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解讀金庸武俠小說的,但真正從文學角度來解讀的卻是很少,以文化角度,江湖世界套用當下環境來解讀,相對來說還是有些閱讀意義的,其他的又是什麼第一,又是什麼你想不到的那些,看到標題我都會覺得不忍心「下手」點擊進去閱讀。
我從小就是金庸武俠小說把我帶進閱讀和文學世界裡的,有人會質疑金庸的武俠小說和文學扯上邊,有點不靠譜,我暫且不去做文學上的辯解,然而恰恰就是這樣,上中學的時候,讀完了金庸,我就開始讀張愛玲、餘秋雨和三毛的作品,從此之後慢慢的開始深入到文學腹地,這些書就成了閱讀興趣的領路人。
也幸虧金庸他只寫了十幾本書,不然如其他作家那樣,寫到當今,我還不知道我今天的閱讀趣味是什麼狀態,其實喜歡武俠,不是喜歡裡面的「武」或者「俠」,而是喜歡裡面的那種自由自在精神,那種遊俠的自由和流浪中期待面對機會的狀態,在想像中放任自己的天性,理解這種自由的價值,這其實和文學類似。
忘記在哪看到這這樣一句話,「文學的偉大之處就是可以自由的想像」,我看武俠小說的時候,正好應該是叛逆期,那時候總認為生活是伴隨著父母的嘮叨和管束,總是感覺自己受到種種約束,好在一種逆反的心態,就這樣隨著武俠小說的世界,得以慢慢的消解。
自己可以沉浸在這個武俠世界裡進行暫時夢幻般的移情和投射,使自己也能如痴如醉、心嚮往之。如果以文學中那種想像的自由魅力,金庸的武俠小說裡,這種武俠的世界最能體現這種自由的想像,在青春期的年紀,正好遇上了金庸的武俠小說,於是就可以把深藏心底的那種追求自由的精神,完全的撒到被作者勾織的世界裡。
當時同學間也相互問,哪個人物是自己最喜歡的,當然要屬令狐衝,除了他那拼命想維繫的師徒情感,其他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可以把自己移情到其中,任憑自己開懷暢想,所有人物裡,就屬令狐衝最具有自由的天性,最具有自由的人格意志,最能投射那青春期的躁動和不安。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名著!