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現生跳蚤。 南古所供圖 攝

中新網南京12月21日電 (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1日消息,由中英聯合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

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1日發表於《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

現代的蠍齡。 南古所供圖 攝

蚤目(俗稱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跳蚤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蚤目作為昆蟲系統演化樹上一個獨立的分支,得到了許多形態特徵(側扁、無翅、具刺吸式口器、具櫛等)和生活習性等證據的支持。然而,跳蚤與其他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

21世紀以來,隨著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跳蚤系統位置的難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2020年初,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報導了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長喙的阿紐蠍蛉化石。通過對38個化石類群的54個形態特徵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長翅目是多系群,蚤目與雙翅目構成姊妹群;並認為阿紐蠍蛉的口器與跳蚤不同,不是蚤目的姊妹群。

儘管跳蚤系統位置的研究對理解寄生性行為的起源和昆蟲分類體系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相關系統學研究進展緩慢。

科研人員近日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確立了吸吻類(長翅目、蚤目和雙翅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並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黃迪穎研究團隊和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古生物團隊合作,選取了現生吸吻類26個代表物種,包括長翅目所有亞目、蚤目和雙翅目,並根據此前千種昆蟲轉錄組進化(1KITE)團隊測得的轉錄組數據,調取了1478個直系同源單拷貝蛋白編碼核基因。

研究人員利用3種不同的胺基酸進化模型對3個矩陣進行了貝葉斯推演和最大似然分析來構建系統樹。所有結果一致表明吸吻類的單系性,並證明蚤目位於長翅目的內部,與現生的小蠍蛉科構成姊妹群的關係。

據介紹,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的結果也為當今昆蟲系統分類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根據跳蚤位於長翅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人員正式提出蚤目應降級為蚤次目。現生完全變態類昆蟲將從11個目減少為10個目,這項研究成果將對現生昆蟲系統分類體系具有深遠的影響。(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現代的蠍齡 南古所供圖攝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1日消息,由中英聯合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  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1日發表於《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  蚤目(俗稱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跳蚤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跳蚤「認祖歸宗」 江蘇科研人員最新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在12月21日出版的《古昆蟲學》期刊上,研究所科研人員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破解了跳蚤地起源之謎,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這一發現對於修正現生昆蟲系統分類體系具有深遠影響。
  • 新研究發現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近期,一支中英聯合研究團隊的工作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21日發表於《古昆蟲學》,該期刊是國際古昆蟲學會的官方刊物,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承辦。
  • 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等通過挖掘開源組學數據和發育基因組學分析,確立了吸吻類(長翅目、蚤目和雙翅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從而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並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圖2)。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上。
  • 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跳蚤系特化的蠍蛉 並將蚤目降級
    據中科院網站12月30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等通過挖掘開源組學數據和發育基因組學分析,確立了吸吻類(長翅目、蚤目和雙翅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從而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並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infra-order)。
  • 原來跳蚤一直被科學家看錯了,它的祖上是吃花蜜的,並不吸血
    跳蚤通常寄生在哺乳類和鳥類動物身上其口器銳利,可以刺破皮膚吸血,腹部寬大,為的是多盛血液,不過最近科學家發現跳蚤的祖先並不是吸血的,而是以花蜜和植物汁液為食。
  • 跳蚤「認祖歸宗」地位「下降」:跳蚤的祖先找到了,不吸血!
    白蟻其實是特殊的蟑螂,蝨子其實是囓蟲,鳥其實是一類特化的恐龍,恐龍沒有滅絕!「而跳蚤其實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其祖先不吸血!」12月21日最新發表在《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跳蚤是從吸食植物花蜜的長翅目祖先演化而來,最終成為如今吸食動物血液的寄生蟲。
  • 跳蚤的近親「祖先」竟然是蠍蛉,曾愛喝花蜜如今卻嗜吸血
    、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近日,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對跳蚤1400多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的研究
  • 跳蚤「認祖歸宗」地位「下降」:跳蚤的祖先找到了,不吸血
    跳蚤的祖先不吸血【跳蚤「認祖歸宗」地位「下降」:跳蚤的祖先找到了,不吸血!】科學改變誤解。白蟻其實是特殊的蟑螂,蝨子其實是囓蟲,鳥其實是一類特化的恐龍,恐龍沒有滅絕!「而跳蚤其實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其祖先不吸血!」 12月21日最新發表在《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跳蚤是從吸食植物花蜜的長翅目祖先演化而來,最終成為如今吸食動物血液的寄生蟲。而蠍蛉是長翅目昆蟲的總稱,成蟲具有兩對狹長的翅,現生大多在森林、峽谷或植被茂密的地區,多取食死亡的軟體昆蟲,捕食各種昆蟲,或取食苔蘚類植物。
  • 生物學家重新將跳蚤歸了類,原來一直看錯了它,它早先是吃蜜的
    跳蚤通常寄生在哺乳類和鳥類動物身上其口器銳利,可以刺破皮膚吸血,腹部寬大,為的是多盛血液,不過最近科學家發現跳蚤的祖先並不是吸血的,而是以花蜜和植物汁液為食。↑蠍蛉12月21日,我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黃迪穎研究團隊和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古生物團隊在《古昆蟲學》上共同發表了一篇針對跳蚤的研究論文,認為跳蚤其實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其祖先並不吸血,跳蚤是從吸食植物花蜜和汁液的長翅目祖先演化而來的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曄)蚤目(俗稱跳蚤)是一種令人討厭的生物,但是科學家對它卻非常感興趣,因為跳蚤與其它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12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古昆蟲學》。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它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揭開跳蚤的身世之謎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蚤目(俗稱跳蚤)是一種令人討厭的生物,但是科學家對它卻非常感興趣,因為跳蚤與其他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18日發表於《古昆蟲學》。
  • 跳蚤「降級」終將修改教科書
    目前,主流觀點(已寫入教科書)認為跳蚤(學名蚤目)是單獨的目,也有部分觀點認為跳蚤是雪蠍蛉(一類長翅目昆蟲)的近親,但均沒有明確證明跳蚤和小蠍蛉科的關係最近。近期,一支中英聯合研究團隊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相關研究成果12月21日發表於《古昆蟲學》。
  • 從「大哥」到「小弟」,跳蚤的降級之路
    圖1.現生跳蚤(來源:南京古生物所)  19世紀,有學者根據外部形態特徵認為跳蚤是鞘翅目(甲蟲)的近親;20世紀中後期,支序系統學的奠基人維利·亨尼希(Willi Hennig)發現跳蚤與長翅目(蠍蛉
  • 跳蚤的起源之謎被揭開之後,它竟然被「降級」了!
    21世紀以來,隨著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關於蚤目親緣關係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基於轉錄組數據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蚤目與長翅目構成姊妹群的關係;而基於一些基因串聯的系統學分析發現,跳蚤位於長翅目的內部,與雪蠍蛉科(Boreidae)構成姊妹群的關係。不過,跳蚤系統位置的難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02 蚤目起源於雙翅目?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迄今最古老「巨型」跳蚤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在古昆蟲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英國《自然》(Nature)雜誌2月29日在線發表了南京古生物所黃迪穎研究員等人的論文——「中國中生代多樣化的過渡期巨型跳蚤」。
  • 最新研究揭秘:人身上的蝨子跳蚤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學家、中世紀歐洲衛生問題專家莫妮卡·格林說,直至現在,推動鼠疫快速傳播的物理機制仍是「相關研究領域最大的謎題」。最近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個答案。它將矛頭主要指向蝨子和跳蚤,而不是齧齒動物。
  • 中國發現最古老跳蚤化石 寄居在恐龍身上不會跳
    高倍顯微鏡下跳蚤的樣子。  在琥珀中的現代類型跳蚤化石。  新發現的侏羅紀跳蚤化石(大的雌性,小的雄性)。  早白堊世的跳蚤化石。  道虎溝動物群中的昆蟲化石,保存很精細。而這些「遠古版」跳蚤的「寄主」,據推測,可能是當時的哺乳動物,甚至不排除包括帶毛恐龍的可能性。這一成果,被發表在最新的《自然》雜誌上。本報記者 朱姝  發現「遠古版」跳蚤  只有「十萬分之六」的發現機率  跳蚤是一種外形很「特別」的昆蟲,成蟲沒有翅膀,體小而且側扁,通常體長1—3毫米。
  •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地底下可能存在一片大海
    最新研究表明,地底確實存在遠比之前考慮要多的水。證據指向美國大陸的地底下存在著一片海洋。它可能不像我們現在認識的大海,不像太平洋和印度洋,它像是被巨大的巖石包圍起來。在地幔內,這是最大的一塊地下水聚合。科學家們試圖搞清楚有多少水移動到了地表,又有多少水移動到了我們腳下的水庫;試圖弄明白地殼運動上上下下的機制。他們想要分析這一切現象到底是怎樣發生以及為什麼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