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營銷管理
字數丨2400字,閱讀約4分鐘
袋子外面綁根繩,是超市的省錢妙招?
我上網時,偶然見到網友@市井覓食記 發布了一條關於超市省錢「妙招」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
相信不少朋友在逛超市時,見到過有些超市為了防止佔小便宜的顧客多拿免費的塑膠袋,在捲筒塑膠袋的外面額外綁上一根繩子,就像下面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市井覓食記 發文配圖,因平臺要求剪去水印
綁上這根繩子後,原本很輕鬆就能拉開一長條的塑膠袋,變得沒那麼好拿了,這麼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增加取用塑膠袋的困難度,減少塑膠袋的使用與浪費情況。
根據這位朋友的了解,這樣看似不經意的小改變,每年卻能直接節省下10幾萬運營成本,由此發出了感嘆。
然而,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個「小竅門」對於超市來說,真的是個好主意嗎?
破爺恰巧在運營管理的課程上也跟大家討論過這個問題,而且親眼看到了很多超市從「綁繩」到「解繩」的改變,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這背後的運營觀。
↑↑@市井覓食記 發文截圖
忽略大局觀的細節管理就是本末倒置
從客觀角度來說,袋子上綁個繩子,的確能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甚至如同網友說的那樣,節約了20%的塑膠袋成本。
可是,我們即使按照這個數據來計算,我們來簡單算筆帳:
理想情況下,購買一件商品,普通消費者使用1個塑膠袋,而佔小便宜的消費者很「克制」的只拿2個塑膠袋。
而套上繩子後,效果立竿見影,完全沒有人佔小便宜了。
最終節省了20%的塑膠袋。
也就是說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超市中佔小便宜的顧客比例也不過是25%而已。
當然,實際情況不會這麼理想,佔小便宜的顧客不會只多拿一個袋子,也就是說,在實際中這個比例將會更低一些。
即使是在純理想情況下,我們就能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超市為了防範25%的顧客佔小便宜行為,犧牲了100%顧客的購物體驗,特別是那75%原本正常購物的顧客。
從這一點上來說,超市在整體營銷思路上就已經走入了誤區。
↑↑圖片來源:@市井覓食記 發文配圖,因平臺要求剪去水印
事實上,超市的生鮮區消費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衝動型消費場景。
很少有人在逛超市時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購物清單來採購的,仔細回想一下大家自己的購物經歷,是不是原本想去買瓶洗髮水,結果超市轉一圈,背回來一大包零食呢?
為了能夠更好的激發大家的購物衝動,超市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生鮮區的水果的堆頭方式,擺放樣式都是有專人負責設計的,甚至很多超市在水果區除了正常的照明燈外,還會專門設置額外的燈具在堆頭上方進行大亮。
所有這一切的背後其實都是大有學問的,但用直白的話來說,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這些水果看起來更加的鮮亮可人,激發你順路買點水果的欲望,這就是所謂的衝動性消費。
↑↑超市的水果總是很吸引人,因為這些都是精心設計過的
可是衝動性消費也存在一個天然的問題,那就是:來的也快,去的也快。
一念之間,你就有了提袋購物的欲望,可是一旦購物過程當中遇到任何的困難或不暢,就會使你的購物慾望瞬間消失。
很明顯,在購物袋上困繩子的行為就是在認為的故意設置障礙。原本顧客想要順手再買點水果,可是一抬頭,看見三四個人圍著塑膠袋費勁往下撕,很自然的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總體來看,一年節省了了10幾萬的塑膠袋成本,可每天隨便損失一兩單潛在顧客,失去的收入就遠超塑膠袋的成本了。
事實上,作為外行人,還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對數據進行誤讀。比如在網友的眼中,節省了10幾萬,就是掙了10幾萬。
可實際上,因為塑膠袋的成本本身就計算在銷售的運營成本當中的,如果銷售數據下降,那麼運營成本自然也會隨之下降。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知道這件事情省不省錢,省了多少錢,應該計算的不是塑膠袋採購總量減少了多少,而是千次訂單的塑膠袋使用量下降了多少。
這個數據才能真正反映出到底省了多少塑膠袋。
↑↑圖片來源:@市井覓食記 發文配圖,因平臺要求剪去水印
另一個問題就是,網友只看到了物料成本的降低,卻沒考慮到其他成本的增加。
原本塑膠袋的更換工作流程非常簡單,把舊的塑膠袋芯拿走,放一個新的上去,整個動作3、5秒綽綽有餘。
可現在的流程變成了:拿一個新的,捆上繩子,把舊的芯從杆子上接下來,捆一個新的上去。
整個流程比原來複雜了不知道多少倍,就按更換一卷袋子的時間人工消耗1分鐘來算。
每天更換100卷袋子,就要多出近1.5小時的人工需求。
而實際情況只會更糟……
這樣算下來你就會發現,浪費的人工成本,使得節約的袋子成本越來越不夠看了。
管理細節不能與經營目標相衝突
管理學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底線」,那就是管理手段不能夠與經營目標產生衝突。
然而在實際的管理過程當中,很多人卻忽略了這一點,從而做出一些無效甚至有害的管理。
比如我就遇到過一個和今天很類似的案例。
一家專業賣場,集團要求公司進行運營成本管控,降低賣場成本。
而公司考慮之後,把降成本的任務大頭放在了後勤部上。
後勤部想了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賣場每天的空調晚開半小時,早關半小時。
這一下,果然立竿見影,賣場電費成本下降一大截,後勤部受了表揚,公司也完成了成本管控目標。
可好景不長,第二季度的空調費收繳情況急劇下降,花了比平時多一倍的力氣,最終收繳率還是下降了近10%。
而且,直到後來空調運營改回了以前的方式,後面的空調費收繳率也沒有回到之前的水平。
很明顯,這就是一次得不償失的「成本管控」。
其實,對於任何企業來說,成本管控的目標,都應該是通過技術手段的提升,而非犧牲其他運營指標的方式來達到。
比如,以這個例子來說,對空調系統進行清理維護提高運轉效率,對賣場保溫進行提升,降低熱量流通,這些方法都能在保證不影響空調效果的情況下降低運營成本。
而減少空調運營時間這種簡單粗暴的管理,不過是剜肉補瘡,掩耳盜鈴罷了。
任何經營者,要把成與利潤之間的關係看清
不只是大企業的管理者需要重視這個問題,即使是做小生意的人當中,有很多也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經營智慧。
還拿這個塑膠袋的問題來說,我之前認識一個賣水果的小商販,他家給顧客提供的塑膠袋,又大又厚實,成本遠超附近同行的一次性超薄塑膠袋。
那麼,他塑膠袋的成本這麼高,是不是掙的錢更少了呢?事實上恰恰相反。
因為如果塑膠袋太小、太薄,人們買水果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少裝。
反過來,給你一個又大又厚的塑膠袋,不知不覺間,我們就會裝更多的水果。
僅這一點差距,他就能賣出更多的水果。
況且,顧客在別人家體驗過哪怕一次塑膠袋破掉,水果掉地上的經驗,就會產生本能的厭惡,轉而期待質量更優包裝,此消彼長之下,經營差距就會逐漸拉開。
當然,一個塑膠袋不可能完全決定生意的好壞,但是經營者能夠擁有這樣的意識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
也就難怪最後這位小老闆熬死了附近的其他同行。
今天的幾個案例,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管理過程中的大局觀與小節,只有搞清主次關係,才能進行有效管理。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內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與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