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那些珍稀、瀕危的美麗物種,在這一天裡短暫地吸引著人類的目光。但在今天之外,它們得到的關注和保護卻遠遠不夠。
就在不久前,當地時間3月19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因為病情迅速惡化,在肯亞被實施「安樂死」。目前該物種僅剩下2頭雌性,成功進行人工受精並誕下新幼體的希望已經十分渺茫。從理論上來說,這一物種的滅絕已經進入倒計時。
類似這樣的悲傷故事,近年來接二連三地上演。滅絕物種的名單不斷增添新成員,其中一些默默無聞的物種悄無聲息地永遠消失了,沒有激起一點波瀾;一些大名鼎鼎的物種,其滅絕更多表現為一起傳播事件。比如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白鰭豚,早在2007年8月8日就被《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正式公布為功能性滅絕。可是直到2017年11月,因為一篇網絡文章的報導,這件「陳年往事」才被翻炒成為新聞,引發輿論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與人們對於「珍稀物種」的冷漠態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們對於「珍稀性」的狂熱甚至病態追求。在北方白犀牛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的同時,犀牛角的市場價格則在飛速飆升。1990年代,犀牛角每公斤的售價約合人民幣1700元至5400元,現在的價格已經飛漲至每公斤40萬元至47萬元人民幣。為了防止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被獵殺,人們只好將它頭上的兩隻犀牛角割去,並安排40名持槍守衛和18名飼養員不分晝夜地輪流看護。
除了北方白犀牛之外,很多珍稀、瀕危的物種,其製品都因為稀缺性而獲得高昂的市場溢價,如象牙製品、虎牙虎骨、珊瑚製品、貴重木材、魚翅、珍稀皮毛等等。高昂的市場溢價,又反過來刺激不法分子加大捕殺、盜獵和無序開採的力度,進一步加劇種群數量的減少,使物種保護陷入了難以解開的惡性循環。
追求稀缺性的消費文化本身沒有問題。但當這種消費文化泛化,溢出了市場商品的範疇,侵入到物種保護的領域之後,它就顯示出來巨大的破壞力。魚翅未必具有人們吹噓的神奇功效,但因為稀有昂貴,它就變成了高檔宴席上的常客。穿山甲不一定比牛羊魚肉更美味,但因為它瀕臨滅絕,難以獲取,一些人就通過食用它來彰顯身份,顯示自己與別人不同。數量珍稀,竟然成為了物種「懷璧其罪」的理由。
造成這種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費文化過於強大,以至於溢出了市場範疇,侵入了它不應該侵入的領域。生態環境和物種並不是市場和商品,不應該遵循「物稀價高」的消費主義原則。保護環境,應該保護物種的多樣性,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平衡。因此,對於數量急劇減少的物種要進行保護,對於瀕臨滅絕的物種要進行搶救。
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物種保護的邏輯,依然遠遠不如市場消費的邏輯強勢。一些珍稀的物種,其製品仍然獲得高昂的市場定價,從而催生出巨大的市場供應和消費需求。甚至一些已經被法律明確禁止的市場交易,在地下市場仍然暗流洶湧。一些人不惜鋌而走險,繼續從事相關的捕獵、生產、走私、交易和消費。消費主義的大行其道,已經構成破壞環境、威脅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推手。當人類對那些美麗的珍稀動物、瀕危動物表達喜愛之情的時候,也許更應該反思一下自身的無度和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