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讀書的時候都學過蘇軾的《赤壁賦》,很多人對其中一些句子想必印象特別深刻吧?譬如:「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蘇軾寫下這篇名賦時並沒有遊覽赤壁古戰場。
元豐二年臘月,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他生活的時期,團練副使雖名義上是官員,實際上是以戴罪的身份被地方長官監視居住,是不允許到處遊玩。好在黃州官員對蘇軾不錯,不僅不約束他在黃州遊玩,甚至常常備酒一起出遊,就連他去附近的武昌,也只是叮囑不要節外生枝而已。
元豐五年,蘇軾到黃州附近的赤壁遊玩,寫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賦》。當年曹操與周瑜在赤壁交戰,那古戰場並不在黃州附近,而是在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長江南岸,黃州的赤壁本名「赤鼻磯」,這裡地貌特殊,山巒的山腳突入江中,「石色如丹」,便被一些人誤認為這裡就是赤壁之戰的地方。
這一切,蘇軾都是明白的,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這樣一句,「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人道是」三字何其明白。然而,蘇軾不是寫詩,他不過是借赤壁抒發感慨罷了。(原文太長,就不摘錄,以圖片形式添加,看不清楚的各位可以去網絡上尋找原文)
蘇軾遊覽赤鼻磯,卻想到了赤壁之戰,不得不承認赤壁之戰影響極大,奠定了後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赤壁之戰是三國那麼多戰役中頗為精彩的一戰,尤其是《三國演義》對這一戰前前後的描寫,用盡筆墨渲染,當曹操被劉備孫權聯軍擊垮之時,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大呼過癮。
蘇軾坐在船上望著赤鼻磯,一面思索歷史的軌跡,仿佛跨越歷史,直抵戰場,金代畫家武元直有一件作品流傳於世,那便是《赤壁圖》,這幅畫以蘇軾的《赤壁賦》為主題,蘇軾與朋友乘著小船蕩漾在江波上,共遊赤壁。
蘇軾出遊赤鼻磯時,心情是十分苦悶,烏臺詩案給他人生造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他一直強裝豁達,一直在學習莊子的逍遙與自由,故而我們在《赤壁賦》第一段,讀到的便是蘇軾月夜泛舟遊江與飲酒賦詩的美好心情,然而,這其中也帶著虛幻縹緲的感覺,「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在洞簫聲中,蘇軾與客開始了一場關於人生意義的辯論,而這些其實都是蘇軾自己內心的獨白,當年曹操何等意氣風發,不也被時間的流水洗去了痕跡,人的一生在歷史長流中實在是渺小,曹操也不能免俗,我們不難從中讀出蘇軾內心的矛盾,他自己深陷苦悶之中,不停地嘗試擺脫,卻只能發出壯志難酬的哀嘆。
蘇軾不願意在消極中一蹶不振,但是又找不到出路,最後只能在搬出莊子的處世之道,在與世無爭中盡情享受人生,「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是一種多麼無可奈何之下的自我安慰。
蘇軾思緒那麼多,卻一切盡在醉酒時結束,餘味無窮,頗有一種借酒澆愁之感,不過蘇軾在人生低谷時能通過學習莊子來讓自己豁達,這未嘗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想要了解更多蘇軾的作品,小佛推薦《四海一生踏歌行:蘇軾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