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學者梁漱溟先生曾說,「人與人相與之情厚」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徵,意思是大家相處時感情很好,根基很深,而信任則是人與人能夠親厚的基礎。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上很難立足。所以,自古至今,誠信教育常被父母擺在很重要的位置。如曾子教育他的孩子便是例證。
一諾千金,說話算話,不管對象是誰一定要去實現它。信口開河,言而無信,會讓自己丟掉誠實,且再也不會有人與你真心相處。誠信在古人眼中很重要,言必信,行必果,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諾言甚至要用生命來捍衛。
張劭和範式同在太學學習,因心性相和,兩人結拜為兄弟。。後來二人分別返鄉,張劭答應在第二年重陽佳節之際去看望範式的雙親和孩子。拜見的時間快到了,範式和母親準備了豐盛的酒菜招待張劭。
然而,日薄西山,新月懸空,張劭還沒來。母親開始擔心:兩年的離別時間,相隔千裡他就那麼值得你相信麼?範式堅定地說:他會信守承諾的,違約不是他的作風。直至深夜時分,固執等候的範式終於看見一黑影隱隱飄然而至,定睛一看居然是張劭的魂魄,原來,事物繁忙的張劭,竟忘了當時的承諾,當日早上回想起來,卻發現千裡相隔,一日之內必不能到。為了守約,他用了古人的方法:鬼魂能日行千裡,做人不能行之事。使用刀自殺,變成鬼魂前來赴約。
「願你不要記恨我的大意。為了我無論如何也要來見你,你去我的老家山陽看望一下我的遺體,讓我瞑目吧。」然後,他的魂魄就走了。範式來到張劭的屍體旁,自愧害死了兄弟,便以生命來回報這份情。大家十分詫異,將二人葬在一起。漢明帝聽說此事,很欣賞他們對諾言的終守,使命人為他們在墓前建了「信義祠」。
信,人之言為信,言而無信則非人。誠信能使人的生命因此煥發光芒。詩人海涅曾說:「誠言中無法開出生命之花。」人的良知因謊言而埋沒,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也因此失色。
做人要一諾千金,信守諾言。正所謂「大車無輗,小車無軌」,輗和軌對車至關重要,沒有橫杆的大車,沒有掛鈎的小車,是走不動的。這同樣適用於人。「信」是做人、處世、為政關鍵之所在,一個人失去了信用,就像是失去了做人的基礎,長此以往,必然沒有人願意和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