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
《鬢邊不是海棠紅》播出以來,讚譽有之,貶低有之。在褒貶不一的評價中,《鬢邊》還是獲得了不錯的關注度。
昨天的劇集播出之後,「小來下線」等詞條迅速登上熱搜。小來悽然離世後,商細蕊娶了她的牌位,這一情節也惹得不少觀眾紛紛落淚,大呼「太好哭了。」
《鬢邊》根據水如天兒的同名網絡小說改編,而水如天兒也是這部劇的編劇。
根據於正的講述:為了讓精神和氣韻符合原著,所以請了原著作者水如天和她的小夥伴來擔任編劇,他們第一次寫戲,用了一年的時間,很用心很刻苦。出來的第一稿劇本故事好,但割裂感強,主創閱讀的時候有些障礙。但我覺得內容好比形式流暢重要,於是找了個速記員,用口述的方式把劇本捋順了,我捋完劇本又讓原著兼編劇水如天兒碼了一遍臺詞,她的臺詞太好了……
一年的時間不算短,但這樣一部作品的誕生,費時遠不止這點時間。水如天兒前前後後、時斷時續花了七年時間,才把這本小說寫完。「好友寫過一本民國京劇題材的小說,我看了很喜歡,就跟著寫了一本。」 水如天兒日前接受小時新聞記者採訪時,說起來最初的創作起因。
記者也慕名讀了這本小說。誠如於正所說——她的臺詞太好了。不僅是臺詞,通篇的字句都很好,流暢卻不落俗套,精緻又頗帶古風。
讀小說時,記者就非常好奇,因為小說中大量與京劇有關的知識和細節,若不是懂行的人來寫,一定是很容易出錯的,很多地方甚至根本無法落筆。
水如天兒解答了我的疑惑。
「我父親年輕時在劇團跑過龍套,戲曲演員的日常狀態,言行舉止,笑話典故,他會給我說一些。「父親給水如天兒打下的基礎,為她這本小說的創作埋下了最初的土壤。
平時,水如天兒自己也愛聽京劇,「我愛聽旦角戲和出名的老生戲。我喜歡程派,喜歡張火丁,愛好者水平。」
除此之外,水如天兒身邊還有兩位從小學戲的朋友,也給她提供了不少指導。「在他們的幫助下,我的專業知識就更充裕了。」
儘管身邊有專業人士指點,但要完成這樣一本通篇都圍繞京劇情節展開的長篇小說,「愛好者水平」的水如天兒還是面臨了不小的壓力。
「對我來說,比較難的部分是關於京劇帶給人的內心感受,也就是寫意的部分。比如程鳳臺怎樣聽了長生殿入戲,寫實了沒意境,寫虛了又無法讓人感同身受。還有關於京昆之美的描述部分,要把純粹視覺聽覺的藝術轉化成文字,還要儘量地符合戲目風格,辭藻要有古韻,這都是比較費精神的。「
《鬢邊》播出後,口碑評價呈兩極化,有人大讚它對京劇的普及意義,有人則抨擊之荼毒了傳統藝術。在水如天兒看來,這部劇「至少有宣傳意義吧,看了劇的觀眾,將來能給京戲多一些目光關注,我覺得就是成功了。」
水如天兒說,她就是想讓京劇門外的人知道,還有那麼多人花費心血做著與京劇相關的故事,沒有忘記它。「只要有一個人門外的人對它感興趣了,那也是成功了。」
小說與電視劇終歸不是一回事。許多小說中的情節,在電視劇中無法得到呈現。因此,雖然擔任了電視劇的編劇,但是水如天兒對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還是有些遺憾。「因為各種原因吧,刪除太多了,有些事件人物沒有交代明白。」水如天兒說。
「很多人都在分析商細蕊的原型,作為這個人物的塑造者,你覺得商細蕊更接近於哪位大師呢?」記者問。
「我之前看有人說,商細蕊的經歷有些像郭德綱,我覺得這個解讀很有意思,我也喜歡聽郭老師的相聲。「水如天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