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0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冬日的瀘沽湖
生機勃勃
羽毛亮麗的鳥兒
在青山綠水間嬉戲、覓食
青山、秀水、飛鳥
構成了生動的生態圖景
這是麗江的生態姿容,是麗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麗江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規劃引導、保護優先、控源截汙、生態修復、低碳發展為抓手,轉變「環湖造城、環湖布局」的發展模式、「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救火式治理」的方式,建立健全保護治理機制,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向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施治轉變,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省、市、縣、鄉、村五級設立河(湖)長,「河長制」促進「河長治」。2017年6月以來,省級湖長巡湖12次,市級湖長巡湖28次,縣級湖長巡湖34次,共同研究攻克瀘沽湖保護治理的重點、難點,同時全面發動沿湖群眾開展湖灘、河道、村莊、田園等保潔,汙水監管及民族文化保護,一張全民參與、全域治理、全民防治的責任網悄然拉起。
為保證湖面無漂浮物
湖中無障礙物
湖岸無裸露垃圾
瀘沽湖景區從周邊村落
聘請了70餘名群眾
作為專職保潔員
2017年以來先後集中開展
100餘次保潔專項行動,
湖泊水質始終保持一類水,
入湖河道水質不斷提高,
遊客及居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滿意度
不斷提高
瀘沽湖一景。 黃喆春 攝
「現在湖邊幾乎看不到垃圾,大家都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了。」清晨,在瀘沽湖大洛水碼頭撿垃圾的河道保潔員邱志告訴記者,美麗乾淨的瀘沽湖讓人看著就心情舒暢。
為保瀘沽湖湖淨水暢,麗江市實施了「十個一」系統保護治理工程,即「一水」,瀘沽湖供水工程;「一廠」,竹地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永寧片區汙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工程;「一場」,永寧垃圾減量化填埋場工程;「一管」,環湖汙水管網建設工程;「一廊」,湖濱生態廊帶項目;「一鎮」,竹地摩梭特色小鎮項目;「一路」,瀘沽湖機場到永寧二級路和寧蒗縣城到鹽源縣連接路工程;「一修復」,對瀘沽湖上遊水源涵養地老屋基村生態移民搬遷並流轉退出的土地實施生態修復;「一平臺」,智慧瀘沽湖綜合管理平臺項目;「一提升」,對沿湖9個村落實施環境整治、風貌管控及改造、功能配套等。
瀘沽湖 麗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截至目前,覆蓋永寧集鎮及沿湖村落的瀘沽湖供水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預計明年上半年可通水;竹地汙水處理提標改造項目已投入使用,永寧片區汙水處理廠及收集管網正在建設,預計明年上半年可使用;永寧垃圾減量化填埋場工程已建設完成;覆蓋所有村落54公裡的汙水收集管網已建設完成;對除國家傳統村落大洛水村、裡格半島外的沿湖80米生態紅線內160戶民居客棧進行了退出拆遷,隨後將實施生態廊帶建設;瀘沽湖機場到永寧二級路和寧蒗縣城到鹽源縣連接路工程計劃明年底前通車;對老屋基村生態移民搬遷並流轉退出土地實施了生態修復;實行十年禁漁封湖;建成智慧瀘沽湖綜合管理平臺。
「遊客的持續增加給瀘沽湖保護帶來了不小壓力,為了能永保一湖清水,麗江市實施了控湖轉壩工程,摩梭小鎮就是控湖轉壩的核心工程之一。」麗江瀘沽湖管理局局長和振介紹,打造瀘沽湖摩梭小鎮時除了考慮保護瀘沽湖的自然生態及水體外,還主打摩梭文化牌,通過對母系社會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場景再現,打造觀光、體驗和度假旅遊,通過生態保護、文化挖掘提升整個瀘沽湖區域包括永寧壩的旅遊品質,使瀘沽湖區域成為大香格裡拉旅遊圈重要節點。
為進一步加強沿湖經營行為環保監管,麗江市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要求,全面加強瀘沽湖流域環境執法監管,對沿湖10個村400多個餐飲住宿經營戶以及畜禽養殖開展監察,不斷細化、強化環境管理措施,規範治汙設施運行管理和操作規範。建設完善水質自動監測站點,在瀘沽湖湖體增設3個監測點位,每月對湖體和入湖河流水質開展至少1次監測工作……一系列重拳出擊,直指河流汙染的關鍵問題,效果逐步顯現。
麗江對瀘沽湖的治理
也不局限於一域
寧蒗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在2019年8月27日至28日和2020年12月15日,川滇兩省開展了瀘沽湖巡湖調研並召開座談會,就瀘沽湖保護治理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並在全國率先建立跨省、跨部門監管與應急協調聯動機制,率先建立跨省湖泊湖長高層次議事協調平臺,以兩省政府聯合下發的共同保護治理「1+3」方案為指導,開展了聯合疏浚、封湖禁漁、疫情防控遊客流量管控、共建環湖汙水管網等工作,協同做好跨省全湖水環境系統治理保護工作。
為實現依法護湖、依法治湖,在多方協調下,推動了川滇兩省區域聯合立法,經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批,《麗江市瀘沽湖保護條例》於2020年1月1日頒布實施,這是我省首次實踐區域協同立法,破解「一湖跨兩省」「一湖兩標準」帶來的治理難題,開啟了瀘沽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治理的新局面。
來源:雲南日報
撰文:和茜 何嶸
原標題:《【生態】瀘沽湖:護一池碧水蕩漾》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