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2021-01-08 人民日報海外網

黃強華夫婦(右二、右三)與操偶師合影。

劇組人員拍攝布袋戲劇集。

霹靂布袋戲公仔。

在青少年流行文化匯集地臺北西門町,走進國際知名的動漫連鎖商店,入口處的玻璃展櫃裡便是巡展中的《東離劍遊紀》明星木偶。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

注重文化底蘊和內在情感

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強華是雲林黃氏家族布袋戲第四代傳人,他告訴記者,布袋戲受到喜愛,第一有文化底蘊和情感,第二有撲朔迷離、高潮迭起的故事,第三有細膩的人性刻畫,第四有唯美的造型,第五有強烈的視覺呈現。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的傀儡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期,全臺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操偶師父將戲偶擬人化演出,融合風俗民情、歷史章回故事、俠義柔情,一度讓民眾為之著迷。

雲林黃家的創業史始自祖父黃海岱,他執掌當時臺灣最大的劇團五洲園,創立劍俠布袋戲風格,被譽為「布袋戲界通天教主」。其子黃俊雄不僅開創金光布袋戲的流派,更將布袋戲搬上了電視。

1970年,由黃俊雄製作的《雲州大俠史豔文》系列布袋戲在電視上亮相,一經播出全臺轟動,一口氣連演583集,創下當年臺灣電視節目最高收視率97%。而由黃俊雄的兩個兒子黃強華擔任編劇、黃文擇負責口白創作的「霹靂系列」作品,圍繞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幻化出波瀾壯闊的武俠江湖,從1984年首部作品《霹靂城》到新作《霹靂天命之戰》,至今製作超過2000集、串連26部作品。

布袋戲是中華文化瑰寶

「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畫板,儒釋道為基色,描繪出一個絢麗多彩的仙俠江湖。」從父親手中接過布袋戲衣缽的黃強華,改變父親所堅持「布袋戲應符合『忠孝節義』教化」的理念,但中華文化的底色依然厚重。

人物有出場詩,戲末有收尾詩,襯託有情境詩,人物有對句詩。詩中不但恰到好處地化用古句,獨創詩更筆畫春秋。比如霹靂布袋戲的經典角色亂世狂刀,其人物詩「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簫中弦音藏柔情,劍下腥血寄恨仇。來何洶湧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前兩句來自清末詩人龔自珍的《漫感》,後兩句來自龔自珍的《又懺心一首》。

身為霹靂系列布袋戲總編劇的黃強華,被戲迷稱為「十車書」,意指「比學富五車還多五車」。古書老戲、章回名著、諸子哲思,被黃強華巧妙融入創作中,穿越古今汪洋恣肆的想像,對社會人性細緻入微的體察,都反映在布袋戲之中。

早在他26歲投身布袋戲編劇事業時,便改用「黃強華」的筆名,「布袋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要讓它走向強盛。」黃強華將父親劇中配角「素還真」獨立出來,並打造為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由其「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的「詩號」,足可見厚重的文化韻味。

連演30多年超過2000集的劇目,其中3000多個角色的口白都出自黃文擇之口,「一人口白」也是布袋戲傳統中獨具魅力之處。生旦淨末醜、迥異角色與性格,都由黃文擇以音質、語調、情感的轉變,來塑造人物詮釋內心。有些單集劇情可能包含多達幾十個角色,前一秒是低八度的男聲,下一秒就轉變為高八度的女聲,轉換迅速又具備明確辨識度。

讓古老劇種引領時尚潮流

鋼絲威亞、聲光爆破、實景綠幕、電腦特效、潛水操偶……進入新世紀,底蘊深厚的霹靂布袋戲,擁抱全新科技,打造夢幻時空。創新求變的精神,正如上世紀90年代,傳統布袋戲因多元化娛樂衝擊而面臨觀眾流失,霹靂布袋戲克服劇本老舊、缺少新意、表演單一的問題,讓傳統藝術重煥光芒。

讓小眾藝術走向普羅大眾,讓古老劇種引領時尚潮流,黃強華對此頗有心得。「我們做文化的傳承,一定是要傳承給更年輕的世代。要獲得年輕人的喜愛,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在他看來,眼下流行的事物,50年後也會成為傳統,只有堅持創新變革,才能讓布袋戲屹立潮頭。

2005年後,霹靂布袋戲融入動漫、遊戲等形象設計,並於2016年結合日本動漫與木偶戲文化,推出《東離劍遊紀》,同步於臺灣、大陸、日本、美國開播,掀起「偶動漫」風潮,將霹靂布袋戲推向國際市場。

如今的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除了根據原創劇本製作布袋戲,還涉足電影、平面出版、遊戲軟體、生活用品、玩具、主題樂園等領域。在大陸,它與愛奇藝、優酷等網際網路企業合作,還參與廣州、北京、武漢等地動漫遊戲嘉年華和西塘漢服節等線下活動。2015年,它在上海設立公司,黃強華之子、家族布袋戲第五代傳人黃亮勳擔任總經理,讓通常由閩南語演繹的布袋戲,新加入普通話配音。

在記者採訪時,雲林3萬多平方米的三大攝影棚內,霹靂布袋戲正為紀念素還真出場30年,趕拍新劇《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如今該劇已與觀眾見面。醞釀中的素還真大電影將作為霹靂系列英雄電影的開端,參考美國經典漫威模式,打造霹靂宇宙,繼續探索無窮可能。(記者 張盼)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02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真心錯付《霹靂布袋戲》
    今日繁忙之餘,翻看網絡資訊,最令編者震驚的是,各大網站平臺紛紛下架《霹靂布袋戲》相關作品。究其原因是因為霹靂貓叔「武漢肺炎」言論以及霹靂其他人員的臺獨言論!實實令編者驚詫與憤怒。編者喜歡霹靂布袋戲也將近十年了,此前也用這個帳號發表過很多霹靂布袋戲的內容和視頻,這讓編者有一種真心錯付的痛心與憤怒。
  • 道友們,是否糾結要不要看霹靂布袋戲?
    2020年3月下旬霹靂布袋戲慘遭各大平臺下架,霹靂官方的一些重要人員數次的口舌之快,給內地道友心理留下的是什麼?相信霹靂官方心中不會沒數!很肯定地說霹靂官方數次不和諧的聲音,正體現了他們內部的主流思想,如果只是個別人的想法,這種有傷內地道友感情的的言論不會一再出現!
  • 下架又上架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又下架了
    《霹靂布袋戲》,是臺灣地區一種「文化劇」。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經更新了2500集。 《霹靂布袋戲》,因每一齣劇中的名字均帶有「霹靂」二字而得名。雖然從1984年就開始製作發布了《霹靂城》,但是大家所熟知的是在1988年發布的《霹靂金光》。
  • 道友與霹靂布袋戲一刀兩斷:我是道友,但首先是中國人
    喜歡霹靂布袋戲的朋友,經常以道友自居。對於很多道友而言,霹靂布袋戲陪伴了從小到大幾十年,已經是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了。但是霹靂布袋戲的立場卻出現了嚴重錯誤,寒了無數道友的心,讓無數道友既感痛心,又感憤怒!原則問題,不容動搖。立場問題,不容退讓!廣大道友紛紛表態拒看霹靂布袋戲,表明了一刀兩斷的決心:「我是道友,但首先是中國人!」
  • 四部劇帶你走進霹靂布袋戲
    俗話說「一入霹靂是深似海,從此安利成日常」,0202年了還有人沒聽說過霹靂布袋劇嘛?它,風靡30多年,引得無數兒女盡開言;它,至今已經出品3000多集劇情,被譽為「史上最難追的劇」(保守估計看完3年);它就是無數道友們的心頭好——霹靂布袋戲。如果你想看霹靂,但是不知道如何入手,下面這份安利請「吃」下,4部劇讓你徹底快速了解霹靂,了解這霹靂布袋戲的獨有的魅力。
  • 愛不釋手的霹靂布袋戲,三大臺柱獲千萬道友喜愛
    霹靂布袋戲一經面世便引起巨大的市場追捧,從1984年首部作品《霹靂城》開始,至今已經連續創作30多年,製作超過2000集。該劇創作以來便以宏大的劇情世界聞名,霹靂布袋戲旗下眾多作品都可以串聯到一個主線上面,且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獨立的故事發展,精美造型的人偶配合現代聲光電技術,充滿古韻的臺詞對白,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繪本,描繪出了一個栩栩如生、多彩絢麗的江湖世界。
  • 霹靂布袋戲三十年語言風格的變化
    《霹靂金光》——《霹靂幽靈箭II》(1988-1996)這段時間霹靂的編劇主要是黃強華,以及稍晚的王瑞碧、楊月卿、周志忠。眾所周知,霹靂布袋戲作為電視布袋戲中的領軍者,本身是由傳統布袋戲發展創新而來。而最早的傳統布袋戲,與中國的一些傳統劇種如黃梅戲、皮影戲、歌仔戲等等一樣,都是採取野臺表演的形式,它所面對的觀眾也正是最普通的勞苦大眾(迄今為止臺灣仍然有不少的外臺戲,野臺戲),而非像今天一樣主要的受眾都是學生、女白領、動漫愛好者等受過較好教育的群體。因此早期的霹靂劇本,其實是與現在大不相同的,它的言辭非常俚俗,有很多口語化的表達。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非常接地氣的。
  • 霹靂布袋戲的困境:《霹靂靖玄錄》的價格是不是標錯了……
    上篇偶然發了一個霹靂布袋戲的小圖集,沒想到道友還挺多的。看來布袋戲的圈子雖小,但都是真愛粉吶!閩南布袋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晉代。晉《拾遺錄》有載: 「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可謂歷史悠久。
  • 霹靂布袋戲員工涉爭議言論,《閃耀暖暖》等與其解約
    3月24日上午,有網友發現霹靂布袋戲發布在Youtube上的官方視頻節目《超級霹靂會》裡,主持人小狄談到新冠疫情的傳播時,將中國臺灣和新加坡並稱為「最安全的兩個國家」。此言論很快便引起了眾多霹靂布袋戲粉絲的不滿,「霹靂布袋戲」也隨之登上熱搜。
  • 霹靂布袋戲出手遊啦?還是中日聯合監製,澤野弘之獻唱!
    傳統文化(霹靂布袋戲)+現代藝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東離劍遊紀》手遊於近期曝光。《東離劍遊紀》就目前手遊市場,想找到一款「霹靂布袋戲」的ip遊戲猶如大海撈針,因為布袋戲本身的受眾分化就非常明顯,表現出來的受眾感受兩極分化,喜歡的人特別喜歡,對於木偶的一絲睫毛都能欣賞,但不喜歡的人就毫無感受,甚至會覺得可怕
  • 霹靂布袋戲恢復上架,網友:網際網路有記憶,少數道友沒記憶
    喜歡霹靂布袋戲的朋友,經常以道友自居。對於很多道友而言,霹靂布袋戲是難忘的回憶,是陪伴了多年的朋友。但是在今年3月份,霹靂布袋戲的一些言論和操作,表明其立場出現了嚴重錯誤,更徹底寒了道友的心。 當時,有許多道友表示棄坑霹靂布袋戲。
  • 遠去的《霹靂布袋戲》留下的經典人物記憶!
    在剛剛過去的3月,伴我十年之久的《霹靂布袋戲》因其內部人員不和諧的聲音,被各大平臺陸續下架,令劣者倍感惋惜和痛心!劣者從《霹靂布袋戲·轟動武林》入坑,一路走來也快十年了。入坑以來一邊追新劇,一邊補老劇,業餘生活充滿了樂趣。
  • 魔幻地理志,走進霹靂布袋戲的三千世界
    霹靂布袋戲的編劇換了很多批,它的世界觀是發展中不斷完善的。但四境六界是霹靂布袋戲世界的底色。素還真、一頁書、葉小釵等人物在四境六界中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江湖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霹靂的三千世界,了解另外一個時空中魔幻地理。苦境苦境幅員最廣,位於四大境的交界處,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設置與我們熟知的金庸武林類似,門派林立,關係錯綜複雜,各種勢力在不斷的博弈。
  • 霹靂布袋戲適合電視播放麼,如果把它放到少兒頻道會怎麼樣
    標題:霹靂布袋戲適合電視臺播放麼,如果把它放到少兒頻道會怎麼樣文/老郭聊動漫網上看到有道友問這個問題,老郭思考了許久,決定咱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霹靂布袋戲現在究竟適合在電視臺播放麼如果把霹靂布袋戲放到了少兒頻道,結果會怎麼樣?大家有什麼想法記得留言。80後的同學應該有印象,小時候電視臺確實播放過霹靂布袋戲。當時老郭看過幾集,給我的最大感受一個是新奇,另一個就是黑暗。沒錯,以至於當時播放的霹靂狂刀給我留下了一定的童年陰影。只不過後來莫名其妙就不播了,現在想想應該是被和諧掉了,只是這樣一來反而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回憶。
  • B站與霹靂布袋戲首次合作,古風校園搞笑布袋戲——道友們期待嗎
    霹靂布袋戲是來自我國臺灣的布袋戲偶動漫,至今為止已經歷經了三十一年,其正劇的出場人物超過兩千,是霹靂布袋戲的主要發展形式,一直以來也擁有著超高的人氣。但霹靂布袋戲發展到現在,早已不再局限著正劇一種發展方式,很早以前,霹靂就出了電影《聖石傳說》,還有《奇人密碼》系列(後來因為反響不好撲街了)。今年還和虛淵玄合作出了《東離劍遊記》系列,有大電影也有番劇,還製作了一部少兒向的動畫片(我記得有,但是我搜不到),當然還有今年重新製作的《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
  • 《劍俠情緣2:劍歌行》X《霹靂布袋戲》 最光陰、綺羅生將現身遊戲
    【17173新聞首發】夢入霹靂,劍歌同行,劍俠情緣系列二十年巔峰手遊之作《劍俠情緣2:劍歌行》與《霹靂布袋戲》聯動開啟,ChinaJoy線下活動蓄勢待發。《劍俠情緣2:劍歌行》手遊與《霹靂布袋戲》的聯動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霹靂布袋戲人氣偶像最光陰和綺羅生將現身劍俠江湖!
  • 玩轉布袋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舞臺上的操偶師用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口白讓觀眾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便是風靡閩南地區的傳統戲劇——布袋戲。隨著時代的發展,布袋戲不再是閩南地區人民的專屬娛樂方式,在重慶亦有這樣一群布袋戲愛好者,他們對每一集布袋戲的劇情爛熟於心,在觀看布袋戲之外,他們還衍生出了許多其他的玩法,他們說:「每一個大偶都有著白己的生命,而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出精彩的戲劇」。
  • 霹靂布袋戲·清明特輯·不能忘卻的退場!
    最近霹靂布袋戲因其操偶師丁振清的不當言論二慘遭下架。眾多道友這次出奇的一致,沒有縱容這次霹靂的錯誤!追其原因,大概是愛之深,責之切。霹靂布袋戲頻頻以錯誤言論試探內地觀眾的心理,道友們都沒有過分計較,而這次涉及到了戲迷道友們的底線和原則:家國情懷!一個中國原則!
  • 稱「新冠」為「武漢病毒」,《霹靂布袋戲》飄了,也涼了
    只可惜,我們沒有等到素還真歸來,《霹靂布袋戲》先涼了! 這時候「天眼查」的官博,天眼妹在這件事情上為大霹靂補了一刀。爆出去年大霹靂公司在大陸的分公司上海大霹靂分公司。就已經因為損害國家尊嚴或利益,洩露國家秘密被工商處罰過一次,如今過去不到半年,霹靂布袋戲又一次作死!古人云: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 「霹靂布袋戲」要涼?臺灣動漫主創被爆發表疫情惡俗言論!
    《霹靂布袋戲》的主創人員居然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公開宣稱「新冠病毒」為「武漢病毒」,語氣還略帶嘲諷,這樣的操作真是讓人看不懂!要說《霹靂布袋戲》其實近年來在內地真的挺受歡迎的。雖然這種類型的動漫作品比較小眾化,但是它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還是吸引了不少的粉絲。許多粉絲都期待著每次的劇情的更新。布袋戲又稱木偶戲,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