常開」:這小男孩也太沒家教了,怎麼能沒經過別人同意就亂吃別人的東西呢?……
不可否認的是,這男孩偷喝別人的奶茶的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是物權意識薄弱的表現。作為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有此類的行為習慣,應引起重視並加以糾正。否則,會容易讓小孩從小養成「手腳不乾淨」的壞習慣,將來難免會因此誤入歧途。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不僅能幫助孩子學會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還能讓孩子明白未經允許不得亂動別人任何東西的道理,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
孩子看到好吃好玩的伸手就拿,怎麼辦?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是關鍵
1、讓孩子明白偷與借的區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借與偷之間的不同,讓他明白「偷」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一旦發生便會遭受懲罰,承擔嚴重的後果,受到社會的譴責。再者,父母們要注意給孩子建立「借用」的觀念,比如,在孩子很想得到小夥伴的玩具而企圖去搶時,你可以說:「那是哥哥的玩具不是你的,如果你想玩的話,你要有禮貌地問哥哥願不願意借給你玩一會。」
2、制定有關規矩,規範孩子行為
第一:在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家長們要讓孩子明白無論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不能自己偷偷做決定。
第二:讓孩子知道凡事要跟大人商量。由於孩子年齡尚小,也許不知道哪些東西是不該拿的,這時家長們可以跟他們立下規矩:如果你很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先來告訴爸爸媽媽,讓我們給你出主意?」這樣不僅有助於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還利於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
3、制定獎罰制度
一旦孩子出現未經別人允許就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時,家長們需對孩子採取一定的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做了之後要為此付出痛苦的代價。例如,家長們可以罰孩子做家務,或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再給他買心愛的玩具和喜歡吃的零食。
當然,在懲罰同時也應有適當的獎勵。如果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能做到父母所說的,逐漸改正了壞習慣,這時父母應適時地給予孩子表揚和獎勵,比如:你真棒,爸爸媽媽很高興你這樣做。」這樣,孩子便會知道這個行為是得到認可的,是正確的做法。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
菁媽育兒: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日常的行為習慣的表現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培養。事實上,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教育。父母們在生活中應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女老師穿著太清涼,家長集體聲討,老師回懟:教孩子不教你們
三歲是寶寶的最佳入園年齡?20年資深幼師:這個年齡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