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文在《回佛對談:宗教生死觀》會議上的講話

2020-11-27 佛教在線

佛教在線10月30日訊:10月18日,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學會會長葉小文先生參加了在北京大學舉行的《回佛對談:宗教生死觀》會議並講話。講話內容如下:

宗教對話 世界和平 社會和諧

——在北京大學「回佛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

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學會會長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葉小文

(2006年10月18日)

很榮幸應北大哲學系和宗教學系的邀請來參加「回佛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趙敦華教授希望我的發言圍繞「宗教對話、世界和平、社會和諧」的宏觀主題展開,這也是我近年來一直非常關注和感興趣的課題。

一、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對話

當今世界,儘管和平、發展與合作是時代的主流,但主流之外暗流洶湧,波詭浪急。不同國家、民族、宗教之間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對立和衝突,正在挑戰人類的智慧與文明。

這種挑戰,更多地來自「恐怖主義」和「單邊主義」的衝突。近百年來,隨著西方強勢文化的擴張,自我中心主義、西方至上主義的思潮招搖於世,「單邊主義」便隨之滋長,與之相抗衡的「恐怖主義」也就相伴而來。「單邊主義」和「恐怖主義」相與爭鋒,造成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之間的難以調和的矛盾和衝突,有人將之稱為「文明的衝突」。於是地區衝突迭起,恐怖活動猖獗,世界一次又一次被恐怖的聲浪所震驚。

在「文明衝突」的噩夢中,主張和平、寬容的宗教不幸被一些人歪曲、利用,他們或是利用宗教問題幹涉別國內政,或是打著宗教旗號製造暴力恐怖,進一步挑起隔閡、猜疑和仇視,引發緊張、衝突和對抗。純潔的宗教也被褻瀆,神聖的宗教也遭踐踏。2000年《世界宗教與精神領袖千年和平大會宣言》憤慨地說,「我們的世界被暴力、災難、戰爭和各種毀滅行為所破壞,而這些行為常常被說成『以宗教的名義』。」

因此,世界之和平,與宗教問題緊密關聯。宗教與和平的關係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世界宗教界尤其是宗教領袖對和平的態度及其國際合作乃顯得格外重要。正如當代著名神學家、宗教哲學家、「全球倫理」和「宗教對話」的倡導者孔漢思(Hans Küng)所言:「沒有宗教間的和平,就沒有國家間的和平;而沒有宗教間的對話,就沒有宗教間的和平。」

因此,世界之和平,需要宗教間的對話。我非常欣賞臺灣靈鷲山佛教社團與北京大學宗教學系合作舉辦的這次「回佛對話」研討會。這是一次宗教學者和宗教領袖的對話。宗教學者思想深邃,對不同的宗教及其精神,以至有關的神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和社會歷史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在研究宗教和討論不同宗教關係的問題時,其方法上的客觀性和語言上的非宗教性,可以幫助一種宗教的信徒對另一種宗教更不帶偏見和更準確客觀的理解,可以為不同宗教的相互理解起到鋪路架橋的作用。而宗教領袖以其對信仰精神的深刻把握、以其獨有的宗教睿智和人格魅力,可以對廣大信徒形成強大的感染力和深遠的影響,從而可以使宗教的對話變成宗教中人的對話,把宗教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變成宗教信徒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

二、宗教對話應重視「東方模式」

以宗教和平乃至世界和平為宗旨的宗教對話,應重視研究和總結中國宗教長期和諧共存的獨特經驗。中國悠悠五千年歷史,從古至今,各種宗教之間,一直能夠互相尊重、和睦共處。這裡沒有文明之間的互相蔑視、彼此踐踏,而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賞;沒有文明之間的以大欺小,弱肉強食,而是有容乃大、海納百川;沒有文明之間的區分優劣、生存競爭,而是互相平等、和合共生;沒有文明之間的孤芳自賞,一花獨放,而是互補共榮、百花齊放。這種人類彌足珍貴的經驗,能否稱之為文明的「東方模式」?

這個「東方模式」,有深厚的文化作為支撐。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56個民族平等相待,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各教和諧共處。這是中華民族講信修睦,崇尚和平的文化傳統所決定的。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內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成功吸收了印度佛教,容納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形成了歷史上多民族多宗教共生共長的良性文化生態。

這個「東方模式」,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國傳統文化對其他文化一直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中國現有的五種主要宗教,除道教外,其他各大宗教均在不同時期由國外傳入,在中國生根、發展。歷史上,各民族和睦共處,各宗教和諧共生是主旋律。

以佛教為例。佛教在公元前後傳入中國後,中華文化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來自印度的文化。到公元3世紀,佛教已廣為傳播,出現了各種學派,到公元7世紀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諸多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派。與此同時,佛教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經過長期融合,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年以後,當佛教早已在印度沒落時,中國保存的大量佛經「反哺」印度,彌補了印度歷史的很多空白。今年4月,由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在浙江杭州和舟山舉行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這次論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大陸召開的第一個宗教多邊國際會議,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目的是要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平臺,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宣示佛教的主張,促進佛教界的團結,進一步強化佛教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以求得人心安寧,促進社會和睦,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論壇閉幕時在中國佛教勝地普陀山發表了《普陀山宣言》,呼籲人類遵循佛陀的教導,實現「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的「新六和」理念。論壇充分體現了中國佛教對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積極回應,也得到來自國內和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位佛教界人士、有關政要、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的積極參與,堪稱中國佛教一大善舉,一件盛事。

再以伊斯蘭教為例。公元7世紀,當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時,中國正處於盛唐時期,但中華文化並沒有排斥這種外來文化,而是允許其自由傳播。到12世紀,伊斯蘭教已大規模傳入中國,宋朝政府特意頒布保護穆斯林的財產法。到13世紀,伊斯蘭教徒遍及全國,元朝政府專設伊斯蘭教事務機構,給予伊斯蘭教傳教者諸多優待。明清之際,以王岱輿、劉智等為代表的中國穆斯林學者,為促進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溝通,採用儒家,包括佛教、道教的概念和術語,來闡釋伊斯蘭的教義、教理,並將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觀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進行融會貫通,建立了帶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中國伊斯蘭思想文化體系。 1300多年來,伊斯蘭教不僅沒有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宗教發生過衝突和戰爭,而且在中華文化的滋潤和哺育下,在中華大地得以紮根、開花、結果,生生不息。經過上千年的發展,伊斯蘭文化已構成中國10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伊斯蘭教界以極大的熱情開展了「解經」工作,動員和組織國內高水平的阿訇、毛拉,對伊斯蘭教教義教規作出權威性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準確解釋,編寫講經範本,規範講經內容,清除極端主義思想對伊斯蘭教基本精神的歪曲,維護伊斯蘭教信仰的純潔性,推動伊斯蘭教的健康發展,促進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與時代進步相適應。2001年中國伊斯蘭教界建立了「解經」的權威機構——中國伊斯蘭教教務指導委員會。教務指導委員會嚴格以經訓為依據,大力倡導伊斯蘭教和平和睦、愛國愛教、「兩世吉慶」、寬容仁慈等基本思想,受到了各界的歡迎和好評。我認為,中國伊斯蘭教在中國和平發展的經歷,向當今這個很不安寧的世界,傳遞著寶貴的「有以告人」的信息。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這三大主要文明的相互對話中,兼有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傳統的雙重文化因子的中國伊斯蘭文化,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今天,這個「東方模式」,有國家的法律作為保障。中國憲法確立了政教分離、各宗教一律平等的原則。中國2004年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其立法宗旨就是「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 這個「東方模式」,更有「促進和諧,人人有責;社會和諧,人人共享」的新的全民建設和諧社會的熱潮所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包括宗教關係在內的各方面關係的和諧。必須加強信教群眾同不信教群眾、信仰不同宗教群眾的團結,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送和風

中國正努力和平發展,對內正構建和諧社會,兩岸要實現和平統一,人類都期盼世界和諧,——都需要「和」,都崇尚「和」,都要「以和為貴」,「以和為尚」。這真是應了一句老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居於世界東方的今日中國,天時地利人和都具足,有「和氣東來」,可「和風西送」。那麼,在中國的文化底蘊中,究竟氤氳著什麼樣的「和氣」?可以向世界送去什麼樣的「和風」?也就是說,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中華文化能拿出什麼樣既有自身特色、又有普世價值的東西,來吸引其他文化的興趣和認同?

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幾千年來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自強、以和為貴」。我以為今天應該強調其中相輔相成的兩條,即《周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倡人應效法天之日月星辰的從不間斷的剛健運行,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提倡人應效法廣袤大地的有容乃大的寬厚、包容,和而不同、和實生物。「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送和風」,應該是中華民族貢獻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要內在地統一起來,並不容易。古人說,「人類之好勝性,本系建設社會各種事業之原動力,惟用之過激,則爭強鬥狠,循環報復,糾紛擾攘,遂無寧日。」「浮躁淺率,偏窄迫促,德不足才亦不足;凝重寬厚,廣大從容,德有餘福亦有餘。」既能「自強不息」,又能「厚德載物」,此乃君子之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通理,中國「德有餘福亦有餘」之真諦。

中國致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內來說,就是要處理好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深刻變革帶來的矛盾和問題。「和諧社會」是激發社會活力的社會,比「平安社會」、「穩定社會」的要求更進一步了,其特點是「和而不死,活而不亂」。所謂「和而不死」,即「和諧」並不是死水一潭的「平靜」。應該說,在計劃經濟的舊體制下,社會表面看起來比現在平靜,秩序比現在好,矛盾和問題也沒現在多。但那時是守著貧困、缺乏活力的暫時「平靜」,是潛伏不安、隱藏矛盾的表面的「平靜」。和諧社會的基礎,則充滿生機與活力,是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是最廣泛地凝聚和發揮一切智慧和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活」了,就難免有「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亂局,但更有「江南三月,鶯飛草長,雜花樹生」的生機。所謂「活而不亂」,即兼顧了效率與公平,矛盾化解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此,和諧社會能夠如天之日月星辰的從不間斷的剛健運行,能夠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強大動力,能夠為社會深刻變革凝聚用之不竭的巨大活力,其深刻的本質,就是「自強不息生和氣」。

構建和諧社會,就必然要求營造一個長期穩定、睦鄰友好、平等互利、互信協作、客觀友善的國際環境;就必然真誠地呼籲全世界人民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迅速和平發展,不能不引起舉世矚目甚至疑慮。近代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大國完全做到「和平發展」,中國卻一定要、也有希望走出這條新路,既通過和平發展來維護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努力實現和平、開放、合作、和諧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內功」,「建設和諧世界」則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外應」。內和,必然期盼外順;內和,必然力求外和。對內致力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就要努力協和萬邦,共建和諧世界。其真誠的願望,就是「厚德載物送和風」。

「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送和風」能夠受到世界的歡迎。因為「和諧」不僅是中國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也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特徵向量,也符合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必能與時俱進、與時俱豐,與世共享、與世共榮。

昔稱「紫氣東來」,今有「和氣東來」。人嘆「文明衝突」,我有「和風西送」。「東來」的,是努力建設和諧社會而生長、而凝聚的自強不息、和實生物之「和氣」;「西送」的,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而呼喚、而弘揚的厚德載物、協和萬邦的「和風」。(圖片來源:了意法師)

 

回佛對談相關新聞圖片


    了意法師代創辦人心道法師念致辭稿


    會議總結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臺灣各大宗教領袖對談 共探從宗教關懷看生命意義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08年12月3日上午,「2008國際宗教博覽會」之宗教領袖對談大會在臺灣大學工學院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舉行,此次會議主題為「生命在呼吸間——從宗教關懷看生命存在之意義」,以期培養市民包容多元的宗教文化觀,從生命核心價值的角度欣賞宗教之美,豐富宗教儀典的學識,並通過各宗教領袖的對話,啟迪人心,尊重生命。
  • 葉小文:彌勒的微笑 是世界最美好的表情
    彌勒佛的微笑,慈祥和樂,包容天下,是東方智慧和文化的代表,全國政協文化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在開幕式上通過遠程視頻,詮釋「東方的微笑」。葉小文表示:作為寧波地域文化的代表,千百年來,布袋彌勒的形象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彌勒菩薩給眾生快樂,讓人感受到和睦、和樂,因此他的笑容被稱為東方的微笑,這是世界最美好的表情。
  • 西藏召開和諧模範寺廟暨愛國守法先進僧尼表彰大會 吳英傑講話
    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和全區宗教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6年度全區和諧模範寺廟暨愛國守法先進僧尼創建活動,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上午10時許,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
  • 四川省宗教界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
    省委副書記、省委宗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鄧小剛出席系列活動並講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田向利出席活動並主持座談會。上午,全省宗教活動場所統一舉行了升國旗儀式。在峨眉山市佛教協會駐地,鄧小剛參觀「善行四川」、宗教中國化示範場所建設成果展和宗教界書法、繪畫藝術展,觀看「我和我的祖國」文體展演,出席「愛國愛教愛家鄉」座談會並講話。
  • 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本報訊  (記者鍾智躍)近日,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重要講話精神,研究我市貫徹落實意見。市委書記陳敏主持會議。  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鄉親們的回信、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的致辭、教師節重要寄語、對做好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 習近平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敏銳抓住...
    習近平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敏銳抓住歷史機遇 加快建設網絡強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 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編制情況的匯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月22日召開會議,聽取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編制情況的匯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 「踐行新使命 忠誠保大慶」習近平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攜手奮進邁向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5月7日至8日,全國公安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公安工作明確了大政方針、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家對公安工作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和讚譽,紛紛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支持公安機關依法履職盡責,期待公安機關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職責使命,給予廣大人民群眾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紹興市佛協第五次代表會議召開 淨芳法師蟬聯會長
    紹興市佛協第五次代表會議召開徐明光副市長在開幕式上作重要講話紹興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黃文剛局長作重要講話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倪善貴部長出席會議來自全市各地寺庵的100餘位代表、特邀代表參加了會議。徐明光副市長在開幕式上作重要講話。
  • 浙江省天主教第九次代表會議勝利閉幕
    12月31日,浙江省天主教第九次代表會議順利閉幕。會議總結回顧七年來浙江天主教的工作成績和經驗,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標,並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班子。省民宗委副主任陳振華出席會議並講話。多年來,我省天主教「兩會」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和民主辦教原則,依法依規開展宗教活動,自覺抵禦境外宗教滲透,團結帶領全省廣大神長教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省天主教領域總體保持和諧穩定。陳振華指出,新一屆省天主教「兩會」班子要在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上展現新擔當。
  • 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
    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某一種宗教的自由,也有在同一宗教中信仰某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信教公民同不信教公民一樣,享有同等政治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權利,不會因信仰不同造成權利上的不平等。
  •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編者按:自古以來,生死問題就是人類最為關切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宗教都必須解答的問題。所以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的信仰,被成千上萬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都包含了對人類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隱患——死亡的最終解決的承諾。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義、教理之不同而對生與死的看法各異,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觀。
  • 中共翼城縣委十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王淵作重要講話
    11月17日,中共翼城縣委十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市委常委、縣委書記王淵主持會議並作重要講話。縣委委員、候補委員參加會議。會議宣讀並表決通過了《翼城縣鄉級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的實施方案》。會議強調,實施鄉級行政區劃調整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事關長遠、意義深遠、責任重大。要深刻認識鄉級行政區劃調整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優化我縣城鄉布局結構、促進鄉村振興、推動融合發展、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舉措,對於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延長縣公安局召開全警會議學習貫徹省市領導講話精神安排部署當前...
    1月11日上午,延長縣公安局召開全縣公安機關會議(周例會),傳達貫徹近日省市領導講話精神,安排部署當前重點工作。縣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薛曉明主持會議並講話。局黨委班子成員、各所隊室負責人、機關民輔警參加了會議。
  • 白虎觀會議:儒學神學化與「三綱六紀」
    讖緯神學神化劉姓皇權,奉孔子為宗教主,將儒學發展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而成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態。漢章帝時,召開白虎觀會議,形成神學法典《白虎通義》,一方面對董仲舒的神化儒學廣泛繼承,一方面大量吸收讖緯思想,神化王權、神化等級秩序、神化道德,儒學神學化最終完成。
  • 【永年要聞】我區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會議
    【永年要聞】我區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會議 2021-01-08 2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灣寫真:王作安與臺灣基督教牧師們的對談(圖)
    前一天,這位牧師剛剛與以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負責人身份來臺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初次見面,他不知雙方會如何展開當天的對談。偌大的會場,牧師、長老們正襟端坐,面對前排10位大陸賓客。  在會場藍底紅字「熱烈歡迎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一行蒞臨推動兩岸基督教交流座談會」字幅下,這場交流以王作安一席演講開啟。
  • 仙峰寺、菩薩谷與鬼佛像——淺談《只狼》中的日本宗教文化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日本這種奇怪的宗教氛圍?本期文章筆者便與大家探討一二。曖昧的宗教信仰日本文化廳有一份統計,說日本所有宗教的信徒加起來總數超過兩億人次,但奇怪的是, " 有宗教信仰的人" 僅佔全國人口的 3 0 % , 這就是說,傳統的宗教理論對日本人的宗教觀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一個人既可信仰某一宗教的多種派系, 又可信仰不同類別的多種宗教。
  • 省委常委班子召開2020年度民主生活會 樓陽生主持會議並講話
    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會議並作總結講話。中央督導組有關同志到會指導,並進行了點評。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參加。省政協主席李佳列席。省委對開好這次民主生活會高度重視,認真貫徹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精神和中央有關要求,會前進行了認真準備,深入學習研討,廣泛徵求意見,逐一談心談話,精心撰寫對照檢查材料,為開好民主生活會奠定了紮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