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獵人」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0-09-25 中工網

2020-09-25 09:07:5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這隻天牛黑褐相間,外表粗糙,兩條後腿之間的殼體上有對稱的黑斑。黃建斌豁然興奮起來:「我確定沒見過這種天牛。」一年之後,國際期刊確認這是天牛的一個新物種,它被命名為「黃建斌糙天牛」

2019年5月,福建省南平市茫蕩山下起了雨,正在山中考察的民間博物愛好者黃建斌鑽到一個廟裡躲雨。忽然,一隻正在往廟牆上爬的天牛吸引了他的注意。

這隻天牛黑褐相間,外表粗糙,兩條後腿之間的殼體上有對稱的黑斑,仿佛兩隻眼睛。黃建斌豁然興奮起來:「腦袋裡儲存的天牛像幻燈片過了一遍,我確定沒有見過這種類型的天牛。」

新物種發現背後

作為昆蟲「發燒友」,黃建斌把在廟中偶遇的這隻天牛帶給了好友、貴州六盤水師範學院的黃貴強副教授,委託他進行解剖。黃貴強鑑定認為,該天牛確係新物種。然而,一個新物種要被學界普遍承認並非如此簡單。黃建斌發現的是一隻雄性天牛,必須要再找到一隻雌性天牛,才能確定為新種。

幸運的是,黃建斌所屬的「蟲林野趣」工作室聚集了一群志氣相投、熱愛自然與博物學的朋友,他們每年都會花數月時間在深山老林中考察,追尋物種足跡。雄天牛發現不久後,黃建斌的隊友陳朝明很快在福建尤溪中仙鎮記錄到一隻同種雌性天牛。黃貴強副教授將這一雄一雌新天牛的發現寫進了論文,投往國際最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之一《Zootaxa》。今年4月1日,《Zootaxa》刊登了黃貴強的這篇論文,新物種被正式確認。根據國際通用的新物種命名規則,這種天牛被命名為「黃建斌糙天牛」。

無獨有偶。2019年6月,「蟲林野趣」團隊的郭亮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考察途中又發現了一隻疑似更新品種的新天牛雄蟲。同年9月,同團隊的劉屹峰又找到了該品種的雌性天牛。經過同樣的論文程序,這一新種被命名為「郭亮突梗天牛」。

在生物學分類體系中,「種」是最小一級分類,而「種」的上一級是「屬」。「蟲林野趣」團隊的負責人劉鵬宇介紹,「突梗天牛」因觸角梗節向內側突出而得名。在「郭亮突梗天牛」發現以前,「突梗天牛」僅有「邱鷺突梗天牛」一種,尚不能構成「屬」,而是被放在「刺蝟天牛屬」下。「郭亮突梗天牛」的發現不僅僅是一個新種的發現,更是成就了新「屬」的組建。

「博物獵人」鮮為人知的故事

郭亮告訴記者,高溫、潮溼、晝夜溫差大,是雲南亞熱帶季風雨林的日常。在雲貴高原,高強度的紫外線把人炙烤到脫皮也是常事。還有肆虐的蚊蟲,他只能穿長袖長褲阻擋;遍布森林的吸血旱螞蟥,吸在手臂上,拔掉就是了;遇到塌方,待土石停止滾動,再手腳並用爬過去;還有過去戰爭遺留的雷區,必須小心翼翼避開……「可以說,很多困難是城市居民們想都想不到的。」郭亮笑著說。

「當一個人把喜愛的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時,這個人便超脫於一切,活出自己。」郭亮在自己的考察日誌中這樣寫道。支撐這群「博物發燒友」堅持下去的,不僅是他們心目中那些耳熟能詳的博物學偶像們——達爾文、法布爾、赫胥黎……更是一種熱愛自然生態、希望給後人留下更好未來的初心。

作為博物學、昆蟲學愛好者,劉鵬宇、黃建斌、郭亮等人幾年前辭去了各自的工作,組建起現在的團隊。他們每人每年會有數月時間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進行野外考察,在人煙稀少的山林裡瞪大眼睛尋找新物種、研究生物生存情況。其餘時間,他們會在福州的工作室舉辦博物科普類培訓班,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研究成果教給孩子們。在工作室裡,孩子們不但可以接觸到琳琅滿目的昆蟲標本,還會定期和老師們走進自然、觀察昆蟲,體驗博物學的奧妙。

憂慮:物種消亡速度遠比發現新種要快得多

2019年以來,在短短一年半時間裡,「蟲林野趣」團隊新發現的昆蟲物種就有六種。這對一群民間博物愛好者來說是非常值得的驕傲。可在劉鵬宇看來,更值得關注的不是新種的發現,而是如何讓我們身邊現存的物種消失得慢些。

他說,目前博物學在我國還是比較缺乏關注的領域,愛好者數量較少。許多新種其實就隱藏在身邊,要發現其實也不難,關鍵是有沒有人願意去做。而更值得警惕的是,現在物種消亡的速度遠遠比發現新種的速度快得多,很多物種甚至還沒來得及被人類認識,就已經滅絕。還有像小龍蝦這樣的外來物種,常常在本土環境裡不加節制地生長,它們的生命力更頑強,對本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脅。

這些民間博物愛好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下一代關注生態環境、熱愛博物學,懂得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閉環。

「不管是天牛還是你『討厭』的蜘蛛、蚊子,每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是這個閉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會給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劉鵬宇說。(記者王任遠、顏之宏)

編輯:姚怡夢

相關焦點

  • 博物研學,重啟中國文旅 | 2020博鰲文創周
    —  11月16日下午,博物探索學校創始人楊曄先生受邀出席《博物研學—自然與文旅的磁場效應》主題論壇,並做出題為《博物研學,重啟中國文旅》的演講。在主題演講中楊曄老師對博物研學做出了深度剖析,指出博物研學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 淺析《博物》雜誌新浪微博傳播策略
    本文以《博物》雜誌新浪官方微博為例探討傳統科學期刊的微博傳播,主要統計分析「博物」微博自開通以來(2009年12月28日)至今微博內容及相關信息,並且使用可視化分析工具PKUVIS對微博傳播個案進行分析。
  • 柬埔寨,鮮為人知的蜘蛛獵人,危險與生財之道
    汽油的味道驅使蜘蛛爬出來,這樣就更容易捕捉了,在上圖照片中:一個年輕的蜘蛛獵人帶著已經準備好的獵物託盤,準備出售。雖然柬埔寨人捕食狼蛛時,若被叮咬但並不致命,但狩獵仍然非常危險。Riet解釋說,有時獵人搞錯了了蜘蛛巢,而遇到了蠍子或蛇,而帶來危險。蜘蛛咬傷雖然不是致命的,但非常痛苦。
  • 民間故事:清朝年間,25個獵人圍獵神獸白澤,只有5個人活了下來
    傳說黃帝曾經見過白澤,還根據白澤的口述,寫了一本《白澤精怪圖》,裡面記載了一千五百二十種鬼神怪物,可說是堪比《山海經》的博物巨著。 其實白澤不僅僅是傳說,在清朝就有人在山中發現了一隻白澤,並且記錄了具體的過程。今天筆者就將此事分享給大家。
  • 對話|張辰亮:「博物君」只是我的一個側面
    這是博物雜誌的官方微博帳號置頂的一條微博,是去年10月份發的,到現在有1萬的轉發和評論,6萬的點讚。但這樣的表態也抑制不住各位網友的熱情。每天博物君還是很收到很多類似的問題,甚至在知乎上,「博物雜誌君和戴勝有什麼愛恨情仇?」「為什麼博物雜誌君喜歡夾竹桃天蛾幼蟲?」類似的問題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博物君無疑是一個「網紅」。
  • "博物君"張辰亮做科普成"男神" 就愛為科學打廣告
    自從接手《博物》雜誌的官方微博,張辰亮就和「博物」倆字綁定了。高冷神秘的網紅「博物」公號君是他,吸納了566萬粉絲;大眾對自然界的任何好奇,仿佛總能藉助微博「@博物雜誌」得到答案。   實力換來信任,幽默贏得喜愛。網友花樣調侃起公號君張辰亮,稱呼他為「薄霧」,或者「薄霧濃雲愁永晝男神」。   鐵粉都知道,張辰亮迷戀昆蟲世界,尤其偏愛夾竹桃天蛾幼蟲。高中時張辰亮就買大學昆蟲學的教材看,不過,他的科普興趣和業務不僅限於此。
  • 【十二個獵人】十二個獵人故事_十二個獵人讀後感_格林童話_親子...
    十二個獵人主要內容  《十二個獵人》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  十二個獵人故事  從前有個王子,有個未婚妻,他非常愛她。有一次,他正和姑娘高高興興在一起,傳來國王病重的消息,並說國王想在死前再見王子一面。於是他對姑娘說:「我現在必須離開你。我給你一個戒指作紀念,等我當了國王就回來娶你。」他騎上馬走了。
  • 《博物志》是西晉時的文學家張華所作的一部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
    《博物志》是西晉時的文學家張華所作的一部地理博物類志怪小說。張華,字茂先,生於魏明帝太和六年,卒於晉惠帝永康元年。魏時為長史、中書郎等,入晉歷任黃門侍郎、中書令、散騎常侍、太常、右光祿大夫、侍中、中書監,官終司空,故世稱張司空。
  • 《博物》雜誌首開系列直播課!帶孩子物玩昆蟲
    6月8日,《博物》雜誌聯手學而思網校共同開發的系列直播課程《了不起的博物·靠近一點看昆蟲》正式發布。課程將於暑期正式開講,目前已開放課程預約。通過互動直播課+動手實驗,博物專家帶孩子一起養昆蟲,在「玩」中學習生物知識,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 「悅來」的由來,藏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悅來碼頭上月臺關於悅來得名,還有一個與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民間故事。這個民間故事發生的背景,同清朝時期「湖廣填四川」運動密切相關。因悅來位於嘉陵江邊,正好是移民水陸必經之地,時過境遷,其由一個為移民遷徙提供住宿的客棧轉變為商旅往來中轉的古場鎮。
  • 最後的獵人:講述了加拿大北部地區最後一位獵人的故事
    《最後的獵人》(Le dernier trappeur/The Last Trapper)是由導演尼可拉斯·凡尼爾執導,諾曼等人主演的一部紀錄片。2004年12月15日上映。影片講述了加拿大北部地區最後一位獵人的故事。
  • 【博物標本拍賣】蛾皇霸王蛾蛇頭蛾標本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遊戲UI分享」 再點右上角「...」最後設為星標 看「遊戲UI分享」「博物標本篇
  • 故宮裡的博物圖鑑
    在民間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流傳著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力的故事,那些現實中存在的飛鳥魚蟲、那些奇特並充滿力量的神獸,曾經為童年塗抹了瑰麗的色彩,打開了孩子對遠古世界的求知慾,在時間的流轉中,始終保持令人探索的神秘的魔力,人們不禁好奇西海龍王三太子白龍馬究竟長什麼樣?開明獸為什麼長著九個腦袋?
  • 甜言蜜語第123期《狐狸打獵人的故事》
    故事顛倒生活中的正常現象,大膽地幻想誇張,卻不使人感到面壁虛構,是因為作者巧妙地為情節發展安排了一定的條件,使幻想產生了合理的「內核」,與現實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這篇童話故事描寫了一個山村的人們,將巖石上畫的一隻狐狸,說成是一隻兇狠的惡狼,引起了無名的恐怖。
  • 【AT】張雷作品 | 基本建築的自然屬性——連接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湯山雲夕博物紀
    以湯山地質公園悠遠的大地史和湯山猿人神秘的人類史背景為線索,雲夕博物紀營造了未來廢墟般的歷史感場所,讓我們強烈感受到自然在時間中的進化,從湯山直立人神秘的人類起源,到雲夕博物紀浪漫的基本建築原型空間,時間對空間的修復和連接潤物無聲、永不停息。
  • 《不正常博物圖鑑》《心毒》強強聯手破迷案
    大霸總和刑偵隊長強強聯手尋蹤破迷案的故事。懸疑推理文,這篇文很經典了,這裡省略五千字誇駱隊和費嘟嘟的優美詞語。作品也已經影視化了,據說是駱聞舟給了王瀧正演,張新成演費渡。期待嗎?第二本:《破雲》作者:淮上主角:心思細膩武力爆表、審訊格鬥雙擅長的刑偵支隊副隊長VS高智商高顏值、清冷斯文的禁du第二支隊長。
  • 猛獸的復仇故事:這些著名的獵人,全被獵物反殺
    文/快哉風  幾個世紀以來,形形色色的「獵人」闖入野生動物保護區,捕獵獅子、老虎、大象、長頸鹿、巨羚羊等,他們有時是為了虎皮、犀牛角和象牙,有時是帶有錢客戶狩獵,有時僅僅為了炫耀,與獵物合影后,任由屍體慢慢腐爛。
  • 《博物》雜誌聯手學而思網校首開系列直播課,這個暑假帶孩子養昆蟲...
    6月8日,《博物》雜誌聯手學而思網校共同開發的系列直播課程《了不起的博物·靠近一點看昆蟲》正式發布。課程將於暑期正式開講,目前已開放課程預約。通過互動直播課+動手實驗,博物專家帶孩子一起養昆蟲,在「玩」中學習生物知識,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 ...詩經飛鳥》獲2020首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十大評委會推薦圖書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楊力克2020首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近日公布,寧波出版社出版作品《詩經飛鳥獲得》獲「2020首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十大評委會推薦圖書」。張海華寧波出版社近年來關注自然博物系列圖書的出版,每年出版2-4本,不追求數量但力求每一本都是精品,除《詩經飛鳥》《雲中的風鈴——寧波野鳥傳奇》之外,還出版了多本自然博物圖書,如《東錢湖自然筆記》《夜遇記》《甬城草木記》《草木清歡》《海鮮的文化料理》等,已經形成自然博物圖書系列。寧波出版社致力於為喜愛自然的讀者朋友們帶來更多更好的圖書。
  • NPC的故事:《怪物獵人》裡的幕後黑爪——艾露貓
    這些配角通常被稱為NPC,在聚光燈外默默演繹著自己的故事。而我們的「撲街NPC系列」就要為你講述這些NPC背後的故事。《撲街遊戲廳》第33期:文字版:  《怪物獵人》,又叫「怪物虐人」,講述了一個在怪物橫行、人類文明岌岌可危的世界下,一群獵人整天吃大餐、泡溫泉、蒸桑拿、開Party的熱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