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位於東江河畔的河源市龍川縣四都鎮新龍村,一片茶油樹包裹的山坡地上,鋪設了22個養殖池,黑色網狀布覆蓋在每一個池上,分外醒目。這是新龍村清水養魚產業養殖基地,魚塘中養殖的淡水魚是澳洲國寶魚——鱈魚。目前,存塘活魚22000餘尾,年產量達6萬斤,年產值約500百萬元,為新龍村提供了8個就業崗位,帶動了61戶貧困戶,221人脫貧。
一池碧水、四面青山,新龍村的養殖池裡,澳洲鱈魚這條「外國魚」沒有絲毫水土不服,正愜意地晃動尾巴,肚皮圓鼓鼓的,顯得寬厚可愛。
帶著草帽,穿著水鞋的黃新古正在魚塘邊捕撈成熟鱈魚,將打撈上來的鱈魚打包分別運往龍川縣城、河源、深圳銷售點進行銷售。在三年前,一家人的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如今靠著這條「國寶魚」全家人已經住進新房子。
2019年,對口幫扶單位深圳市天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引進農業企業,成立水答案特種水產養殖示範基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壯大新龍村養魚產業,給村民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
「以前過年才能回家,現在就家隔壁工作。」昔日新龍村貧困戶黃新古感慨萬千。一家四口人,妻子因聾啞被鑑定為二級殘疾,只有他一個勞動力。過去,他往返於不同城市靠打零工補貼家用,現他每個月除了3000元的穩定工資外,還有分紅。「去年剛起的房子已經裝修好了,真的變化太多了。」
據了解,四都鎮新龍村作為龍川縣優質油茶種植帶,村民主要靠種植油茶樹為生,但由於新龍村地處偏遠山區,運輸成本高,新龍村油茶產業並沒有競爭優勢。「越來越多龍新村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土地閒置或丟荒嚴重,土地利用率低,除了種點茶油賣,沒有其他產業,村民收入越來越少。」新龍村村委書記王海增說。
近年來,新龍村村幹部、對口幫扶單位積極探索發展,通過「抓黨建促脫貧」,大力推動油茶品牌化發展外,還落地鱈魚、光伏發電等產業點亮村民幸福之路。王海增表示,引進清水魚產業不僅給貧困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公司還向養殖戶提供魚苗、飼料以及免費技術應用服務,幫助養殖戶實現科學養殖,並負責回收成品魚,確保銷路,一定程度上盤活土地資源,穩定保障、充分就業、持續增收,現新龍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已超過30萬元。
一條「優質」的好魚「澳洲鱈魚肉質嫩白,細膩結實,肌間刺很少,在市面上非常受歡迎。」水答案特種水養殖示範基地總經理嚴偉崇介紹,澳洲鱈魚因其口感鮮美,營養豐富,在市場上賣98元一斤, 3斤重的成年鱈魚能夠賣到300元。
但因其養殖技術複雜,澳洲鱈魚經常「有市無價」,有專家稱「未來10年內,鱈魚的產量達不到市場的需求量。」嚴偉崇和他的團隊在河源市10個扶貧村勘探考察,前後耗時半年,最終選擇了四都鎮新龍村落地。
水答案特種水產養殖示範基地總佔地面積為13333.4平方米,共有22個固定池。由兩三釐米的小鱈魚到重約3斤的成年鱈魚在養殖場內分池養殖;從投料開始到溫度控制、生化過濾、殺菌消毒、溶氧,再到魚糞收集,每一個環節都有2-3名員工負責。
從表面上看,水答案特種養殖場與魚塘養殖並無很大區別,根本的內裡乾坤在於用水。水答案特種水養殖示範基地開發新龍村優質地下泉水資源,水源被引入初期,就先進行重金屬過濾、消毒、紫外線殺菌等步驟,處理後的水才可以被引入到魚缸之中。在養殖池中的水,每周都會進行水質檢測。
「養魚就是養水」嚴偉崇對養殖場內的水質有種「偏執」,他認為良好的水質是養育出美味的鱈魚基礎,水質不好,魚容易生病,存活率不高,肉質也就不鮮美。目前,水答案特種養殖場內的鱈魚存活率已達到98%。
一條「遊」得更快的魚為了更好地讓鱈魚「遊」出大山,實現「昨天在池裡,今天在路上,明天在你的餐桌上」。近年來,河源市委市政府政府大力推進建設「四好農村路」,已基本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遍布農村、連接城鄉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絡,給鱈魚鋪陳出一條「遊」的更快的路。
「路上塞車,鱈魚很容易死亡。」王伯是水答案特種水產養殖示範基地專門聘請的運送鱈魚到銷售點的司機。據他介紹,鱈魚需在密封式充氧運輸中,水中溶氧必須充足,如果在運輸過程中遇上塞車,下層的鱈魚容易缺氧窒息。為了保證鱈魚的鮮活,就要儘量選擇一條不塞車的路。
「現在鄉道通暢且平坦,每一條路都能到,如果遇上塞車馬上換路走,不像以前。」雙向車道,明亮的路燈,平整的柏油路面,新龍村的鄉道經過改造升級後,以全新的姿態將來自大山的「鱈魚」、「油茶」等山貨送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地,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這將不斷刺激新龍村清水養魚產業規模橫向發展。據嚴偉崇介紹,養殖基地的二期正準備擴建當中,預計產值有700-800萬元。同時,水答案特種水產養殖示範基地將休閒、旅遊、文化和鱈魚養殖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產鄉融合、景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傳統養殖業向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的轉變。
文字:陳珊珊
圖片:龍川新聞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