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種植抽橘、食用柑橘歷史悠久,並在漫長的柑橘栽植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抽橘文化。今年來隨著果農越來越認識到柑橘的經濟價值,柑橘的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大,各種病蟲害也隨著發生。柑橘園柑橘脂點黃斑病雖是局部性發生,但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柑橘的品質和產量,成為柑橘生產栽培中的一個重要的隱患。
柑橘脂點黃斑病又名黃斑病、脂斑病、膩斑病、褐色小圓星病,過去稱落葉病,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其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嫩梢、小枝和果實,近年來,在柑橘各大產區爆發流行,但因其症狀和肥害相似,許多果農將其誤認,所以柑橘脂點黃斑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防治,從而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下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症狀特點,並普及一下它的發病規律和發病時間,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它的防治方案,希望能給廣大果農朋友們帶來幫助。
一、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病發症狀
1. 葉片發病類型
1) 脂點黃斑型
葉片發病初期,首先在葉背出現針頭大小的褪綠小點,隨後斑點逐漸擴大蔓延形成黃色斑塊,並在病斑上出現淡黃色突起的小顆粒,呈疤疹狀;隨病斑擴展和老化,小顆粒顏色逐漸加深,最終發展成暗褐色至黑褐色的脂狀斑點,與該斑點相對應的葉片正面形成黃色不規則斑塊;病斑在病葉上分布不均勻,往往偏向葉片主脈的一側,另一邊很少甚至沒有;病斑邊緣模糊,中間有淡褐色至黑褐色的疤疹狀小粒點。
2) 褐色小圓星型
該症狀是典型的是秋梢葉片被侵染後或在葉片老化後被侵染的症狀。開始發病時,葉片表面出現赤褐色芝麻大小的斑點,近圓形,後期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灰褐色病斑,直徑在l~3毫米左右,病斑邊緣顏色深且稍微突起,中間顏色淺,稍微凹陷,後期顏色變為呈灰白色,並在病斑上長有黑色小粒點。一般每個葉片分布數個到數十個,分別分布於葉片的兩面。褐色小圓星最常見的有兩種形成方式:一種是少數的春、夏梢葉片上的脂點黃斑在發病後期,病斑中央凹陷壞死,成為褐色小圓星;另一種則是秋梢葉片被侵染後直接表現出來的症狀。
3) 混合型
在同一個葉片上既發生脂點黃斑型又發生褐色小圓星型的病斑被稱為混合型病斑。
2. 果實症狀
病斑常發生在向陽的果面上,果肉一般不受危害。發病初期形成黃白相間的「花斑」或皰疹狀汙黃色小突起,在約0.5~2平方釐米的果面上分布著數個到數十個病斑,隨著病斑的不斷蔓延和老化,隆起和癒合程度加強,點粒顏色變深,病斑分泌脂狀物被氧化成汙褐色,形成病健界限不明的大脂斑,或呈褐色小圓星。
二、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發生規律
(一) 病原
引發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病原為柑橘球腔菌,其球形,卵形或絲狀的單胞分生孢子著生於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分生孢子器中,球形、單生或簇生的子囊殼埋生於黑色子座中,長棒形的子囊無色、無柄。單胞的子囊孢子梭形無色。每個內子座可以超過8000個/小時的速度釋放子囊孢子。
(二) 發生原因
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發生和流行與品種抗性、樹齡以及環境條件、栽培管理密切相關。
1. 氣候條件
雨水較多,溼度較大,溫溼度都非常有利於該病的發生蔓延。如果防控不當,就會造成暴發流行,此時是防治該病越冬病源菌初侵染發生的關鍵時期,此時做好防治工作,可大大減輕全年該病的發生流行。冬季有凍害的年份,來年發生也相對較重。
2. 品種差異
不同品種感病成都有一定差異,以椪柑、蕉柑、晚蘆柑、蜜柚、紅肉蜜柚、胡柚、葡萄柚、香柚等發病較重;溫州蜜柑、沙糖橘、南豐蜜桔等其次;夏橙、臍橙、冰糖橙、錦橙等發病較輕。
3. 樹齡與樹勢
在同等栽培條件下,樹齡大發病重,幼齡樹和成齡樹發病輕。一方面樹齡大的植株代謝能力更弱,抗病性也更弱;另一方面,樹齡長的果園,由於種植時間長,病源菌也積累得相對更多,因此發生會更重。夏、秋梢比春梢發病輕。
4. 栽培管理
果園栽培管理合理,通風透光好,樹勢強,則發病輕,落葉不嚴重。相反,果園管理不細緻,樹冠鬱蔽,柑橘長勢弱,就會導致發病重,落葉多。
三、柑橘脂點黃斑病的發生時間
該病原菌多以菌絲體在樹上病葉或落地的病葉中越冬,也可潛伏在樹枝上越冬。病原菌在10~35℃均可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5~30℃。由於在4~9月落地的病葉都能夠產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因此春、夏、秋梢葉片都能收到危害。每年6~7月是果樹被侵染的主要時期,發病高峰期一般在9~10月。3~4月進入春季,氣溫開始回升,清明前後雨水增多,是病菌的第1個侵染高峰期,這個時期主要危害春梢。病菌具有潛伏侵染性,危害葉片時一般從新梢嫩葉的氣孔侵入,潛伏期為2~4個月。5~6月炎熱多雨,是病菌的第2個侵染高峰期,這個時期主要侵染夏梢,此時春梢達到發病高峰期。6~7月是入侵幼果的重要時期。8~10月是病菌的第3個侵染高峰期,這個時期主要侵染秋梢,也是夏梢的發病高峰期。
四、柑橘脂點黃斑病的防治措施
對柑橘脂點黃斑病的防治,應採取「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掌握以「農業防治為主,以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
1. 冬季清園
冬春季及時清除果園內的枯枝、落葉、雜草,結合清園,疏剪密生枝、纖弱枝和病蟲枝。集中深埋或燒毀,結合果園撒施適量石灰(50~75kg/畝),樹幹塗白,樹冠噴0.8~1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或150倍融殺蚧蟎,消滅越冬病原菌,減少病菌初侵染源。
2. 合理修剪
冬季修剪:採果後開天窗,剪除交叉枝、枯枝,清除地面落葉,集中燒毀。春季修剪:在花蕾露白時進行,短截結果母枝,疏掉過密春梢,按5除2、3除1留強去弱;回縮內膛釣魚枝,留樁1寸,促發春梢。
夏季修剪:剪除落花落果枝,對結果多的樹,剪除樹冠外圍頂生單果,適時放梢,先下後上,即7月上旬先剪樹冠中下部,控制樹冠頂部,促發晚夏梢,7月下旬至8月初修剪樹冠上部,促發健壯秋梢,粗枝梢留6~7張葉、弱枝留4~5張葉短截,分層放梢,及時疏芽,培養上小下大的自然圓頭型豐產樹形。
3. 水肥管理
做好橘園的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開展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科學根外追肥,注意Mo肥(早春)、B肥(花期)、Ca肥(果實膨大期)的補充,增加樹體營養,提高植株抗病力。有機肥可選擇擴穴深施,在樹冠下兩旁進行挖大穴,每株可施有機肥20kg。此外,還應施好萌芽肥(春肥)、壯果肥和採果肥,全年化肥施用量不低於5kg。
4. 藥劑防治
在葉片展開前夕至葉片老熟期和幼果期,特別是新梢轉綠期,及時選用或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5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700倍液等藥劑每十天左右均勻噴霧一次,連續2~3次進行保護。
而在葉片剛展開後或第2次生理落果開始後,以及降雨初晴等發病初期,可選用40%氟矽唑乳油60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30%苯甲·丙環唑乳油2500倍液等藥劑噴霧1~2次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