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在歷經提前上映、觀眾退票,再到無限期推遲的劇外反轉後,終於迎來說在年末和大家熒幕相見。
同樣讓大家一盼再盼的《妖貓傳》,也在12月22號上映。
12月的內地影市是屬於國產片的。
《妖貓傳》《奇門遁甲》《芳華》《機器之血》《妖鈴鈴》……
賀歲檔臨近,國產大片們扎堆來襲。
這其中既有陳凱歌、馮小剛等大導演的新作,也有袁和平的武俠、成龍(這會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嗎?)的動作等經典的類型電影。
除了賀歲檔,國產大片,今年依舊不缺爆款。
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突破500億元大關,創下新紀錄。
耍家、大咖、專業的、業餘的,每個人在市場中魚目混珠。
因為主演、題材、投資……這一年的國產電影總有那麼幾部讓我們眼前一亮。
或是爆紅、或是高冷、或是搞笑……
其實我是個演員
為何我們始終欠他張電影票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每當星爺的專屬BGM一響,大多數人腦子裡都是各種煙花炸開。
2017開年,周星馳用《西遊伏妖篇》為內地票房炸開了第一束煙花。
星爺的電影,大家總要等到失去後才知道珍惜。
總是在無釐頭嬉笑怒罵中讓你悟出一些道理,是周氏電影最大的特色。
雖然導演是徐克,《伏妖篇》依舊保持了這一貫無釐頭風格。
對「西遊」這一熱門IP顛覆性的奇想,大智若愚的唐僧,暴戾的孫悟空……
周星馳的西遊,是大智若愚的唐僧之於徒弟三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西遊。
是被降服後依舊魔性未除的孫悟空。
是總在錯過的西遊。
是人妖平等的西遊。
讓傳統西遊變得歡聲笑語,又帶著暗黑的色彩。
道理都在每個畫面的字裡行間,能不能悟出是觀眾的事。
也有很多人罵《伏妖篇》爛,星爺的電影並不爛,而是大家跟不上他的成長速度。
十年前的電影,大家看的時候只懂得哈哈哈哈也就完了;等到十年後經歷過的人,才慢慢懂得了星爺哈哈哈背後的那些道理。
於是有了笑著笑著就哭了的說法。
於是等星爺頭髮花白後,他曾經的作品一再封為經典,人人喊著欠他一張電影票。
如今一再創造票房新高,可觀眾們卻叫囂著經典難回。
什麼叫經典難回?
他的電影從來不爛,只是大家都還活在回憶裡,總一廂情願的希望星爺拍成以前那樣的電影。
改變的不是周星馳的電影,而是觀眾的心境。
哪怕再拍一部十年前一模一樣的電影,觀眾依舊不會滿意的,因為觀眾只是想藉由興業的電影,找回十年前的自己而已。
是誰說國漫陽痿
終於等來部成年人看的動畫
這一年,國產動漫又飆出了一匹黑馬。
《大護法》讓觀眾看到,國漫也可以以這種黑暗的方式出現在銀幕上。
這是國內首部分級的動畫,13歲以下兒童不建議觀看。
中國動漫走了這麼久,我們終於等來了一部拍給成年人看的動畫。
這是一個講述奕衛國大護法為尋太子誤闖花生鎮,捲入一場被欲望支配陰謀中的故事。
全片充滿各種暴力血腥的場面。
成人題材和政治隱喻在當前形勢下尤其難得。
不再是一味的白目,國漫逐漸有了自己的森羅萬象。
讓大家不再浮於動畫平面視覺,而是從內容上深思。
隨著目前國內市場對動漫越來越高的關注,大多急功近利的團隊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如何才能成為爆款」。
也幸好,即使不完美,即使問題一大堆,仍然還有《大護法》這類的電影能夠堅持做自己的東西。
國產電影硬起來
《戰狼2》史上最高票房紀錄
這一年,《戰狼2》給了觀眾無比震撼的驚喜和意外。
今年夏天最燃最火爆的國產電影票房奇蹟非《戰狼2》莫屬。
吳京耗時4年精心打造的《戰狼2》大獲成功,屢破華語影視記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裡程碑。
《戰狼2》4小時票房過億,三次刷新華語影史單日票房記錄,短短11天就打破《美人魚》此前創下的33.92億元記錄,成為國產電影歷史最高票房紀錄。
中國影視首部票房突破50億的電影,最終票房累計56.8億。
僅僅中國內地累計觀影人數1.59億,進入全球票房排行榜55名,唯一一部非好萊塢出品的電影躋身全球票房100強。
《戰狼2》根據「利比亞撤僑」改編,講了一個愛憎分明的退役特種兵冷鋒在非洲某國暴亂時,與我國海軍一起解救當地同胞的故事。
電影各種激情打鬥、槍林彈雨的爆炸場面看得人腎上腺素狂飆,撲面而來的軍人血性、責任擔當和愛國情懷感染著每名觀眾,喚醒了沉寂在觀眾內心深處的英雄情結和民族血性。
如果說《戰狼1》的主題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保護;那麼《戰狼2》的主題則是「無論你在何方,都能把你接回來」的保障,民族自豪、自強感油然而生。
今年這個夏天「當你在海外遇到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響徹整個中國大地。
雖然有觀眾說影片太過個人英雄主義,但整部影片所弘揚的愛國主旋律和國家強大的民族自豪感依舊讓人驕傲和熱血。
瑕不遮瑜《戰狼2》稱得上是一部商業和主旋律兩不誤的電影佳作。
票房撲街怪我咯
再大的製作,消費者只關注抄襲
這一年,與《戰狼2》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三生三世十裡桃花》。
粉絲電影最佳代表當屬影版《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在中國粉絲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三生》的出現給了一個很好的啟示:大眾買單誠意最先。
影版《三生》作為網絡文學超級IP雖因「抄襲」飽受爭議,但上映前憑藉楊洋劉亦菲等高顏值大流量主演、好萊塢特效製作團隊依然獲得了超高的關注。
與劇版《三世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低開高走逐漸爆紅相比,影版《三世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上映後口碑票房卻持續低迷。
上映後依靠粉絲熱烈捧場最終票房5.35億元,排名中國古裝電影票房第二,不過與發行方傳言的保底8億,相差依舊不少。
與《三生》的高票房相對的卻是電影口碑極端兩極分化,截止12月豆瓣將近13萬人打分,近一半一星差評,評分僅僅4.0。
這是一場粉絲觀眾和普通影迷之間的較量。
雖有張藝謀御用攝像趙小丁,獲得過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的安東尼·拉默裡納拉,範冰冰設計「東方祥雲」龍袍禮服著勞倫斯·許三人坐鎮,但影版版依舊水土不服,作為東方仙俠的《三生》卻為中國觀眾打造了一副西方魔幻世界。
電影中上至服化道、特效,下至演員演技、電影剪輯、敘事結構都被觀眾被裡裡外外吐槽個遍,甚至被笑稱行走的PPT加長版MV。一度被評為2017年度最失望電影。
上映時無人問津
關注了被我們遺忘的那段歷史
這一年,《二十二》給觀眾打了沉痛的一針。
不難想像,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二十二》這樣一部紀錄片一旦上映很容易被各種商業影片衝擊得不見排片蹤影……可它卻實現了從無人問津到票房過億。
有人曾說當中國的紀錄片票房過億了,那紀錄片的春天也就到了。
在這之前《二十二》的經歷也算曲折。
沒有投資方,憑藉錢和眾籌的方式拮据拍完整部影片;
沒有宣發費用,只能賣力找明星錄製VCR;
排片困境,只能藉助明星在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增強口碑……
夾縫中生存下來的《二十二》當然也佔了有利條件。
它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並在世界「慰安婦」紀念日這天上映,第二天便是日本投降日;從明星的宣傳到各大媒體的不斷炒熱,《二十二》口碑暴漲。
《二十二》的成功不能算作偶然,當然算不上紀錄片迎來春天。
畢竟觀眾還沒有將觀看紀錄片形成一種習慣,紀錄片的拍攝依然面臨著重重困難;從導演郭柯一人包攬全局的狀況來看,好的製片人的缺失也是其中的問題。
難能可貴的是,它以一種溫柔的方式展現戰爭中受難婦女的日常,進而達到讓每個人銘記歷史的目的;原本可以在商業片領域輕鬆發展的導演郭柯,卻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選擇了前景未知的紀錄片,並為之堅持了五年;新題材在青年演員的鏡頭下得以展現,也讓觀眾對中國電影增強了信心。
用內容打動觀眾
開心麻花創造了一個開心神話
這一年,開心麻花《羞羞的鐵拳》再次創造票房神話。
這是一部宣發極為成功的影片,以22億票房成績一舉超成為國產2D影片票房冠軍,「有品質的喜劇」成為了開心麻花的標籤。
《羞羞的鐵拳》與開心麻花以往的電影作品一樣,脫胎於舞臺劇,根植於都市人群,是經過市場認證、團隊商討、觀眾檢驗、反覆打磨之後的高質檢作品;它的笑點節奏也是經過千百次劇場環境進行的打磨;表演和人物,經由全員參與之後,更像是經過量身定製。
正是由於開心麻花團隊的影響力,在宣發的過程中避開了影片在明星陣容上的劣勢,打造「開心麻花第三部電影」的合家歡全民喜劇,大量輸出關於「影片脫胎於話劇」、「經過市場反覆認證檢驗」、「具備品質保證」等輿論引導強勢進入國慶檔。
《羞羞的鐵拳》在宣傳期中線上線下相互配合,提前一個多月開啟50城40天全國路演,展開現場活動不重樣的花式宣傳;提前半月進行超前預售和超低票價為影片佔得先機,同時與各大品牌推出聯名定製產品,使影片獲得了更高的曝光度。
當然,《羞羞的鐵拳》也證明了內容接地氣究竟有多重要……
馬雲爸爸拍電影
有錢就是任性只要你開心就好
這一年,中國電影多了一位「新人」。
在他的背後有中國千千萬萬個敗家娘們成就了他在一天就能銷售1207億的輝煌成績。
他就是馬雲。
相對於這個名字,大眾更喜歡稱呼他為「馬爸爸」。
作為商人的他無疑是成功的,作為演員觀眾給出的答案是「有錢任性」。
2017年10月28馬雲發微博:「那一夜……那一夢!」並配上電影《功守道》海報,宣布正式開啟「個人演繹」生涯。
該電影擁有豪華的明星陣容可謂「前無古人」,更有袁和平、洪金寶、袁和平、洪金寶、程小東擔任武術指導。
「一日馬師傅走在大街上,見綠草紅花掩映間有「華山派」三字。他雙目微合,開始了與各大武林高手對決的巔峰時刻」。
分別對打法式拳擊高手,日式黑帶傳人,泰拳門派,詠春大拿等武林人物,這些人都被「太極」所擊敗。
回到現實,原來「華山派」後面還有「出所」二字。
電影旨在向對中國功夫做過貢獻的前輩們致敬,向中國文化致敬,並與全世界分享中國文化,又一次讓外國的朋友對中國的太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這個角度來講希望以後馬爸爸能夠多拍類似電影。
從微電影的質量來說,如果沒有馬雲、沒有李連杰、甄子丹這些明星的加盟,《功守道》這個故事真是毫無製作的價值。
通過電影宣傳太極文化的同時,也是向阿里巴巴注入一種文化靈魂,增加品牌溢價,實際上就是品牌精神,更蒼白一點的話:個人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拍了一部迎合雙十一的宣傳片,其作用是方便你們剁剁剁……
這是馬雲的個人盛宴,大家都只是陪著他一塊開心,他開心就好,馬雲是被阿里巴巴耽誤的靈魂歌手和喜劇演員。
該電影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現實的道理:原來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對一個「每月掙一二十個億」是很痛苦的人來講,只要你高興就好,作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吃瓜群眾,我們都無所謂啦。
別再只關注吃喝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希望再多點
這一年,總是歌舞昇平的中國電影市場,有了《嘉年華》。
我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也正在直下地獄。
我所了解的電影,不應該只是嘻嘻哈哈後成為茶餘飯後消費者聊天的邊角料。
向來不被我們看好的印度電影突然有了《雄獅》、《炙熱》、《摔跤吧爸爸》這類影片的崛起,讓我們望而卻步。
在燈紅酒綠的中國電影市場,這部《嘉年華》的上映,讓處在「最壞時代」的我們倍感欣慰。
《嘉年華》是文晏導演的第二部長片,入圍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三項提名。
影片講述了圍繞海濱城市中發生的一起少女性侵案所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近年來,國內頻繁曝出各地幼兒園虐童及性侵事件,《嘉年華》作為直面這一系列灰暗事件及敏感領域的國產作品,顯得可貴且勇敢,值得所有電影人與觀眾的尊重。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是一種境遇的反映,我希望觀眾不只是停留在說這個人好與不好,而是要去想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怎樣的一個社會環境造就了他們,其實,他們不是特例,都是生活中普遍而真實的人」。
我們整個社會對於孩子的保護是非常缺失的。
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心理輔導。
有人說,《嘉年華》打破了中國在兒童性侵事件上的沉默,讓國產電影也有了直面當下現實的勇氣與力量。
一如改變了韓國兒童性侵立法的電影《熔爐》《素媛》。
對《嘉年華》我們也在期待著奇蹟的發生。
失職的是整個社會,哪怕一個人做了他該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就可能會被叫停,時代像個巨大的氣泡,氣泡中的嘉年華永不停歇,嘉年華裡的少女白衣翩翩。
既然是氣泡,就有一觸即碎的時候。
2016年,媒體公開報導的性侵兒童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熟人作案佔比70%。
而且,據測算,性侵隱案比例為1:7 。
更多的還隱藏在陰影之下,沒有進入公眾視野。
如果能再多些這樣的題材,以電影撬動現實,即便劇作不夠完美、劇情不夠觸動,那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