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美食,相信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河鮮或海鮮了,比如河豚,刀魚,海參,鮑魚,在我們的生活中無疑是食材裡面的翹楚。在內地,人們吃海鮮喜歡吃大一些的,而對於生活在海邊的朋友來說,趕海時在海邊礁盤石縫裡撿拾的海螺,牡蠣,泥沙裡挖出的海腸,蝦蛄,才是真正的海鮮,俗稱「小海鮮」。「靠山吃山,開海吃海」雖然說海邊人對海鮮再熟悉不過,而有一種極品海鮮,鮮美堪比大閘蟹,叫「蝦」卻不是蝦,即便是住在海邊的人不一定都見過。
在海邊,漲潮時海水常把一些貝殼類和軟體動物帶到海岸邊,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會趕在落潮時到海岸灘涂,礁石上撿拾或採集海產品。趕海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海鮮,如果幸運的話還會有想不到的收穫。在山東海岸邊的灘涂上,趕海時常會從泥沙裡挖出一種樣子像小海怪的東西。它外形像蝦蛄,背著一個蟹殼,樣子似蟹非蟹,似蝦非蝦,像是樹上的知了猴,海邊人索性叫它「海知了」。
海知了體分兩節,多足,殼薄,又叫蟬蝦,豬仔蝦,海蟬。海知了棲息在灘涂或巖礁,以海洋中其它魚類,或蟹蝦等生物吃剩下的肉渣為食。海知了個頭小,長相怪異,卻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油炸後味道比大閘蟹,龍蝦還鮮美。海知了營養價值頗高,不過生長緩慢,在大海裡生長5年的時間才可以「爬上」餐桌。
那麼,怎樣得到海知了呢?海知了在海水中覓食,退潮後就鑽進泥沙裡,在泥沙上留下的氣孔。趕海時有經驗的人會根據海知了的氣孔,用鐵鍬在旁邊一挖,海知了就被翻了出來。挖海知了除了需要技巧外,還得在清晨太陽沒出來的時候,太陽一出海知了便不知所蹤了。而且海知了只生長在日照及青島一帶海域,所以產量極少,是一種很珍貴的海產品。
海知了的殼很薄,海邊人將海知了洗淨泥沙後入油鍋炸至焦脆,放一點椒鹽,口感香脆極為鮮美,被譽為「天下奇鮮」。海知了的吃法有很多,除了油炸之外,將海知了用熱油爆炒,或者用白酒與蝦油把海知了醃漬入味後直接生食,味道同樣鮮美。
海知了這種海鮮,不能人工養殖,隨著喜歡吃海知了的越來越多,因為野生資源少,如今已經非常稀少。在普通的海鮮餐館裡很難吃得到海知了,在大型酒店裡也許會偶有看到,不過價格很昂貴。在海邊,海知了挖到後就遭哄搶,賣到了80元一斤,即使如此仍舊供不應求。以至於有網友感嘆,自己在海邊住了幾十年,還是第一次聽說海知了這種海鮮,別說吃過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致謝)大家吃過「海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