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自帶「隱形水庫」的水稻育苗秧床,能「任性」地「長」在稻田、山坡甚至水泥地上,實現雜交稻育秧。7月9日,這款新秧床,已妥妥落在湖南省瀏陽市永安鎮坪頭村的水泥地上。
兩種技術結合,簡化育秧方法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水稻種植的勞動力缺乏,種植的人工成本不斷攀升。『雙季改一季』『移栽改直播』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我國本就人多地少,長此下去,口糧安全乃至糧食安全的形勢將日趨嚴重。」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鄒應斌向科技日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農民選擇直播栽培,是因為沒有比直播更為簡便的技術。與移栽比較,直播栽培整地要求高、除草難度大,生育期縮短會導致減產,高產直播稻則易發生倒伏。因此,直播栽培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省工高效。」鄒應斌說,此外,直播稻還存在除草劑用量大、施用次數多的問題,容易導致稻田內鱔魚、泥鰍、青蛙、蚯蚓等生物滅絕,嚴重製約稻田土壤自我修復能力。機插秧是現代水稻生產中最為重要的選擇。不過,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中,機械插秧技術最為薄弱而育秧又是機插秧的重要環節。
為此,2017年,我國重點研究計劃啟動了由湖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牽頭的「機插稻水肥一體簡易場地無盤育秧及機插秧」項目,並且實現了一項機插秧領域的技術創新。
這一技術,將水肥一體簡易場地無盤育秧技術與印刷定位播種技術結合應用,可解決機插雜交稻用種量大、秧齡期短,秧苗素質差、雙季稻品種不配套等技術難題。同時,利用保水材料構建水肥一體化的固定秧床,形成育秧的「隱形水庫」,簡化了機插水稻的育秧方法,大幅降低了育秧成本。
育秧「神床」可降低50%成本
據課題組介紹,機插稻水肥一體簡易秧床的構建分「雙層」設計,底層為「隱形水庫」,既具水肥儲蓄的倉庫作用,又具帶孔的通透作用,為育秧供給水肥,省工、省時、節本、高效、安全。
鄒應斌介紹,現有機插秧育秧技術要用到塑盤,此法育秧播種前需人工擺盤,機插後又需回收清洗,還要有專用秧盤儲藏場地。還有一種雙膜育秧,儘管前期所需材料和投資成本均較少,但在實操中,雙膜育秧需將帶土秧苗切割成長方形秧塊,使其能放入插秧機的秧託中,這樣的切割不僅對秧苗有嚴重損傷,且全程耗時費力,「不管是塑盤育秧還是雙膜無盤育秧,也不管用基質還是泥漿,整個育秧過程均需嚴格管理水分和肥料,耗時耗力,存在因管理不當而使秧苗出苗不整齊、死苗等風險」。
而這款新型育秧「神床」,底床可反覆使用3年以上。除不限育秧場地,育秧基質還可就地取材,培育出的秧苗既可機插也可手插,秧齡期已可延長到30天。「應用該秧床育秧,每畝大田育插秧費用在200—250元,可減少雜交稻種子及育秧成本一半以上。」鄒應斌說。
「對於水稻散戶種植,省去了育秧的麻煩,因此可望恢復水稻育苗移栽,遏制直播稻、一季稻的發展。」鄒應斌說。據悉,該技術已在湖南瀏陽、安仁、常寧、寧鄉、赫山5個縣(市)實現示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