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職場中有個詞被經常提及,那就是「舒適區」(comfort zone)。在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通俗地說,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你給自己劃定的圈子,把一切你駕輕就熟的、能夠輕鬆搞定的、沒有挑戰的東西劃歸在內。舒適區意味著安全舒適,能起到避風港的作用。但待在舒適區裡,也代表停頓止步,會導致我們不思進取,故步自封。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那麼,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呢?大致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舒適圈真的舒適嗎?
回答是當然舒適,不需要計劃未來,也不需要管好當下,每天無憂無慮,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像個豬一樣每天快活度日。唯一的差別是豬是吃了睡,你是吃了玩了睡。這樣的舒適圈,換誰願意跳出來?
可是,與此同時,你就如溫水煮青蛙,剛開始青蛙悠然自得地享受著溫水,過了一段時間,等水溫熱到它熬不住的時候,它就再也跳不出來,葬身沸水之中了。
慵懶,邋遢,貪睡,是時候做出改變了!走出宿舍門,校門,結交新的朋友,豐富彼此的生活,讓陽光充滿心間。
舒適圈真的舒適嗎?
第二,懈怠的時間太長,會讓你丟掉面對危機的能力。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情況被稱為「危機圈」。它是一種對生存和環境產生危機感,力求革新和變化的環境。另一種情況被稱為「舒適圈」。它是一種對現有的一切感覺適應、舒服,讓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環境。
舒適圈與危機圈
第三,跳出舒適圈的意義
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挖掘自己更大的潛能,自己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只有跳出自己那小片舒適圈,才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一個圈子。生活中處處都是挑戰,關鍵在於自己的內心。不隨心,不佛系。才是大學生應該有的狀態。
人生就是這樣,不斷地習慣並推翻當前的步驟,不斷的嘗試新事物,體驗新經歷,讓自己的視角變豐富,選擇就會更多。
跳出舒適圈的意義
歡迎關注我@小葉子葉萌萌正能量 分享職場中的「舒適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