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各樣的鳥類以不同的方式遷徙,它們幾乎佔有了所有的遷徙之最。毫無疑問,鳥類因為具有飛行能力,讓它們成為遷徙距離最遠的動物。
鳥類旅行"之最"
棕煌蜂鳥,它們的體重只有個小硬幣那麼重,可卻能夠從美國阿拉斯加南部飛到墨西哥中部,遷徒4000公裡。漂泊信天翁的成展可達3米或更多,它們能夠不著地飛行10個月,在南極洲附近的海洋飛行達2方千米,只在水面漂浮著休息。大多數遷徙鳥類都以每小時30-70千米的速度飛行。從西伯利亞遷徙至澳大利亞的針尾羽燕能夠以每小時170千米的速度飛行,這速度超過了高速公路的限速。
斑尾鷸是不間斷飛行最遠的鳥類之一,它能夠在不進食也不休息的狀態下連續飛行9整天,從美國阿拉斯加到紐西蘭,飛越1500千米。生物學家使用衛星標籤追蹤斑尾鷸,它們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6千米,在飛行過程中,它們通過"關閉"一側大腦進行睡眠,這是一種高明的節省能量的方式。它們的脂肪超過總體重的1/2,來支持遠途飛行之旅。
人們通常認為北極燕鷗的遷徙路線是全世界最長的。它們從北極飛往南極,之後再飛回來。這有什麼好處呢、—它們每年都可以比其他生物享受到更多的陽光,因為它們在北極附近度過北半球夏季,在南極洲附近度過南半球夏季。
為何鳥類要進行遠途遷徙
遷徙的途中危險重重,抵達溫暖的家園需要面對各種挑戰。每年秋天,主要迫於對食物的需求,北美的鳥類和其他動物向南方遷徙,因為冬天北美的大地被白雪覆蓋,它們很難找到昆蟲和水果。一方面,對於大多數鳥類,北美根本沒有足夠的食物;另一方面,南部溫暖的氣候裡,鳥類不需要那麼多能量來保持體溫。
但是,它們也不能常年呆在南部,因為南部本身就有其他的鳥類和動物生存,繁殖期來臨的時候,食物與巢穴之爭將會是恐怖的。尋偶築巢、產蛋並且哺育後代都需要能量和空間,如果各個物種發散分布那麼對於食物和空間的競爭將會大大減弱。當北美的鳥類在陽光燦爛的冬日向墨西哥、美洲中部和加勒比島群遷徙時,它們抵達的將是一個競爭減弱、並且空間增大8倍的區域。
荷爾蒙控制鳥類進行旅行
遷徙時間的確定取決於很多因素,晝長的變化是一個重要指標。秋天,晝長變短預示著遷徙季節的來臨;而春日逐漸延長的晝長則提醒著鳥類該飛回北方了。晝長的變化與鳥類體內的變化同時發生,動物體內荷爾蒙(一種幫助平衡體重、生殖等多項指標的化學物質)數量的改變促成了這些變化。
晝長與荷爾蒙可能為鳥類提供了遷徙開始的大體時間,而天氣則決定了遷徙開始的具體時間。鳥類通常都會根據適宜的風力和風向來確定遷徙的開始,風會為它們的飛行提供便利。鳥類可以預知冷空氣的降臨,並且在那之前起飛。或許,在一個月朗星稀、風向適宜的夜晚,夜空中會出現大群遷徙的鳥類。
遺傳引起遷徙本能
即使沒有晝長減短、食物短缺和氣溫下降這些明顯的線索,鳥類也是會遷徙的。它們本能地知道什麼時候起飛、飛向哪裡以及飛行多久。在實驗中,囚禁在籠內的鳥類會出現遷徙興奮的現象。在每年的特定時間內,它們會在籠中上躥下跳。這並不是無序的飛行,而是飛向一個特定的方向。這種行為持續的時間,與它們野外遷徒中的同類飛行的時間大致等同。
在實驗室常年人造燈光照射下的鳥類仍然會展示出遷徙興奮,它們體內似乎存在內部的時鐘機制,預示著遷徙的時間。遷徙興奮說明遷徙是一種強烈的本能,是一種鳥類在出生時就有意識的事情。儘管鳥類會根據日光、溫暖的春天和食物的供給來調整它們的行為,但遷徙的行為卻是固定的。
甚至,鳥類遷徙的方向都是具有遺傳性的。德國的研究者將兩種不同種群的黑頂林鶯進行交配—德國黑頂林鶯和澳大利亞黑頂林鶯。每年秋天,德國黑頂林鶯向西南方向遷徙,到地中海西岸過冬;澳大利亞黑頂林鶯向東南方向遷徙,從地中海東部遷徒到非洲東部。這兩個種群的雜交後代展示出遷徙興奮,並且向正南方向上躥下跳中和了它們父母的遷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