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誇人幸運,一句「錦鯉體質」就很夠分量了,雖然錦鯉的祖先就是常見的食用鯉魚,但從躍過龍門那一刻,鯉魚就已經開始了不平凡的魚生。
春秋末年,愛鯉成痴的範蠡,特別為其寫了部《陶朱公養魚經》,成為中國第一部人工養魚專著,鯉魚這個自帶幸運屬性的物種,有了這位範大夫的加持,在三千年前便開始卓爾不群。
當時的女子出嫁前都會飼養三色錦鯉,顏色越鮮豔,預示婚後的生活越美滿。即便在今天,錦溪地區的男子娶親時,聘禮也不能缺少三色錦鯉,女方收到錦鯉後要精心飼養,待到出嫁那天,錦鯉長得越大,意味著兩人以後的愛情越長久。
公元前532年,孔聖人有後了,魯昭公送來一條鯉魚表示慰問,孔子收到此錦鯉,「嘉以為瑞」,於是乎,給兒子取名為孔鯉,字伯魚。被孔聖人點讚後,鯉魚的地位更是進一步提升。
秦漢時期,鯉魚又被賦予了許多非凡本領。人們認為鯉魚有靈性,能通神,凡人可以乘著「鯉魚專車」升天,成為神仙。道士琴高、捕魚人子英等都是騎著鯉魚升天成仙的。


魏晉時期,道教把鯉魚定為聖物,而晉人王祥 「臥冰求鯉」的故事,又使鯉魚同孝道發生了聯繫。
到了唐朝,鯉魚迎來了魚生巔峰。因為不小心與當朝皇帝的姓諧音,所以鯉魚一躍成為同類中的第一。顯貴達官皆以佩戴皇帝賞賜的金鯉魚為榮,從「無鯉不成席」的盤中餐,變成身份地位的象徵,百姓非但不能殺食鯉魚,連飼養它也是對皇室家族的褻瀆。自此,只有顯貴人家的池中才有此物,任何人提起它,也不能直呼其名,得改成「我鮮公……」
明代「三朝元老」葉向高,一生酷愛丹頂錦鯉,不僅做官前終日在石竹山的鯉魚湖畔臨水憤讀,考取功名後也在家中池塘飼養數條丹頂錦鯉,不管是後來舉家遷居福清,還是萬曆卅五年再度回朝,數尾錦鯉始終如家人一般伴其左右,在當時被稱為「魚不離葉」。
葉向高一生官運亨通,歷經三朝,身為「獨相」主政八載。即使仕途中稍有波折,也是迎風而解。晚年悠遊山水,得享天年。由此,丹頂錦鯉旺官運、興考運的說法流傳於世。
後來,錦鯉又傳入日本成為日本的國魚,代表了堅定不移和英勇的精神,並被培育出100多個品種。1973年,作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使者,搖身一變的日本錦鯉又回到中國安家落戶,成為魚中貴族。
鯉魚入菜成席,入典成奇,入畫成吉,除了穩居年畫代言魚榜首,在藝術圈也遊得風生水起。
魏晉南北朝時,就有徐邈和王廙善畫魚,五代後唐,袁羲以「窮其變態」之畫魚技能著稱。宋時也不乏傳世的畫魚名作,如劉窠的《落花遊魚圖》、周東卿的《魚樂圖》等,其中以劉寀最為著名,因為他畫了一輩子魚,而且只畫鯉魚,其長卷《落花遊魚圖》呈現出宋畫如詩的境界。
《魚藻圖》是中國繪畫的一個傳統題材,很多畫家都青睞這個題材,如惲壽平《蓼汀魚藻圖》、繆輔《魚藻圖》等,郎世寧的《魚藻圖》以「中西合璧」的獨特畫風受到清皇室的青睞。
海上三霞之一的吳青霞,以獨特的「吳氏」鯉魚畫被稱為「鯉魚吳」,是聞名海派畫壇的「魚王」。
鯉魚作為祥瑞之魚,在中華文明的長河裡遨遊了幾千年。
平均年齡達70歲的鯉魚還是長壽的象徵,日本一條叫「花子」的錦鯉足足活了226歲。
對於商業來說,錦鯉又意味著「進利」有餘。
對於學子來說,錦鯉是考場超常發揮的小秘密。
對於心理學來說,這就是所謂的積極的心理暗示。
……
雖然真正的「錦鯉」是自己的努力與付出,但美好的期望還是要有的,錦鯉讓我們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陌生的世界,把畏懼和彷徨交給錦鯉,我們只管去努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