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資源網2015年5月13日消息:昨日512汶川大地震七周年,七年前那場地震,讓中國有了史上最大一次直升機集結。七年後,中國救災的機制獲得了很大進步,中國的通用航空也已開始發展。但也看到隨後的魯甸,雅安,昭通等地震災害中,均未見到國內通用航空的參與救援,除了國內通航救援力量不足,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國家層面規劃不明確,社會救援力量和國家救援力量並未協調統籌。
圖:512汶川地震七周年後,中國防震救災的機制獲得了很大進步。圖片來源:新華社。
國內通用航空從2010年開始加快發展,不過中國的空中救援(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簡稱「EMS」)一直在公眾視野之外,直到2014年開始沸沸揚揚起來。這一年,京津冀有了空中ICU(重症監護,英文全稱「Intensive Care Unit」,簡稱「ICU」)覆蓋,推出了相應的平價空中救援保險,全國有兩家醫院具備了空中急救力量。各地也正在積極準備配套空中救援。
圖:第四屆中國航空醫療應急救援國際會議在上海召開。
5月7日,第四屆中國航空醫療應急救援國際會議在上海召開。相比前三屆,本屆會議尤其熱鬧,參會人員突破200人,並首次吸引了30多家醫療、急救中心等通航業外人士的關注。急救是與時間賽跑,空中救援的優勢已是社會共識。通過了解,他們關注點則是:誰來運營救援飛機?誰能使用救援飛機?
圖:歐美國家空中救援運營模式。供圖:空直。
關注點一:誰來運營救援飛機?
在運營方面,與會的演講嘉賓宏力醫院和西京醫院保持一致。表示應有院方全面運營救援飛機和救援隊。儘管2家醫院有了相似的運營案例,但與會的醫院等醫療單位人士表示還是希望由政府全面協調。
空中救援不是哪家公司、單位能良好運轉起來,空中救援具有鮮明的政府行為特徵。必須是救援單位、通航企業、醫療急救機構、公眾呼叫中心、空中地面交通管理、社會保險商業保險、慈善公益組織等各個機構的聯動。
中國醫院協會急救中心(站)管理分會航空醫療救援專業學組常務副組長李金年指出,我國目前的運營模式基本由政府直接出資承擔航空救援隊費用,比如警務航空隊、海上救助飛行隊,警務航空隊除了空中警務,保障大型社會公共活動,還負責空中救援保障任務。
李金年表示,中國空中救援運行模式發展方向是建立政府主導,體現公益性。建立市場為導向,體現商業化。引入社會資本,體現市場化。加快空中救援建立,儘快開展標準制定培訓工作。
隨後的4家運營模式案例,體現了急救機構與商業公司合作,公益和社會資本的結合的特點。
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購入「國內首架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與首航直升機籤署戰略合作,前期將依託八達嶺機場為運營基地,完善執班制度,實現24小時全天待命。並且和思奧思國際旅行援助服務(北京)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空地救援創新發展合作聯盟,吸納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運營公司、國際救援公司、各大醫院、院校、保險公司等相關單位自願加入。聯盟將根據全國各地情況、區域特點等進行優化配置,進一步整合全國直升機及固定翼飛機資源。
而和120急救中心合作的是華彬亞盛通用航空,華彬亞盛前身是專業空中急救公司亞盛醫療救護飛行,之後被華彬航空集團收購。去年3月份接收了「國內首架救援直升機Bell-407GX」。同時擁有三架配備專業醫療設備的公務飛機。擁有公務機和直升機結合,短途長途中轉銜接能力。佔有中國空中醫療轉運市場50%的市場份額。
河南省宏力醫院目前擁有三架救援直升機,首架直升機2010年交付。是國內民間空中救援的先行者,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制訂了較完善的操作規範文件。未來打造15分鐘急救醫護人員到達救護現場的目的,並建立覆蓋全省區域的直升機救護網絡。
圖:河南宏力醫院空中救助區域。
「中國首條成建制空中醫療通道」在西京醫院啟用。急救部分是由西京醫院負責,空中飛行任務是由西安直升機有限公司負責,目前2架救援直升機,據西京醫院飛行醫療隊隊長、西京醫院急救中心主任尹文介紹:「以西安為中心,飛行範圍300公裡內,起降點169處。擁有約90000平方公裡航權。」
圖:陝西省成為全國首個直升機醫療救援全域覆蓋的行政省。
先拋開這四家公司的「首」字概念,從運營模式來說,他們已經摸索走在中國空中救援的前方。
關注點二:誰能使用救援飛機?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政府承擔航空飛行費用,急救機構承擔醫療費用的方式。如何讓空中救援普及?讓患者能用的起?
現階段我國有三種方式來解決空中救援的費用問題。首先是採取通過與保險合作,促進航空醫療救援發展。去年北京紅十字會與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國壽空中緊急救援費用補償醫療保險。直升機的養護成本根據機型不同,每年約為幾百萬到千萬元。照此計算,若每人每年支付數百元保險費用,一個城市有十萬人購買航空救援意外險,就足以支撐一座城市空中覆蓋1-2架救援直升機ICU。但這款保險目前真正購買的人數有多少?與會者未能說清楚。
其二,可以通過救助基金方式,目前西京和宏力醫院設置了救助基金,所救助的患者只需負擔正常搶救治療費用就行。
其三,就是通過公益捐贈形式,比如這次參會的「亞洲天使慈善組織(Angel Jet Network)」號召大家貢獻飛機的飛行小時,以便他們能提供給需要空中救助的人使用。此號召立刻得到了到場的皮拉圖斯公司響應。皮拉圖斯願意捐助他們的救助飛機給予幫助。皮拉圖斯的運營合作夥伴亞捷通用航空無錫有限公司也將在今年6月進行航空醫療救援飛行服務,採用RFDS(澳大利亞皇家飛行醫生)的運營模式。
據了解,亞洲天使慈善組織是亞太地區第一個類似的慈善機構。她的使命是利用公務航空(或私人飛機)搭載經濟困難的病人到達覆蓋亞太地區的醫療中心。但國內救援飛機數量只有幾架的規模水平並不適用。亞洲天使慈善組織的創立董事William Schulz先生現任德事隆航空中國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他表示中國的空中救援剛起步,目前的規模和水平並不能支撐起全面覆蓋的救援。德事隆等企業來到中國投資,也同樣帶來對通航產業的全方位支持,對整個通航產業各個環節給予幫助,期望中國不僅僅大城市的病患能享受到空中救援,而是能通過短途急救和長途中轉銜接的網絡救援方式,能讓更多的患者享受到空中救援。
中國空中救援已經起步,有了良好的運營案例,飛行計劃審批已經很便捷快速,但存在問題依然還有很多,比如救援飛機少、短途長途中轉銜接還很少,沒有形成網絡化;航空醫療救護培訓匱乏,人員短缺;機場等基礎設施薄弱;社會救援力量和國家救援力量不協調。
但同樣也看到去年中央把通用機場建設權下放,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也呼籲通航機場縣縣通。只有通用機場的規模達到了一定起點,通用航空的飛機才有了平臺。
北京市已啟用10處直升機救援停機坪。預計未來兩年內,北京還將再建20餘個直升機救援停機坪。北京紅十字會已獲準京津冀地區航空醫療救援機起降點89個。積極構建地空聯運無縫隙救援通道及覆蓋長、中、短程的快速轉運體系。
圖:北京已啟用的10處直升機停機坪。
公益組織和民間救援隊伍的興起,比如到會的上海厚天應急救援總隊是一支民辦非企業性質的新型減災救援類社會組織,成立於2012年10月,計劃在2020年成立厚天空中救援隊。以及前面提及的北京市紅十字會聯盟,亞洲天使慈善組織等等。
除了北京,廣西目前也已經啟動警用和應急救援直升機臨時起降點建設,將力爭2015年內完成全區警用應急救援直升機臨時起降點建設任務。據透露,廣西8個邊境縣將各建設一個警用應急救援直升機臨時起降點。
中國緊急救援浙江基地正式落戶寧波。浙江省各地都將布點,打造浙江省24小時常態化緊急救援網絡,在全省實現1小時救援圈。
江蘇省內多個城市設點,未來將實現「省內1小時航空救援圈」,形成24小時常態化的緊急救援能力。
山東:成立飛行服務隊,將為山東17地市人民提供空中救援服務。
……
相信隨著中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不斷完善城市應急體系建設,各方配合的協調,中國空中救援常態化愈來愈近。
了解更多通航資源,盡在通航資源網(www.GARNOC.com)
3薦聞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