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診室來了一位中年大叔:「大夫給我拿點膏藥,我有頸椎病,脖子不舒服,看拿點什麼膏藥好。」「針灸治療頸椎病效果好,你要不試試針灸?」「還是算了吧,三個月前因為頭暈、手臂有點麻在一家醫院拍了片子後診斷為頸椎病,扎了20天針,頸椎病沒紮好,反倒感覺人越來越虛,後來發現自己駝背了,腿走路時有點重,嚇得不敢扎針了就出院了,這不,這個月駝背才剛剛好點。」「當時針灸了哪塊?」「只扎了局部和上肢。」「平時還有什麼症狀沒有?」「脾胃不太好,頭暈,大便平時有點稀」。
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大叔的駝背?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頸椎病的相關知識:
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長時間的低頭看書、辦公,長期枕著過高的枕頭,或者外傷導致頸部肌肉勞損,頸椎的生理曲度變直或者棘突側凸,壓迫到了頸部的動脈、神經或脊髓,臨床常表現為頸部的活動受限和一些功能障礙。臨床中,頸椎病的中醫分型主要有:
1. 氣滯血瘀型:頸項僵硬且偶有刺痛感、頭痛、臉上有斑點、月經血塊多等。
2. 風寒痺阻型:頸項疼痛明顯、頭重如裹、兩臂發沉、陰雨天加重等。
3. 氣血虛弱型:手臂發麻、頭暈耳鳴、失眠健忘、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等。
根據大叔的情況,可以看出屬於頸椎病中醫辯證中的氣血虛弱型。說到這,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針灸的作用:針灸主要是通過針刺穴位局部,激發人體經氣,利用正氣來治療疾病。可能有些人會說:「這樣說來針灸就不治虛證唄」!其實問題出在醫生的辯證選穴上而非針灸本身。眾所周知,穴位中如足三裡、關元、氣海等穴位本身就具有補氣健脾、溫陽散寒的作用,如果針灸這類穴位,是有補益作用的。針對本文案例,假如醫生扎針時以補益氣血的穴位治其本,以肩胛周圍穴位刺激局部氣血,就不會出現大叔上述所說的問題。
在這裡小編提示:針灸對某些病症確實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並非萬能的,用針也有禁忌:1、年老體弱者慎用針灸,過度疲勞、飢餓、精神緊張的狀態下不宜針刺;2、皮膚有感染、出血、潰爛者不予針刺;3、頸項、前胸、後背處的穴位針刺時應掌握角度和深度,避免誤傷重要臟器;4、孕婦的腹部、腰骶區及一些特殊穴位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禁止針灸。
這就要求臨床工作者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既是對病人的負責,也能更好地發揮針灸的作用。
(文中配圖均為資料圖,僅供參考)
(作者 ,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