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近日,一位網友在微博上摩挲小老虎的肚子的視頻,登上熱搜。視頻中小老虎非常享受網友的摩挲,萌萌的表情讓網友們的心都融化了。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而在抗戰時期,我國有一位專門畫虎的大師,把老虎當作自己的孩子,通過畫虎彰顯民族抗戰鬥志,作品在美國巡展,讓全世界認識了中國虎。他是誰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張善孖(1882~1940),名澤,字善,號虎痴,四川內江人。現代名畫家,張大千的二哥,一代畫虎大師。10歲入私塾,同時跟從母親學畫,後拜入書畫大師李瑞清門下,還跟從過形意拳大師寶鼎學習內功。
少年張善孖任俠使氣,19世紀晚期,四川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洋教鬥爭。1899年,年僅17歲的張善孖參加了餘棟臣第二次反洋教起義,並親率200名青年攻打重慶大足教堂。後來起義被鎮壓,張善孖被通緝,流亡日本。
1903年,張善孖進入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經濟系,以期「實業救國」。不久又進入明治大學美術專修班學習繪畫。1905年,張善孖參加了同盟會。1907年,張善孖回國參加四川保路運動,幫助革命黨人刺探情報,並發起四川內江保路同志會。辛亥革命後,張善孖出任川軍陸軍第一師第二旅少將旅長,「工武事,精騎術,能於馬上雙手放槍」。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張善孖率部參加了四川討袁總司令熊克武的隊伍,失敗後,被列為全國要犯,袁世凱設萬金點名通緝懸賞。張善孖再度流亡日本。
養虎崽自號「虎痴」
張善孖(右)與張大千(左)在調教老虎
1917年,張善孖歸國,1926年,張善孖辭去公職,移居上海,成為職業畫家,曾先後擔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張善孖主攻畫虎,為了提高畫虎技藝,曾先後養過兩隻老虎。第一隻是1917年從日本歸國時帶回來的幼虎,三年後老虎病死。1932年,抗日名將郝夢齡將軍在貴州捕獲兩隻乳虎,贈與張善孖,途中一隻病死,張善孖親往漢口迎接另一隻。當時沒有船敢運載老虎,張善孖便搭載何應欽的軍火船把老虎運到南京。從南京到蘇州的火車也不敢運載,張善孖就一路抱著小老虎,坐在行李箱裡回到蘇州,把它豢養在蘇州住所芍藥圃網師園內。
張善孖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給老虎取名「虎子」,自稱「虎痴」,別人則尊稱他為「虎公」,平日呼老虎為「虎兒」。「虎公」對「虎兒」不上鎖鏈,不關鐵籠,任其在園中自由活動,平日裡仔細觀察揣摩老虎的生活細節。慢慢地,張善孖達到了提筆畫虎,可以從老虎身體任何部位畫起的境界。
老虎亦對張善孖俯首帖耳,晚上餓了就到張善孖床前把他拱醒,張善孖就給它調一二十個雞蛋;客人來了,老虎便靜靜地聽賓主交談,客人走了,它便送到門口。張善孖的收徒儀式很特別,徒弟們連老虎都要拜。
後來,「虎兒」長大了,為防止野性難馴,張善孖便到蘇州報恩寺,讓印光大師度化它。「虎兒」頗具佛性,聆聽講經兩小時而不動,印光大師賜其名「格心」。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善孖一家遷離蘇州,把「虎兒」交給學生吳子京照料。不久,吳子京為躲避空襲暫離蘇州,怕它走失便鎖在籠子裡,三天後回來發現,「虎兒」已經死了。
張善孖聞訊後,傷心得好幾天都不吃飯,把自己關在畫室裡畫畫。他為「虎兒」在蘇州網師園芍藥圃立了一塊墓碑,至今保存完好。
頂著日寇的炮火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大片國土淪喪,張善孖舉家遷往重慶大後方。他滿懷悲憤地說:「今日第一事為救國家於危亡」;「恨吾非勇士,不能執幹戈於疆場,今將以吾畫筆寫出吾之忠憤,來激蕩志士,為海內藝苑同人倡」。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戰宣言,張善孖作為中國美術界抗戰的特邀代表出席了會議。
1937年12月,張善孖到達武漢。一路目睹日機轟炸,張善孖憤怒難抑,在所住的布店裡就地取材,用兩批大白布拼接而成長兩丈、寬一丈二尺的巨幅畫布,揮毫「猛虎撲日」圖,作畫的時候,日機就在頭頂盤旋。
這幅圖上有28隻猛虎,象徵當時中國28個行省,他們都勇猛地撲向的那一線落日,象徵著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日本。張善孖把這幅畫命名為《怒吼吧,中國!》。
張善孖畫作《怒吼吧,中國!》(1937年)
張善孖作畫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在一旁圍觀,快畫完的時候,日機又來轟炸,大家勸他躲避,他手握畫筆,擲地有聲地說:「我一定要把這個畫完!」他在畫的左下方題字道:「雄大王風,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勢吞小丑!」
巨畫完成之際,一位飛行員來訪,看後激動地說:「我前方忠勇將士決心保衛武漢三鎮。枕戈待旦嚴陣以待,如猛虎下山痛擊來犯日軍,以報答張先生的一片苦心。」時人評價,張善孖的抗戰國畫,開了美術界國畫形式抗日宣傳畫的先河。
奔走海外為抗戰
張善孖的老虎圖高掛在紐約世博會
1938年底至1940年10月,張善孖出國以畫展形式,向國際社會宣傳抗戰,募集捐款,進行國民外交活動。張善孖在周恩來、林森、許世英等人的贊助、安排下,由羅馬天主教中國教區于斌大主教、比利時籍梅雨絲教士陪同,帶著180多件畫作,行程遍及越南河內,比利時布魯塞爾,法國巴黎,美國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費城、舊金山、波士頓等城市。張善孖所到之處,舉辦畫展,進行義賣,為抗戰募捐,同時宣傳中國的正義立場,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贏得了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友誼,爭取到廣泛的國際支援。巡展畫作包括上文提到的《怒吼吧,中國》,還有為配合國民政府舉辦的「八·一三」一周年紀念活動,創作於1938年5月的巨幅作品《中國怒吼了》。
《中國怒吼了》由兩大素帛拼成巨幅,上畫雄獅足踏日本富士山,其怒吼驚天動地,雷霆萬鈞。圖下題的是當時的抗日宣傳歌詞:「中國怒吼了,中國怒吼了。誰說中華民族懦弱?請看那抗日烽火,照耀著整個地球。中國怒吼了,中國怒吼了。我們已團結一致,萬眾奮起,步伐整齊,不收復失地不休。中國怒吼了,中國怒吼了。「八一三」浴血搏戰,愛國健兒,奮勇直前,殺得敵人驚破膽。」張善孖創作此畫時,「奪髯揮筆,義憤形於顏色。」
此外,張善孖還特地為1939年新年出版的周刊《大俠魂》封面畫有另一幅《中國,怒吼了》,畫面依舊為一怒吼雄獅足踏日本富士山,山在獅左足下呈塌陷之勢,寓意日本帝國主義必敗。這兩幅雄獅圖一先一後、一大一小、一繁一簡、一工一寫,相得益彰,極大地激勵了中華兒女的抗戰情緒。
因畫結緣「飛虎隊」
1940年初,美國空軍上校陳納德率志願飛行大隊援華作戰,張善孖嘉其行,創作《飛虎圖》贈陳納德。《飛虎圖》上畫兩隻帶翅膀的老虎在如洗的晴空中飛翔,鳥瞰下面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紐約市區,左下方落款為「大中華民國張善孖寫於紐約」。題款識:「舉目河山小,揮筆宇宙間,偶然三昧戲,呼出二虎來。辛未仲春虎痴,張善子寫於大風堂,並鈐有兩小白文印 善孖、張澤及大風堂朱文印等三印章。」陳納德對《飛虎圖》非常珍惜,該圖現藏於美國國家博物館。
後來在1942年3月,應駐華盛頓中國軍需處的請求,迪斯尼協會的羅伊·威廉斯為志願航空隊設計了的隊徽,也是一頭插翅的猛虎,時間晚於張善孖。與張善孖畫作不同的是,這版老虎飛越的是象徵勝利的字母「Ⅴ」。後來的第23戰鬥機大隊和第14航空隊及中美空軍混合部隊飛行員均喜愛這個標誌,一直沿用至抗戰結束。
張善孖站在塗著他筆下猛虎的飛機上
大師魂歸歌樂山
1940年8月,張善孖結束抗日募捐工作歸國。9月25日到香港後,竟付不出回重慶的機票錢,原來他把支援抗戰募捐的20餘萬美元,悉數交給國家,早寄回了國內,全部用於中國抗戰和賑濟,「分作難童教養費,分作戰士寒衣裝」;而他自己的生活卻節儉之極,甚至衣服破了自己補,衣扣掉了自己縫。張善孖「載譽歸來,蕭瑟若是」的窘況,引起香港各界人士的關注,10月4日,經許世英、葉恭綽等友人資助,才回到重慶。
回國後,張善孖日夜兼程舉行報告會、座談會,介紹世界抗戰局勢,鼓勵大家抗戰到底。由於長期在外艱苦宣傳、加之歸國舟車勞頓、講演不事休息,又不聽從醫生勸告,終致糖尿病併發症復發,暈倒在活動現場。1940年10月20日,回重慶僅僅15天後,經搶救無效,張善孖在歌樂山中央醫院(寶仁醫院)辭世,享年59歲。
張善孖逝世後,葬於歌樂山三百梯兔兒山麓。張善孖去世翌日,美國《紐約時報》刊出長篇報導。美國芝加哥、紐約、費城僑胞和美人士均舉行追悼會,紅衣主教舉行追思彌撒會,重慶、上海分別舉行隆重公祭。
張善孖先生以筆下雄壯威武的猛虎,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意志,傳遞了中華民族浩浩蕩蕩的千秋正氣,是中國美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畫虎大師,亦是中國抗戰時期貢獻偉大的畫家,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畫家,人們稱張善孖先生是中國「真正的愛國大畫家」!(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