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參與這個話題討論的作者說,【腦組織中的酒精濃度是血液酒精濃度的10倍】。
僅憑這一句話,我們就可以斷定這樣的作者不可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因為不懂酒精的體內分布,怎麼可能真正了解其代謝和體內消除?
不懂酒精是如何從尿液消除的,怎麼可能真正回答本問題。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酒精的理化特性和人體代謝有一個全面了解。
已知,酒精是一種同時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質,因而是一種良好的溶劑。
但是,酒精的脂溶性很低,卻具有極高的水溶性。
水溶性高到什麼程度呢?
酒精可以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比如,我們可以配製99.999%的酒精水溶液,也可以有0.0001%的水酒精溶液。
同時,酒精和水分子一樣,可以順著濃度梯度自由穿越任何生物膜,是最自由的分子。
這就決定了酒精被吸收達到平衡後,在身體內的分布呈現「一室模式」——這是藥理學上一個術語。
也就是說,酒精隨水分完全均勻分布在體內任何一個有水(體液)的空間。
也意味著酒精在腦組織中,腦神經元內的濃度與血液(血清)中濃度相同。
這也是我們根據一個人喝酒的量,非常容易就能推斷出他可能達到的血液酒精濃度,以及可能的醉酒水平的原因。
酒精經典代謝動力學研究都是在70公斤中等胖瘦(肌肉量決定一個人體液總量)的成年人,在隔夜(10小時)空腹狀態,「彈丸式」(一般要求5到15分鐘)喝下含一定酒精量的液體,然後測定酒精吸收、體內分布,代謝以及排洩數據。
研究已知,70公斤中等胖瘦成年人空腹狀態下每喝下一個美國標準杯(14克純酒精)的含酒精飲料,可以達到的血液酒精濃度(BAC)約20mg/100ml(也表示為0.02%),也就是酒駕標準的濃度。
以上結果是大量人體試驗得出的實際結果。
下面,我們可以根據上述酒精在體內「一室模式」來推算一下:
一個70公斤中等胖瘦成年人體液總量估計為42升,一個標準杯14克純酒精完全被吸收並在體內均勻分布後,理論上的濃度為14000mg/42000ml≈33.33mg/100ml,考慮到口服酒精的生物利用度(吸收進入血液的酒精與喝下去酒精的比),假設是60%,兩者恰好相當。
如果像有些作者所說,腦組織酒精濃度是血液的10倍,那麼,只需要空腹喝一個標準杯,腦內濃度就達到200mg/100ml,這是可以達到「斷片」的酩酊大醉狀態。
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之所以囉嗦這麼多,是因為這直接關係到酒精從尿液排洩的問題。
由於酒精和水都是體內最自由的分子,兩者按比例在體液內均勻分布,酒精分子也同樣會以相同的濃度進入尿液。
意思是說,如果以純水含量來計算,尿液中酒精濃度與血液和腦組織中以水分計算的濃度相同。
鑑於血液中水分只佔約89%,而尿液則為99%以上,意味著尿液中酒精濃度還高於同一時刻血液中的濃度。
那麼,只要多排尿,酒精就會以等濃度排出體外。
假設,1小時可以排洩42升尿液,那麼,即使完全不考慮酒精的分解和其他途徑的排洩,體內酒精濃度就會稀釋到原來的50%。
然而,腎臟排洩尿的速率是有限的。
研究已知,健康人腎臟最大泌尿率每小時為700~1000毫升。
即使以1000毫升計算,每小時經過夜尿以原型排洩的酒精也僅有體內總量的1/42,不到2.5%。
也就是說,無論用什麼方法,經過尿液排洩的酒精量都不能更多。
那麼,在這個限度內,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增加排尿量呢?
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多喝水,保證體內有充足的水分用來排尿。
有人會問,如果像有些答主說的那樣,喝這吃那,能不能增加排尿量呢?
不可能。
因為,酒精和水都是最有效的利尿藥,都是通過抑制下丘腦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來利尿。
知道抗利尿激素有多能抗利尿(減少尿液排泌)嗎?
有一種病叫尿崩症,嚴重的每天排尿量可以達到10升,就是因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者腎臟對它不敏感所致。
因此,酒精和水是最高效的利尿藥組合,不管吃或者喝任何其他東西都不可能進一步增加尿量。
因此,要想在喝酒後通過加速尿中酒精排洩來醒酒,唯一有效的方法及時多喝水。
然而,多喝水也是有限度的。
因為,研究已知,健康人的胃每小時最大可以排空的水量為1000~1500毫升;而酒精又具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
因此,每小時最多能喝1500毫升水,再多了也不能被吸收,滯留在胃內也不可能允許無限制多喝水。
綜上所述,酒後指望通過尿液途徑多排酒精加速醒酒是一個效率極其低下,沒有實際作用的「空想」。
有些作者給出的吃這喝那增加酒精尿液排洩的「妙招」也都是個人臆想,根本沒有任何用處。
至此,或有讀者抱怨:說了半天,等於沒說,什麼都沒有用嘛。
那麼,恭喜你,你讀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