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神
在我國南方的一些鄉野村落,常有一種一尺多高,最多不超過四、五尺的小廟,稱「五聖廟」,又稱「五聖堂」。這種小廟到處可見,如豬圈邊、雞窩旁、胡同口、房簷下、菜園中,甚至屋脊、塔頂上都可找到它們的蹤跡。有人說它供奉的就是「五通神」,又名「五郎神」。傳說它能變化種種怪異,尤其善於變為青年男子迷惑婦女。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中有兩篇關於「五通」的故事,所寫的五通神專門淫人婦女,有的被斬殺,顯了原形,原來是馬、豕等妖物。由於人們懾於五通的淫威,多爭先恐後供以香火,這就是上述五聖小廟隨時可見的原因。尤其到了明清時代,五通神的香火更旺,有人乾脆將五聖廟拆小改大,建成了正式規模的廟宇。
早在唐代,江南地區已有五通神。如《茶香室叢鈔》引《龍城錄》說:「柳州舊有鬼,名五通。」《夷堅支志》中又稱之為「安樂神」。說它經常居於塔上,出入與僧人說話,卻不見蹤影,聲音好像五、六歲小孩。
如此說來,所謂「五通」,實為妖鬼之類的泛稱。「五」是多的意思,「通」是廣的意思。此種五通神所在多有,各不相同。《夷堅支志》中所記述的五通神分別有鼠、猴、豬、馬、牛頭鬼、蛤蟆、蛇等本相,幻化為人形,為祟世間。
還有人說「五通神」起於明代,如《留青日札》書中記載:明太祖朱元璋討伐陳友諒,平定天下以後,在南京登基稱帝,大封功臣。當天夜裡,他夢見許多死亡士卒,都要求封賞。因人數眾多,太祖許諾以五人為伍,在各地立廟血食。並命令江南各家都要立下一座二尺五寸高的小廟,供奉這些亡魂。
在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中,認為在世間有很多亡魂野鬼,他們大多死於非命,如戰鬥殞身、刀兵橫傷、謀財害命、凍餓而死、情急自縊、毒蟲所害等等。這些孤魂,死無所依,精魄未散,結為陰靈,或隨處遊蕩,或興妖為怪。不論是蒲松齡筆下的五通,還是《夷堅支志》中的牛鬼蛇神,還是朱元璋夢見的亡魂,均屬此類。人們或憐其悽慘,或畏其淫威,就立廟奉祀,泛稱五通,其實所奉祀者是不盡相同的。
五顯神
中國民間還有一種「五顯神」,在一些地方中往往與「五通神」混同,實則「五顯」大多是指五位神人,而「五通」則泛指妖鬼而已。
五顯神即道教《搜神記》中的「五聖始末」,是我國唐朝以後開始流行的一種民間信仰,主要流行於東南地區的安徽、浙江、江蘇和江西等地。五顯神最早可能產生於徽州婺源縣的靈順廟,其他各地的五顯神基本上都是受此影響而建立的。
在宋代,五顯神,又稱五通神或五聖,祖廟在徽州婺源(治今江西婺源)。據《新安志》卷五載,廟在婺源縣西,其神五人,大觀三年(1109)賜廟額靈順,宣和五年(1123),五神分別封為通貺、通佑、通澤、通惠、通濟侯,所以又稱五通。之所以稱為五顯,是因為淳熙元年(1174)五神加封為顯應、顯濟、顯佑、顯靈、顯寧公。至於五聖則是信眾對所奉祠神的尊稱。
南宋時五顯神在南方各地的信眾相當多,王炎在《五顯靈應集序》便說:
「(婺源)闔境之人,旦夕必祝之,歲時必俎豆之惟謹。神之靈應不可殫紀……地方百餘裡民近數萬戶。水旱有禱焉而無兇飢,疾癘有禱焉而無夭折,其庇多矣。餘威遺德,溢於四境之外,達於淮南、閩浙,無不信向。」
信徒們熱情洋溢,對五顯神的信仰非常嚴謹虔誠,事無大小,無不向五顯神請教。在信徒眼中,五顯神非常的靈驗,是他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重要助力,所以,五顯神的信仰,傳播得越來越廣,淮南、福建、浙江一帶,紛紛加入崇拜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