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多麼美好的字眼,無論是本意的春色盎然,還是引申的青澀年華。青春是青年人的主場,青春也是中年人回憶的陣地。青春是夢想的交響曲,青春是現實的奏鳴曲,青春是人生指揮棒最初揚起的進行曲。青春既是蝸牛,又可以是黃鸝鳥,堅毅的、飛翔的、踏實的、奮進的,學而時習之。李臻言與方小萵的相逢,對於他是意外的,對於她也是意外的,兩個意外撞在一起,卻是最為美好的時光。
方小萵的主動,逐步打破、化解和刺激了李臻言封閉的自我,從而使得他與童年、與往事、與父親、與恐懼的和解。李臻言的聰敏,他的才華又給了不是那麼自信的方小萵現實的力量,來自被愛一方的幫助,讓她發現並可以掘進自己的天才,原來狐狸也可以是刺蝟,而刺蝟當然也能是狐狸。人生的路啊,既參差不齊又千變萬化,能夠在青春期就發現自我的本心和才華,相互激勵那就是極好的。
當方小萵回憶起小時候聽到鋼琴聲,那份初心告訴李臻言和觀眾,音樂作為夢想,最好還是有初心,只要發自肺腑的感動、摯愛,才能讓青春與興趣相得益彰,才可以在未來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保持穩定向上的動力,才能夠突破一級又一級的關隘。畢竟,美好的藝術,也是能夠被他人感知的。追夢是欣慰的,也是刻苦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音樂(無論是歌唱、彈琴還是指揮),首先是自我人生感悟與技巧表達的契合,又是需要與他人進行配合的集體行為,即便是獨唱,也需要對詞、曲和配樂進行靈魂上的溝通。
人既有抽象的形上學的思,更是社會動物時時刻刻處於紅塵之中。湖南衛視正在播出的、張新成和林允主演的《蝸牛與黃鸝鳥》,作為一部以音樂、青春與夢想為主題的現實主義作品,對於觀眾來說,還是相當友好的。這友好,既是音樂旋律的體貼,又是青春少艾的肆意。當代中國人生活在和平時代,確切說是在和平國度,青年人可以愜意的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來發展,獲得比前輩更為美好的教育可能性,也可以更為自然的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現代人的人生轉折點更多是自由選擇(而不傷害他人),換專業、換賽道,有難度、有挑戰,更為從容。
相對於彈鋼琴,李臻言愛做指揮的自己,其實這無非是相近專業的跨界,兩者並不必然矛盾。2020年高考剛剛結束,相信很多學生到大學之後,也會發現所選專業未必是最適合自己,這也許是父母的意見不對付,也可能是自我更有別一種才能。在大學裡改專業的比例,自然是不高。那麼,怎麼辦呢?我想所選專業和興趣都認真學,在青春時期多學一些沒有害處,一般來說也累不壞,營養充分、勞逸結合,在集體中和一幫人一起,彼此發現、彼此鼓勵、相互認識、相互肯定。李臻言在國內還是在法國,學習還是比賽,珍視的是團隊,是激揚的青春,內心從容的前提是自己需要別人,而也被別人需要。無論是下裡巴人,還是陽春白雪、高山流水,總是需要知音的。最高雅的音樂,如果沒有知音,天籟之音也相當於不存在。音樂,是社會性的存在物。青春,則是進入社會的總基礎。
大學畢業後,到社會、到職場,沿著自己選擇的專業走下去,或者再換專業也很正常。根據智聯招聘等企業提供的數據,畢業十年之後,大約有五六成的大學生從事的職業與大學所在的專業無關。首先,這是社會發展速度太快,無數新職業出現。其次,這也是太多人在社會實踐中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行業。
那麼,大學還要孜孜以求的學習嗎?當然是非常需要的,正如高考本身是測試學生的智商,大學是繼續檢驗學生的學習能力,既包括指定的,更包括選修的,尤其是與本專業交叉的、邊緣的、無關的,總之是能力和耐心的綜合。劉俊傑導演的《蝸牛與黃鸝鳥》,造的這個藝術夢,是對青春的讚歌,又是對藝術的激賞,也很坦誠的向青年觀眾指出人生是變奏曲,主導者是在我,夢想要想在未來實現,一切從現實開始。現實不意味著拘束,而是一切皆有可能,但又不能脫離現實的基本面,找到自己的才華,表達自己的精彩,這樣的追逐夢想才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